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尿酸/HDL-C比值(UHR)与T2DM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于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T2DM患者127例,根据是否合并DPN分为单纯T2DM组(n=62)及合并DPN组(DPN,n=65)。比较两组一般资料、生化指标及UHR。结果 与T2DM组比较,DPN组DM病程、HbA1c、FPG、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TG、振动感觉阈值(VP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尿酸(SUA)及UHR升高(P<0.05),HDL-C、胫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腓浅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降低(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UHR与DM病程、HbA1c、FPG、HOMA-IR、TG、VPT、hs-CRP及SUA呈正相关(P<0.05),与mNCV、sNCV、HDL-C呈负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UHR、DM病程、hs-CRP及HbA1c是DPN的影响因素。结论 UHR升高是T2DM患者发生DPN...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T2DM患者219例,其中T2DM未合并周围神经病变者(T2DM组)117例,T2DM合并周围神经病变者(DPN组)102例,另选健康对照者(NC组)47名,检测各组血清Cys-C水平。结果 DPN组血清Cys-C水平高于NC、T2DM组(P0.05),T2DM组与N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肾小球滤过率相似的情况下,随着血清Cys-C水平升高,正中神经潜伏期呈逐渐延长趋势,运动传导波幅和腓肠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呈逐渐下降趋势。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病程长,FPG、HbA1c和血清Cys-C水平升高,均可能增加T2DM患者DPN风险。结论血清Cys-C水平与DPN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前列腺素E2(PGE2)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9月于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患者60例,分为单纯T2DM组(T2DM组)和合并DPN组(DPN组),每组各30例。同期选取体检健康者30名为正常对照(NC)组。比较各组生化指标及PGE2浓度。结果 NC、T2DM、DPN组PGE2水平依次升高[(1455.55±245.99)vs(1601.21±227.91)vs(1752.07±244.65)pg/ml,(P<0.05或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PGE2与FPG呈正相关(P<0.05),与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呈负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M病程、2 h PG、HbA1c、PGE2水平是DPN的危险因素。结论 PGE2与DPN密切相关,是DPN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T2DM患者血清铁蛋白(SF)水平变化,探讨其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相关性。方法选取T2DM患者(T2DM组)50例,DPN患者(DPN组)50例及正常对照(NC)组50名,用化学发光法测定SF水平。结果 T2DM及DPN组SF含量均高于NC组(P0.01);DPN组SF含量高于T2DM组[(678.75±65.01)vs(468.98±49.26)ng/ml,P0.01];SF水平与TC、TG、HbA1c水平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54、0.49、0.62,P均0.01)。结论 SF水平升高与DPN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DPN的检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脂蛋白(a)、淀粉样蛋白A(SAA)及胱抑素C水平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并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入选2014年1月-2018年1月内分泌科就诊的20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T2DM+EH)患者,根据是否合并DPN分为T2DM+EH组120例,DPN+EH组80例;同期收治单纯2型糖尿病(T2DM)患者100例为T2DM组。比较3组对象的基本资料、血清脂蛋白(a)、SAA及胱抑素C水平,并进行Spearman相关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DPN+EH组与T2DM+EH组的糖尿病病程、体质量指数(BMI)、血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肌酐高于T2DM组(均P0.05);DPN+EH组与T2DM+EH组相比,病程、收缩压、平均动脉压(MAP)、空腹血糖、2hPG、HbA1c、血肌酐更高(均P0.05)。DPN+EH组与T2DM+EH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正中神经、腓总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正中神经、腓肠神经)低于T2DM组(均P0.05);DPN+EH组MCV(正中神经、腓总神经)、SCV(正中神经、腓肠神经)又低于T2DM+EH组(均P0.05)。DPN+EH组与T2DM+EH组的血清脂蛋白(a)、SAA、胱抑素C水平高于T2DM组(均P0.05);DPN+EH组血清脂蛋白(a)、SAA、胱抑素C水平又高于T2DM+EH组(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病程、MAP、HbA1c、脂蛋白(a)、SAA及胱抑素C与DPN+EH患者腓总神经MCV、腓肠神经SCV呈负相关(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HbA1c、MAP、脂蛋白(a)、SAA及胱抑素C是DPN+EH发病的影响因素。结论脂蛋白(a)、SAA及胱抑素C是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发生DPN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血清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水平改变及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对其影响。方法选取T2DM患者180例,根据有无DPN分为DPN组92例和T2DM未合并DPN(T2DM)组88例。另选同期体检健康者90名作为健康对照(NC)组。将DPN组进一步分为MNGF治疗(A)亚组47例和基础治疗(B)亚组45例。检测各组血清SDF-1α水平,分析其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的关系。观察MNGF治疗前后两亚组血清SDF-1α水平的变化。结果血清SDF-1α水平由低到高依次为NC、DPN、T2DM组[(0.91±0.37)vs(1.71±0.43)vs(2.58±0.58)μg/L,P0.05或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2DM组血清SDF-1α水平与FPG、HbA1c、TGF-β1和hsC-RP呈正相关,与SOD呈负相关;DPN组血清SDF-1α水平与TG、TGF-β1呈正相关,与病程、FPG、HbA1c、SOD、hsC-RP、GAP-43、正中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MCV)、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PMCV)、正中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MSCV)、腓总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PSCV)呈负相关。A亚组血清SDF-1α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升高[(1.75±0.39)vs(2.09±0.45)μg/L,P0.05],B亚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7±0.48)vs(1.71±0.51)μg/L,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bA1c、hsC-RP和腓总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PSCV)是SDF-1α的影响因素。结论 DPN患者SDF-1α水平较T2DM患者低,MNGF增加血清SDF-1α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浆细胞瘤变易位1(PVT1)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及TGF-β1/Smad通路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12月于我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T2DM患者184例,按照是否合并DPN分为单纯T2DM组(n=86)及合并DPN组(n=98),采用RT-PCR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中PVT1表达量,并分析其与炎症反应因子及TGF-β1/Smad通路相关蛋白的关系。结果DPN组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和密歇根神经病变评分(MNSI)的评分、正中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MCV)、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PMCV)、正中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MSCV)及腓总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PSCV)低于T2DM组(P0.05或P0.01),DM病程、TG、LDL-C、Hb A1c、IL-6、IL-8、TNF-α高于T2DM组(P0.05或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PVT1与DM病程、Hb A1c、TG、LDL-C、IL-6、IL-8、TNF-α、TGF-β1、p-Smad2、p-Smad3呈正相关(P0.05或P0.01),与TCSS评分、MNSI评分、MMCV、PSCV呈负相关(P0.05)。结论 PVT1与DPN发生相关,其表达量升高与TGF-β1蛋白表达升高及p-Smad2、p-Smad3蛋白磷酸化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胱抑素C(Cys-C)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T2DM患者248例,根据2010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将对象分为亚临床糖尿病神经病变组(SDPN组)80例、糖尿病神经病变组(DPN组)52例和单纯T2DM组(T2DM组)116例.检测各组Hcy、Cys-C、FPG、HbA1 c、TG及TC等水平. 结果 3组年龄、性别比、BMI、FPG、TG、TC、HDL-C和LDL-C、SBP、DBP及血清肌酐(S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2DM组比较,SDPN组和DPN组病程、Hcy和Cys-C升高(P<0.05或P<0.01),且DPN组Hcy高于SDPN组(P<0.05).SDPN组和DPN组正中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腓总神经MCV和SCV较T2DM组降低(P<0.05或P<0.01);DPN组正中神经MCV和SCV、腓总神经MCV和SCV较SDPN组低(P<0.05或P<0.01).SDPN组和DPN组正中神经F波潜伏期和腓总神经H反射潜伏期较T2DM组升高(P<0.05或P<0.01);DPN组正中神经F波潜伏期,腓总神经H反射潜伏期较SDPN组高(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Cys-C、病程、SBP和HbA1c是DPN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SDPN和DPN患者神经反射潜伏期延长,MCV和SCV减慢,且血浆Hcy与肌电图各参数相关,提示血浆Hcy与神经传导异常相关,说明血浆Hey可作为DPN的预测因子与危险因素.这两类患者Cys-C浓度升高,且与Hcy水平相关,提示Cys-C可能与Hcy共同作用,加重DPN.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iR-25表达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相关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4月于我院内分泌代谢科诊治的206例T2DM患者,分为合并DPN组(DPN,n=111)及单纯T2DM组(T2DM,n=95),分析miR-25表达与DPN的关系。结果两组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密歇根神经病变评分(MNSI)、DM病程、TG、HbA_1c、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AGEs、正中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MCV)、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PMCV)、NADPH氧化酶4(NOX4)、活性氧簇(ROS)、miR-25、正中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MSCV)及腓总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PSC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miR-25与MNSI评分、TCSS评分、NO呈正相关(P0.05或P0.01),与DM病程、HbA_1c、TG、LDL-C、ET-1、AGEs、ROS、NOX4呈负相关(P0.05或P0.01)。结论 miR-25与DPN发生相关,其表达量降低与NOX4升高及氧化应激指标ET-1、AGEs、ROS升高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脂氧素A4(LXA4)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新诊断的单纯T2DM患者41例(T2DM组),DPN患者42例(DPN组),另选体检者42名(NGT组)。采用ELISA测定血清LXA4水平。结果与NGT组比较,T2DM组和DPN组血清LXA4水平降低[(540.23±55.87)vs(511.49±51.23)vs(476.53±47.23)pg/ml,P0.05或P0.01];相关分析显示,血清LXA4水平与FPG、HbA_1 c、TNF-α、半胱氨酸天冬氨酸酶3(Caspase-3)、病程呈负相关(r=-0.501、0.541、-0.627、-0.638,-0.591,P0.05或P0.01);与血红素加氧酶-1(HO-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正中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MCV)、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PMCV)、正中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MSCV)、腓总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PSCV)呈正相关(r=0.578、0.510、0.628、0.611、0.549、0.625,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XA4、TNF-α是DPN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DPN患者血清LXA4水平下降,在DPN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铁蛋白(SF)、胆红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西安市第九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单纯2型糖尿病(T2DM)患者(T2DM组)90例及确诊的DPN患者(DPN组)90例,检测并比较2组患者血清NSE、SF、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DP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重点分析NSE、SF及胆红素预测DNP发生的最佳截断点。结果与T2DM组比较,DPN组患者FPG、HbA1c、LDL-C、TC、TG、NSE、SF水平显著升高,HDL-C、TBIL、DBIL、IBIL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NSE、SF、FPG、HbA1c升高和IBIL、HDL-C水平降低是T2DM患者发生DPN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NSE、SF及IBIL预测DPN的最佳截断点、曲线下面积、灵敏度及特异度依次为13.61μg/L、0.855、89.33%、80.26%;589.6 ng/ml、0.782、81.30%、73.26%;11.40μmol/L、0.760、67.09%、77.43%。结论 T2DM患者发生DPN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清NSE、SF升高与血清IBIL水平降低可能与发生DPN有关,且检测NSE、SF及IBIL水平可能对诊断DPN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病人神经传导异常与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彩超)异常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2月我院内分泌科收治的80例T2DM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周围神经受损程度将病人分为T2DM周围神经病变组(DPN组,44例)与T2DM组(36例),均行下肢动脉彩超检查,分析T2DM病人神经传导异常与下肢血管病变的关系。结果:DPN组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和腓总神经的神经传导速度均低于T2D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PN组下肢血管病变(LEAD)发生率为59.09%,明显高于T2DM组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PN组足背动脉的最大血流速度(Vmax)和舒张期血流速度(Vr)均低于T2DM组,股动脉和足背动脉的阻力指数(RI)均高于T2D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2DM病...  相似文献   

13.
谢瑛 《山东医药》2007,47(10):37-38
检测并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NCV组)与正常对照组的四肢周围神经传导速度(NCV)。结果两组比较,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AMP)波幅及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波幅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均〈0.05),且SCV异常率高于MCV、下肢NCV异常率高于上肢(P均〈0.01)。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程度与糖尿病病程有关,与空腹血糖水平元明显相关性。提示NCV检测有助于DPN患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系统评价抗阻力运动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检索PubMed、知网等数据库中关于抗阻力运动在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康复中应用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文献,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2年3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信息提取,用相关软件分析。结果 通过筛选有5篇文献符合要求,239个受试者。纳入文献分析结果显示,抗阻力运动在改善DPN患者腓总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HbA1c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阻力运动组较常规护理或有氧运动明显提高DPN患者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以及改善DPN患者生化指标HbA1c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T2DM患者血尿酸(SUA)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治疗的T2DM患者272例,根据SUA四分位间距分为<237.10μmol/L组(n=38)、237.10~289.80μmol/L组(n=78)、289.80~364.15μmol/L组(n=110)及≥364.15μmol/L组(n=46)。比较各组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结果 随着SUA水平升高,各组运动/感觉神经潜伏期延长(P<0.05),运动/感觉神经波幅和传导速度降低(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SUA与运动/感觉神经潜伏期呈正相关(P<0.05),与波幅和传导速度呈负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M病程、HbA1c、SUA是T2DM合并DPN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SUA预测T2DM患者DPN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26,敏感度为35.1%,特异度为89.7%,最佳截断值为363μmol/L。结论 高SUA水平是T2DM合并DPN...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DM)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 lneuropathy,DPN)与维生素B6(VB6)的关系及部分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87例老年DM患者按是否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分为DPN组和DM组,分析2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VB6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DPN组VB6水平低于DM组(P〈0.05),且2组间FPG和TC也存在一定差异(P〈0.05),而2hPG、TG、HbA1c在2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 DPN的发生与VB6有关,并与血糖、TC存在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279例T2DM患者按照有无周围神经病变(DPN)分为DPN组(126例)与非DPN组(153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并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探讨DPN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DPN组患者年龄较非DPN组大、病程较非DPN组长、FPG、2h PG、Hb A1c、Scr水平均较非DPN组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性别、吸烟史、饮酒史、有无DN和DR、BMI、SBP、DBP、TC、TG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DM病程、2h PG、Hb A1c是DP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DM病程、2h PG、Hb A1c是T2DM患者发生DPN的相关危险因素,T2DM患者中的高龄、DM病程较长、2h PG和Hb A1c较高的群体更容易并发DPN。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神经损害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根据神经传导速度(NCV)将T2DM患者分为DPN组和无DPN(NDPN)组,分析各组糖尿病病程、BP、FPG、HbA1c、BMI、血脂,以及体感诱发电位等。结果年龄、病程是DPN发生的危险因素(OR=1.096、1.121,P0.05)。SBP、FPG、TG、TC与DPN呈正相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DL-C为DPN的保护因素(OR=2.013,P0.05)。粗有髓鞘神经纤维及细有髓鞘神经纤维病变组HDL-C水平下降(P0.05),且下肢细有髓神经纤维是DPN的好发部位。结论糖尿病患者增龄、病程长是DPN的危险因素,HDL-C降低与DPN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神经损害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根据神经传导速度(NCV)将T2DM患者分为DPN组和无DPN(NDPN)组,分析各组糖尿病病程、BP、FPG、HbA1c、BMI、血脂,以及体感诱发电位等. 结果 年龄、病程是DPN发生的危险因素(OR=1-096、1.121,P<0.05).SBP、FPG、TG、TC与DPN呈正相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DL-C为DPN的保护因素(OR=2.013,P<0.05).粗有髓鞘神经纤维及细有髓鞘神经纤维病变组HDL-C水平下降(P<0.05),且下肢细有髓神经纤维是DPN的好发部位. 结论 糖尿病患者增龄、病程长是DPN的危险因素,HDL-C降低与DPN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化白蛋白(GA)、GA/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胱抑素(Cys)C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老年T2DM患者428例,依据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分为单纯T2DM组219例,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209例。比较一般资料、生化指标、C肽水平、GA、HbA1c、GA/HbA1c比值及CysC水平,分析各指标与T2DM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之间的关系。结果糖尿病病程、收缩压(SBP)、体重指数(BMI)、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GA、GA/HbA1c、CysC水平在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显著高于单纯T2DM组(P0.05)。GA和2 h PG、HbA1c之间存在正相关,与BMI及空腹C肽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667、0.658、-0.381、-0.321,均P0.05。GA/HbA1c与GA、年龄、糖尿病病程呈正相关,与HbA1c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546、0.196、0.228、-0.180,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GA、GA/HbA1c、CysC与T2DM颈动脉粥样硬化独立相关。结论 GA、GA/HbA1c、CysC水平变化与T2DM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