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疗法联合弹拨经筋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悬吊运动疗法组、弹拨经筋疗法组和结合组各40例。悬吊运动疗法组采用悬吊运动治疗,弹拨经筋疗法组采用弹拨经筋疗法治疗,结合组采用悬吊运动疗法与弹拨经筋疗法相结合。3组均以15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3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的数值变化。结果:3组VAS、OD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组VAS、ODI评分的降低程度显著大于其他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吊运动疗法结合弹拨经筋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悬吊运动疗法结合Bobath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悬吊组20例、联合组20例、对照组2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悬吊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悬吊运动疗法,联合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悬吊运动疗法和Bobath疗法。3组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进行评估,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法(FMA)、功能性步行量表(FAC)、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10m MWS)评估治疗效果。 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下肢FMA、FAC、10m MW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下肢FMA、FAC、10m MWS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后,悬吊组、联合组下肢FMA、FAC、10m MWS均较对照组改善,且联合组下肢FMA[(28.35±3.69)分]、FAC[(4.25±0.55)分]、10m MWS[(0.60±0.15)m/s]改善优于悬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悬吊运动疗法结合Bobath疗法可以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悬吊运动疗法结合肌内效贴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和步行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10月至2018年8月,6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n=22)、悬吊组(n=22)和联合组(n=22)。三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悬吊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悬吊运动疗法,联合组在悬吊组基础上再辅以肌内效贴。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进行评定,三维运动分析系统测量步长、步频、步速和步幅。结果治疗后,三组BBS评分、FMA-LE评分和步态参数均提高(P 0.05),三组间比较,疗效由高到低依次为联合组、悬吊组和常规组(P 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和悬吊运动疗法基础上再辅以肌内效贴干预,可以进一步提高偏瘫患者的平衡和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悬吊运动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NLBP)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2007年6月至2017年6月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Pub 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及Embase,搜集悬吊运动疗法治疗CNLBP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纳入文献进行筛选,资料提取,质量评价和风险评估后,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5个RCT,789例患者。悬吊运动疗法在改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MD=-1.15,95%CI(-1.41,-0.90),Z=8.82,P0.00001]和Oswestry腰痛功能障碍指数评定量表(ODI)评分[MD=-1.29,95%CI(-1.80,-0.78),Z=4.94,P0.00001]方面优于物理治疗;悬吊运动疗法在改善VAS评分[MD=-0.94,95%CI(-1.52,-0.37),Z=3.21,P=0.001]和ODI评分[MD=-5.96,95%CI(-9.41,-2.51),Z=3.38,P=0.0007]优于其他运动疗法,但悬吊运动疗法在改善疼痛数字评分量表(NPRS)评分方面与其他运动疗法无显著性差异[MD=0.35,95%CI(-0.23,0.93),Z=1.19,P=0.23];悬吊运动疗法在改善VAS评分方面与中医疗法无显著性差异[MD=-5.29,95%CI(-20.27,9.70),Z=0.69,P=0.49]。结论悬吊运动疗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患者疼痛和功能受限。因纳入文献数量有限及质量不高,上述确切结论仍需开展大样本高质量的RCT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疗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背痛的疗效。方法将60例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穴位中药注射、中频理疗、局部熏蒸治疗;观察组在与对照组相同治疗的基础上加悬吊运动疗法,两组患者均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下背痛减轻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悬吊运动疗法可以有效减轻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的疼痛和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6.
赵彬  唐强  王艳  朱路文  梁玉林  李超男 《中国康复》2019,34(10):529-531
目的:探讨悬吊运动疗法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9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FES组、SET组和结合组各30例。 3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FES组和SET组在此基础上分别进行功能性电刺激训练和悬吊训练,结合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再配合功能性电刺激训练和悬吊训练。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Fugl 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威斯康星步态量表(WGS)评分进行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3组患者BBS、FM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WG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结合组的BBS、FMA评分均明显高于FES组和SET组(均P<0.05),WGS评分均明显低于FES组和SET组(均P<0.05);FES组和SET组治疗后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悬吊运动疗法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改善效果显著,并且较单独使用悬吊运动疗法或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更有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联合悬吊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步行功能及下肢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93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研究,采用信封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联合悬吊运动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以肌内效贴。对比两组的平衡功能、步行功能、下肢运动能力、运动效能。结果观察组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56.49±3.45)分高于对照组(50.27±3.16)分(P0.000 1);观察组的10 m步行测试(0.89±0.41)m/s高于对照组(0.69±0.32)m/s(P0.05);观察组的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评分(28.97±3.78)分高于对照组(21.75±3.42)分(P0.000 1);观察组生理耗能指数(0.19±0.07)beats/m低于对照组(0.26±0.09)beats/m(P0.05)。结论肌内效贴联合悬吊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可以提升患者步行功能,同时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效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悬吊运动疗法结合整脊手法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6月至12月,64例退行性腰椎向前滑脱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2)和试验组(n=32),对照组采用麦肯基疗法结合常规腰椎牵引和功能训练,试验组予悬吊运动疗法结合整脊手法,共治疗45 d。治疗前后采用X线片Meyerding分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Meyerding分度、VAS评分、ODI评分均显著改善(t9.157,P0.001),试验组优于对照组(t2.069,P0.05)。结论悬吊运动疗法结合整脊手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疗法结合针刺夹脊穴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40例存在平衡功能障碍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治疗组(n=20)。两组均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联合应用悬吊运动疗法结合针刺夹脊穴。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10米最大步行速度(10MWS)、下肢Fugl-Meyer评定量表(FMA-L)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BBS评分、10MWS、FMA-L评分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t2.249,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t2.954,P0.01)。结论悬吊运动疗法结合针刺夹脊穴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提高步行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儿童悬吊训练系统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效果。方法:痉挛型脑瘫患儿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2组均采用儿童悬吊训练法治疗,观察组联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肌痉挛程度、粗大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2组治疗后的MAS评分均降低,GMFM-88评分和ADL评分均升高,且各评分观察组变化更显著(均P<0.05)。结论:儿童悬吊训练系统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能有效减轻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肌痉挛程度,明显提高粗大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疗法联合吸气肌力量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8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72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悬吊组和联合组,每组2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本体感觉神经促进技术、立位平衡训练、步行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其中康复训练40 min/次,2次/d,5 d/周,共训练6周。悬吊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悬吊运动疗法,主要包括:躯干控制训练、下肢分离运动强化训练和腰部悬吊减重状态下双下肢交替训练,以上3个动作循环交替训练,每个训练动作末保持5 s,再休息5 s,20 min/次,2次/d,5 d/周,共训练6周。联合组在悬吊组基础上接受吸气肌力量训练,20 min/次,1次/d,5 d/周,共训练6周。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最大吸气压(MIP)、吸气峰流速(PIF)、用力肺活量(FVC)评定患者肺功能和吸气肌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患者平衡能力;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FMA-LE)评定量表评定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采用10 m最大步行速度(10 m MWS)评定患者步行速度。结果:3组治疗前MIP、PIF、FVC、BBS评分、FMA-LE运动功能评分和10 m MW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6周后MIP、PIF、FVC、BBS评分、FMALE运动功能评分和10 m MWS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悬吊组和联合组治疗6周后MIP、PIF、FVC、BBS评分、FMA-LE运动功能评分和10 m MWS均明显提高,差异只有统学意义(P0.05)。与悬吊组比较,联合组治疗6周后MIP、PIF、FVC、BBS评分、FMA-LE运动功能评分和10 m MWS均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吊运动疗法联合吸气肌力量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运动想象疗法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SCI)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4例不完全性SCI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2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悬吊运动训练,观察组则辅以运动想象疗法及悬吊运动训练。于入选时、干预8周后,对比2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躯干控制能力及步行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 干预后2组患者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下肢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躯干控制测试量表(TCT)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下肢ASIA评分[(37.55±5.04)分]、BBS评分[(42.03±5.68)分]及TCT评分[(49.43±8.10)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Holden步行能力分级(FAC)以3~4级为主,对照组FAC分级以1~3级为主,干预后观察组FAC分级≥3级占比(54.76%)显著高于对照组(30.95%)水平(P<0.05)。 结论 运动想象疗法联合悬吊运动训练能显著改善SCI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躯干控制能力及步行能力,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疗法对臀肌挛缩症术后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臀肌挛缩症术后患者25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13)和对照组(n=12)。2组患者于臀肌挛缩症术后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悬吊运动疗法治疗。观察组患者于术后第4天开始悬吊运动, 每周训练6 d, 连续训练12周。于治疗前和入组12周后(治疗后)采用GMC功能量化量表评估2组患者的GMC程度和疗效, 同时测量其双下肢假性长度差。结果治疗后, 观察组GMC功能量化量表评分的美观得分和总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双下肢假性长度差分别为(0.48±0.17)cm和(0.80±0.46)cm, 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 且观察组治疗后的双下肢假性长度差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悬吊运动疗法可更为显著地改善臀肌挛缩症患者术后下肢运动功能、髋关节功能、步态和双下肢假性长度差。  相似文献   

14.
悬吊运动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悬吊运动疗法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26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接受6周的悬吊运动治疗。在患者初次就诊、治疗6周后以及治疗结束3个月后分别用目测类比评分(VAS)和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RMDQ)评价其疼痛程度和功能障碍程度。 结果和初诊时相比,治疗6周及治疗结束3个月后随访时,患者疼痛程度明显减轻(P<0.05);患者功能障碍得到明显改善(P<0.05)。 结论悬吊运动疗法是一种有效减轻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疼痛程度并改善其功能障碍的疗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悬吊疗法结合肌内效贴应用于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痉挛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痉挛型脑瘫儿童患者1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85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肌内效贴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悬吊训练治疗。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总有效率、采用MAS法评定肌张力、采用GMFCS量表D区、E区评定站立行走运动功能。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81.18%)显著高于对照组(67.06%),M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GMFCS量表D区、E区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悬吊疗法联合肌内效贴悬吊疗法联合肌内效贴对痉挛型脑瘫儿童疗效显著,有效改善肌张力,恢复站立行走运动功能,提高患者行走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悬吊疗法结合肌内效贴治疗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痉挛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就诊的痉挛型脑瘫儿童17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85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结合肌内效贴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悬吊训练治疗。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疗效,治疗前后卒中患者肌张力评分及站立行走运动功能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81.18%,高于对照组的67.06%,治疗后肌张力评分低于对照组,站立行走运动功能量表D区、E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悬吊疗法联合肌内效贴治疗痉挛型脑瘫儿童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患儿肌张力,促进站立行走运动功能恢复,提高行走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悬吊系列运动联合姿势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肌力训练、神经发育疗法、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平衡训练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悬吊系列运动以及姿势控制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Sheikh评定量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改良Barthel指数(MBI)、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评估。结果:治疗6周后,2组Sheikh、MBI、BBS、FAC和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以悬吊系列运动和姿势控制训练为基础的核心肌群控制训练可促进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常规康复基础上辅以悬吊运动疗法对产后下背痛患者的疼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竖脊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32例产后下背痛患者按分娩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悬吊运动疗法。2组治疗时间均为3d/周,共计4周。于治疗前、后评定患者疼痛相关的视觉模拟量表法(VAS)、简体中文版Oswestry失能问卷(SCODI),于治疗后使用时域指标平均肌电值(AEMG)、平均功率频率(MPF)和中位频率(MF)评价患者竖脊肌的痛侧和对侧表面肌电信号(sEMG)活动,比较2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VAS和SC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患者VAS和SCODI评分更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痛侧的竖脊肌的MF、MPF均较对照组痛侧下降、AEMG较对照组痛侧升高(均P<0.05)。结论:常规康复基础上辅以悬吊运动疗法能够明显改善产后下背痛患者的疼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同时sEMG变化亦提示悬吊运动疗法对患者竖脊肌功能水平和疲劳程度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悬吊运动训练结合家庭姿势管理对痉挛型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痉挛性脑瘫患儿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均等分为对照组、悬吊运动训练组和联合干预组,每组患儿30例。3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悬吊运动训练组患儿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悬吊运动训练(每日1次,每次30 min,每周训练5 d,连续训练6个月),联合干预组患儿在悬吊运动训练组训练方案的基础上再增加家庭姿势管理。于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治疗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Berg平衡平衡量表(BBS)和脑瘫儿童ADL能力评定量表分别评估3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ADL能力。 结果 治疗后,3组患儿的GMFM-D评分、GMFM-E评分、BBS评分和ADL评分均优于组内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悬吊运动训练组和联合干预组治疗后的上述各项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且联合干预组治疗后的GMFM-D评分、GMFM-E评分、BBS评分和ADL评分分别为(33.37±2.54)分、(44.07±2.61)分、(35.77±2.52)分、(68.33±4.11)分,均显著优于悬吊运动训练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悬吊运动训练结合家庭姿势管理可显著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20.
刘学  胡川  王欣 《中国康复》2023,38(8):451-454
目的:探究姿势解密技术联合悬吊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悬吊组和联合组各40例。其中悬吊组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悬吊运动治疗,联合组在悬吊组基础上给予姿势解密技术治疗。比较2组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及步行功能。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FAC、FMA、BBS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且联合组明显高于悬吊组(P<0.05);治疗后,2组TUGT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联合组明显低于悬吊组(P<0.05);2组治疗后步长、步频、步速、步幅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联合组明显高于悬吊组(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使用姿势解密技术联合悬吊运动治疗,可有效提高下肢运动功能,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