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颈动脉体瘤的MRI和MRA表现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的MRI及MRA表现。材料与方法 13例15个颈动脉体瘤术前SET1WI检查,其中行2DTOF MRA检查者12个,SET1WI增强检查者10个。结论 15个颈动脉体瘤均位于颈动脉分叉水平,13个骑跨于颈动脉分叉(86.66%)。T1WI表现为等或略高信号,T2WI表现为混合高信号。SET1W13个肿块内可见流空信号(86.66%),FSE T2WI均可见流空信号(100%)。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颈动脉体瘤的CT和MRI表现.资料与方法 经手术证实的颈动脉体瘤7例,7例均行CT平扫,其中5例行CT增强扫描;3例行MRI平扫,其中2例行MRI增强扫描.结果 7例病变均为单发.7例均位于颈动脉分叉水平,颈动脉分叉扩大.CT平扫病变均呈等密度.MRI示T1WI呈等信号1例,略高信号2例,T2WI为不均匀高信号,内可见血管流空,肿瘤边缘清晰;增强后显示所有病变明显强化.结论 CT和MRI可对颈动脉体瘤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颈动脉体瘤的MRI表现,复习文献并分析1例误诊原因。结果7例术前诊断符合病理结果,1例误诊为神经源性肿瘤。8例病变均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MRI表现为等T1WI、稍高T2WI为主的混杂信号,瘤体内见流空血管影,其中6例行增强扫描,瘤体呈显著不均匀强化,5例行MRA检查,表现为颈动脉分叉角扩大。结论颈动脉体瘤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磁共振表现,对颈动脉体瘤诊断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双侧颈动脉体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双侧颈动脉体瘤CT、MRl影像表现.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双侧颈动脉体瘤的CT和MRI影像表现及其临床资料.结果:9例双侧颈动脉体瘤影像表现为双侧舌骨水平颈动脉鞘区肿块,平扫呈较均匀的等密度或中等信号,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增强.螺旋CT薄层图像可见肿块周边迂曲扩张的供血动脉(5/6),颈内、外动脉间距增宽.MRI最为特征表现是肿块内或周边迂曲条状的血管流空影(10/13).结论:双侧颈动脉体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特征性,术前可以做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诊断方法和外科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颈动脉体瘤的诊断方法、手术方式的选择及疗效。结果:24例术前均常规行B超及磁共振血管造影,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5.8%和100%。24例CBT均为ShamblinⅠ型和Ⅱ型。颈动脉体瘤单纯剥离18例,颈动脉体瘤联合颈外动脉切除3例,颈动脉体瘤联合颈内动脉切除颈外动脉转流2例,颈动脉体瘤联合颈内动脉切除自体静脉移植1例。全部患者术后无偏瘫、失语及死亡。经1—8年随访,24例均无复发。结论:对于可疑颈动脉体瘤患者,术前应常规行B超及颈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确诊。外科手术是治疗颈动脉体瘤的最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保留或重建颈内动脉是手术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颈动脉体瘤的CT和MRI的动态强化特点,探讨CT与MR动态强化在诊断颈动脉体瘤中的作用,提高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瘤12例,术前均行64层CT动态强化及CT血管成像,注射速率4.5~5.0ml/s,有效层厚0.625mm;2例行MRI平扫,其中1例行MRI动态强化及MR血管成像。结果:12例病变均为单发,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9例病变颈内、外动脉夹角增大,呈典型的"杯口状"表现;3例病变较小,颈动脉分叉角度无明显变化。CT平扫10例病变密度均匀,呈等或略高密度,2例病变密度不均匀。增强后动脉期12例肿瘤均明显强化,CT值平均226.7HU,强化程度接近颈动脉血管,病灶均匀强化8例、不均匀强化4例,边界清楚;静脉期显示肿瘤进一步持续强化,强化程度稍低于颈动脉血管,均表现为均匀一致的强化。其时间-密度曲线峰值与颈内动脉峰值相比幅度稍小、出现稍晚。MR平扫T1WI呈等信号,T2WI呈略高信号,动态增强后病变显著均匀强化,变化规律与CT一致。结论:颈动脉体瘤动态强化影像学特征对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体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CTA与MRA在颈动脉体瘤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MRA与CTA在诊断颈动脉体瘤中的价值,从而指导临床手术。方法:本文14例颈动脉体瘤全部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单侧10例,双侧4例。回顾性分析颈动脉体瘤的CTA与MRA影像学表现及特征。结果:两种检查均可显示肿瘤部位、大小及形态,14例均行CTA检查,CT增强显示病灶为富血供肿瘤,其中12例肿瘤均匀强化,2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CT值达150~180HU,颈内、外动脉密度与瘤体等同难以分辨,术前CT正确诊断率为100%(14/14)。11例患者行MRI及MRA检查,MBI平扫特点为瘤内见流空的血管影像,明确显示颈内、外动脉分离和紧贴或镶嵌在肿瘤后外缘及前外缘,MRA能良好显示肿瘤与颈总动脉及其分叉的关系,术前MR/正确诊断率为100%(11/11)。结论:CTA和MILA对颈动脉体瘤均有很高的诊断价值,经统计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颈动脉体瘤(CBT)的综合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CBT患者超声、MSCT、MRI和DSA检查资料,其中18行MSCTA检查、16例行MRI和MRA检查.结果:超声、MSCT、MRI和DSA检查均可显示肿瘤位置、大小及形态,所有颈动脉体瘤均位于颈动脉分叉处,21例为单侧,3例为双侧,共27个瘤体,平均直径(5.0±2.3)cm,其影像学特征为瘤体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并与其紧密相连,呈单发肿块,瘤体内血供丰富,瘤体使颈外动脉向前内移位、颈内动脉向后外移位,颈内外动脉分叉角度明显增大,在MSCTA、MRA及DSA上呈"金杯"征.超声、MSCT、MRI和DSA的诊断准确率分别是87.5%、95.8%,100%和100%.结论:超声、CT、MRI及DSA在CBT的诊断中均有其各自的特点,临床上应根据其检查目的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比较颈动脉体瘤的超声、CT、MRI、DSA的影像学表现,提高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颈动脉体瘤的各种影像学表现及特征。结果:各种检查均可显示肿瘤部位、大小及形态,颈动脉体瘤的彩色多普勒特点为中等偏低实质回声,境界清楚,大于3.0cm的肿瘤可见管道结构,但肿瘤上缘观察欠清,14例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其中9例可显示瘤内网状血管,有1例神经鞘瘤误诊为颈动脉体瘤,诊断符合率为93%(14/15)。14例均行CT平扫加增强,CT增强显示为富血管肿瘤,其中12例肿瘤均匀强化,2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CT值150~180HU,颈内、外动脉密度与瘤体等同难以分辨,术前CT诊断符合率为100%(14/14)。11例患者行MRI及MRA检查,MRI平扫特点为瘤内见流空的血管影像,明确显示颈内、外动脉分离和紧贴或镶嵌在肿瘤后外缘及前外缘,MRA能良好显示肿瘤与颈总动脉及其分叉的关系,术前MRI诊断符合率为100%(11/11)。其中8例同时行DSA血管造影,除能明确诊断和显示供血动脉外,DSA能清晰显示其血供及与颈内、外动脉的关系,术前DSA诊断符合率为100%(8/8)。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CT和MRI对颈动脉体瘤均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肾上腺肿瘤的MRI信号特征与病理类型间的关系。方法:搜集1994年9月~2004年5月经临床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肿瘤30例,均行MRI平扫,其中23例行增强扫描。结果:功能性肾上腺肿瘤13例,其中醛固酮腺瘤5例,皮质醇腺瘤2例,嗜铬细胞瘤6例。无功能性肾上腺肿瘤19例,其中无功能腺瘤11例,神经节瘤1例,皮质腺癌2例,转移瘤3例。结论:MRI是诊断肾上腺肿瘤的较好方法,其化学位移反相位成像技术对鉴别腺瘤、嗜铬细胞瘤与恶性肿瘤具有更大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分辨力MRI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高分辨力MRI在显示和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方面的价值。方法:采用3in表面线圈,DIRT1WI、FSET2WI和3DTOF序列对19例患者及3例志愿者进行颈动脉高分辨力MRI成像,评价有无硬化斑块并对其初步分型。结果:MRI清晰显示15例31处颈动脉粥样硬化改变,包括颈总动脉4处,颈动脉分叉17处,颈内动脉9处及颈外动脉1处。硬化斑块在DIRT1WI、FSET2WI表现为管壁不规则增厚,根据其信号改变参照AHA分类分为Ⅲ型12个、Ⅳ~Ⅴ型11个,Ⅵ型2个,Ⅶ型6个。在显示血管壁改变方面DIRT1WI优于其它序列。结论:高分辨力MRI能清晰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改变,根据其信号改变能判断其组成成分及其性质,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及预后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3.0T上运用高分辨多序列MRI对颈动脉斑块进行定性、分型的能力。材料和方法:53例经超声筛选的颈动脉斑块病人,包括近期脑卒中者27例,在3.0TMR仪上行多序列(3D—TOF、T1W、T2W和PDW)扫描,参照修改的AHA动脉粥样硬化MRI分型标准,对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分叉部的斑块进行定性和分型,计算症状侧颈动脉斑块的发病率和比数比,以评估各型斑块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度。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或Fisher切概率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比数比的显著性检验用Mantel—Haenszel法,并计算95%可信区间。结果:①270个部位中,Ⅰ-Ⅱ型占32.2%,Ⅲ型占45.9%,Ⅳ-Ⅴ型占14.4%,Ⅵ型占3.0%,Ⅶ型占4.5%,各型斑块在颈动脉3个部位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P:0.00596);②Ⅳ-Ⅴ型、Ⅵ型斑块在症状侧颈动脉的发病率和比数比高于其他类型,Ⅵ型斑块比数比为16.42。结论:在3.0TMR上应用高分辨多序列技术对进展期的斑块具有准确定位及初步分型的能力,Ⅳ-Ⅴ型和Ⅵ型斑块显示了较强的脑卒中发生趋势,尤其是Ⅵ型斑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松果体区病变MRI表现并探索1H-MRS及DWI对于鉴别松果体区病变的作用。材料和方法:松果体区病变患者共33例,其中男27例,女6例,年龄7~51岁,平均年龄21.3±10.3岁。全部33例都作了MRISE-T1WI,FSE-T2WI,PDWI,FLAIR及增强MRI成像检查。其中7例患者术前行1H-MRS和DWI检查。结果:大多松果体区病变有其特征的外形、信号强度及强化方式;MRS:2例生殖细胞瘤Ch/NAA(2.06和2.11)、LL/Cr(0.83和4.2);2例成熟畸胎瘤LL/Cr(7.3和9.64),测不到Ch和NAA;2例星形细胞瘤Ch/NAA(3.55和3.53);1例松果体母细胞瘤Ch/NAA4.70。ADC值:生殖细胞瘤7.48×10-4和6.48×10-4;畸胎瘤2.03×10-3和3.57×10-3;星形细胞瘤1.91×10-3和1.35×10-3;松果体母细胞瘤9.14×10-4。结论:病变的外形特征、信号强度及强化方式对于松果体区病变的诊断最有帮助。1H-MRS及DWI在某种程度上对于鉴别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15.
颈动脉CE-MRA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玲  陈建  袁红梅  杜先懋  王苇  李澄 《放射学实践》2005,20(12):1072-1074
目的:探讨磁共振颈动脉成像扫描的技术方法及其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颈部动脉3D CE—MRA的病例资料,参照赵轶轲等的分级标准,分析图像质量。结果:采用自动跟踪技术获得的高质量图像占91.3%,延迟时间凭经验设定所获得的高质量图像占66.6%。结论:为了获得高质量的图像,扫描技术和方法的采用很关键,采用自动跟踪技术获及的图像质量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临床诊断治疗的最佳方案。方法对6例颈动脉体瘤患者分别行术前颈总动脉造影及B超检查,以明确诊断,同时提出颈动脉体瘤术前Matas试验前后的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方法,以提示颅基底动脉环侧枝循环是否建立,为是否能行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结果TCD检测,除1例患者已有部分代偿外,余5例患者经Matas压迫实验后,健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及峰值明显升高,峰值的增幅大于10%,患侧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及波峰值基本达到健侧波峰值的80%,提示颅基底动脉侧枝循环已建立。结论颈动脉造影是诊断颈动脉体瘤重要方法,彩色多普勒检测有一定的临床价值。TCD检测是判断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及颅基底动脉环是否建立,指导临床能否手术。而手术的术式最好拟定三种方案,视术中所见。  相似文献   

17.
鼻咽癌颅神经周围浸润与扩散的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鼻咽癌沿颅神经周围浸润与扩散的MRI征象.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活检证实的15例鼻咽癌患者颅神经周围扩散的MRI表现.结果 15例鼻咽癌均显示沿着三叉神经分支浸润扩散,其中2例沿着面神经浸润扩散.6例(2例双侧)Meckel腔浸润;7例沿着三叉神经眼支(V1)扩散;10例沿上颌神经(V2)浸润,表现为圆孔扩大,上颌神经增粗;13例翼腭窝扩大,肿块占据;3例眶下神经增粗,异常强化;3例沿着下颌神经浸润,表现为卵圆孔扩大,下颌神经(V3)增粗.结论 鼻咽癌可以沿着三叉神经、面神经浸润扩散,MRI是显示扩散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