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媒介融合的进一步深入,为新闻生产的多样化提供了契机。广播新闻评论类节目作为传统媒介中的重要内容,在媒介融合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广播新闻评论类节目的创新发展。本文将基于融媒体背景下广播新闻评论类节目创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索广播新闻评论类节目在融媒体背景下的创新路径,以期为相关研究者和工作者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2.
杨树 《新闻界》2006,(2):79-80
在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传媒中,广播早已落居“老三”之位。尽管如此,广播凭借其特有的优势仍然拥有相当数量的受众,广播中的消息类和娱乐类节目一直是听众所喜爱的,相比较而言,广播新闻评论类节目有些滞后。在2001年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505件获奖作品中,广播类的只占135件,而在这135件作品中又仅有20篇评论作品。新闻评论作为媒体的旗帜和灵魂在获奖作品中仅占如此少的份额,不能不说是一种失常现象。  相似文献   

3.
姜风 《新闻传播》2010,(2):85-85
在同报纸、网络等各媒体的比较中,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处于"短板"地位,数量不多、品质不高、形式呆板。在其他媒体越来越重视并增加评论的"份额"时,广播如何强化评论类节目,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4.
传媒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是当前新闻传播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从切入角度看,人们更多地关注网络新媒体或电视、报纸等强势媒体,较少提及广播。本文从广播媒体的角度出发,分析广播谈话类节目的社会减压功能,进而探索广播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新闻评论类节目应以理性分析为主,但感性因素的适当运用,能增强节目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本文以福建广播影视集团综合频道播出的《新闻启示录》栏目为例,解析感性因素在新闻评论类节目中的作用、表现手法,以及在新闻评论类节目中感性因素与理性分析的结合。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随着广播事业的发展,各类广播时政类节目纷纷涌现。尤其是一些讨论类的话题节目深受听众喜爱,赢得听众的积极参与。可以说,这类广播评论新形式的出现和被认可说明了广播评论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传统意义上的广播评论,是一种以说理为主要形式的文章,这种方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广播评论的主流。随着话题式讨论节目的出现,广播评论出现了两种评论方式并存的局面。 新闻评论的形式多种多样,而广播评论自有广播评论的特点。从一般意义上说,新闻评论是现代各种新闻媒体普遍运用的新闻体裁,与不同的媒体结合形成具有各…  相似文献   

7.
梅潇 《青年记者》2017,(27):80-81
2016年3月20日,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推出国内首档融媒体新闻评论节目《中国舆论场》.相较于影视剧、综艺类节目,新闻评论类节目的融媒体改革具有较高的难度系数:如何在保证政治正确、意识形态安全的前提下,有效推进新闻评论类节目的媒体融合改革?本文将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8.
笔者近期利用网络广播对部分城市电台的新闻评论节目进行了收听,在充分感受到该类节目带来的高信息量和充分及时的新闻事件背景解读的同时,深切地感受到当前城市电台新闻评论类节目普遍存在"两多两少"问题。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广播谈话类节目风生水起,这既是传媒对时代精神的感悟,也是受众对于广播媒体的回馈。目前全国各地电台的谈话类节目就其内容而言,主要分为新闻访谈、情感交流、文化娱乐三个方面。而情感交流由于满足了受众借助媒体进行人际交流、沟通的需要成为其中最受欢迎的一种形式。在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举办的首届“中国广播十佳公共栏目”评比中,《轻风夜话》、“夜卒不寂寞》等四个伎话类节目入选就是一例明证。  相似文献   

10.
姚红亮 《青年记者》2012,(30):66-67
媒体浏览类节目最早始于广播,195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办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称得上是中国新闻传播史上最早的读报节目。如今,这档节目中的"媒体早读"栏目,将读报引申为关注所有媒体,并将媒体编辑声音引入广播,采取让媒体编辑播报的  相似文献   

11.
在融媒体背景下,新媒体平台的技术发展以及模式转变正在改变着受众的观看方式和心理需求。基于此背景,各类电视新闻节目都在寻求创新转变升级,新闻评论类节目作为重要的新闻节目类型,改革之路也是必然选择。《中国舆论场》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第一个融媒体时事热点节目,本文以此节目为例,从新闻评论类节目在融媒体环境下的创新与转型的角度出发,分析节目特色以及创新尝试,以此来探讨新闻评论类节目的创新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12.
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是电视节目的主体,起到传播新闻、引导舆论的作用,很多电视媒体都是以新闻立台,因此,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重要性自不必说,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的作用更加突出,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能够以正确的舆论引领、鲜活的时代风貌、准确快速地反映社会现实,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的艺术风格、播报状态及技巧都需要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13.
广播新闻评论的改进与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评论是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和引导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扩大媒体影响力、提升媒体公信力的重要载体,因此也被称为媒体的旗帜。但相对于报刊和电视等媒体而言,广播新闻评论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尤其是近年来电视新闻评论和网络新闻评论的活跃更加凸显了广播新闻评论的尴尬。在这一过程中,广播新闻评论逐渐形成了泛化和僵化并存的自我循环。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新闻评论在广播媒体中境遇尴尬。一方面,一些广播电台缺乏评论意识,广播新闻评论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另一方面,许多广播电台没有建立科学的评论机制,广播新闻评论形式混乱,节目同质化、评论模式化的情况比较严重。同时,广播新闻评论个性化之路的探索明显滞后于广播媒体的发展,在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龙头”的广播媒介中,新闻评论在以往节目表上的份量微乎其微。从1922年广播电台正式在中国开播以来,广播新闻评论就像婴儿那样一步一步地学着自己走路,在挫折中成长。直到今天,成长起来的广播媒体开始走自己的路。2004年1月1日,由…  相似文献   

15.
在广播新闻的体裁中,广播评论是常用的重要体裁之一,广播评论是供广大听众收听的新闻评论,所以,除了和其他媒体的新闻评论有共同的特征外,广播评论又  相似文献   

16.
艺凡 《记者摇篮》2015,(1):47-48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日益发展、信息传播途径的日益增多,媒体间的竞争已步入到"新闻解释权"之争,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凭借其自身的优势异军突起,成为各电视媒体新闻节目改革的新突破,一批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新闻评论员也应运而生。他们在每一档节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持人或评论员既是讨论式、辩论式的引导者,也是谈话式、访谈式的挖掘者,还是主评式、述评式的思想者。这无疑对新闻评论类主持人的能力有一个很高的要求,那么新闻评论类节目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主持人,现今新闻评论类主持人容易步入哪些误区,本文对此做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广播新闻评论作为广播新闻的重头戏,秉承了广播传播的一些特点,在日益激烈的媒体市场竞争中,广播新闻评论在充分发挥广播优势的同时,还应该在选材、语言和播送方式上寻求突破,以提高广播新闻评论整体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广播评论是广播媒体按照广播的传播特点,将新闻性和政论性结合于一体的新闻题材。无论是社会中发生的新闻事件,还是老百姓关注的热点话题;无论是当下的社会现象,还是各种社会问题,广播评论都以它鲜明的观点和特有的语言表达着媒体的立场和态度。所以说,广播评论是广播媒体的灵魂与旗帜。然而,长期以来,很多地方广播评论无论在质还是在量上都存在着弱势。以遵义广播电视台为例,每年各新闻奖项的评比中,比起层出不穷的优秀新闻报道,优秀的广播评论却是凤毛麟角。  相似文献   

19.
正新媒体数字化时代的普及,使传统媒体面临多方冲击,当广播在信息的快速化传递中逐渐失去领先者的位置时,作为受挤压的弱势媒体——传统的广播业只能在信息洪流的冲击下努力求生,企望重新找出一条发展之路。未来广播的发展优势究竟在哪里?这是值得广播人深入探讨并急需快速反应的沉重话题。FM91.2太原新闻综合广播推出刚满周岁的——评论类节目《山羊来了》,以其快速上升的收听率及众多网友粉丝的追捧,再次向我们诠释了广播独有的"说"与新媒体"广"的融合,将是未来节目发展的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20.
新闻评论作为一种新闻媒体发出自己声音的形式,在我国正越发成为各大媒体的主打栏目,但目前现实的情况是新闻评论类节目普遍存在的收视率、收听率、阅读率低下的现状,而归结其原因就是"可看性"、"可听性"、"可读性"不强。本文总结了几点常见的广播评论类节目"可听性"不强的表现:陈词滥调,老生常谈;平淡无奇,不痛不痒;画地为牢,闭门造车;不是"近日"就是"日前"。就此提出了提高广播评论类节目可听性的几点做法:定位准确;放下说教姿态;夹叙夹议;巧用音响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