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省鹤庆县2017年分离鼠疫菌分子溯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2017年云南省鹤庆县新分离的鼠疫菌的基因分型,为该地的鼠疫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差异片段(DFR)、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s)和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3种方法对10株鹤庆县新分离鼠疫菌进行分型,并将10株鼠疫菌及邻近疫源地鼠疫菌株93株纳入聚类分析。结果 鹤庆鼠疫菌株与丽江鼠疫疫源地菌株具有相同的DFR型(Genomovar 05型)及CRISPRs型(Ca7簇,22型),在MLVA聚类分析中,鹤庆鼠疫菌株与丽江野鼠鼠疫菌株位于同一个簇,两者之间仅有2个位点(N2117,M23)的差异。结论 2017年云南省鹤庆鼠疫菌株与丽江野鼠鼠疫疫源地菌株具有很高的同源性,鹤庆县疫情可能是丽江鼠疫进一步向南扩散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四川省鼠疫耶尔森菌(Y. pestis)差异区段分型(DFR)及地理分布,为四川鼠疫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分离自四川省鼠疫疫区的132株鼠疫菌,应用23个DFR和PMT1的扩增引物,对被试菌株DNA进行PCR扩增,并使用Mapinfo软件和Excel进行分型,确定四川省鼠疫耶尔森菌DFR基因型和地理分布特征。结果 四川省鼠疫耶尔森菌DFR分型分为3型,其中石渠县有两型,主要为G14型和G43型,其它疫源地为G05型。结论 四川省鼠疫耶尔森菌的DFR分型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3.
中国鼠疫耶尔森菌差异区段分型及其地理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中国鼠疫耶尔森菌差异区段(DFR)分型及地理分布特征。方法 对分离自中国11个疫源地3 044株鼠疫菌,应用23个DFR和质粒验证(PMT1)PCR扩增,进行鼠疫菌DFR基因组分型及地理分布特征分析。结果 3 044株鼠疫菌共包括52个基因组型,其中19个为主要基因组型、33个为次要基因组型。在以往鉴定的31个基因组型基础上又增加了 21个新基因组型。其中增加的3个新基因组型均为主要基因组型,即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新增加32型、44型,内蒙古高原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新增加50型。结论 在新增加的 21个新基因组型中有3个为主要基因组型,中国鼠疫菌DFR主要基因组型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差异区段(different regions,DFR)方法对分离自甘肃省鼠疫疫源地的58株鼠疫菌进行基因分型,分析其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差异区段(different regions,DFR)方法对分离自甘肃省鼠疫疫源地的58株鼠疫菌进行基因分型,分析其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差异区段(different regions,DFR)方法对分离自甘肃省鼠疫疫源地的58株鼠疫菌进行基因分型,分析其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差异区段(DFR)基因分型方法鉴别沙鼠型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和鼠疫菌EV76疫苗株。方法采取水煮法对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201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和2003年河北省康保县分离的6株沙鼠型鼠疫菌和鼠疫菌EV76疫苗株提取DNA,引物选用文献报道中的22个差异区段和pMT1,PCR扩增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分析其基因型别。结果沙鼠型鼠疫菌DFR基因型分别为G11、G17和G20。G11缺失位点为DFR01、06、07、13、15、16和17,G17缺失位点较G11增加DFR18,G20缺失位点较G17增加DFR12;鼠疫菌EV76疫苗株的缺失位点则为DFR01、02、04和10。结论利用DFR基因分型方法能快速区分沙鼠型鼠疫菌和鼠疫菌EV76疫苗株,可避免工作中因菌苗污染而造成分离到鼠疫菌的假象,鼠疫菌株基因型别的鉴定可以快速追溯疫情来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基因分型在鼠疫暴发中的流行病学意义.方法根据已经证实的23个差异区段设计引物,对2004年青海省人间鼠疫流行期间分离到的13株鼠疫菌进行PCR扩增.结果13株鼠疫菌可分为4个基因组型,即Genomovar 8、10、15和16.其中囊谦的8株菌全部为Genomovar 10;乌兰的2株菌分别为Genomovar 8和15;祁连、曲麻莱、称多的3株鼠疫菌的基因组型均为Genomovar 16.结论鼠疫菌基因分型是鼠疫疫情暴发流行病学调查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西藏自治区鼠疫自然疫源地是否存在耐药及耐消毒剂的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菌株,为鼠疫的临床治疗提供准确信息。方法根据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公布的耐氨基糖苷类链霉素StrA和StrB基因,耐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TEM、SHV和CTX-M基因,耐磺胺类药物Sul1、Sul2和Sul3基因序列,耐消毒剂耐药QacEdeltalsul1基因,分别在每个基因上设计1对引物,逐一对分离自西藏自治区鼠疫自然疫源地的鼠疫菌DNA进行PCR检测。结果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成立,355株鼠疫菌的PCR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未发现耐链霉素、耐磺胺类药物及耐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和耐消毒剂菌株。结论西藏自治区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菌尚未出现耐药及耐消毒剂菌株。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浙江省义乌市鼠疫疫源地啮齿动物中致病性耶尔森菌的分布情况,并分析菌株的生物学特征.方法 采集鼠粪便进行耶尔森菌分离,对分离获得的菌株进行生物分型、血清分型和毒力基因鉴定.结果 2005-2013年共检测3623份标本,分离到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74株,假结核耶尔森菌11株;耶尔森菌的检出率以春季最高(5.72%).68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有生物1A型(55株)、生物3型(1株)2个型别;血清分型O∶5血清型有8株、O∶8血清型有2株;毒力基因检测有29株菌检出stB基因.结论 义乌市鼠疫疫源地内未检出鼠疫菌,但分离出假结核菌和小肠结肠炎菌;在鼠疫监测同时也对其他两种致病性耶尔森菌开展监测和相关研究,对鼠疫的监测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河北省鼠疫菌株多位点可变数串联重复序列(multiple-locus variable-number tandem-repeat analysis,MLVA)分型特征,分析其流行病学意义。方法采用MLVA(14+12)分型策略设计引物。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毛细管电泳方法和Bio Numerics软件,对河北分离的鼠疫菌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在选取的鼠疫菌26个可变数串联重复序列(variable number of tandem repeats,VNTR)位点中,8个VNTR位点对河北省鼠疫菌具有遗传多态性分析意义。河北省鼠疫疫源地分离到的128株鼠疫菌可分为2个群,15个基因型。结论通过MLVA分析显示河北鼠疫菌株具有多态性,基因遗传变异相对稳定,对于未来鼠疫疫情暴发溯源和鼠疫菌种群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分析玉树州鼠疫疫源地内分离鼠疫菌携带耐药基因及耐消毒剂基因的情况,为指导该疫源地鼠疫防治中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消毒剂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该疫源地境内1954年-2016年分离的236株鼠疫菌,采用PCR法检测磺胺类耐药相关基因(Sul1、Sul2)、氨基糖苷类耐药相关基因(StrA、StrB)、β-内酰胺类耐药相关基因(TEM、CTX-M)及耐消毒剂基因(qacEΔ1-sul1)。结果 PCR结果显示,236株鼠疫菌中未检测到6个耐药相关基因和1个耐消毒剂基因。结论玉树州鼠疫疫源地内分离鼠疫菌尚未发现携带耐药及耐消毒剂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形成、起源、演化动态与环境生态位生物学基本规律,揭示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形成环境,确定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的起源、演化动态标准.方法 采用之前研究中提出的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型方法,综合研究中国鼠疫生态地理景观型分型法、中国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基因组型分型法、鼠疫菌生物型分型法和中国鼠疫主要宿主、主要媒介的物种分类和地理空间分布.结果 综合上述鼠疫自然疫源地中的多因子,提出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演化动态的理论结果,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最早起源于天山森林草原灰旱獭、长尾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型.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型均起源于该疫源地型.结论 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最早起源于天山灰旱獭、长尾黄鼠森林草原鼠疫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2017年河北康保长爪沙鼠疫源地鼠疫耶尔森菌的生态及差异片段(DFR)分型,探讨其流行特征。方法分离培养鼠疫菌,进行糖醇酵解实验以确定生态型;煮沸法提取鼠疫菌DNA,进行23对DFR和PMT1质粒序列PCR扩增,并进行PCR产物电泳分析。结果 3株菌(201701、201702和201703)均发酵甘油,阿胶糖产酸不产气;不发酵麦芽糖,鼠李糖;201701,201702两株菌迟缓发酵蜜二糖,201703不发酵蜜二糖;脱氮均为阴性。201701、201702、201703菌株均缺失DFR位点1、6、7、12、13、15、16、17、18、23。结论 2017年河北省鼠疫菌株生态型为B群鄂尔多斯高原型,差异片段分型为G20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检测甘宁黄土高原阿拉善黄鼠鼠疫疫源地鼠疫菌耐链霉素rpsL基因位点,掌握该地区鼠疫菌对链霉素的敏感性,以期为今后该地区鼠疫的治疗及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根据鼠疫菌rpsL基因序列及我国发现的耐链霉素菌株(S19960127)突变位点分别设计非突变菌株FAM(128∶A)和突变菌株VIC(128∶G)两种MGB探针,通过TaqMan-MGB探针法对1962—1991年分离自甘宁黄土高原阿拉善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49株代表性鼠疫菌进行耐链霉素rpsL基因突变位点检测。结果 被试菌株对应检测rpsL(128∶A),49株FAM染料RFU峰值均为阳性,其RFU峰值>2 000,阴性<200;对应检测rpsL(128∶G)未检测到VIC染料RFU峰值阳性菌株,RFU峰值均<200,阳性对照>1 000,该疫源地分离的鼠疫菌未发现耐链霉素菌株。结论 甘宁黄土高原阿拉善黄鼠鼠疫疫源地49株鼠疫菌对链霉素均敏感。TaqMan-MGB探针荧光定量PCR体系具有较高灵敏性、特异性,可应用于鼠疫菌耐药性监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内蒙古4型疫源地蚤类中自然染疫蚤的种类,分析该地区蚤类的鼠疫流行病学意义.方法 收集整理历年鼠疫自然疫源地流行病学调查和检测中检出鼠疫菌的蚤种种名和检出地点.结果 内蒙古发现的122种(亚种)蚤类中,从30种(亚种)蚤体中检出鼠疫菌.结论 4型疫源地中3个疫源地的主要媒介蚤种都可自然感染鼠疫菌,几乎所有次要媒介蚤中都检出鼠疫菌.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河北省鼠疫菌株进行规律聚集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基因分型。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采用3对CRISPR引物,对河北省分离的128株鼠疫菌进行扩增,测定扩增产物核酸序列并进行分析,确定河北省菌株CRISPR基因型。结果 128株鼠疫菌在3个CRISPR位点上有8种间隔序列,包括al、a2、a3、b1、b2、c1、c2、c3,分为2个基因型。118株鼠疫菌株为Cb2型,另外10株鼠疫菌均为新基因型(命名为Cc△1型)。结论通过CRISPR分析显示河北省鼠疫菌株遗传进化比较稳定,建立了CRISPR基因库,为鼠疫菌种群遗传进化和鼠疫防控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鼠疫菌基因组型与鼠疫生态地理景观型及其主要宿主、媒介密切相关,自然组合形成鼠疫生物群落,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相互适应,同步进化,维持鼠疫自然疫源性和生物群落的延续.鼠疫菌差异区段/多位点串联重复序列(DFR/MLVA)基因组型反映了鼠疫自然疫源地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分离自四川省巴塘县的首株鼠疫菌的生态型和分子生物学特征,为因地制宜制定鼠疫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传统的鼠疫菌生化表型鉴定方法和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的分型方法相结合,确定巴塘县鼠疫菌株的型别,并进行溯源分析.结果 四川省巴塘县鼠疫菌株能够酵解甘油、阿拉伯糖和麦芽糖,且具有硝酸盐还原能力,但不能酵解鼠李糖,符合青藏高原生态型鼠疫菌的表型特征;MLVA型别与分离自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的青藏高原生态型鼠疫菌相同.结论 四川省巴塘县鼠疫菌的生态型为青藏高原型,与该菌株亲缘关系最近的鼠疫菌在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均有分布.巴塘县是一个新发现的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型鼠疫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青海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为新确定的我国第11类鼠疫自然疫源地、世界第5类田鼠型鼠疫自然疫源地[1,2]。而该疫源地自1997年在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首次经过细菌学证实以来[3],尚无人及家畜感染发病的报告。为了解青藏高原青海田鼠型鼠疫菌对人及家畜的危害,于2004年对石渠县鼠疫疫区内的人群及主要家畜(藏系绵羊和高原牦牛)进行了鼠疫血清学调查,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血清305份(红旗2村161份,红旗4村144份)藏系绵羊血清均系颈静脉采血后分离血清备用。96份高原牦牛血于宰杀时用大号试管收集。315份人血清分别来自红旗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