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世界远距离大容量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可靠性调查综述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总结了 1989~ 1998年世界主要远距离大容量高压直流系统可靠性的数据 ,并给出了它们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高压直流输电可靠性评估的等效模型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在深入研究了Markov过程的基本原理和累积状态之间转移频率的性质的基础闻同压直流输电系统的数学模型,提出了等效模型的方法,并利用边界墙的原理求解等效模型中各累积状态之间的等效转移率,等效模型的使用,降低了求解随机转移概率矩阵的阶数,简化了计算,提高了精度,通过一个算例证明了所提出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现代交流输电电压越来越高,电网不断扩大,发电侧和用户侧的电力设备容量越来越大,因而电力系统保证稳定运行。提高抗扰能力、防止系统瓦解就成为头等大事。 直流输电(包括传统的或现代的方式)在线路上没有无功损耗不存在系统稳定性问题,它的这种长处只有通过高电压大容量的电力电子换流装置才有可能实现。1954年,瑞典通过长96公里的海底电缆输送150千伏、30000千瓦的直流功率,被列为世界上第一条高压直流输电(HVDC)线路。稍后,又有很多直流输电工程投入运行,例如:1961年英法海峡线,电压±100千伏,…  相似文献   

5.
本文汇集了国外高压直流输电工程20余年实际运行统计资料,对直流输电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交流输电运行经验,对两种输电方式的可靠性进行综合比较,供电力系统规划方案比较参考  相似文献   

6.
金志明 《供用电》2011,28(5):1-4
上海南汇柔性直流输电示范工程是我国第一个高压柔性直流输电工程。阐述了高压柔性直流输电(VSC-HVDC)与高压直流输电相比的技术优势,介绍了上海南汇柔性直流输电示范工程的概况,以及该工程所采用的两端VSC-HVDC输电系统的结构及其特点,最后分析了在该工程中新技术的应用。上海南汇柔性直流输电示范工程的建成投运,标志着我国在智能电网高端装备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7.
高压直流输电新技术在天广直流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近几年来直流输电技术的发展以及我国葛上直流工程地运行经验,对天广直流工程采用的90年代新技术作一介绍,可为三峡工程泊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复合绝缘子用于高压及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的可靠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宿志一  范建斌 《电网技术》2006,30(12):16-23
介绍了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在硅橡胶伞裙护套的耐直流电蚀损及漏电起痕性能、离子迁移对芯棒机械强度的影响、沿面泄漏电流对其端部金具的腐蚀以及复合绝缘子的直流污闪特性等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现场调查和实验室试验结果表明,复合绝缘子在直流线路上使用是可行的,能够提高线路运行的可靠性,提出复合绝缘子也可以可靠地应用于特高压输电线路。  相似文献   

9.
随着铁路高速重载技术和特高压远距离输电技术日臻成熟,构建输煤输电并举的现代能源综合运输体系战略的逐步落实,输煤输电比例等问题引起各方关注.以铁路运输和高压直流输电作为输煤输电载体的典型例子,通过研究2种送能方式的可靠性评价模型和指标,对比分析近年来的可靠性数据,提出基于可靠性的输煤输电临界距离,并分析可靠性与运输成本、库存成本的关系,建立综合停电损失成本模型,为合理配置运煤输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多年的运行及维护经验表明,通过有效地改善一次设备绝缘性能可实现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RAM目标,_即可靠性、可用性及可维护性。作为中国第一个商业化的直流输电工程,葛南直流输电工程已运行将近20年。根据国际大电网会议(CIGRE)Study Committee 14-DC Links的04工作组报告以及IEEE1240-2000标准的有关规定。对一次设备可靠性评估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葛南直流输电工程一次设备绝缘状况经过有针对性的整改,其极1、极2和双极设备的可用性及利用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1.
段满银  张国华 《电网技术》2013,(9):2390-2395
直流输电系统的可靠性对电网的运行可靠性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文中综合考虑直流输电系统可靠性数据的来源、可靠性指标的选取、直流输电系统的选取3方面因素,提出了直流输电系统可靠性指标的对比分析原则。基于该原则,对2009—2010年国内外直流输电系统主要可靠性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了导致可靠性指标差异的原因;提出了进一步改善可靠性指标的措施和建议。对比分析结果为提升直流输电系统的运维工作水平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信息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多年的运行及维护经验表明,通过有效地改善一次设备绝缘性能可实现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RAM目标,_即可靠性、可用性及可维护性。作为中国第一个商业化的直流输电工程,葛南直流输电工程已运行将近20年。根据国际大电网会议(CIGRE)Study Committee 14-DC Links的04工作组报告以及IEEE1240-2000标准的有关规定。对一次设备可靠性评估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葛南直流输电工程一次设备绝缘状况经过有针对性的整改,其极1、极2和双极设备的可用性及利用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直流输电系统换相失败统计分析及抵御措施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特高压直流工程不断投运、换流容量不断增加,换相失败对电网产生的有功、无功冲击更加严峻,严重威胁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文中对国家电网有限公司21个在运直流输电系统换相失败发生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归纳换相失败发生概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统计分析结论,从降低换相失败概率和减小换相失败后能量冲击两方面,提出晶闸管关断特性优化、换流阀换相失败智能监测控制和换相失败后能量吸收等技术措施,为换相失败抵御措施的进一步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2007年全国直流输电系统运行可靠性分析(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鹏 《电力设备》2008,9(9):85-88
2.2龙政直流输电系统2.2.1可靠性指标完成情况龙政直流输电系统作为三峡电力外送的主通道,西起湖北宜昌龙泉换流站,东到江苏常州政平换流站,全长860 km,输送容量为3 000 MW。2003年双极正式投运后,为缓解华东地区用电紧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该直流系统运行4年多,情况良好,能量可用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2007年系统共输送电量约154.38亿kW·h,能量可用率为97.06%,能量利用率为58.74%,系统单极强迫停运1次。同2006年相比,输送电量减少了12.81亿kW·h,  相似文献   

15.
2003年度全国高压直流输电系统运行可靠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章提供了2003年全国在运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运行可靠性指标,对各个直流输电系统的可靠性指标进行了简要分析,并给出了1999年、2000年国外28个直流系统能量可用率和能量利用率指标,为直流输电系统进一步提高运行管理水平提供了信息和依据。  相似文献   

16.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可靠性灵敏度分析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从元件层面刻画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可靠性影响程度,提出了直流系统元件可靠性灵敏度指标,结合故障树法及频率和持续时间法建立了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元件可靠性灵敏度分析的组合模型,提出了直流系统可靠性评估概率灵敏度和关键重要度的定义。最后通过2个算例,对单/双12脉高压/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进行可靠性评估及灵敏度分析,基于计算结果对各元件或子系统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及元件备用的影响进行了全面探讨。该方法对于识别系统的薄弱环节,对系统的增强措施分析及系统运行维修决策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可靠性灵敏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高压直流(HVDC)输电系统进行可靠性灵敏度分析可以辨识系统的薄弱环节,对改善系统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文中提出一种分析HVDC输电系统可靠性灵敏度的方法:用最小二乘法拟合HVDC输电系统可靠性指标随元件可靠性参数变化的曲线,并根据拟合曲线即可得到元件对系统可靠性的灵敏度.当HVDC元件的可靠性参数发生变化后,为了快速估算出该参数对应的灵敏度,提出灵敏度曲线的概念,并推导了其解析表达式.对一单12脉接线HVDC输电系统进行灵敏度分析,证实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可靠性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保证直流输电系统安全可靠运行,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全国直流输电系统运行可靠性指标的统计数据,通过研究直流系统可靠性指标,发现停运次数和停运小时数为影响系统能量可用率的重要因素。并将影响直流输电系统可靠性指标因素按停运部件原因进一步分类分析。在此基础上,初步确定"其他"、交流及其辅助设备和直流线路为可靠性指标三大影响因素。最后提出提高直流输电系统可靠性的措施,为直流输电系统进一步提高运行管理水平提供了信息和依据。  相似文献   

19.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对整个系统电网安全稳定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总结了从2009至2011年南方电网公司各直流系统在可靠性指标方面的完成情况,在传统核心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详细分析影响计划能量不可用率和强迫能量不可用率的各种因素及贡献,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