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究交叉韧带的松紧度与半月板损伤的相关性,从解剖学上探索半月板损伤的影响因素,为预测和诊断半月板损伤提供新的依据。 方法 收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260例患者单膝关节伸直位的MRI资料。在各膝MRI相同矢状面分别测量前、后交叉韧带的长度a和p,及其起止点的距离la和lp。计算出交叉韧带松紧度系数R=(a+p)/(la+lp)。用t检验比较各组患者间的差异性,用Spearman 相关分析分别探讨松紧度系数与半月板损伤的相关性。 结果  t检验:无论是否存在骨关节炎,半月板损伤组和无半月板损伤组的R值均存在显著差异性(P <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无骨关节炎患者中rs=0.620,R值与半月板损伤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有骨关节炎患者中rs =0.313,R值与半月板损伤存在弱正相关性。 结论 交叉韧带松紧度与半月板损伤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特别在膝关节无骨关节炎的年轻患者中,韧带越松弛,半月板损伤越容易发生。但在膝关节有关节炎的老年患者中,交叉韧带的松紧程度并非半月板损伤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前交叉韧带损伤程度的分级诊断提供影像学数据。 方法 选取新乡医学院附属医院膝关节弥散张量成像扫描检查的正常者100例和单侧前交叉韧带撕裂伤患者100例,按照损伤程度分为Ⅰ~Ⅳ级,在工作站划分前交叉韧带不同部位及损伤处的感兴趣区,生成纤维示踪图像,测量感兴趣区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和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比较前交叉韧带不同部位及不同程度损伤处的FA和ADC数值。 结果 前交叉韧带上端、上中部、中部、下中部、下端的FA值和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随前交叉韧带部位自上而下逐渐降低呈负相关,ADC则逐渐增高呈正相关;组间比较,上端与上中部FA值和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部位之间FA值和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交叉韧带Ⅰ级、Ⅱ级、Ⅲ级、Ⅳ级损伤处FA值和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随损伤程度增高而逐渐降低,ADC则逐渐增高;组间比较,Ⅰ级与Ⅱ级FA值和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损伤分级之间FA值和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前交叉韧带的FA和ADC与部位、损伤程度等密切相关,弥散张量纤维示踪成像为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微细结构变化提供了客观影像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3.
膝关节矢状面机构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矢状面上膝关节二维机构模型,求解矢状面髌股关节求解屈膝过程中髌骨与股骨的接触点移动,髌骨倾角、髌韧带倾角变化,髌股关节功能角变化以及髌股接触力和髌韧带作用力的变化等髌股关节运动及动力学参数.依据膝关节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及相互间连接关系,以股胫关节交叉四连杆模型为基础,通过对髌股关节的几何描述及力平衡限定,并运用ADAMS软件进行分析计算,计算结果与文献实验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分度提供新的影像诊断依据。 方法 选取膝关节弥散张量成像扫描检查正常者100例和单侧前交叉韧带撕裂伤者100例,后者按照损伤程度分为Ⅰ~Ⅳ级,在工作站划分前交叉韧带损伤处及正常组相应部位感兴趣区,测量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和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生成纤维示踪图像。 结果 前交叉韧带损伤处与正常组相应部位的FA和AD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损伤处的FA低于正常组,ADC高于正常组。前交叉韧带Ⅰ级、Ⅱ级、Ⅲ级、Ⅳ级损伤处的FA和AD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A随损伤程度增高而逐渐降低,与损伤程度呈负相关;ADC则逐渐增高,与损伤程度呈正相关。FA和ADC、纤维示踪成像及MRI诊断前交叉韧带损伤程度分级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从高到低均依次为纤维示踪成像、FA和ADC、MRI。 结论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处的FA和ADC与损伤程度密切相关,纤维示踪成像可以提高损伤程度分级的准确率,弥散张量成像可以为前交叉韧带损伤分级提供更准确的影像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5.
股骨外侧髁压迹是股骨外侧髁关节面中部的一个浅的凹槽,又称为股骨外侧髁髌骨沟,正常位于胫股关节面和髌股关节面两个弧形关节面相交处。在急性前交叉韧带损伤或慢性膝关节旋转不稳定的患者中,股骨外侧髁压迹表现为异常的加深,在膝关节X线平片以及磁共振图像上有时候可以清楚地观察到这个典型的影像学特征。磁共振图像还可以敏感地显示隐匿性关节软骨或软骨下骨挫伤。异常加深的股骨外侧髁压迹是前交叉韧带损伤及外侧半月板损伤的一个可靠的间接证据。  相似文献   

6.
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损伤特点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交叉韧带断裂是膝关节最常见运动损伤之一,大部分是非接触性原因造成的。理解前交叉韧带受力和损伤机制对预防和治疗损伤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前交叉韧带损伤特点及其受力和损伤机制的研究结果。研究表明,下肢矢状面的生物力学是前交叉韧带受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如较小的膝关节屈角,较大的地面反作用力,较大的股四头肌力。其中较大的地面反作用力引发较大的股四头肌力和胫骨近端向前的拉力从而增加前交叉韧带负荷。较小的膝关节角合并较大的髌韧带与胫骨夹角和前交叉韧带倾斜角会增大韧带负荷。交叉韧带并不是承受膝关节内、外翻和内旋  相似文献   

7.
在30侧成人和两例足月胎儿标本上观察测量了髌韧带和前交叉韧带,提出了带血管髌韧带移位修复前交叉韧带的应用解剖学要点,并分析了造成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解剖学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膝关节交叉韧带和侧副韧带的断面形态特征和变化规律,为诊断膝部韧带病变提供更为详尽的形态学资料。方法利用27例正常成人膝关节标本制作连续断面,其中矢状断面9例,冠状断面12例,横断面6例。通过横、矢、冠状断面标本,观测膝关节韧带的断面形态特征及定量测量。结果矢状面上测量前、后交叉韧带长度分别为(29.66±4.21)mm、(40.26±6.81)mm,厚度分别为(10.03±1.97)mm、(11.24±3.50)mm。冠状面上前、后交叉韧带长径分别为(15.18±3.25)mm、(18.79±3.35)mm,短径分别为(6.37±1.32)mm、(8.03±1.46)mm;胫、腓侧副韧带长度分别为(102.85±19.64)mm、(45.52±14.91)mm,厚度分别为(2.63±0.72)mm、(3.43±1.04)mm。髁间隆起的横断面上胫、腓侧副韧带长径分别为(21.98±11.95)mm、(5.25±1.93)mm,短径分别为(2.03±0.59)mm、(2.87±0.64)mm。结论 (1)观测交叉韧带最好的断面是膝关节正中矢状面,其次是正中旁开1个矢状断面。除厚度外,在矢状面上前后交叉韧带长度、股、胫骨附着区宽度均有明显差异。(2)胫、腓侧副韧带在连续的冠状断面及横断面上均可显示,以冠状断面配合横断面相对为佳。  相似文献   

9.
背景:前交叉韧带移植物的选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目前仍然存在争议。 目的:综述近期前交叉韧带重建移植物的选择及相关进展。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95/2009 PubMed数据与维普数据库有关前交叉韧带重建中单、双束重建的比较,移植物选择,前交叉韧带损伤与骨关节炎相关性及前交叉韧带重建与本体感觉功能恢复相关性的文献。 结果与结论:在前交叉韧带重建中,单束与双束重建在临床疗效上目前并无显著差别;在移植物的选择上,目前仍然存在争议,骨-髌腱-骨以及四股腘绳肌自体移植物仍为前交叉韧带重建中的首选,带骨或不带骨的股四头肌肌腱、各种异体移植物和人工肌腱也逐渐被广泛使用于临床。从目前的各种报道分析,发生早期骨关节炎的危险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半月板损伤,而非前交叉韧带损伤;对于施行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同时重视本体感觉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半月板和交叉韧带矢状断层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膝关节矢状断层的半月板和交叉韧带的形态、可出现的层面情况并测量有关数据 ,为影像学诊断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11例 (2 2侧 )经福尔马林液防腐的膝关节标本按MRI检查姿势标线 ,冷冻后用断层带锯作厚 5mm的矢状断层 ,获得 314断层 (观察 5 84层面 ) ,对各断层面的半月板和交叉韧带进行观察 ,并用电子游标卡尺进行测量。结果 半月板后角高度明显高于前角 (P <0 0 1) ,内侧半月板后角宽度约是前角的 2倍 ,而外侧半月板宽度前、后角基本一致 ,外侧半月板体部宽于内侧且更靠近中轴 ,盘状半月板主要发生于外侧 ;正中矢状面显示交叉韧带全长的出现率为 82 % ,其全长的最好层面为正中矢状面和正中旁 1cm层面 ;前交叉韧带与矢状面的夹角较后交叉韧带小 ;前、后交叉韧带在股骨和胫骨的附着点宽约 12mm ,各附着点宽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膝关节矢状断层形态学研究提示半月板的后角容易损伤 ;外侧半月板后角明显较内侧窄而高 ,此为临床所见外侧半月板较内侧半月板更易损伤的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3D打印胫骨隧道导航模块辅助前交叉韧带重建的可行性及疗效评价。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就诊于莆田学院附属医院骨科,符合标准,行前交叉韧带重建的5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D打印组和对照组,评估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定位的次数、术后6、9个月IKDC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后6、9个月Lysholm评分以及术后9个月膝关节活动度。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 结果 最终52例患者进入统计学分析,对照组27例,3D打印组25例。对照组和3D打印组的手术时间及胫骨隧道的定位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86,P<0.05;t=3.069,P<0.05)。术后3个月、术后9个月IKDC膝关节功能评分、Lysholm评分以及术后9个月的膝关节活动度,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3D打印胫骨隧道导航模块辅助前交叉韧带重建存在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内侧楔骨与第2跖骨底间韧带进行形态学相关参数测量,为其重建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8只新鲜成年尸体足部标本,测量跗跖背侧及跖侧韧带、Lisfranc韧带的长、宽、面积,Lisfranc韧带附着点距关节面距离及其走行角度。根据测量数据,建立内侧楔骨-第2跖骨底间骨隧道。 结果 Lisfranc在3条韧带中形态学数据最大,长、宽、面积分别为(9.11~12.03 mm)、(7.36~10.16 mm)、(92.01~120.01 mm²)。骨隧道进针点在第2跖骨底,距第2跖骨-中间楔骨关节面距离为(8.25~11.22 mm),角度与Lisfranc韧带走行一致,与矢状面呈(39.2°~47.6°),水平面呈(12.5°~19.8°),出针点为Lisfranc韧带在内侧楔骨上的附着点。 结论 Lisfranc韧带在3条韧带中最为粗壮,重建通道应按照其附着点和走行角度重建背侧韧带和Lisfranc韧带,而跖侧韧带由于位置较深,受技术所限,此为类解剖重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尸体标本踝三角韧带进行解剖观测,为踝关节韧带修复重建提供解剖与生物力学基础。 方法 选取成人新鲜尸体足踝标本10例,观察三角韧带的组成、起止、分布,测量各组成部分的长度、宽度及厚度;并在外翻应力位下拍摄X线片,测量踝关节内侧间隙(Mcs),依次切断三角韧带浅层、深层,并重复上述测量。 结果 踝三角韧带均分为深、浅两层组成,当踝关节韧带处于完整状态时,踝关节在跖屈、中立及背伸位的平均内踝间隙宽度分别为(2.67±0.38)mm、(2.42±0.35)mm、(2.55±0.24)mm。当踝关节处于中立位及最大背伸位时,切断三角韧带浅层后内踝间隙与完整状态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切断三角韧带深层后内踝间隙与完整状态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当踝关节处于最大跖屈位时,所有韧带破坏状态后的内踝间隙与韧带完整时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1)踝三角韧带由 4 条韧带束组成,各韧带束精确起止点的确定是基础研究及临床解剖重建基础。(2)通过综合踝关节跖屈位、中立位及背伸位外旋应力试验结果,可更全面、准确地诊断三角韧带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外侧支持带松解联合内侧髌股韧带(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MPFL)重建手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9例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采取关节镜辅助下行外侧支持带松解、内侧髌股韧带重建联合手术。术后定期随访,记录术前和术后影像学结果、Lysholm 膝关节功能综合评分和 Kujala 髌股关节评分,观察重建韧带长度变化。 结果 19例均获随访,时间( 25.7±8. 56) 月(12~48月),术后无髌骨再脱位及恐惧征,无髌股关节疼痛加重,X线显示Q角在正常范围,膝关节CT(屈膝45°)显示患者髌骨外侧关节面张开角从术前平均(-1.2±6.8)°(-16°~8°)提高至术后(11.2±5.1)°(5°~18°),较术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1年Lysholm 评分及Kujala 髌股关节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重建韧带长度术后即刻平均为(57.81±6.76)mm,术后1年为(58.36±6.87)mm,无明显松弛。 结论 关节镜辅助下二联手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能有效恢复髌股关节位置和功能,预防复发,术后1年韧带无明显松弛,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拇指腕掌关节韧带的解剖学特点及各韧带在拇指运动中的作用,为韧带重建提供形态学基础。 方法 放大镜下解剖成人男性尸体20例新鲜手标本,观察拇指腕掌关节韧带的起止点及附着部位,分别测量各韧带在中立位下的长、宽、厚及最大拉伸长度,测量关节的活动范围。 结果 拇指腕掌关节周围共5条韧带,其中桡背韧带、后斜韧带、前斜韧带为囊内韧带,第1骨间韧带、尺侧韧带为囊外韧带。在囊内韧带中,最厚的是桡背韧带(2.08±0.27) mm,最薄的是前斜韧带(1.14±0.17) mm。最宽的是前斜韧带(9.33±1.09) mm,最窄的是后斜韧带(7.23±0.88) mm。延伸率最大的是桡背韧带(57.33±9.21%),最小的是前斜韧带(38.43±8.26%)。 结论 拇指腕掌关节存在三级稳定结构,在关节囊韧带中,桡背韧带厚韧而紧张,对维持关节稳定性起重要作用,前斜韧带薄而松弛,外伤或自发性劳损引起退行性变可能性较大,拇指腕掌关节炎应该首选重建前斜韧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预后评估提供影像数据。 方法 选取新乡医学院附属医院膝关节弥散张量成像正常者100例和前交叉韧带Ⅲ、Ⅳ级损伤重建61例及随访57例,划分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处及正常组相应部位的感兴趣区,测量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生成纤维示踪图像。 结果 前交叉韧带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的FA值和ADC值为(0.395±0.047)、(0.541±0.056)、(0.542±0.058)和(2.791±0.336)×10-3 mm2 / s、(2.263±0.224)×10-3 mm2 / s、(2.028±0.341)×10-3 mm2 / s,术后1周与3个月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组间FA、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后随访3个月、6个月、1年和正常组的FA值、ADC值为(0.542±0.058)、(0.595±0.056)、(0.684±0.059)、(0.577±0.064)和(2.028±0.341)×10-3 mm2 / s、(1.699±0.175)×10-3 mm2 / s、(1.375±0.151)×10-3 mm2 / s、(1.324±0.160)×10-3 mm2 / s,随访6个月与正常组FA值和随访1年与正常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组间FA、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弥散张量成像能客观反映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微观结构变化,在预后评估中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Tendons and ligaments play key roles in the musculoskeletal system in both man and animals. Both tissues can undergo traumatic injury, age‐related degeneration and chronic disease, causing discomfort, pain and increased susceptibility to wider degenerative joint disease. To date, tendon and ligament ultrastructural biology is relatively under‐studied in healthy, non‐diseased tissues. This information is essential to understand the pathology of these tissues with regard to function‐related injury and to assist with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issue‐engineered tendon and ligament structure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morphological, compositional and extracellular matrix protein distribution differences between tendons and ligaments around the non‐diseased canine stifle joint. The morphological,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periarticular tendons and ligaments (the intra‐articula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the extra‐articular 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 the positional long digital extensor tendon and energy‐storing superficial digital flexor tendons) were identified using a novel semi‐objective histological scoring analysis and by determining their biochemical composition. Protein distribution of extracellular matrix collagens, proteoglycans and elastic fibre proteins in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nd long digital extensor tendon were also determined using immunostaining techniques. Th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was found to have significant morphological differences in comparison with the other three tissues, including less compact collagen architecture, differences in cell nuclei phenotype and increased glycosaminoglycan and elastin content. Intra‐ and interobserver differences of histology scoring resulted in an average score 0.7, indicative of good agreement between observer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also found in the extracellular matrix composition in terms of glycosaminoglycan and elastin content, being more prominent in th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than in the other three tissues. A different distribution of several extracellular matrix proteins was also found between long digital extensor tendon and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with a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mmunostaining of aggrecan and versican in th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These findings directly relate to the different functions of tendon and ligament and indicate that the intra‐articula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is subjected to more compressive forces, reflecting an adaptive response to normal or increased loads and resulting in different extracellular matrix composition and arrangement to protect the tissue from damage.  相似文献   

18.
背景:以往治疗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的主要手段是移植重建,最常用的移植材料为自体的骨髌腱骨、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但由于此类移植物存在取材区并发症及韧带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近年来人工韧带的研究受到重视。 目的:认识膝关节交叉韧带的结构及血供特点,以及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后人工韧带重建治疗机制与临床应用特点。 方法:①分析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的组织结构,功能学特点以及血供差异。②分析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损伤的类型及生物力学机制。③分析修复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的材料学分类及特点。④分析人工韧带修复后影响关节稳定性的因素。 结果与结论:修复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损伤时,应首先考虑到前、后交叉韧带的功能及血供情况,选择合适的重建物,使重建时过程简化,操作简单,重建材料的组织相容性较好,达到修复后的解剖与功能的双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