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吸烟者身份认同和相对戒烟规范在尼古丁依赖与拒烟效能感关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拒绝吸烟自我效能感量表、尼古丁依赖量表、吸烟者自我认同量表、相对戒烟规范量表对1016名吸烟者进行调查。结果:(1)尼古丁依赖负向预测拒烟效能感;(2)吸烟者身份认同在尼古丁依赖预测拒烟效能感的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相对戒烟规范负向调节身份认同对拒烟效能感的预测作用。对于感知到低相对戒烟规范的吸烟者来说,身份认同显著负向预测拒烟效能感。对于感知到高相对戒烟规范的吸烟者来说,身份认同对拒烟效能感的预测作用不显著。结论:尼古丁依赖可以通过增强吸烟者身份认同从而降低拒烟效能感;相对戒烟规范削弱了身份认同对拒烟效能感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二手烟暴露对非吸烟者吸烟外显态度和吸烟内隐态度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影响。方法:采用吸烟外显态度问卷、吸烟内隐联想测验、二手烟暴露问卷等对104名非吸烟者进行测量。结果:(1)二手烟暴露程度较高的被试对吸烟外显态度的消极程度显著低于二手烟暴露程度为无或较低的被试;二手烟暴露程度不同的被试的吸烟内隐态度无显著差异;(2)吸烟外显态度和吸烟内隐态度无显著相关;(3)吸烟外显态度和吸烟内隐态度的关系受到二手烟暴露的调节;二手烟暴露较高,两者显著正相关,而二手烟暴露为无或较低,两者不显著相关。结论:二手烟暴露降低非吸烟者对吸烟的消极外显态度,且提高吸烟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之间的联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青少年同伴侵害与网络欺负之间的关系以及负性情绪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和网络去抑制的调节作用。方法:本研究采用多维同伴侵害量表、网络欺负量表、负性情绪量表和网络去抑制量表对663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同伴侵害对网络欺负具有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2)负性情绪在同伴侵害对网络欺负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3)网络去抑制对负性情绪的中介效应起调节作用:相比于网络去抑制水平低的个体,负性情绪对网络欺负的预测作用在网络去抑制水平高的个体中更显著。结论:青少年同伴侵害通过负性情绪的中介作用和网络去抑制的调节作用对网络欺负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中学生应激性生活事件与自伤的关系,以及积极发展素质在两者间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中学生生活事件量表、自我伤害行为量表和青少年积极发展素质量表,对1839名中学生进行测量。结果:(1)中学生的自伤行为发生率约为17.0%;(2)应激性生活事件各维度分与自伤呈显著正相关,积极发展素质各维度分与自伤呈显著负相关;(3)应激性生活事件中的学业压力与人际矛盾显著正向预测自伤;而青少年积极发展素质中的家长与同伴支持、心理安全维度显著负向预测自伤;(4)积极发展素质中的教师支持维度可以调节应激性生活事件与自伤的关系。与低教师支持者相比,高教师支持的中学生在经历应激性生活事件时,自伤的发生率更低。结论:培养青少年的积极发展素质,建构有效的教师支持体系,可以缓冲应激性生活事件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降低青少年自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儿童期情感虐待对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探讨绝望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未来取向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儿童期情感虐待量表、未来取向量表、绝望量表和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对817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控制无关变量后,儿童期情感虐待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自杀意念;②绝望在儿童期情感虐待与青少年自杀意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③未来取向在儿童期情感虐待影响青少年自杀意念的中介路径前半段起调节作用,即在未来取向水平较低的青少年中,儿童期情感虐待对绝望的影响更大。结论:儿童期情感虐待不仅直接影响青少年自杀意念还通过绝望间接影响青少年自杀意念;未来取向调节儿童期情感虐待对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揭示我国文化下原生家庭干涉与夫妻离异倾向的关系,检验婚姻质量的中介及伴侣支持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原生家庭干涉量表、关系评估量表、婚姻不稳定性量表-简版、亲密关系支持量表对新婚至孩子小学阶段的341对夫妻进行调查。结果:(1)配偶原生家庭干涉对夫妻离异倾向均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自身原生家庭干涉无显著作用;(2)夫妻双方婚姻质量在妻子配偶原生家庭干涉与双方离异倾向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妻子伴侣支持在其配偶原生家庭干涉与双方离异倾向间起调节作用,高伴侣支持能完全缓冲妻子配偶原生家庭干涉对夫妻离异倾向的影响。结论:配偶原生家庭干涉对夫妻离异倾向有直接作用,也可通过削弱婚姻质量起作用,伴侣支持在其中起一定的缓冲作用。  相似文献   

7.
私立学校1307名中学生吸烟与自尊水平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中学生吸烟与自尊水平的关系.方法:以"青少年控烟项目调查问卷"和Rosenberg10条目自尊量表对武汉市私立学校的1307名初一和初二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从"不吸烟"、"尝试吸烟"、"吸一整支烟"到"吸过100支烟",学生的自尊量表得分依次降低,分别为29.92、29.03、28.57、27.41;已戒烟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没有戒烟的学生;未来可能吸烟者的自尊得分显著低于未来不会吸烟的学生.结论:中学生吸烟行为与自尊水平有一定相关性.在青少年吸烟的干预措施中,应加强提高自尊心理水平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学生生活事件、吸烟态度和吸烟意愿的关系,从而为纠正其不良吸烟意愿提供一定借鉴的依据。方法:运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吸烟态度问卷以及中国青年吸烟问卷调查表中关于吸烟意愿的题目为工具对22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在健康适应(F=9.58,P0.01)、人际关系(F=5.06,P0.01)、受惩罚(F=8.77,P0.01)和其他(F=13.648,P0.001)4个因子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在年级差异上,学习压力因子存在显著差异(F=7.019,P0.001),大三学生学习压力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和大四;2人际关系和其他因子与吸烟态度呈显著相关(P0.05);3吸烟意愿与吸烟态度呈极其显著的相关(P0.001);4生活事件中的人际关系、受惩罚、健康适应以及其他4个因子与吸烟意愿呈显著的负相关。结论:大学生的生活事件、吸烟态度对其吸烟意愿的预测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独处能力对大学生独处偏好与积极情感关系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独处偏好量表、独处能力量表和积极情感量表对447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1)独处偏好与积极情感呈显著负相关;(2)独处能力在独处偏好与积极情感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对于低水平独处能力的大学生,独处偏好能负向预测其积极情感,而对于高水平独处能力的大学生,独处偏好不能预测积极情感。结论:独处能力可以减弱独处偏好对积极情感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社会排斥和自尊的关系,应对方式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及内隐人格观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社会排斥量表、自尊量表、内隐人格观量表及应对方式量表,对657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社会排斥和自尊显著负相关;(2)社会排斥不仅能够直接预测自尊,还能通过不同的应对方式间接作用于自尊;(3)个体的内隐人格观水平能够调节社会排斥与积极应对之间的关系,对于倾向于持增长内隐人格观的个体,社会排斥对积极应对的负向预测作用显著,对于倾向于持实体内隐人格观的个体,社会排斥对积极应对的预测作用不显著。结论:应对方式在社会排斥与自尊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内隐人格观在社会排斥与积极应对之间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大学生的意向性自我调节在社交焦虑和社交网络成瘾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交往焦虑量表》《卑氏Facebook成瘾量表》和《意向性自我调节测验》对970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1)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社交焦虑与社交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r=0.244, P0.001),意向性自我调节与社交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r=-0.091, P0.01);(2)层次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社交焦虑能显著正向预测社交网络成瘾,意向性自我调节能负向预测社交网络成瘾;(3)意向性自我调节在社交焦虑对社交网络成瘾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在同等社交焦虑水平下,意向性自我调节水平越高的大学生,社交网络成瘾倾向越低。结论:意向性自我调节在社交焦虑与社交网络成瘾之间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青少年的两种幸福倾向(意义倾向和快乐倾向)在消极情绪与网络成瘾关系之间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积极情绪/消极情绪量表中的消极情感相关题目、青少年网络成瘾量表、幸福倾向量表对北京地区八所中学共3044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青少年的消极情绪能够显著正向预测网络成瘾;2青少年的两种幸福倾向中,意义倾向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调节作用不显著;快乐倾向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起到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结论:在网络成瘾方面,高快乐倾向的青少年比低快乐倾向的更容易受到消极情绪的影响,而不同意义倾向的青少年受到消极情绪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戒烟失败的诱惑情境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戒烟失败的诱惑情境.方法:使用家庭访问方法对杭州市已婚男性居民进行了戒烟行为的调查.涉及的家庭通过多级分层抽样得到,调查对象从每个家庭随机抽取一个符合条件者.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目前吸烟状态、开始吸烟的年龄和戒烟失败的诱惑情境.各种戒烟失败的诱惑情境按照应答的频数来确定其重要性.结果:从1976名访问对象中获得1922合格问卷,吸烟者904人,吸烟率为47.03%;在吸烟者中201人曾经戒过烟,占22.23%.导致戒烟失败的情境依次为社交(34.33%)、正性情绪(13.43%)、负性情绪(13.43%)、孤独(8.46%)和饭后(7.46%).结论:这个结果可以作为制定戒烟方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亲子沟通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亲子沟通量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和青少年吸烟行为问卷对2837名初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1)亲子沟通对青少年吸烟行为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抑郁对青少年吸烟行为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抑郁对亲子沟通与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关系能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性别调节了亲子沟通经由抑郁对青少年吸烟行为影响的中介过程,在同等亲子沟通水平下,女生相较于男生而言,在抑郁情绪升高时,其吸烟行为水平的提升幅度比男生更高。结论:亲子沟通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初中生自我认同对即时通讯与网络成瘾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方法:使用即时通讯服务偏好问卷、自我认同问卷和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对北京市某中学初一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即时通讯服务偏好能够显著正向预测病理性互联网的使用;自我认同能够显著负向预测病理性互联网的使用:自我认同对即时通讯与网络成瘾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显著,对于高自我认同者,即时通讯不能够显著预测病理性互联网的使用,而对于低自我认同者,即时通讯能够显著正向预测病理性互联网的使用。结论:自我认同完成能够减缓即时通讯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之间的正向关系,对个体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社会排斥和关系攻击的关系,自尊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及内隐人格观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社会排斥量表、自尊量表、内隐人格观量表及关系攻击量表,对657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社会排斥和关系攻击显著正相关;②社会排斥不仅能够直接预测关系攻击,还能通过威胁个体的自尊进一步诱发关系攻击;③个体的内隐人格观水平缓冲了社会排斥与关系攻击之间的关系,对于倾向于持实体论内隐人格观的个体,社会排斥对关系攻击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对于倾向于持增长论内隐人格观的个体,社会排斥对关系攻击的预测作用不显著。结论:自尊在社会排斥与关系攻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内隐人格观在二者之间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引言通过体外的方法,如血和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和血液的滤过,可测量到吸烟对血液流动性的不利影响。血液流变学也影响老年病人的血液流动性,并可促进动脉硬化的发展。本文对吸烟引起的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以及他们的可逆性进行了研究。材料和方法本研究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对十四名吸烟者吸烟时及戒烟后八周内的血液流变学进行纵向观察。(二)对十七名戒烟不成功者(戒烟1~14天),在重新吸烟后第八周进行观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父母严厉管教与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及青春发育时相与性别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中文版亲子冲突解决策略量表、青春期发育量表和儿童行为核查量表对632名初中生及其父母进行测查。结果:①母亲心理攻击和体罚可以显著正向预测男生外化问题行为,父亲和母亲心理攻击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女生外化问题行为;②青春发育时相在父母严厉管教与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关系间起调节作用,并且这一调节作用存在性别差异:青春发育时相在母亲心理攻击与男生外化问题行为关系间起缓冲作用,在父亲和母亲体罚与男生外化问题行为关系间起加剧作用,而在父母严厉管教与女生外化问题行为关系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结论:父母严厉管教这一压力性事件与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受青少年青春发育调节,这一调节作用模式还因青少年性别和父母严厉管教形式的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高中生未来取向发展特点及其与友谊质量、自尊的关系。方法:选取北京市高二学生463人(男213人,女250人),采用未来取向问卷(FOQ,包括探索、投入2个维度)、友谊质量问卷(FQQ,包括信任与支持、陪伴与娱乐、肯定价值、亲密袒露与交流、冲突与背叛5个维度)、自尊量表(SES)分别测量未来取向、友谊质量和自尊水平。结果:高中生未来取向发展的类型可分为高未来取向型(33.9%)、高投入低探索型(27.9%)、低未来取向型(11.6%)、高探索低投入型(26.6%)。FQQ得分正向预测探索(β=0.38)和投入得分(β=0.38),SES得分在FOQ与FQQ得分中起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9.1%、25.8%。结论:高中生未来取向可能存在个体差异,友谊质量可直接或间接通过自尊影响未来取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被动关注社交网站、妒忌、正念与高中生抑郁之间的关系及内在作用机制。方法:使用被动关注社交网站问卷、妒忌问卷、正念量表及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对619名高中生进行施测。结果:(1)被动关注社交网站与妒忌、抑郁均显著正相关;妒忌与抑郁正相关;(2)被动关注社交网站能够正向预测高中生抑郁;(3)妒忌在被动关注社交网站与抑郁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4)被动关注社交网站对抑郁影响的直接效应以及妒忌的中介效应均受到正念的调节。结论:妒忌在被动关注社交网站对高中生抑郁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正念在被动关注社交网站、妒忌、抑郁三者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