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分离主义是发生在以民族国家为基本政治单位的现代世界体系中的一种政治诉求,是要求民族边界与国家边界完全一致的民族主义理念的特殊表现。在多民族国家成为现代世界普遍现象的历史局势下,强调族性与国家绝对一致,并因此要求与现有国家分离的民族分离主义,对既有的国家格局和国际秩序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并且对地区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本文借鉴和吸收了晚近国外学术界对族性起因、功能以及与民族分离主义关系研究上的一些新成果,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民族分离主义与族性的关系,民族分离主义与现代世界体系的关系,民族分离主义诉求的真正旨意,以及民族分离主义的理论困境和现实阻力,肯定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入手,加强族际关系上的民主建构,增强多民族国家制度包容力,化解矛盾,治理民族分离主义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世纪之交世界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背景及其理论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冷战后,民族分离主义浪潮在世界各地迅速泛滥的背景错综复杂,包括民族怨仇、殖民统治及大国强权政治等历史根源;东、西方冷战终结和雅尔塔体制解体的国际大气候;某些国家政府民族政策的严重失误、西方世界有目的的推波助澜等内外缘由;以及世界现代化、全球一体化大潮所激发的各民族经济、文化权益之争等深层因素。民族自决权原则的真谛是遭受外国异族统治的殖民地附属国各民族的非殖民地化,它与国家主权原则、不干涉他国内政原则紧密相联,不能不顾相应的历史条件,无限扩大民族自决权适用范围。倡导民族国家在民族结构上的纯粹性和单一性的“一国一族论”,以及主张每个民族都必须组成一个国家的“一族一国”论,在理论上是极端偏狭和荒谬的,在实践中也势必增强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非理性和破坏性  相似文献   

3.
冷战结束后,民族分离主义大规模兴起.民族分离主义成为研究热点,试图从认识民族、民族主义概念的角度来解析什么是民族分离主义.  相似文献   

4.
印度尼西亚现代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结束后,随着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泛滥,印尼的亚齐、伊里安查亚和寥内等地的民族离心倾向和分离意识加剧。本文认为,印尼国内的民族分离主义运动主要以区域为分离范畴,政治、民族、宗教因素不十分突出,经济动因较为明显;经济问题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该国民族分离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经济不景气、各民族在经济现代化过程中获益不均和经济发展中出现贫富悬殊现象是该国民族分离倾向加剧的直接诱因。对于多民族的主权国家印尼来说,在处理民族问题时应反对民族歧视,尊重民主权利,实现民族的平等、共同繁荣和进步。  相似文献   

5.
唐桓 《世界民族》2006,(2):29-37
下高棉人是今越南九龙江平原地区(历史上为“下柬埔寨”地区)的土著。下高棉人与越南主体民族越人(京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民族隔阂及现实矛盾,在世界民族分离主义浪潮的影响和外部敌对势力的煽动下,演变成下高棉人要求成立独立的“下高棉国家”的民族分离主义运动,对越南的社会、政治及对外关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穆斯林分离主义运动是长期困扰菲律宾的民族问题,然而它又不仅仅是民族问题,因为民族矛盾都是一定社会经济环境的产物。西班牙入侵菲律宾之初,菲律宾北部和中部还处于“国家”形成的过程当中,而南部的社会发展水平则比较高,已经出现了像马京达瑙和苏禄这样的早期封建国家。由于直到西班牙殖民统治后期菲律宾南部穆斯林聚居区才被征服,因此该地区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基本上被排斥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范围之外,其社会经济发展在1 8世纪末、1 9世纪初反而开始落后于北、中部地区。2 0世纪初,菲律宾沦为美国的殖民地。美国的殖民政策虽然有别于西…  相似文献   

7.
王涛 《世界民族》2023,(2):48-65
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分离主义运动呈现出由点及面、遍布全域且数量不断增长的特点。殖民遗留问题、族群诉求是刺激分离主义运动产生的主要因素。分离主义运动表现为要求自治、独立或归并他国,诉求也会随着环境变化而改变。实力对比则决定了分离主义运动的行动策略。武装斗争、议会竞选、街头抗议与网络动员在不同情况下都成为分离主义运动的选择且出现配合使用的特征。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分离并非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反而会制造新的、更多的问题。在应对分离主义运动的过程中,各国结合硬性治理与柔性治理手段,前者用于短期内的快速压制与平息,后者致力于长期安抚与和解。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治理分离主义的成败与经验教训,值得深入关注。  相似文献   

8.
论二战后英国对缅甸山区民族的分治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跃 《世界民族》2005,16(6):27-36
二战末期,英国重新占领缅甸,颁布对缅白皮书,其中规定山区由英国总督直接管辖,企图以山区民族来对抗缅甸本部,以达到长期统治缅甸的目的。由于缅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采取积极的民族和解政策,并提出脱离英联邦而独立的主张,英国政府被迫调整对缅甸山区民族的政策,企图使缅甸留在英联邦内。与此同时,英国殖民政府暗中操纵民族分离主义,以制衡缅甸的民族独立运动,从而给独立后的缅甸留下诸多难以弥合的民族冲突和难以消除的民族分离主义祸根。  相似文献   

9.
雷勇  杨和英 《民族学刊》2023,(10):130-136+161
分离主义道德论证主要有三条路径,一是将民族国家的内涵曲解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该观点混淆了民族国家的本质和国家的民族构成,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具有明显的政治理想主义色彩。二是滥用民族自决权,认为民族自决权包含民族分离权。该观点将作为民族自决权主体的(国家)民族(nation)误读为(文化)民族(nationality),逻辑上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对民族自决权的权利内涵理解存在偏差,国际法上的民族自决权并不包含民族分离权;忽视了行使民族自决权的具体条件,只有在一个国家出现殖民统治需要去殖民化时才能适用。三是利用民主政治说事,认为分离是一种民主权利,利用公民投票等民主形式推动分离。民主政治实施的前提是政治共同体的存在及公民对其的认同。但是,无论是“分离权”主张,还是利用民主形式推动分离,都意味着对国家的解构,在逻辑上难以自洽;在强调一部分人利益的时候,却忽略了其他人的利益,违背了民主政治的初衷和平等原则;更为重要的是具有极大的现实危害性,影响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影响民族关系,极易诱发民族矛盾甚至民族冲突,影响国际秩序稳定。  相似文献   

10.
米佐人是从中国西南地区迁徙到印度的一支少数民族。1947年印巴分治时,米佐人居住的地区并入了印度自治领,米佐人开始了印度治理下的新生活。概括而言,并入印度后的60余年来,米佐人的生活经历了从期望到失望、从起义到和平两大转折。20世纪60年代米佐山区武装分离主义运动爆发后,印度政府积极应对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中有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民族自决权新议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主要论述了民族自决权理论的由来、在前苏联建国过程中的应用与实践 ,以及前苏联民族分离主义兴起与民族自决权理论政策的密切关系。在此基础上 ,作者指出 ,在冷战结束、殖民主义体系瓦解、世界已不存在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的形势下 ,民族自决权原本包含的国家主权和民族政治独立自主权原则已不适用了 ,而民族自决权应体现为各民族公民享有符合本国国情的人权、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包括管理和决策本民族事务的民主权利和平等权利。  相似文献   

12.
灾难深重的民族如何才能结束殖民统治、迎来解放获得自由?如何才能不再受外人的凌辱而挺起胸膛与其他民族手挽手齐头并进?何日才能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获得自己的尊严?  相似文献   

13.
缅甸的克伦人与克伦人分离运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克伦人是缅甸第二大民族 ,早在殖民统治期间就谋求建立独立的克伦国。缅甸独立以来 ,克伦人继续不断进行民族分离运动。由于克伦民族联盟在缅甸的少数民族反政府武装斗争中长期发挥着核心作用 ,缅甸政府与该组织能否达成政治和解直接决定了缅甸民族国家的构建和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建国初,民主德国坚持一个民族的立场并积极争取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统一.然而,随着国内外局势的变化,统一社会党政府在民族统一立场上不断后退,最终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两个民族"理论和实行了民族分离主义政策.民族统一政策的调整不仅未能保障民主德国的长期稳定,还导致民主德国丧失了在民族问题上的主导权,这也是民主德国消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环境变迁使车臣民族成为俄罗斯一个桀骜不驯的成员 ;民族分离主义、国际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是车臣动乱的根源 ;在第二次车臣战争及“9·1 1”事件之后 ,俄联邦政府已经具备了有利于加强国家主权的解决车臣问题的条件 ,但彻底解决车臣问题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6.
印度尼西亚(以下简称印尼)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全国共有 250多个民族,有人甚至说有500—600个民族。其中,最大的民族是爪哇人,人口占全国人口近 50%,最小的民族人口仅有数千人。印尼的民族问题十分复杂,从纵向看,自印尼独立至今,民族冲突、民族分裂活动不曾停止;从横向看,许多民族和地区都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分裂活动,这对印尼的稳定与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对印尼的民族分离主义运动进行剖析。一、建国初期的分裂与背叛活动印尼是个文明古国,公元 3至 7世纪时已建立了一些分散的王朝。13世纪末、14世纪初在东爪哇建立了强大的…  相似文献   

17.
印度东北地区的移民问题主要是原住居民与外来移民的冲突问题.此问题由来已久,不但造成该地区经济困难、社会秩序混乱,而且还诱发了分离主义与恐怖主义,危及印度国家领土与主权完整,影响南亚地区安全与稳定.鉴于印度东北地区与邻国人文、地理的相近性,印度民族政策失误造成的影响等因素,印度东北地区的移民问题短时间内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8.
关于香港的民族构成、现状和发展趋势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对香港的民族构成、现状。和发展趋势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认为作为国际金融、商业中心的香港也是一个多民族和多宗教的社会。但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香港的民族宗教问题一直未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一方面是由于英国殖民统治当局有意或无意淡化和抹杀民族问题。在传统上,英国没有,或很少提民族这一概念,不仅在各种统计上没有有关民族的内容,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也很少提出有关民族的问题。在受英国殖民统治的地方,这种情况相当普遍。受英国殖民统治一百多年的香港,情况也基本如此。另一方面,香港作为自由港吸引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人的原因,主要在于经济上的强烈诱惑。长期以来,香港人口的流动十分频繁,本地人所占的比重长期比较偏低。一般来说,在流动性很大的人群中不会产生成熟的政治气氛,人们对种族、民族关系的关心度也不高,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各自的“发财之梦”之中。  相似文献   

19.
近现代社会,民族主叉运动高涨,它一方面对民族独立和解放起到了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使民族分离主义思想泛滥,增加了国际局势的动荡.面对此种国际形势,我国在处理民族问题上采取了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过60年的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它能够在最大限度内维护少数民族的权利,从而实现政治民主、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保护文化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
汗屋仪式是美洲印第安人满足精神需求、治疗身心疾病与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由于殖民统治与同化教育,印第安人所有的传统宗教仪式均被禁止。随着全球化背景下土著民族文化复兴运动的蓬勃发展,汗屋仪式逐渐在美洲流行开来。本文通过在加拿大的城市与农村参与汗屋仪式的亲身经历,结合相关的文献与访谈资料,描述与分析该仪式的内容及社会文化内涵,探索处于社会边缘的土著民族如何通过传统信仰仪式的实践传承民族文化,加强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