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无菌条件下的小球藻培养条件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无菌培养条件下,对影响纯化小球藻(Chlorella sp.)生长的NaHCO3,KNO3,KH2PO4,VB1,VB12等主要营养因素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微量元素对纯化小球藻的生长有极显著的影响,维生素对纯化小球藻的生长亦有一定的影响.通过五因素四水平正交实验,得到了以海水为基础的优化培养基配方:KNO3 0.5g/L、NaHCO3 0.2g/L、VB12 1.0g/L、KH2PO4 0.02g/L、VB1 0.3mg/L,并添加f/2微量元素.该优化配方有效地提高了纯化小球藻的生长速度和生物量产量.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小球藻(Chlorella sp.)的生物量,须对f/2配方培养基进行响应面优化。首先须确定小球藻培养基的最佳pH值和盐度。在此基础上,利用Plackett-Burman设计方案筛选出影响小球藻生长的3个主要因素分别为NaHCO3、KNO3和维生素B12,然后通过 Box-Behnken 设计试验确定这3个主要因素的最佳质量浓度参数。结果表明,当培养基组成为:NaHCO3 0.93 g/L、MgSO4 0.40 g/L、KNO3 0.46 g/L、K2HPO4 0.020 g/L、维生素B1 0.60 mg/L、维生素B12 1.8 μg/L、生物素 2.0 μg/L时,小球藻经实验室培养72 h后的生物量达到4.5×107个/mL,较优化前提高了32.5%。  相似文献   

3.
对影响盐藻生长的NaNO3、NaH2PO4、NaHCO3和VB1、VB12、VH等几种主要营养盐进行了优化,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做了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实验结果得出优化配方为N/P值固定为f/2培养基,NaNO3和NaH2PO4添加量为f/2培养基的10倍、NaHCO3 0.4g/L、VB1 100μg/L、VB12 1.0μg/L,其他元素按f/2培养基添加.对盐藻的选择标记进行了研究,选择了氯霉素、G418、潮霉素3种抗生素进行实验,得出氯霉素适合作为盐藻基因工程的筛选抗生素,CAT基因为其阳性筛选标记基因,固体培养基筛选浓度为80μg/mL.为该藻的进一步高密度大规模培养和分子水平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开发商品化的硝化菌产品,以去除养殖水体中的亚硝酸盐,利用序贯试验设计(包括Plackett-Burman设计、部分析因设计、最速上升法和中心组合设计等)对从虾塘中筛选得到的硝化菌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得到最佳培养基组成为:NaHCO31.86g/L、NaNO22.04g/L、Na2CO30.2g/L、NaCl 0.2 g/L、KH2PO40.1 g/L、MgSO4.7H2O 0.1 g/L和FeSO4.7H2O0.01g/L.由该优化培养基培养的硝化菌使亚硝酸盐的氧化速率由初始的580.7mg/(g·d)提高至859.5mg/(g·d),且其在模拟和真实养殖水体中对亚硝酸盐的降解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微拟球藻油脂产量,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选取NaNO3浓度、NaH2 PO4浓度、温度、CO2质量分数和光照强度5个因素,对微拟球藻自养产油脂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得到的最佳培养工艺条件为:NaNO3质量浓度0.38 g/L、NaH2PO4质量浓度0.35 g/L、温度27.1℃、CO2质量分数6.67%、光照强度5 454 lx,预测理论最大油脂产量为0.72 g/L.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进行验证实验,实际油脂产量0.70 g/L,是优化前的3倍多.微拟球藻油脂以C16和C18脂肪酸为主.  相似文献   

6.
投加硝化菌菌剂是有效去除水体中亚硝酸盐的方法之一, 而作为商品化的硝化菌产品却非常少见.究其原因, 硝化菌的亚硝酸盐降解速率过低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本文对自然界筛选得到的硝化菌, 利用序贯实验设计(包括Plackett-Burmn Design、部分析因设计、最速上升法和部分组合设计等)优化得到一最佳培养基, 其组成(g/L)为:NaHCO3 1.86、NaNO2 2.04、Na2CO3 0.2、NaCl 0.2、KH2PO4 0.1、MgSO4 0.1和FeSO4 0.01.硝化菌的降解速率由初始580.7 mgNO2-N/gMLSS•d提高至859.5 mgNO2-N/gMLSS•d, 提高了48.2%.将菌体应用于模拟和真实养殖水体亚硝酸盐降解试验中,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7.
通过响应曲面法(RSM)达到优化重组人神经生长因子发酵培养基组分含量的目的.对发酵基础培养基采用四因素三水平实验设计,优化了葡萄糖、酵母粉、蛋白胨和KH2PO4的最佳浓度,得到了最大预测值并进行了验证.最终优化培养基组分为:葡萄糖7.95 g/L、蛋白胨19.06 g/L、酵母粉13.51 g/L和KH2PO43.87g/L,此时预测最大菌体量Ymax=2.398 g/L.验证试验结果表明:使用优化后的培养基表达重组人神经生长因子,其菌体量的平均值为(2.357±0.083)g/L,实验值与预测值基本相符,均高于优化前菌体量,且其表达量也得到相应提高.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不同种类碳源、氮源以及不同浓度的麸皮、葡萄糖、KH2PO4和MgSO4·7H2O对桑黄菌丝生长速度及生长势的影响,采用多因子正交试验确定了培养桑黄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在10 g/L葡萄糖、30 g/L麸皮、1.0 g/L KH2PO4、1.0 g/L MgSO4·7H2O,温度26℃和培养时间为12 d的条件下,桑黄菌丝生长速度最大,生长势最好.  相似文献   

9.
富硒鸡腿菇菌丝体深层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营养因子对鸡腿菇菌丝体生长和富硒的影响,筛选到适合鸡腿菇富硒深层发酵的优化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2%,玉米粉4%,花生粕0.4%,KH2PO4 0.2%,MgSO4·7H2O0.1%,VB1 10×10-3 g/L,Na2SeO3 4.4×10-3 g/L.在此优化培养基的基础上进行5 d的摇瓶发酵培养,得到菌丝体生物量为18.14 g/L,富硒率为56.35%.  相似文献   

10.
不同氮磷浓度对米氏凯伦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f/2培养基,NaNO3和NaH2PO4分别为氮源和磷源,分别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氮磷源(NaNO3:30、60、150、750、1 275、3 000 mg/L,NaH2PO4:4.4、8.8、22、44、88、176 mg/L)对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 MACC/,D23)生长的影响.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氮、磷浓度对其相对生长率的影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重比较结果表明:750 mg/L NaNO3浓度组的相对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浓度组,22,mg/L NaH2PO4浓度组的相对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浓度组,88,mg/L和176 mg/L NaH2PO4浓度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其最高细胞密度和相对生长率在NaNO3质量浓度为30~750,mg/L时,随氮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均在NaNO3质量浓度为750,mg/L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60×106,mL–1和0.608,d–1,而当NaNO3质量浓度大于750,mg/L时,最高细胞密度和相对生长率随氮浓度的进一步升高而降低.当NaH2PO4质量浓度在4.4~8.8,mg/L之间,最高细胞密度随磷浓度升高而升高,在8.8,mg/L时达到最大值,为2.69×106,mL–1;当NaH2PO4质量浓度在4.4~22,mg/L之间,相对生长率随磷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在22,mg/L时达到最大值,为0.568,d,–1,之后随磷浓度的进一步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11.
采用响应面设计法优化光合细菌培养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采用响应面设计法优化光合细菌培养基。结果表明:培养基成分中醋酸钠和蛋白胨对于光合细菌的生长影响最为显著,最优培养基配方为:醋酸钠1.145 g/L、蛋白胨0.055 g/L、碳酸氢钠0.6 g/L、硫代硫酸钠0.4 g/L、氯化钠0.3 g/L、硫酸镁0.1 g/L、磷酸二氢钾0.05 g/L。在此条件下,光合细菌生长最为良好,经过5 d培养以后,培养液OD600可以达到0.5以上。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菌株紫红曲霉No.1-18-54液态发酵生产红色素的培养基配方,通过对比实验和正交实验,得其最佳液体培养基配方为:大米粉9%,硝酸钠0.2%,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0.2%.  相似文献   

13.
响应面设计法优化腺苷发酵培养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响应面方法对枯草芽孢杆菌生产腺苷的培养基进行了优化。首先用两水平因子实验对培养基组分酵母粉、玉米浆、KH2PO4、MgSO4、(NH4)2SO4对产苷的影响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主要影响因子为酵母粉、KH2PO4和(NH4)2SO4。根据实验结果对主要影响因子的大致范围进行估计,选定合适的浓度作进一步试验,然后用中心组合设计及响应面分析确定主要影响因子的最佳浓度。通过实验发现当酵母粉15g/L,KH2PO4 6g/L,(NH4)2SO4 10g/L时,腺苷产量达到7.42g/L,比优化前的5.77g/L提高了28.6%。  相似文献   

14.
以食用菌白木耳为试验菌种,通过斜面、摇瓶培养及深层发酵正交实验,研究了各培养阶段的基质组成。其结果得出,种子摇瓶培养基(g/100ml):马铃薯20%、葡萄糖2%、蛋白胨0.2%、KH_2PO_40.15%、MnSO_40.01%、CMC-Na1%。深层发酵培养基组成为:土豆汁1.5%、玉米粉2.0%、麸皮3%、KH_2PO_40.2%、吐温-80为0.1%,其发酵产物菌丝体中所含粗多糖达13.23%,蛋白质含量为32.83%、氨基酸为19.75mg/100g干菌葡萄体,必需氨基酸为7.67mg/100g干菌丝体。  相似文献   

15.
三十烷醇和磷酸二氢钾混用对水稻的生理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三十烷醇(TA)处理水稻,结果表明:TA能促进水稻种子萌发,提高发芽率和发芽势,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和促进光合速率。不同时期、不同质量浓度的TA对水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不同,以幼穗分化初期喷施0.5mg/LTA 0.2%KH2PO4的效果最明显,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在水稻幼穗分化初期、孕穗期和灌浆期喷施TA均能提高光舍速率,且以1mg/LTA和0.2%KH2PO4混和喷施效果最佳,该结果为水稻生产上喷施TA质量浓度和时期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原料粒度对磷酸镁水泥水化硬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原料粒度对新型磷酸镁水泥(MPC)水化硬化过程的影响规律.首先,以一定量不同粒度的烧结氧化镁粉(MgO)和磷酸二氢钾(KH2PO4)搭配并掺入不同量的缓凝剂硼砂(Na2B4O7.10H2O)配制MPC.然后,测试MPC浆体3h内半绝热温升曲线、凝结时间和MPC硬化体的强度,并分析硬化体的物相组成和微观结构形貌.结果表明:MgO粉和KH2PO4的粒度对MPC水化硬化特性有显著影响,随着MgO粉和KH2PO4的颗粒粒径减小,早期水化反应速率加快,凝结时间缩短;但对于抗压强度并非颗粒越小其值越大,在最佳MgO粉和KH2PO4粒度范围内,MPC硬化体抗压强度最高.同样,对一定粒度MgO粉和KH2PO搭配的MPC浆体,在硼砂适量时,MPC硬化体才能具有适宜的凝结时间、水化反应速度和较高的抗压强度.  相似文献   

17.
双酚A高效降解菌的筛选与降解特性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从受双酚A严重污染的土壤中获得菌种, 分离纯化筛选出优势菌种, 经驯化培养增强其降解能力. 一株最高效的菌种经形态鉴定其为短杆菌. 通过摇瓶实验考察了生长条件对该菌株生长和底物降解的影响, 在双酚A浓度为50.18 mg/L时得出其最适合的生长条件为: pH=4, NH4Cl=4.12 mg/L, KH2PO4 =0.946 4 mg/L, 降解双酚A饱和溶液的最佳接种量为5%, 8 d后降解率可达到71.79%.  相似文献   

18.
以磷酸三丁酯萃取富马酸和从盐酸溶液中苹取Sn~(4+),三烷基氧化磷革取苹果酸、琥珀酸,二丁基亚矾从天然磷矿的盐酸分解液中萃取盐酸和磷酸为例,进行了萃取过程盐析效应的研究。提出了盐析剂浓度对被萃物分配比或萃取率经验公式,并用文献中的数据对此经验公式进行了检验,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9.
从土壤中筛选到一株可以利用胞内精氨酸酶生产鸟氨酸的菌株XT-025,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初步鉴定为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这是首次发现该种微生物可用以生产鸟氨酸。通过对其培养条件和转化条件的优化,确定了最佳的培养时间为24h,最合适的转化液成分为0.3mol/L的碳酸盐缓冲液,V(Na2CO3)∶V(NaHCO3)为8∶2。同时发现Mn2+对精氨酸酶有很强激活作用,在添加适量Mn2+的条件下,鸟氨酸的产量能够达到50g/L,精氨酸摩尔转化率达到100%,而Sn4+和Cu2+则会使酶完全失活。  相似文献   

20.
海洋低温BS070623菌株选育及其发酵培养基优化(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连渤海湾分离260余株低温条件下生长良好的菌株为出发菌株,利用双层平板筛选方法选出2株低温蛋白酶产生菌(Bacillus subtilis).经UV、DES、NTG、EMS、LiCl单独及复合诱变,选育出一株(BS070623)蛋白酶高产突变株.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BS070623菌株蛋白酶发酵培养基为:玉米淀粉糖0.8%,豆饼粉1.4%,磷酸氢二钾1.0%,磷酸二氢钾0.7%.上述条件下该突变株低温蛋白酶产量为913.2 U/m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