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观察脑卒中膝过伸患者步行时膝关节过伸角度与下肢各关节运动学参数及下肢主要肌肉激活情况的相关性。方法 2020年8月至2021年9月,在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选择伴膝过伸的脑卒中患者24例,以及性别、年龄、身高及体质量匹配并伴膝过伸的健康人24例,采用三维运动捕捉系统和无线表面肌电采集系统进行分析,记录骨盆、髋、膝、踝关节在矢状面上的角度,以及双侧臀大肌、股二头肌、股内侧肌、腓肠肌内侧头肌电数据。结果 脑卒中患者单腿支撑相的最大膝过伸角度时,各关节角度和各肌肉激活度均与健康人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 3.080, P <0.01)。脑卒中患者单腿支撑相的最大膝过伸角度与臀大肌激活度明显负相关(r=-0.532,P <0.01);两组膝过伸最大角度与踝跖屈角度呈显著正相关(r> 0.686, P <0.001)。结论 脑卒中患者膝过伸步态的矫正不仅需要关注膝关节控制,还需要关注踝关节控制和臀肌功能。  相似文献   

2.
王建晖 《中国康复》2016,31(3):195-196
目的:观察可调式膝关节矫形器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膝过伸的影响。方法:将40例膝过伸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除常规康复训练外还进行佩戴可调式膝关节矫形器训练,治疗前后均采用膝过伸判定、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起立-行走测试进行疗效判定。结果:治疗6周后,观察组膝过伸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0.0%、45.0%,P0.05)。治疗6周后,2组患者膝关节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计时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缩短(P0.01,0.05),观察组缩短更显著于对照组(P0.01)。结论:可调式膝关节矫形器训练可以更好的纠正脑卒中偏瘫患者膝过伸,有效缓解及降低膝关节疼痛的发生,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在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膝过伸中的应用。方法:将80例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患侧膝关节周围肌群进行肌内效贴早期贴扎预防膝过伸的干预。分别于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的膝过伸发生率、简式Fugl-Meyer下肢评分(FMA)及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膝过伸发生率分别为32.5%和57.5%,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同时发现2组患者下肢FMA、FAC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内效贴早期应用能有效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膝过伸的发生及提高患者的下肢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后常出现步行能力的丧失或步态异常,如步行时不对称、稳定性差与害怕跌倒等问题[1]。虽约85%的患者可恢复一定的步行能力[2],但约有40%~68%的患者在站立期出现膝过伸的现象[3-4],严重影响患者的步行能力[5],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膝过伸也被称为膝反张或膝反屈畸形,又称“锁膝”现象,指患者在步态周期中患侧下肢支撑期时,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常规运动疗法治疗配合MRS-FS和MOTOmed下肢智能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膝过伸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偏瘫患者共5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患者均在治疗室接受常规运动疗法治疗后增加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治疗组患者均在治疗室接受常规运动疗法治疗后增加MRS‐FS下肢智能运动训练,共连续治疗6周。通过站立位患侧单腿负重情况下的膝过伸疗效评定、50m步行膝过伸次数评定和“起立-行走”计时测试指标评价2组患者膝过伸的情况和步行能力。结果:治疗组站立位患侧单腿负重情况下的膝过伸疗效总有效率为82.14%,显著高于对照组5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50m步行膝过伸次数(次)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治疗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2组“起立-行走”计时测试时间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运动疗法治疗配合MRS-FS训练和配合MOTOmed训练均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膝过伸和步行能力,但是前者疗效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三维步态分析训练结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膝过伸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3月~2019年5月收治的125例老年脑卒中后偏瘫膝过伸患者分为对照组62例和观察组63例,对照组予以等速肌力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三维步态分析训练,干预2个月。比较两组干预前后下肢运动功能、步态时空参数和关节运动学参数。结果:干预后观察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及功能性步行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步频、步速、步幅及患侧摆动相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双支撑相时间、步行周期及患侧支撑相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最大屈膝角度大于对照组,最大伸膝角度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维步态分析训练结合等速肌力训练可改善老年脑卒中后偏瘫膝过伸患者步态功能,提高其下肢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三维运动平台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膝过伸步态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后出现膝反张步态患者 64 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32 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进行三维运动平台训练。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LE)、膝过伸次数、Gait Watch 三维步态及运动训练系统进行分析。结果:治疗4周后2组下肢FMA评分、最大屈膝角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膝过伸次数、与最大伸膝角度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维运动平台训练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膝过伸步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电针对脑卒中后膝过伸的疗效。方法脑卒中后膝过伸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电针阳陵泉、伏兔、委中、承山、足三里,共30 d。比较两组临床有效率。治疗前后采用膝关节活动度(ROM)和Fugl-Meyer评定下肢运动功能部分(FMA)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72.5%,优于对照组55%(P0.05)。治疗组膝关节ROM和FMA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刺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后膝过伸。  相似文献   

9.
本体神经促进技术预防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本体神经促进技术(PNF)对预防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疗效。方法 6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给予药物及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另行膝关节闭链PNF训练。结果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发生膝过伸患者7例,对照组18例(P<0.01);治疗组起立-行走计时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结论早期对患者膝关节进行PNF训练可以减少膝过伸的发生,提高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的时空及关节运动学参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的时空及关节运动学参数,为临床康复评估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和健康受试者各24例自愿参加本研究;其中脑卒中组男15例,女9例,脑出血5例,脑梗死19例,年龄(57.75±5.57)岁;对照组男12例,女12例,年龄(56.54±6.02)岁.应用Gait Watch步态分析系统评估步态的时空参数和下肢关节运动学参数.所有受试者由同一医师进行2次评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脑卒中组的步频、步速显著降低,患侧步长显著缩短,步态周期和患侧支撑相均延长,患侧摆动相缩短.脑卒中组患侧髋关节的最大伸展角度明显受限(P=0.001),髋关节屈伸运动的平均角速度明显降低(P<0.001),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亦明显受限(P<0.001),膝关节屈伸运动的平均角速度明显降低(P<0.001),髋关节的最大屈曲角度和足偏角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患者的步行能力显著下降.结论:Gait Watch步态分析系统可定量测量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态特征和下肢的关节运动学参数,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评估具有较高敏感度.  相似文献   

11.
胡永林 《中国康复》2013,28(1):17-19
目的:观察应用下肢康复机器人对早期偏瘫患者进行步行训练对于改善患者步行能力的有效性。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4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进行步行训练。训练前后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患肢运动功能(FMA)及平衡量表(BBS)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2组独立步行率及BBS、FMA下肢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偏瘫患者早期运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进行步行训练能够较好地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2.
脑卒中患者步行时躯体运动的三维运动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患者躯体运动的三维运动学分析,比较分析偏瘫步态躯体运动变化与其步行能力(步速)之间的关系,探讨影响偏瘫患者步行能力恢复的量化指标。方法:选择首次脑卒中后可以独立步行10m以上的偏瘫患者39例,采用远红外线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进行步态检测与分析,对偏瘫步态躯体的运动学参数与其步行能力(步速)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与骨盆旋转运动之间的相关有显著性意义(r=-0.396.P<0.05);其步行能力与躯体侧方运动呈负相关,而与其躯体垂直运动呈正相关(r=-0.755,P<0.01;r=0.534,P<0.01),步行能力与Barthel指数正相关(r=0.475,P<0.01)。结论:脑卒中患者躯体和骨盆运动障碍是影响步态恢复的重要因素,提示躯体的协调性训练和骨盆的控制性训练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功率自行车运动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具有一定步行能力的92例病程在1—3个月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功率车运动训练,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分别评定下肢运动功能(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步行能力(采用患者10m步行时间和6min内步行距离测定、Holden步行功能评定)、肌张力变化,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和下肢运动能力的预后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通过分析影响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和下肢运动能力的相关因素,预测运动功能恢复程度。方法:53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均经临床和CT或MRI确诊入院治疗。评估内容包括躯干和下肢运动能力(MO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以及包括病史和检查在内的20余项相关因素。结果:患者治疗前运动能力(MOA0)和治疗前ADL(ADL0)分别为(18.77±12.78)个月和(58.71±3.22)分;治疗后运动能力(MOA1)和治疗后ADL(ADL1)分别提高到(27.34±14.26)个月和(74.86±3.02)分,均有显著差异。多元回归分析显示,MOA0与年龄、发病到康复入院时间、合并吞咽障碍、弛缓性瘫痪、觉醒障碍等因素呈负相关,与痉挛性瘫痪、吸烟、发病后住院时间及ADL0等因素成正相关。影响MOA1预后的自变量包括发病到康复入院时间、弛缓性瘫痪、患肢腱反射的程度等负性因素,以及MOA0、痉挛性瘫痪等正性因素。结论:患者年龄越轻,接受康复治疗的时间越早,运动能力恢复越快。伴有肌张力低下的弛缓性瘫痪是运动能力恢复的阻碍因素,而表现为肌张力增高的痉挛性瘫痪,由于重视了抗痉挛治疗,反而成为有利于运动功能恢复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简易膝关节训练器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膝关节屈曲主动运动的临床疗效。方法 2020年3月至2021年5月,选择本院46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3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增加用简易膝关节训练器坐位下行膝关节屈曲主动运动训练,共8周。训练前、后测量坐位膝关节主动屈曲角度和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采用步态分析系统测量摆动时膝关节屈曲最大角度。结果 训练后,两组膝关节主动活动度及步行中摆动期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均显著提高(|t|> 6.991, P <0.001),且试验组提高更多(t> 2.185, P <0.05);两组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均明显提高(|Z|> 2.828, P <0.01),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Z=-0.821, P=0.412)。结论 应用简易膝关节训练器训练能有效改善膝关节主动屈曲活动度,可在临床和社区康复中应用。  相似文献   

16.
舒筋颗粒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舒筋颗粒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将77例脑卒中伴偏瘫肢体肌张力增高的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1组(38例)和治疗2组(39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1组加用舒筋颗粒1号,治疗2组加用舒筋颗粒2号,疗程28d。治疗结束后,评定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揭盲结果为治疗1组为治疗组,治疗2组为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的肌张力改善情况、Fuge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得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 舒筋颗粒可改善偏瘫肢体的肌张力,从而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进而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