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7 毫秒
1.
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华法林抗凝治疗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脑卒中是严重威胁我国老年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规范的抗凝治疗可以显著减少与心房颤动(房颤)相关的心源性脑卒中的发生率。现对老年房颤患者的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有关问题作一阐述。1老年房颤的流行病学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在美国,约有230万房颤患者,每年因房颤住院的患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心房颤动患者使用较低剂量华法林抗凝治疗的达标情况及安全性。方法选择80例老年房颤患者,分为持续性(n=39)及永久性(n=41)两组,根据房颤指南分为中危(n=42)及高危(n=38)两组,分析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预防血栓栓塞事件的剂量达标情况。结果房颤治疗第1周与第2周比较,达标例数及总达标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剂量达标时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第1周与第2周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老年房颤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在较低剂量下即可获得较满意的疗效,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及严密监测INR,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病人华法林抗凝治疗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评价华法林用于心房颤动(房颤)病人抗凝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本研究标准的42例房颤病人随机分为2组华法林治疗组(治疗组)23例,给予华法林,自3mg/d开始口服,用药第1周隔日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周后若INR未达到2.0~3.0,增加华法林至4mg/d,每隔1周测INR,使其达到2.0~3.0之间,4周后每月测INR 1次,若病人增加或减少某种药物时,随时再测INR,根据INR调整华法林剂量.阿司匹林对照组(对照组)19例,给予阿司匹林200mg/d,分2次口服,每月复查大便潜血1次.结果治疗组病人10~14(平均11.1±2.2)天INR达2.0~3.0(平均2.35±0.11),有1例病人在华法林3mg/d口服3个月后出现消化道出血,当时INR为2.15,胃镜检查诊断为"胃溃疡".对照组2例病人出现上腹部烧灼感.2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2组病人均无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结论在华法林治疗4周内及改变其它药物时加强INR监测,随时调整华法林剂量,使INR保持在2.0~3.0之间,病人和医师保持密切联系,华法林在房颤病人中的使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缺血性脑卒中是心房颤动最常见的并发症。华法林抗凝治疗可以明显降低脑卒中67%风险[1],但其引发的出血目前仍然是华法林应用的最大顾虑,我国目前仅有2%的心房颤动患者应用华法林治疗[2]。如何降低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同时减少出血的发生一直是老年心房颤动治疗的研究热点。为提高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依从性,现将本科收治的112例心房颤动患者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华法林、阿司匹林对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抗栓治疗的临床疗效,为抗栓治疗提供循证医学方面的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6月—2011年6月门诊及内科住院治疗的65岁以上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234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78例。A组:阿司匹林治疗。B组:华法林抗凝治疗,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2~1.6。C组:华法林抗凝治疗,INR值1.7~2.5。比较3组血栓栓塞(TIA、脑栓塞、外周血管栓塞、左房附壁血栓等)临床终点事件的发生率;鼻、牙龈、胃肠、泌尿道出血,以及皮肤淤点或淤斑等出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A组、B组、C组血栓栓塞等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0.5%、21.8%和9.0%,A、B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显著低于A、B组(P0.05)。A组、B组、C组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7%、9.0%和10.3%,A、B、C三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的华法林临床疗效与阿司匹林无统计学意义,高剂量的华法林临床疗效显著优于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6.
我国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发病率为0.61%,约有1000万患者,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约为7.2%。平均70岁AF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约为5.3%,80岁以上住院AF患者占住院AF患者的32.9%[1-2]。大量随机临床研究证实,华法林与安慰剂相比,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AF)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主要可能致命的危险就是血栓形成。华法林抗凝治疗可显著减少2/3卒中风险,对瓣膜病和非瓣膜病AF均有效,但存在监测较麻烦、治疗窗窄、有潜在出血危险等不利之处。本文比较了华法林临床应用与其他口服凝血酶抑制剂和Xa因子拮抗剂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现状。  相似文献   

8.
华法林在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心房颤动(AF)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主要可能致命的危险就是血栓形成.华法林抗凝治疗可显著减少2/3卒中风险,对瓣膜病和非瓣膜病AF均有效,但存在监测较麻烦、治疗窗窄、有潜在出血危险等不利之处.本文比较了华法林临床应用与其他口服凝血酶抑制剂和Xa因子拮抗剂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现状.  相似文献   

9.
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治疗的效果与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和高龄都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华法林可以显著降低房颤病人卒中风险,预防血栓形成,但同时亦会增加出血风险。在对房颤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进行抗凝治疗前,应对其卒中及出血风险进行慎重、严格的评估,并且在华法林抗凝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国际标准化比率值,及时调整剂量。在经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房颤患者群体中,亦应对卒中高危患者进行术后长期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结合细胞色素P450(CYP)2C9、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体亚单位1(VKORC1)多态性与多项非遗传性变量建立预测中国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中华法林稳态剂量的新算法。方法 2011年1~11月于卫生部北京医院心内科选取服用华法林抗凝达标的汉族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131例,直接测序分析两个SNP位点(即:rs1057910和rs9934438),计算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同时详细记录患者华法林稳态剂量以及各项临床及人口统计学信息。单因素相关分析剥离出与稳态剂量密切相关的变量后对相关变量行分步多元回归分析,建立针对我国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稳态剂量预测算法并与现存的其他算法进行拟合度比较。结果 131例达到抗凝目标(INR 2.0~3.0)的患者,单因素相关分析提示除了CYP2C9和VKORC1多态性外,年龄和体表面积(身高及体质量)也与华法林稳态剂量呈显著相关性。多元回归分析(R2=0.436)显示:上述变量在影响华法林稳态剂量个体差异性的权重分别为:20.8%、11.5%、4.5%和6.8%。结论对于中国汉族心房颤动患者,年龄、体表面积以及CYP2C9和VKORC1基因型等多种因素与华法林稳态剂量密切相关;有近1/2权重的华法林稳态剂量个体差异性可以应用我们建立的预测算法来解释,其拟合度与国内外多种算法相当。  相似文献   

11.
华法令在心房颤动患者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简化的抗凝指标检测法及低抗凝强度的华法令应用于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的可行性。方法  115例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低抗凝强度组 (INR 1 5~ 2 0 )和标准抗凝强度组 (INR 2 1~ 3 0 ) ,在服华法令后第4日采血检测INR ,以后每周 1次至每月检测 1次。结果  95 7%病例第 4日检测的INR≤ 3 0 ,只有 1例INR达4 0伴皮肤出血 (占 0 9% ) ;平均随访 3.4年 ,低抗凝强度组栓塞年发生率 0 98% ,标准抗凝强度组未发生栓塞 ,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出血年发生率分别为 0 4 9%和 3 74 %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简化的抗凝指标检测法是可行的 ;对非瓣膜性房颤可考虑应用低抗凝强度的华法令 ,瓣膜性房颤仍需标准抗凝强度的华法令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华法林对老年房颤(AF)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我院治疗的老年AF患者100例。按照随机对照原则,患者被分为华法林组(51例)和阿司匹林组(49例),两组均随访治疗1年。观察比较两组终点事件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阿司匹林组失访1例。终点事件:华法林组:脑梗死2例;阿司匹林组:脑梗死7例、外周血管栓塞2例、死亡1例。华法林组终点事件总发生率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3.92%比20.83%,P=0.010)。不良反应:华法林组:皮肤瘀斑3例、牙龈出血1例;阿司匹林组:黑便3例,两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934)。结论:华法林能显著降低老年AF患者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华法林在慢性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华法林在慢性心房颤动(CAf)抗凝治疗中的合理应用。方法:共入选234例具有血栓栓塞高风险的CAf患者,给予华法林抗疑治疗,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以调整华法林用量,随访观察华法林的不同起始剂量、不同的抗凝强度以及高龄(≥65岁)等因素对INR达标时间、INR稳定值、华法林维持量、出血率及栓塞率的影响。结果:分别采用开始剂量为普通剂量(2.5mg/d)与小剂量(1.25 mg/d)2种方式,两者最终获得稳定的INR、华法林维持量及出血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前者能明显缩短INR首次达标时间及获得INR 稳定值的时间(均P<0.01),并有降低栓塞率的趋势;与低强度抗凝相比,中强度抗凝能显著降低栓塞率(P< 0.05),虽然伴出血率明显升高(P<0.05),但无严重出血发生;在相同的目标INR内,高龄患者出血率并不增加,但所需的华法林维持量有所降低(P<0.01)。结论:以普通量的华法林开始CAf抗凝治疗是安全的,抗栓塞效果优于小剂量;对具有栓塞高风险的CAf需保持中强度抗凝水平;华法林抗凝治疗并不增加高龄患者的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人非瓣膜病心房颤动(NVAF)患者应用华法林5 mg起始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具有华法林抗凝适应证的NVAF老年患者91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以5 mg/d或3 mg/d起始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第3、4、5、8天测定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根据INR调整服药剂量,至INR稳定。结果 5 mg/d起始治疗第3、4、5、8天INR的达标率分别为3.9%、29.4%、43.1%和72.5%,INR达稳定时间为(9.8±2.3)d,与3 mg/d组0%、5%、22.5%、50%[(12.5±2.7)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血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5 mg/d起始,连续4 d的华法林起始治疗方案能使INR迅速、安全、有效地达到稳定,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城郊高龄老年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的安全性.方法:选择100例资料完整的老年房颤患者,按照数字表法,被随机分为华法林组(51例):华法林起始剂量1.25 mg,1次/d.每隔3d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次.2~4周达到目标范围,如INR未达标,每隔1周增加华法林0.625 mg,直到INR控制在2.0~3.0.INR稳定前门诊随访每周监测1次,INR稳定后每4周监测1次;阿司匹林组(49例):阿司匹林,100 mg,1次/d.结果:与阿司匹林组比较,华法林组血栓栓塞等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19.15%比3.92%,P=0.017),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4.25%比5.88%,P>0.05).结论:高龄老年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能显著降低栓塞发生率,而且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6.
高龄非瓣膜性房颤的华法林治疗11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华法林治疗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安全有效的抗凝强度。方法:对11例高龄非瓣膜房颤有抗凝适应证者予华法林治疗,将抗凝强度控制在INR为1.5~2.0,观察疗效和出血并发症。结果:观察期间11例患者无致命性出血,仅1例皮肤出血且未停药。7例患者反复发作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塞症状得到控制。3例有2种以上危险因素的患者未出现栓塞并发症。结论:低抗凝强度(INR1.5~2.0)抗凝对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房山区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的华法林抗凝治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适宜剂量的华法林对北京市房山区65岁以上老年持久性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的疗效。方法:对纳入研究的870例持久性NVAF患者抗凝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被分为阿司匹林组(471例)和调整剂量华法林(维持INR在2.0~3.0)组(369例)。两组在年龄、性别、伴随病等方面无显著差异。比较两组主要、次要终点事件。结果:入选病例共937例,有效病例870例,失访67例(7.1%)。随访时间(19.2±2.1)个月。华法林组主要终点事件(死亡和缺血性脑卒中)较阿司匹林组降低62%(1.06%:6.52%,P=0.04)。华法林组的缺血性脑卒中较阿司匹林组下降68%(0.42%:4.76%,P=0.04);华法林组总死亡率低于阿司匹林组(0.42%:3.00%,P=0.02)。包括主要和次要终点的联合终点事件华法林组低于阿司匹林组(2.97%:13.03%,P=0.04)。华法林组出血率较阿司匹林组显著减少(1.69%:12.02%,P=0.04)。结论:对于老年持久性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给予华法林维持INR在2.0~3.0的剂量,可以较阿司匹林更大程度地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而且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非瓣膜病房颤的华法林抗凝治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华法林对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进行抗凝治疗,观察其抗栓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服用华法林.从3.0mg。1次/d开始.根据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调整华法林剂量.低抗凝强度组患者(46例)INR为1.5~2.1.标准抗凝强度组患者(66例)INR为2.2~3.0.两组均持续服药,随访1~4年.观察有无血栓栓塞事件及出血并发症。结果:低抗凝强度组中有1例发生脑栓塞,当时INR为1.5.栓塞年发生率为2.2%;标准抗凝强度组无栓塞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服用华法林期间.低抗凝强度组1例肉眼血尿,出血年发生率为2.2%;标准抗凝强度组发生皮肤黏膜出血4例.牙龈出血3例,球结膜出血1例.出血年发生率为12%。当时的INR除3例为〉3.其余均在2.6~3.0之间,未发生严重大出血.低抗凝强度组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标准抗凝血组(P〈0.05)。结论: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目标INR值在1.5-3.0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AIM: To test the hypothesis that stroke and systemic embolic events (SEE) in the Stroke Prevention using an ORal Thrombin Inhibitor in atrial Fibrillation (SPORTIF) III and V trials were related to blood pressure, and that differences in event rates (stroke and SEE, bleeding) could also be related to the degree of hypertension. METHODS AND RESULTS: A cross-sectional, longitudinal analysis was conducted, using data from the SPORTIF III and V trials. Results showed an increasing rate of stroke and SEE with increasing quartiles of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 in AF patients. For the top quartile of SBP compared with the lowest quartile, the hazard ratio (HR) for stroke and SEE was 1.83 (95% confidence intervals [CI]: 1.22-2.74), whereas mortality was lower in the top quartile (HR 0.64; 95% CI: 0.49-0.83). In the combined SPORTIF III and V cohort, the event rate for stroke/SEE increased markedly at mean SBP of > 140 mmHg. There was no relationship between bleeding and quartiles of BP. The proportion of subjects with mean systolic BP > or = 140 mmHg was 35.8% (1220/3407) in SPORTIF III and 20.6% (807/3922) in SPORTIF V (P < 0.0001). CONCLUSION: Hypertension contributes to increased stroke and SEE in AF. Event rates markedly increase at SBP levels of > or = 140 mmHg. The higher stroke rates observed in SPORTIF III compared with SPORTIF V may be related to the greater proportion of subjects with SBP > or = 140 mmHg during the tri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