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近视是临床常见的眼科疾病,尤以青少年多见,针灸作为治疗近视的常用方法,临床效果得到肯定。本文综述了十五年来针刺治疗该病的临床研究进展,从针刺治疗近视取穴规律、各种针刺手法、辨证选经选穴等方面探讨其疗效,研究发现,临床中针灸治疗近视主要以足太阳膀胱经为主,多以眼周腧穴作为治疗主穴,同时还注重五脏与眼睛的联系,基本病机为肾元亏虚,肝血不足,脾气虚弱,局部病变在目,与肾、肝、脾密切相关。因此,治疗时多从肝、脾、肾三脏出发取穴;针刺治疗青少年近视眼的手段多样,但以毫针最为常见;其次有耳针、梅花针等;针刺手法上,有捻转泻法,灵龟八法或透刺法等,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是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谢学军对辨治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心得体会。谢学军创新性地将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分为“干性”和“湿性”两大类,指出辨证时多从肝、脾、肾三脏论治。干性病变要重视升举脾之清阳;湿性病变中的黄斑出血首先要分清是单纯性出血还是脉络膜新生血管性黄斑出血,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性黄斑出血时采取中医与西医结合治疗,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列举了典型病案以供参考,希冀能更好的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3.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逐渐增高的趋势,且致残率高,常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痛苦的折磨。该病因病机十分复杂,在临床当中的治疗颇为棘手。常规的西医治疗以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以及抗风湿药物等来控制病情,但疗效并不显著,因此临床上常常结合中医药治疗以提高疗效。中医临床多认为RA的病因病机与肝、脾、肾三脏密不可分,且该病常累及经脉、筋、骨、关节等部位。文章基于“筋骨-经脉”理论,从肝、脾、肾三脏的角度出发,着重讨论了RA病因病机与肝、脾、肾三脏的关系,肝、脾、肾三脏的脏腑功能失调是其发病之本,肝失疏泄、肝失所养,脾失健运、脾气虚弱,肾精亏虚等均可导致痹证发生。又从“肝脾肾-筋骨”、“肝脾肾-经脉”两个方面深入探讨了RA的辨治,“肝脾肾-筋骨”方面,在中医临床中常常以健脾除湿、补益肝肾为基本治疗原则,以使筋骨得以强健,关节得以流利;“肝脾肾-经脉”方面,从肝经、脾经、肾经的角度出发,调畅肝、脾、肾三经气血,则通而不痛。文章以此理论为核心探究RA论治,并结合医案予以辅证,以期为临床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持与...  相似文献   

4.
眩晕病与肝、肾、脾三脏联系密切,其病机特点是“虚、风、痰、瘀”。陈美华教授认为在治疗眩晕病方面从肝、肾、脾辨证论治,重视三脏同治,若肝病为重,应治肝为主,重在滋养肝阴、平肝潜阳熄风、清肝泻火、疏肝理气化瘀,并且同时加用调肾、脾药物;若肾病为重,应治肾为主,重在益肾精、补肾阳或滋肾阴,并且同时加用调肝、脾药物;若脾病为重,应治脾为主,重在益气补血、健脾化湿、温补脾阳、祛痰活血化瘀,并且同时加用调肝、肾药物。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在治疗偏头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本文就近年的文献综述如下。1 病因病机一是由外感引起,以风邪为主,多挟寒、热、湿邪;二是由内伤所致,多与肝、脾、肾三脏有关。头痛的病位在头,涉及肝、脾、肾,以脉络阻闭,神机受累,清窍不利为病机。  相似文献   

6.
针对高血压肾病患者正虚邪实的病机,宋立群教授认为,正虚以肝脾肾为主,邪实以瘀、湿、毒为主,提出“脏腑同调,肝脾肾为主”“补泻兼施,祛瘀通肾络”“宣肺利水,除湿兼排毒”之法,紧抓病机,标本兼治,扶正祛邪。  相似文献   

7.
慢性腹泻多由饮食不节,调护失宜或因急性腹泻失于调治迁延而成。病位以脾为主,即所谓“久泻伤脾”。脾属阴土,须赖肾中阳气温煦,方能司其运化之职。若脾土虚寒,水湿内盛,日久势必影响肾阳,形成脾肾阳虚。肝为刚脏,最易侮土,脾虚木乘,司运失职,故慢性腹泻始则因泻伤脾,继则以脾虚为中心,牵及肝肾。肝、脾、肾三脏相互影响,不能截然分开。因此治疗应以补脾为主,  相似文献   

8.
慢性湿疹为多种内外复杂因素引起的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医学又称其为“湿疮”“浸淫疮”。贾颖老师从事临床及科研数十载,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认为该病是肝脾肾三脏同病,而重在肝脾,正虚邪实是其病机特点。临证治疗中以调肝调脾为主、调肾固本为辅,三脏同调,强调健脾疏肝是医治慢性湿疹的关键,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慢性口腔溃疡“心开窍于舌”,“脾之脉系舌旁”,“肾脉挟舌本”,“肝脉络于舌本”,故口舌疮疡不外乎从心、脾、肝、肾探求病源,治疗常法新病实证以清泄心脾为主;久病虚证以滋阴降火或引火归原为治,亦有用常法而不应者。然沈老圆机活法,治愈一罹患八年口腔溃疡患者。病案:倪××,女,43  相似文献   

10.
大追踪:气功治疗近视乔崇俭编者按语:对于近视尤其是青少儿近视,气功治疗到底是“神效”、“奇效”还是“微效”“无效”?本刊根据“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科学信条,特刊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4医院乔崇俭同志的文稿予以介绍。长期以来,许多朋友询问气功治眼...  相似文献   

11.
张杨 《中医药信息》2012,29(6):65-66
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以腹痛为主的一种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发病多与胃肠道动力异常或内脏感觉高敏感性有关。兹举中医谢晶日教授从抑木扶土调肝脾,益火补土暖脾肾方面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验案二则。  相似文献   

12.
妇人以血为主,治疗妇科疾病尤其应重视肝脾肾三脏,从肾、从脾、从肝论治。以健脾为主,兼以补肾疏肝为原则,临床治疗月经病可以收到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呼吸系统疾病中致残、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为全世界第4大死亡原因,人口患病率约5~13%[1-2],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并加重了社会经济负担。中医理论认为,慢阻肺多属本虚标实之证。外邪诱发时偏于邪实,平素偏于本虚,而本虚方面早期由肺及脾肾,以肺脾肾气虚为多,后期可至心阳虚;标实则以痰瘀为主,所以慢阻肺的治疗多从肺脾肾三脏入手。根据五脏相关理论及临床实践表明,从肝论治慢阻肺切实可行[3]。肝属木、主疏泄喜条达,采用疏肝之法治疗慢阻肺应该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主要总结了现代医家对癌因性疲乏(CRF)辨证治疗的经验,现代中医医家认为CRF属于中医"虚劳"范畴,辨证多以虚证及虚实夹杂为主,疾病的发病部位多与肝、脾、肾等密切相关,虚证为本,往往兼夹瘀、痰、湿、热的表现,结合文献发现辨证以虚证为主的医家认为主要是肝、脾、肾亏虚,治疗以补益为主,脾胃虚弱则健脾益气,脾肾阳虚则温补脾肾,肝脾不调则调补肝脾。而辨证为虚实夹杂的往往认为以肝郁脾虚,气滞血瘀;脾肾亏损,痰瘀互结;精气两亏,湿热中阻为主。治疗补益为主,兼顾实证,肝郁脾虚则疏肝健脾,痰瘀则理气化瘀,湿热则清热利湿。为癌因性疲乏治疗提供依据,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清代著名医家王旭高论治肝病时以“肝气”“肝风”“肝火”为纲,重视肝病与脾肾的关系,强调整体治疗,并总结出治肝三十法,被后世尊为“治肝楷模”。其学术思想在肝癌的辨治中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文章以王旭高治肝三十法为立足点,与笔者中医治疗肝癌的思考结合并总结如下:辨证方面,参考王旭高三纲辨证,把握肝癌分期与主症;治疗方面,效仿王旭高肝、脾、肾同治,疏肝理气与健脾补肾兼施;调护方面,注重情志因素,适当给予心理疏导,以情治病。  相似文献   

16.
中医分型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邓先立 《河南中医》2010,30(5):466-467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位在肠,关乎肝、脾、肾三脏,其中肝疏泄太过,肾之温煦不及,都与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有关,但脾是关键。治疗以健脾贯穿整个病程。初期,以肝郁脾虚为主,治疗主要在于疏肝健脾,后期,以脾肾阳虚为主,治疗重点在于健脾温肾。但肠易激综合征证型复杂多样,每个阶段都不是单纯应用一法,常几法联用,甚至常常肝、脾、肾共调,抑肝、健脾、温肾等合用,才能收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7.
论肝为生痰之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奇病异病多痰”,“百病皆由痰作崇”,“怪病为之痰”,已为众所周知。而痰的产生,多数医家认为与肺脾肾相关,其中又以脾为主,故有“脾为生痰之源”之说。而笔者认为痰的产生和形成均与肝的关系最密切,因此可以说:“肝为生痰之源。”为此,试陈管见如下。  相似文献   

18.
吕悦  石岩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6,24(10):1915-1916
以“消”、“消渴”、“渴”为检索词,检索出《本草纲目》中所有相关中药,并进一步筛选出有治疗消渴的药物。对这些药物的归经、五味进行统计分析,其结果显示:归经中肺、脾、胃、肝有显著性差异,五味中甘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本草纲目》中治疗消渴的基本用药规律是:①用药的归经主要是肺、脾、胃、肝、肾为主。②五味主要以甘、苦、酸为主。  相似文献   

19.
学术观点与辨证分型《内经》云:“丈夫二八,肾气盛……精气溢泻”。“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说明男子生殖以肾为主,但陈老认为肾脏与心、肝、脾、肺均有密切的关系,在辨证施治上也有他独特的观点。一、阴虚火旺——区分心、肝心为君火,肝为相火,心、肝之火内动均能影响肾的封藏功能,故在治疗阴虚火旺的性功能障碍症时,必须分清心、肝之火。凡见多梦遗精,  相似文献   

20.
叶任高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氮质血症 ,取得独特疗效 ,氮质血症的早期多以虚为主 ,分肝肾阴虚和脾肾气虚两型 ,在治疗上 ,分别予以滋养肝肾和温补脾肾 ,淡渗利湿。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 ,多从饮食 ,降低血压 ,防治感染 ,合理使用大黄等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