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近代民族危机和文化失衡{失范}的双重压力下,中国的志士仁人们选择了文化民族主义作为救国救民的稻草。中国近代的文化民族主义自戊戌时期开始,一直在不断发展变化,到了五四时期,文化民族主义达到了空前高涨,并一度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思想大解放,使中国文化充满了活性。这一时期的文化民族主义主要包括文化保守主义和西化派,它们都从救亡图存出发,致力于中华民族和文化的重建,这个过程对全体国人来说是历史的转折,是值得全体国人学习和铭记的,然而,更重要的是,对待文化民族主义,我们要学会在学习与铭记中反思。  相似文献   

2.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思想界"东方文化救世论"的流行,是促使醒狮派成为文化保守主义者的主要原因;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猛烈批判,是刺激醒狮派成为文化保守主义者的直接原因。在醒狮派看来,"传统"并不是一个绝对同质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西化论全盘反传统的观点是不可理解的。醒狮派虽然接受西方现代性,但这种接受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融合。醒狮派指出了西方近代文化的内在缺陷,并据此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意义做出了合理的阐释,西化论对西方近代文化的被动承受是不能赞同的。总的来说,醒狮派对西方现代性持一种欲迎还拒的复杂心态。这种复杂心态是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者所普遍具有的。  相似文献   

3.
世纪回眸:论五四文化保守主义者的文化关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四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作为学术文化的历史合理性已浮出历史表面。在特定时代文化背景下 ,针对新文化主流派的主张与号召 ,文化保守主义者高扬民族文化的价值理念 ,提出了一系列针锋相对的理论观点 ,其代表为杜亚泉、章士钊、梁启超、梁漱溟 ,玄学派和学衡派 ,展示浓重的文化焦虑与价值关怀  相似文献   

4.
20世纪 90年代 ,保守主义成为中国知识界争相谈论的热门话题 ,但保守主义究竟何所指 ,各人的理解并不统一。与柏克的西方现代保守主义不同 ,中国的保守主义主要是一种文化上的保守主义 ,主张弘扬民族文化传统 ,尊崇权威和秩序 ,批判现代性 ,反对激进革命。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的双峰对峙 ,是 2 0世纪中国文化论争的基本主题 ,任何全盘肯定或轻薄乃至敌视保守主义的做法 ,都是不可取的 ,应提倡一种历史的、辩证的研究态度和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5.
中国当代文化保守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国内外背景 ,它放弃激进的社会 /政治批判话语 ,转而采取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话语 ,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 ,反省现代性 ,从而深化了对现代化本质的认识。但由于其专注于政治层面 ,淡化了它的学理意义和对中国文化建设可能有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6.
文化保守主义是伴随现代化进程而产生的一种反现代化思潮。它是一个世界性文化现象,在中国经历了近代、现代和当代三个阶段。文化保守主义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随时代背景的变化作理论的调整,其中一次重大转折以从康有为的三世进化史观到梁漱溟的“文化三路向”说为代表,由政治的进路转向文化的进路、面向西学转向回归传统、进化论转向退化论、外王事功转向道德心性之学。这一次转向在总体上是一次倒退,但在某些理论问题上也有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7.
胡先骕是近现代中国著名的植物学家,同时作为文化保守主义者也名留青史。由于话语权一直掌握在文化激进者手中,所以言说胡先骕思想反动者长时间否定他的成绩和功劳。近来已经有人为其正名,对其文化保守主义思想也有所涉及。本文从胡先骕的传统教育背景、新人文主义、文化论战、政治态度等方面入手,对他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想进行溯源。对近代诸多文化保守主义者的进一步研究,有助于当代学人对历史人物树立"了解之同情"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论20世纪中国文化哲学思潮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宏观审视和微观考察、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科学的比较法等方法,站在世纪之交的高度总结和回顾20世纪中国文化哲学思潮发展的历程,阐述了文化保守主义、自由主义西化派、唯物史观派文化哲学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及其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总结了中国近代以来文化哲学发展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9.
一股以接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宗旨的新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正在中国兴起,其背景是国内政治氛围的改善和国际关于东亚伦理的讨论,内在原因是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及其普遍价值。新文化保守主义重在回答中西文化关系及其未来走向问题,出现了契合论、对治论、优越论三种类型。新文化保守主义在历史主题、主体心态、思想旨趣上有积极意义,而在树立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精神等方面存在突出的局限。  相似文献   

10.
战后以来日本主要政治思潮的变迁有三条线索:新和平主义与和平主义貌合神离,背道而驰;新保守主义基本延续了传统保守主义的思想精髓,但具有明显的民族主义色彩;新民族主义思潮与战后初期的民族主义思潮在表现和内容上虽然不同,但其思想根源都是日本人意识中的神国观念和所谓的"爱国心"。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发展起来的一股比较强大的文化思潮,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及理论传承,它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中国文化的现代发展,其产生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故而有必要对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由来及其主要主张进行归纳,并在归纳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自五四以来,文化一词在当代中国一直极富魅力,文化问题一直是吸引当代中国学术界关注的前沿性话题。本文分析与评论了现当代中国的文化进化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文化激进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文化全球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本文认为,加强对这些文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对于建设既继承优良传统又富有时代精神,既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是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发展起来的一股比较强大的文化思潮,其发展有其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理论传承.本文从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历史来展示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发展过程,从其历史的发展来看,中国文化保守主义产生的精神来源是儒家积极入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救民的内在精神,其本质是在传统精神关照下的文化创新和探索活动,但由于其理论的种种不足,并没有对社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正是由于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理论不足使得其发展遇到了极大的障碍,能否成功跨过这道道障碍是文化保守主义存在发展与否的关键因素.虽然文化保守主义对中国现实社会未造成实质性的影响,但在理论上和精神上给了后人很大的反思,至少可以是文化发展的教训.  相似文献   

14.
学衡派是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的代表 ,他们强调世界文化的共通性 ,反对五四新文化一方对传统的全盘否定。在文学方面 ,他们希望对旧的文学形式进行改良而不是彻底的改革。吴宓是学衡派的灵魂人物 ,他的文艺理论代表了学衡派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5.
"五四"东西文化论战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围绕传统文化在现代的价值功能,五四新文化主流派与文化保守主义者展开了一场大论战。这场论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文化保守主义的代表分别为杜亚泉、章士钊、张君劢以及学衡派等,他们对新文化主流派的激烈反传统进行了回应。论争展示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改造策略,是五四文化生态圈保持平衡的对立互补两极。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领域公认的大家,何晓明对文化保守主义产生背景的历史钩沉,对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想体系的系统省察,既厘清了文化保守主义的深层脉络,又深化了人们对它的理性认知。通过对何晓明文化保守主义研究成果的梳理、分析与评判,可以更好地展示学界对此问题的深沉之思。  相似文献   

17.
论二十世纪中国的民族主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20世纪,中国民族主义高涨曾有过三次浪潮。它主要源于外来的强烈刺激,而非中华民族自身在近代化方面的发展,因而它的特征是族类民族主义、政治民族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特别发达,而经济上的民族主义则异常薄弱。由于对付沉重的民族压迫主要是靠保持原先生产方式的农民,所以中国民族主义的作用是双重的:推动了中华民族在政治上、文化上的紧密结合,也使得形成真正的近代民族多了一层障碍。七十年代末以来,中国民族主义进入了新阶段(解决“球籍”问题)。民族主义的内涵已从政治转向经济。  相似文献   

18.
《亚洲学术杂志》是1921年秋成立于上海、由一群遗民在讲学研究组织“亚洲学术研究会”基础上创办的一个学术刊物,该会及刊物立足于“亚洲学术与世道人心有极大关系”之主旨,极力宣传亚洲旧有学术,杂志的出版在学人阶层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共鸣,同时也引起了部分人士的争议。从文化思想倾向看,杂志肯认中国的伦理道德和中国文化精神,批判西方文化、称颂东方文化,反对机会主义新思潮、批判新文化运动,呈现出浓厚的文化保守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9.
身临现代性境遇,晚清以来的文化保守主义主要回答了三个问题:一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二是中国文化是否具备现代性因子,三是中国文化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世界。作为近现代中国独特的文化景观,文化保守主义倾力呵护和精心培育中国文化之生命,重新挺立起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今天,我们必须在现代性境遇中,认真审视这一文化景观及其对中国文化重建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此书以思想思潮的演进嬗变为纵线,分章论述了五四时期的文化论争,九一八事变后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动,三十年代思想界的争论,抗日战争时期的新儒家各个思潮的发展状况;从横的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文化保守主义;自由主义思潮等各种主要类型的思潮争论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总结了民国思想史三个个特点:多种思想文化并存;民主与科学深入人心;以爱国主义为主流的民族主义浪潮汹涌并构成民国思想史的一大特点。中国人民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