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陈明东 《化工之友》2007,26(20):60-60
临床上对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部位的判断常常困难,又容易漏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柱塞活疗是诊断和治疗下消化道出血十分重要又有效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2.
消化道出血是内科急病中的一种常见病,目前仍然使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来诊断消化道出血,本文试从临床实验分析104例临床消化道出血的病例,对消化道出血的动脉DSA的诊断价值及经导管介入治疗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肝源性溃疡(HU)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肝源性溃疡的临床诊断意识,鉴别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与肝源性溃疡出血。方法经胃镜检查发现的41例HU病人分析其临床表现与内镜结果,并与消化性溃疡病(PUD)进行对比分析。结果HU的检出率为21.1%(41/194),大部分HU病人均症状不典型,缺乏PUD相应的节律性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等典型表现。其中胃溃疡27例(65.8%);十二指肠溃疡14例(34.2%)。合并溃疡出血25例(60.9%)、胃粘膜下出血4例(9.7%)、合并胃粘膜糜烂13例(31.7%)。HU均伴有食管静脉曲张,静脉曲张程度为重度21例(51.2%)、中度13例(31.7%)、轻度7例(17.1%)。HU与肝功能分级的关系:A级4例(9.8%),B级17例(41.4%),C级20例(48.8%),在C、B两级中发生率高。结论肝源性溃疡发病率高,其中以胃溃疡比例增多,临床症状不典型、易出血,临床上与食管静脉曲张出血较难鉴别,早期胃镜检查是鉴别两者出血的最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4.
毕莹 《化工之友》2008,27(14):44-44
目的探讨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对我院1993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老年上消化道出血病例进行分析。结果246例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中,消化性溃疡132例,消化道肿瘤48例,急性胃黏膜损害46例,食道胃底静脉曲张16例,其他4例。所有病例均先给予内科综合治疗,242例出血停止,4例内科综合治疗无效给予急诊手术治疗,12例消化性溃疡因再次出血择期行胃大部切除术,消化道肿瘤30例行胃癌根治术(含姑息切除术),无手术死亡病例,晚期消化道肿瘤8例全身衰竭死亡,病死率2.7%。结论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以消化性溃疡多见,消化道肿瘤及急性胃黏膜损害占相当比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室1年来收治的因服用阿司匹林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及内镜下表现。结果阿司匹林致消化道出血以老年人多见,多表现为解柏油样便和呕吐咖啡样液体。内镜下表现以胃粘膜病变为主,多为广泛性糜烂或浅溃疡。结论合理规范地应用阿司匹林类药物是避免及减少消化道事件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份至2008年12月214例上消化道出血并经胃镜检查的临床病历资料。结果214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均行急诊胃镜检查,胃镜下的诊断率高达98.6%,上消化道出血主要病因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溃疡、上消化道急性应激性黏膜病变、胃癌、门脉高压性胃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复合性溃疡。结论急诊胃镜检查是诊断上消化道出血原因的最好方法;消化道出血主要为消化性溃疡。出血的原因主要是胃酸及蛋白酶、胆酸、非甾体消炎药等破坏因素及胃粘膜保护因子平衡紊乱引起。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的临床诊治。方法对2000年至2010年收治的22例黑斑-息肉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中有典型黑斑和息肉21例,10例有PJS家族史;胃、小肠、大肠息肉15例,胃、小肠息肉17例;胃、大肠16例,小肠、大肠息肉3例,单纯胃、十二指肠息肉1例。经内镜下切除19例,外科手术治疗2例,均无并发症发生。6例术后复发,1例合并癌变。结论消化道内错构瘤样息肉与黏膜黑斑是PJS的特征性表现,在诊断上应综合考虑临床症状、家族史、详细的体格检查和胃肠镜全消化道检查;治疗上以内镜下切除为主,也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治疗后应定期复查及随访。  相似文献   

8.
目的生长抑素是一种肽类激素,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对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作用尤为突出。方法选择12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62例用西米替丁治疗,观察组58例用生长抑素治疗,观察用药后24h、48h止血情况。结果对照组止血有效率为64.52%,观察组止血率为94.8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药具有起效快、易使用、且安全、副作用少、无毒作用,在抢救和治疗消化道出血疾病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肝病的传播,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病率逐渐上升,临床上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晚期常并发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和原发性肝癌等严重并发症。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急症之一,因此在临床上,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一旦出现并发症,应立即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回顾性观察35例胃肠道间质瘤HE染色切片,复习临床病理资料,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17、CD34、Vimentin、SMA、Desmin及S-1006种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本组GIST均为成年人,年龄25~77岁,平均年龄51岁,其中男性19例,女性16例。发病部位:胃18例(51%),小肠8例(23%),大肠3例(9%),食管1例(3%),肠系膜3例(9%)大网膜2例(6%)。临床症状以腹部包块、腹部胀痛不适、消化道出血为主。大体上,肿瘤常有出血、坏死、囊性变等继发改变。肿瘤镜下主要由梭形和上皮细胞组成,呈交叉束状、漩涡状、栅栏状、片块状、巢状等多种排列。CD117、CD34、Vimentin、SMA、Desmin及S-100阳性率分别为:97%、83%、100%、37%、3%、26%。良性7例,交界性5例,恶性23例。结论间质瘤多发生于中老年人,胃肠道是其好发部位,细胞形态多变,排列结构多样。CD117、CD34是其特异和敏感抗体,在间质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起重要作用,核分裂象>5/50HPF、肿瘤坏死、细胞密集是重要的恶性指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全胃切除治疗胃癌的临床体会。方法180例胃癌患者,135例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45例性姑息性全胃切除术;经腹入路161例,胸腹联合切口入路19例;应用吻合器吻合177例,手工缝合3例。结果术后发生食道吻合口瘘2例,吻合口狭窄4例,吻合口出血1例,膈下、胸腔积液7例,经抗炎、止血等对症治疗痊愈出院。术后平均住院12.1(8~16)d。结论适当的入路选择,合理正确的吻合器使用,酌情结合手工缝合重建消化道,既可提高全胃切除术治疗胃癌的彻底性,又可减少手术创伤,加快术后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重视围手术期处理可有效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肝硬化引发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以及相关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5月至2009年6月我院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56例的临床资料;对56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实施保肝与止血等一般性治疗之后,并利用生长抑素、垂体后叶素、PPI制剂以及介入治疗等方法实施治疗。结果 全部56例患者中出血停止42例,经过治疗出血降低或者即使经治疗出血量未降低自动出院者10例;死亡5例,其中包括实施介入治疗仍然无效者3例。结论 肝硬化引发的上消化道出血具体较高的发生率,且发生原因相对比较复杂,首先应该及时进内镜检查,确定出血原因和出血部位,这对于明确肝硬化引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其具体治疗具有重要作用。生长抑素和生长抑素衍生物具有降低门静脉压的功效,对于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人具有不错的疗效;PPI制剂对于肝源性溃疡和急性胃粘膜病变引发的出血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介入治疗在肝硬化门脉高压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出血的治疗方面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消化道息肉是一种常见病,可引起消化道出血、穿孔等,严重者可发生癌变。内镜下消化道息肉治疗是治疗该病的最简便、经济安全的手段之一。损伤较小、并发症较少、可避免剖腹等优点。高频电凝切除术是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息肉最成熟、最常用的方法。而治疗的效果与护理工作紧密相关。方法为了预防和减少息肉电切术患者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使治疗的有效率提高,减少患者的痛苦。结果对每位将要在内镜下行息肉电切术的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其方法、并发症及术前、术后注意事项,让患者及家属了解治疗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消除术前恐惧、紧张心理并能够在术中很好配合,术后做好康复期的如饮食等方面的工作。结论做好内镜下息肉电切术治疗前、中、后的准备配合及宣教、病情的观察等护理工作,能很好的达到治疗的预期效果[1]。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血凝酶注射和内科治疗消化道出血时的医疗效果。方法将117例诊断为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治疗组采取白眉蛇毒血凝酶以及泮托拉唑注射的方式,观察组采取奥美拉唑40mg+5%葡萄糖液静脉注射及内服方式。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为63.3%,高于观察组的49.1%。同时在其他病症上,治疗组的疗效也明显高于观察组,其中出血症状显效率为56.7%对42.1%,有效率为36.7%对28.1%,大便病症显效率为48.3%对31.6%,有效率为46.7%对33.3%。结论白眉蛇毒血凝酶以及泮托拉唑针注射是消化道出血治疗更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上腹部创伤的CT诊断研究。方法对我院40例上腹部创伤的患者临床和CT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40例患者中,肝损伤7例:肝内血肿1例,肝包膜下出血4例,肝破裂2例。脾损伤23例:腹腔积液10例,13例脾破裂,其中合并胰尾部断裂1例。肾损伤8例:肾内血肿3例,包膜下出血5例。2例为肠系膜撕裂伤。结论 CT检查可使上腹部创伤后病变的范围和部位清晰显示,依据对损伤不同程度的估计,为外科医生决定是否采取手术治疗起到了关键因素,可减少剖腹探查率,提高CT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镜下注射1∶10000肾上腺素对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自2005年1月~2007年12月因呕血和(或)黑便入院,经紧急内镜检查确诊为消化性溃疡出血胃镜下注射1∶10000肾上腺素的患者23例,观察其疗效。结果23例患者经一次注射后止血成功20例,止血成功率为87%,再出血3例,再次内镜下止血1例成功,2例经治疗无效转外科手术治疗,总有效率为91.3%。结论胃镜下注射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应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消化道息肉采用内镜下高频电电切除术、电凝术、热活检钳钳除术、活检钳钳除术、尼龙绳圈套术等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283例消化道息肉(共501枚)患者,采用单纯高频电切除术215例,尼龙绳套扎+高频电切除术7例,热活检钳钳除术23例,电凝术11例,活检钳钳除术27例。其中271例一次性治疗成功,9例治疗2次,3例治疗3~5次(一例多发巨大腺瘤性息肉治疗5次)。结论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息肉具有简单、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费用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肝硬化是一种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为特征的慢性肝病。临床上有多系统受累,以肝功能损害和门静脉高压为主要表现,晚期常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其中上消化道出血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多突然发生大量呕血或黑粪。  相似文献   

19.
肝硬化是一种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为特征的慢性疾病,临床上有多系统受累,以肝脏功能损害和门静脉高压为主要表现,晚期常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AIHA的血清学特性及交叉配血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临床资料患者,罗,男,56岁。2004年3月27日消化道出血。查体:体温36·1℃,脉搏6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0·74/4·86 kPa。化验检查:RBC1·82×1012cells/L,Hb54 g/L,WBC 4·5×109cells/L,总胆红素40·2μmol/L,直接胆红素25·3μmol/L。临床诊断:消化道出血,伴有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AIHA)。为纠正贫血需输血治疗,医院与数名献血者交叉配血,主次侧均出现凝集,送本站鉴定及交叉配血。2·血型血清学检查2·1直接Coom’S试验:IgG。2·2 ABO血型鉴定:经室温及37℃反应,显示患者血清存在自身抗体。用37℃生理盐水将红细胞洗涤3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