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我们测定了29例 Rb 患者的红细胞酯酶 D 活性。与正常人酶活性值比较,28例在正常范围,1例低于正常。这例 Rb 患者酶活性为66.46,表型为 EsD7-0,通过家系中 EsD 基因的分离分析,患者失去了父源性的EsD~1位点。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分析,患者核型为46,XX,t(5;13)(p15;q21.1)del(13)(q14.1q21.1),证明了 Rb 位点与 EsD 位点均位于染色体13q14,两者之间紧密连锁。我们的资料表明,Rb 患者红细胞 EsD酶活性下降的频率是低的。文中对在 Rb 患者中进行红细胞 EsD 酶活性测定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视网膜母细胞瘤(以下简称Rb)有散发和遗传两型,后者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方式传递。少部分Rb病人,肿瘤发生与染色体13q14缺失有关。当13q缺失较大时,常合并有智力障碍等其它先天异常,染色体检查容易发现,但较小的缺失可不伴其它先天异常,染色体检查难以发现。酯酶D(EsD)基因位于13q14,EsD的测定为发现这种缺失提供了一个快速准确的方法。作者报告了在英国采用改良的Sparkes荧光分光光度法,对200例Rb患者进行红细胞EsD活性测定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3.
108例视网膜母细胞瘤Rb基因突变的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RB患者肿瘤及体细胞内Rb基因的存在状态、细微结构、Rb基因突变的特征、起源与传递。 方法;DNA分子杂交、SSCP分析、DNA序列测定。结果:108例RB肿瘤标本中80例(?4%)存在Rb基因点突变,其中44例为纯合型,20例有二个独立发生的杂合型点突变,16例只检出一个杂合型点突变。通过对比分析RB患者肿瘤与白细胞DNA、RB患者家庭成员白细胞DNARlo基因的结构,揭示了Rb基因点突变的起源与遗传特征。 结论:Rb基因是与RB肿瘤形成关系最为密切的基因。RB肿瘤发生需二次突变事件导致Rb基因的二个等位基因失活,第一次突变事件突出表现为点突变;第二次突变事件主要是LOH,其次是点突变。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7,13:12-16)  相似文献   

4.
视网膜母细胞瘤(RB)是一种幼儿的恶性视网膜肿瘤,约4%的患者携带一条13号同源染色体长臂缺失。他们都有13q14部分或全部缺失,表明此部位的基因与RB的发生有关。在无此种缺失的病例中,25~40%有高外显率的RB按孟德尔常染色体显性规律遗传。酯酶D(EsD)基因已定位于13q14区,并与遗传型RB基因连锁。每个携带13q14缺失的杂合子患者,显示其EsD酶活性为正常个体的50%。缺失较大的患者几乎都合并有智力活动迟缓,而缺失较小的患者除发生RB外,表型是正常的。EsD酶分析已成功地用于识别表型正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Rb)标本中是否存在血管生成拟态(VM),并分析VM与Rb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缺氧诱导因子-1αa(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的关系,进一步阐述VM的临床意义.方法 实验研究.收集60例Rb患者、10例正常人视网膜组织石蜡标本及相关临床病理资料,应用过碘酸-雪夫(PAS)与CD34双重染色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60例Rb中是否存在VM和分布,观察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特点;检测HIF-1α、VEGF蛋白表达,分析Rb瘤组织中VM与HIF-1α、VEGF表达的关系;用CD34抗体进行肿瘤血管内皮染色,并计数肿瘤微血管密度(MVD).Rb和正常视网膜组织中的VM、HIF-1α、VEGF蛋白阳性表达的比较采用χ2检验;VM阳性组和VM阴性组的MVD值的比较采用q检验.结果 HE染色法观察到Rb中存在VM,其为Rb细胞构成的管腔样结构,无内皮细胞衬覆,腔内可见红细胞.CD34和PAS双重染色结合CD34、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一步证明Rb中存在VM,60例Rb中VM阳性率为18.33%(11/60),其中随着R-E分级的增高,VM阳性表达率明显增加,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861,P<0.05);分化型Rb中VM阳性率(4.34%)低于未分化型中VM阳性率(22.02%)(χ2=4.872,P<0.05);此外,HIF-1α、VEGF在Rb的VM形成过程中的阳性表达率依次为VM阳性组大于VM阴性组大于正常组;微血管密度计数高低与VM的表达有关,VM阴性组的MVD值(49.77±2.05)高于VM阳性组MVD值(36.53±1.15).结论 Rb中存在VM,且肿瘤恶性程度越高,形成VM能力越强.存在VM的Rb组织HIF-1α、VEGF高表达,提示HIF-1α、VEGF在VM的形成中可能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大约有40%的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病人能够把这种病传给后代,其遗传类型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近90%的外显率。如果某人带有易患肿瘤的等位基因,那么从理论上说,可以将此病传给其1/2的子女。目前由于不能确定哪个子女继承了易患肿瘤的等位基因,因而经常需要对患者的子女在全麻下进行彻底的眼底镜检查,至少在4岁以前,每隔几个月一次。  相似文献   

7.
龙华  周波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10):1719-1721
目的: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和MMP-14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程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0例Rb组织中MMP-2和MMP-14的表达;用HMIAS-2000型全自动医学彩色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其平均光密度值。统计学方法比较不同临床和病理阶段Rb表达MMP-2和MMP-14的差异。结果:患者50例Rb组织切片中MMP-2阳性表达38例,占76%;MMP-14的阳性表达41例,占82%;有视神经浸润的肿瘤MMP-2和MMP-14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无视神经浸润的肿瘤(P<0.01),处于眼外期的肿瘤MMP-2和MMP-14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眼内期和青光眼期的肿瘤(P<0.01);Rb中MMP-2和MMP-14的阳性表达水平呈密切相关(P<0.01)。结论:MMP-2和MMP-14的表达水平与视神经浸润和临床分期存在密切的关系,提示其表达水平与该肿瘤的浸润与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86例视网膜母细胞瘤(Rb)的临床表现与发病特点的分析,提出在 Rb 诊断中应注意的问题:1)统计的 Rb 症状年龄平均为21.75月,诊断年龄平均为24.32月,故对3岁以下白瞳症者应密切注意,但不应忽视 Rb 亦可能发生于成年:2)Rb 的第一症状多为白瞳,但也要注意无白瞳及无症状眼发生 Rb 的可能,于本组,这种情况为26/105眼;3)良性 Rb 或 Rb 自行性退变如眼球萎缩或视网膜细胞瘤应当引起重视,本组86例中发现4例视网膜细胞瘤;4)应当注意 Rb 患者的全身性异常及第二原发性肿瘤的存在:5)遗传学的家系调查,双生子法和实验室研究如染色体分析、酯酶 D 及乳酸脱氢酶测定,DNA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等,对 Rb 的产前诊断、早期诊断及携带者测定,均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Rb)患者血T淋巴细胞(T--LC)亚群、白细胞介素一2(IL一2)及肿瘤坏死因子(TNF)含量变化与肿瘤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19例分化型及21例未分化型Rb患者进行血T-LC亚群、CD4、CD8及IL-2、TNF含量检测,并与20例正常者作对照。结果 两型血T-LC亚群、CD4、IL-2及TNF含量均明显低于正常者(P<0.01);未分化型CD8高于正常者(P<0.05),而CD4/CD8比值则低于正常者;两型间CD4、IL-2及TNF含量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结论 Rb患者存在免疫异常低下,以未分化型低下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免疫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网膜母细胞瘤(Rb)的免疫学研究已表明Rb瘤细胞上存在肿瘤相关的特异性抗原,Rb的发生可能与免疫遗传有一定关系;Rb患者存在特异性的抗肿瘤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但大多数病人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低下,抗肿瘤免疫被抑制。视网膜母细胞瘤(Rb)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其病因,发病机理及病变转归的机制至今仍不甚清楚。近年来的临床观察和实验室研究提示免疫因素可能在Rb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一定作用,抗肿瘤免疫已成为Rb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就Rb的肿瘤抗原,免疫遗传学、机体对Rb的免疫应答、宿主的免疫功能状态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Zhong X  Li Y  Ning B  Yan J  Li Y  Luo G  Lin J  Ying F  Feng G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11):691-694,I006
目的 研究新鲜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细胞制备的抗人Rb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cAb)的抗原特性。方法 利用手术中获得的新鲜Rb组织细胞制备成细胞悬液,并将其注射入3呈BALB-C小鼠腹腔中,免疫小鼠。取其脾淋巴细胞与SP2/0骨瘤细胞融合,以抗原的性质进行检测,观察McAb相应抗原蛋白在Rb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经反复单细胞克隆化操作及抗体特异性筛选,共获得3株能持续,稳定分泌抗人Rb McAb的杂交瘤细胞系。其中3C6株杂交瘤细胞在体外经≥2年反复冻存,传代培养,仍能稳定分泌特异性强,效价高的抗体,为IgG1亚类。免疫荧光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McAb3C6相应抗原蛋白在Rb组织中呈强阳性表达,而在其他肿瘤及正常组织中无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表明,McAb3C6相应抗原蛋白相分子质量约25000。结论 采用新鲜的实体瘤细胞制备的抗人Rb McAb 3C6在Rb组织中呈高度特异性表达,与其他肿瘤及正常眼组织无交叉反应,其所针对的抗原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5000,提示可能有新的基因参与Rb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高蕊  李彬  喻巍  孙宪丽  李辽青  任若瑾  高飞 《眼科》2006,15(6):389-391
目的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Rb)对眼球组织浸润侵犯程度的相关临床危险因素。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Rb患者394例。方法收集1990-2005年北京同仁医院较完整的394例Rb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术前观察主要临床体征,术后光镜下判读Rb眼球各组织浸润程度,通过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Rb眼球组织浸润程度的临床危险因素。主要指标Rb各临床体征与眼球组织浸润程度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394例Rb中侵犯视盘315例(79.7%),侵犯筛板纤维203例(51.4%),肿瘤穿过筛板至球后视神经内102例(25.8%),侵犯脉络膜102例(25.8%),视神经切除断端受累者26例(6.6%)。统计分析显示:脉络膜组织受累与病程(P=0.032)、结膜充血(P=0.023)、眼球突出(P=0.026)及继发青光眼(P=0.027)有关;视神经切除断端浸润与结膜充血(P=0.008)、虹膜新生血管形成(P=0.033)、眼球突出(P=0.000)有关。结论本组Rb视神经侵犯率较高。病程长、结膜充血、眼球突出是眼球组织侵犯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MMP-2和MMP-9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龙华  姜发纲 《眼科新进展》2006,26(12):908-910
目的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metalloproteinase-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程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1例Rb组织中MMP-2和MMP-9的表达;用HMIAS-2000型全自动医学彩色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其平均光密度值。统计学方法比较不同临床和病理阶段Rb表达MMP-2和MMP-9的差异。结果在41例Rb组织切片中均有MMP-2和MMP-9的表达。有视神经浸润的肿瘤MMP-2和MMP-9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无视神经浸润的肿瘤(P<0.01),处于眼外期的肿瘤MMP-2和MMP-9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眼内期和青光眼期的肿瘤(P<0.01)。结论Rb细胞内有MMP-2和MMP-9的表达。MMP-2和MMP-9的表达水平与视神经浸润和临床分期存在密切的关系,提示其表达水平与该肿瘤的浸润与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APE1、Bcl-2及Bax在视网膜母细胞瘤(Rb)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11月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Rb患者32例及正常视网膜组织16例作为研究对象,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分析APE1、Bcl-2及Bax在Rb中及正常视网膜中的表达,比较其在分化及未分化型Rb中的表达。结果APE1、Bax及Bcl-2在Rb中呈现出高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0.63%、65.63%及68.75%,与正常组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0.13,χ2=12.31,χ2=16.91,P<0.01),与Western blot结果一致;分化组与未分化组中APE1、Bax存在差异显著(χ2=4.99,χ2=7.85,P<0.05),Bcl-2无统计学差异(χ2=0.73,P>0.01)。结论 Rb的发生发展涉及多个基因及生物学过程,分析APE1、bcl-2及bax在Rb中的表达,对Rb的诊断与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任若瑾  李彬  孙宪丽  李辽青  王研  王阳 《眼科》2004,13(3):182-184,i002
目的 :研究不同类型视网膜母细胞瘤 (Retinoblastoma ,Rb)标本中的DNA含量及细胞周期各时相分布 ;探讨影响Rb增殖和分化的因素。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 2 0例Rb标本的DNA含量及细胞周期各时相分布 ,定量分析其增殖指数 ,并将各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正常视网膜组织细胞与不同分化类型Rb的DNA组方图明显不同。Rb的DNA指数 (DI)及S期细胞百分比 (SPF)在不同的Rb视神经侵犯程度、分化类型中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Rb累及视神经筛板后的Rb组的DI和SPF值均高于未累及筛板组 (P <0 0 5 ) ;分化型Rb的DI明显低于未分化型组 (P <0 0 1) ,而SPF明显高于未分化组 (P<0 0 1)。结论 :视网膜母细胞瘤DNA含量的研究有助于认识Rb的发生、发展规律 ,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测P-糖蛋白(P-Gp)、多药耐药基因相关蛋白(MRP)及肺耐药相关蛋白(LRP)在视网膜母细胞瘤(Rb)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初步分析Rb患者临床病理指标与MRP间的关系;探讨Rb多药耐药现象的可能机制.方法 实验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P-gp、MRP、LRP在75例Rb肿瘤标本中的表达情况.分析3种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患者年龄、性别、眼别、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分化程度等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各蛋白表达情况与一般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特征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各蛋白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相关分析.结果 P-Gp、LRP、MRP蛋自在Rb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0%、25.3%、36.0%.P-gp与LRP、P-gp与MRP、LRP与MRP的共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8.7%、32.0%、20.0%.P-gp、LRP、MRP在分化型Rb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杀分化型,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002,χ2=17.327,χ2=28.421;P<0.05).3种蛋白的表达均与年龄、性别、眼别无关(χ2=0.003~3.385,P>0.05).P-gp、LRP的表达分别与MRP的表达其有相关性(r=0.389,r=0.521;P<0.05).结论 Rb原发性多药耐药的形成是一个多因素、多步弱的复杂过程,与包括P-gp、LRP、MRP等在内的多项因素的参与有关.P-gp、LRP、MRP蛋白可以作为反映Rb耐药的分子基础,耐药相关标志的联合检测更有利于准确判断Rb的多药耐药状态,为Rb化学治疗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因工程视网膜母细胞瘤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Yang ZW  Li YP 《中华眼科杂志》2006,42(7):667-670
视网膜母细胞瘤(Rb)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视网膜肿瘤,为了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有必要建立遗传性Rb动物模型。笔者综合分析多个基因工程Rb动物模型的实验结果,简要介绍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建立Rb动物模型的最新研究进展。认为Rb的发生不仅是Rb1基因的缺失,尚有其他基因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巩膜敷贴放射疗法对于视网膜母细胞瘤(Rb)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对用巩膜敷贴放射治疗的Rb患儿16例(18眼)的疗效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16例(18眼)Rb患儿经巩膜敷贴放射治疗后,在3~24个月的随访中,肿瘤成功得到控制15眼(83%);发生并发症及转移而摘除眼球3眼.未发现明显全身不良反应.并发症有放射性白内障4眼(22%),继发性青光眼4眼(22%),玻璃体出血3眼(16.7%).所有患眼均未发生巩膜坏死.1例患儿肿瘤复发并眼外转移.结论 巩膜敷贴放射疗法是治疗Rb的一个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视网膜母细胞瘤(Rb)患儿并发白内障的诊断时间、手术时间,手术方式以及手术效果,并评估其行白内障手术的时机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和泉州市儿童医院行白内障摘除术的Rb患儿23例(25眼)。其中男11例(11眼),女12例(14眼)。7眼行透明角膜25G切口,18眼行睫状体平坦部25G或者27G巩膜微切口。随访1~72个月,平均(24±16)个月。统计手术时间,术前Rb治疗方式及次数,术后眼底检查是否有肿瘤复发或转移。结果: 患儿平均手术年龄(35±19)个月。自确诊Rb到发现白内障的时间(中位数)为19 个月,发现白内障到白内障手术时间(中位数)为5个月,最后一次Rb治疗到行白内障手术的时间(中位数)是10个月。行白内障摘除术前全身化疗22例(102次),局部光凝12眼(62次),眼内注药11眼(19次),放疗1眼(1次),眼外冷冻6眼(10次),玻璃体切割手术17眼(20次)。2眼在Rb治疗过程中不能查见眼底,而眼B超检查示肿瘤复发,故行白内障手术,术后局部激光治疗复发肿瘤,随访期内未再复发。23眼为肿瘤局限钙化后行白内障手术,术后19眼无肿瘤复发及转移,未做治疗;4眼出现肿瘤晚期并发症(1眼继发青光眼,2 眼前房出血,1 眼眼内肿瘤复发),行眼球摘除术。术后行病理检查,摘除眼未见眼球外有Rb转移。结论:对于Rb患儿,必要的白内障手术为眼底检查提供了清晰的视野。对于肿瘤局限钙化病情稳定的患眼,在无肿瘤生长的角膜或者睫状体平坦部做切口行白内障手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细胞分化程度对扩散和存活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56份RB眼球标本 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根据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将其分为分化型与未分化型,注意有无肿瘤细 胞的扩散,并统计两型发生扩散的比率。对随访到的82例RB患者进行死亡率统计。用检验的方法比较两型间死亡率和扩散发生率。记录扩散部位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死者生前眼球摘除术后平均存活时间。结果分化型RB 17例17只眼,发生肿瘤细胞局部扩散8只眼,占47.06%;未分化型137例139 只眼,发生局部扩散66只眼,占47.48%。两型间发生扩散的比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到的患者中,分化型RB死亡率27.27%,未分化型RB死亡率22.54%,二者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P>0.05)。眶内和巩膜侵犯者死亡率100%,视神经侵犯Ⅳ级者死亡率62.50%,葡萄膜侵犯者死亡率22.22% 。眼球摘除术后生存时间为5~41个月,平均21.92个月。结论分化型与未分化型RB的存活预后及局部扩散比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发生扩散的RB,无论是分化型还是未分化型其预后均取决于扩散的程度以及是否进行积极治疗。(中华眼底病杂志,2001,17:18-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