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pRNA-3WJ-siLNA gapmer(Mce4)-aptamer(CD40)纳米微粒(简称pRNA纳米微粒)在脊柱结核细胞模型中对结核分枝杆菌生长的影响.方法:利用荧光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人成骨细胞建立脊柱结核细胞模型.先培养及准备人成骨细胞,人成骨细胞培养至第三代;然后构建培养荧光结核分枝杆菌;将培养良好...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探讨人乳腺癌细胞株与乳腺癌原代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以进一步明确乳腺癌细胞在癌变的过程中细胞表面分子的改变。 一、材料与方法 1.细胞株:HBL-100为正常乳腺细胞,MCF-7与SK-BR-3为乳腺腺癌细胞,T47D与MDA-MB-435s为乳腺导管癌细胞,ZR-75-30为乳腺癌细胞。其中HBL-100、MCF-7、T47D、ZR-75-30雌激素受体阳性,另2株雌激素受体阴性。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CD40 及CD40 配体的生物学特性,CD40 —CD40 配体的相互作用,以及CD40—CD40配体与肾脏疾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CD40分子是重要的免疫分子,在激活抗原递呈细胞和激发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上起重要作用。最近研究发现CD40分子与肿瘤诊断、肿瘤细胞凋亡及肿瘤免疫关系十分密切。本文就CD40分子与泌尿系肿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CD40分子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癌组织中CD40分子的表达与癌发生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Envision法)对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的肾细胞癌组织(32例)和癌旁组织(10例)中CD40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并分析CD40分子表达水平与肾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CD40在肾细胞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为87.5%,与肾癌癌旁组织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CD40的阳性过度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病理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结论CD40分子在肾癌中的异常表达可为肾癌的诊断、治疗及指导预后提供实验依据,并为进一步研究肾癌的生物学,尤其是为抑制Fas和TNFR介导的细胞凋亡与基因治疗肾细胞癌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CD40分子是重要的免疫分子,在激活抗原递呈细胞和激发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上起重要作用。最近研究发现CD40分子与肿瘤诊断、肿瘤细胞凋亡及肿瘤免疫关系十分密切。本文就CD40分子与泌尿系肿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脓液中结核分枝杆菌对利福平(RFP)的耐药机制;评价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olymerasechainreactionsingle-strandconformationpolymorphism,PCR-SSCP)在脊柱结核检测耐RFP基因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脊柱结核病灶中的脓液经预处理后接种于改良罗氏培养基上,对所培养出的菌株应用PCR-SSCP进行检测。检测包括核心区域(耐药决定区域)在内的rpoB基因。结果:PCR-SSCP检测耐RFP菌株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为100%,与常规经典药物敏感试验无差异(P<0.05),但检测时间明显缩短,仅用2d。结论:rpoB基因突变是结核分枝杆菌对RFP耐药的重要机制,应用PCR-SSCP检测具有较高的灵敏性、特异性及快速性,是一种对脊柱结核耐RFP菌株快速检测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AAA)发病与患者血清CD40及其配体(CD40L)浓度的相关性.方法 对30例诊断明确的腹主动脉瘤患者(病例组)与26例健康人群(正常组)进行对照研究,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标本中CD40和CD40L水平,应用统计学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CD40/CD40L与腹主动脉瘤的关系.结果 病例组血清CD40浓度为(96.20±26.26) ng/L,高于正常组的(76.22±6.39) ng/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血清CD40L浓度为(746.20±215.46) ng/L,明显高于正常组的(503.07±75.32) ng/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AA患者血清CD40和CD40L浓度明显高于健康人群,提示CD40/CD40L可能参与了AAA的发病.  相似文献   

9.
CD40与T细胞表面对应的配体CD154(CD40L)相互作用后,可以进一步刺激抗原提呈细胞,上调其CD80/CD86的表达,促进T细胞的活化。可溶性CD40蛋白(soluble CD40,sCD40)由CD40信号肽和胞外功能区构成,能够与膜表面CD40竞争性结合CD40L的功能区域。  相似文献   

10.
兔脊柱结核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在兔腰椎椎体钻孔种植人型H37 Rv结核标准菌株构建兔脊柱结核模型.方法 对16只兔腰5椎体上方钻孔,填充明胶海绵,吸附结核菌混悬液0.1 ml(菌量:5g/L)骨蜡封闭钻孔,在术后不同时间段行大体观察、影像学、组织病理学、细菌学等检查.结果 16只大白兔中,其中13只兔腰椎椎体感染结核菌后,局部反应较明显,全身反应较轻,完成实验;3只未感染结核杆菌.在感染的大白兔中,2只出现消瘦、厌食等症状;术后1个月X线阳性4只,术后2个月X线阳性8只、CT阳性12只、MRI阳性13只;感染大白兔的椎体、椎旁软组织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示有脓细胞、类上皮样细胞或坏死灶等形成,对形成的脓肿进行脓液培养显示69.2%结核分枝杆菌生长.建立模型成功率为69.2%.结论 通过在兔脊柱椎体局部进行适当剂量H37 Rv结核标准菌株的种植感染,可构建出与人类脊柱结核病理变化相似的兔脊柱结核.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结核分枝杆菌裂解物(MTL)刺激后的成骨细胞来源外泌体(MTL-OB-Exo)对破骨细胞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细胞增殖与毒性实验(Cell Counting Kit-8,CCK-8)确定MTL的最佳剂量为35.9ng/ml,用最佳剂量的MTL刺激小鼠成骨细胞,采用差速离心法分离、提取MTL-OB-Exo和正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检测CD40-CD40L在持续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ersistent ITP)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以揭示其在儿童持续性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0例持续性ITP患儿治疗前后及20例对照组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40-CD40L的表达情况,用ELISA法检测血小板抗体(PAIgG)。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D40和CD40L治疗前后的表达均增高(P<0.01,P<0.05), CD40治疗前高于治疗后(P<0.05),CD40L在两组的表达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0、CD40L的表达与PAIgG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713、0.746,P<0.05)。结论 CD40-CD40L共刺激信号异常可能为儿童持续性ITP发病机制之一,阻断此共刺激途径可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不同病程CD40L血清水平以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CD40表达的动态变化,旨在探讨CD40L血清水平及单核细胞上CD40的表达对慢加急性肝衰竭病情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ACS)分别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ACLF-E)和晚期(ACLF-L)组(25例)、慢性乙型肝炎(CHB)组(28例)、肝炎肝硬化(LC)组(13例)及健康对照(HC)组(20例)的PBMCs上CD40的表达进行检测,同时血清中可溶CD40L(即sCD154)的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结果与HC组比较,CHB组、LC组、ACLF-E组及ACLF-L组PBMCs的CD40表达水平呈逐渐增加趋势,ACLF-E组增加尤其明显;ACLF-E组中血清可溶性CD40L浓度也明显高于HC组、CHB组、LC组及ACLF-L组;ACLF死亡组病程早期与晚期CD40及CD40L表达的水平均高于存活组。结论血清CD40L浓度及CD40表达与ACLF病情及预后密切相关,血清CD40L水平及PBMC上CD40表达水平可以作为ACLF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4.
CD40/CD40L和B7-1/CD28在小鼠叶酸性肾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CD40/CD40L、B7—1/CD28在肾小管间质浸润的免疫活性细胞、损伤的肾组织固有细胞上的表达以及其可能的作用。方法一次性腹腔注射叶酸制作CD1小时鼠叶酸性肾病模型。在第1、2、3、7、14、21天分别处死动物,取其右肾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取左肾提取蛋白进行蛋白印迹分析;采血检测BUN、Scr。以抗B7—1功能性单克隆抗体(B7-1mAb)联合叶酸应用,观察21d后,采血行BUN、Scr检测,病理图像分析肾病变区域及保护率。结果小鼠在给予叶酸后第1天,CD40、B7-1在肾小管上皮表达上调,并持续至第21天。通过蛋白印迹半定量检测,CD40在各时间点实验组肾组织表达量均增加5倍以上(P均〈0.01),在间质区域浸润的免疫活性细胞上可见CD28和CD40L的表达。经B7-lmAb干预性治疗,小鼠死亡率从47.83%下降到11.01%。P〈0.01;BUN、Scr水平明显降低;肾组织保护率从7.45%上升至66.51%。结论在小鼠叶酸性肾病中.肾组织CD40/CD40L和B7-1/CD28的表达上调并参与了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免疫活性细胞浸润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过程。B7-1mAb干预治疗能减轻上述的肾损害,为肾间质纤维化的特异性免疫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D40-CD40L存儿童过敏性紫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为30例HSP患儿,正常对照组30例,应用流代细胞术检测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40-CD40L的表达情况,并观察实验组治疗前后CD40-CD40L的表达有无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D40L表达明妙增高,且治疗前表达高于治疗后(P〈0.05),CD40表达增高,但与对照组及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HSP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40L表达增高,且治疗前离于治疗后,表明其在HSP患儿免疫紊乱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前路内固定在治疗胸腰椎结核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腰椎前路内固定系统在治疗椎体结核时可行性以及对胸腰椎结核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胸腰椎前路病变椎体切除加自体髂骨植骨治疗27例,并同期行前路椎体内固定系统进行固定。结果经平均3年的随访,27例患者结核均治愈,植骨与受骨区全部骨性愈合,融合时间平均7~8个月,后凸矫正角度平均16°。全组病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手术并发症。结论该术式对胸腰椎结核病灶可彻底清除,能较好地进行椎管减压和脊柱矫形,完成脊柱稳定性重建,有利于患者早期离床活动,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7.
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8,他引:6  
目的 探讨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方法 10例脊柱结核患者行手术治疗,4例行病灶前路清除植骨融合术,6例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10例均用三联抗痨治疗至术后9~12个月。结果 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窦道及伤口不愈,随访2年后Frankel评分为D级2例,E级8例。后期脊柱后凸畸形2例。结论 及时正确的手术干预及规范化的抗痨治疗是提高脊柱结核治疗效果的关键。彻底的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并一期内固定术可以有效防止后凸畸形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构建新西兰兔脊柱结核模型的实验方法,并评价此种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62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致敏造模组(经弗氏完全佐剂致敏后造模)20只、未致敏造模组(造模前未经弗氏完全佐剂致敏)20只、对照组20只、空白组2只。致敏造模组兔经弗氏完全佐剂致敏后,于L4上终板下方钻孔,填入明胶海绵,在其中浸注种植H37Rv人型标准结核杆菌混悬液0.1 ml;未致敏造模组未经弗氏完全佐剂致敏,浸注H37Rv人型标准结核杆菌混悬液0.1ml;对照组浸注液体培养基与生理盐水混悬液0.1 ml;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结果 术后8周兔存活率致敏造模组为89.5%、未致敏造模组60.0%,对照组94.7%、空白组100%;致敏造模组成活兔造模全部成功。致敏造模组造模椎体破坏情况:术后4周X线片为50%、重建CT和MRI均为 83.3%;术后8周X线片为58.8%、CT重建和MRI均为100%。术后8周,肉眼观察全部成活兔造模椎体均出现骨破坏、肉芽及坏死组织形成,腰大肌脓肿发生率为17.6%;组织病理学显示造模椎体均有大量淋巴细胞和类上皮样细胞、骨小梁断裂、凝固性坏死物质;细菌培养阳性率为52.9%。未致敏造模组术后8周有75%成活兔造模椎体出现骨破坏,腰大肌脓肿发生率为100%。对照组与空白组无上述改变。结论 经弗氏完全佐剂致敏后,在新西兰兔腰椎椎体的上终板下钻孔、明胶海绵填塞、种植H37Rv结核杆菌标准菌株的方法,可成功构建兔脊柱结核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