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简介从新疆叶城至西藏狮泉河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它北起塔里木盆地,横跨昆仑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地区到冈底斯西段,全长800余公里.探测结果表明,不同测点的地壳内部有的有两个低阻层,有的则只有一个低阻层,壳内第1低阻层的埋藏深度约10-35km,第2低阻层的埋藏深度约30-65km。在南昆仑缝合带以南,壳内低阻层的埋藏深度有从南向北不断加深的趋势;而在其以北的壳内低阻层的埋藏深度则与此相反.上地幔第1低阻层的埋藏深度约在100-150km之间,第2低阻层的埋藏深度约在350-550km之间.  相似文献   

2.
地球和月球的弹性潮汐形变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一个由较新的月震、月球形状、月球重力及月球天平动资料所建立的真实月球内部结构模型,解算了在地球和太阳的引潮力作用下月球表面的弹性潮汐形变。得到了表征月球弹性潮汐形变的特征数--月球勒夫数。这个结果与国外一些学者采用假想或简单月球模型所得结果有较大不同。同时,本文还根据近年来出现的新的地球模型,再次求解了地球的静态勒夫数。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的地球模型对解算地球的静态弹性潮汐形变的结果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3.
自1970年以来,云南已先后发生了4次Ms≥7级强烈地震(1970年1月5日通海—峨山7.7级、1974年5月11日永善—大关7.1级、1976年5月29日龙陵—潞西7.4级、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7.6级),说明云南地区的地壳可能经常处于非稳态,易因内、外涨落加剧而产生状态突变。为此,本文专门做了系统的资料分析,初步勾画出了云南强震前一再重复出现的如下基本物理图象: 1.强震前5年,其周围二百余公里范围内5—6级地震明显活化; 2.震前1—3年,震中区降水剧变,出现罕见的旱涝振荡; 3.进而,M≥3.7级地震频次呈非线性增长,不久,气压出现短临性巨涨落; 4.强震总在一定的天文时刻爆发。研究上述的地壳内、外巨涨落过程,不仅有助于云南强震的实际预报,亦有助于孕震动力模型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国三大地块的碰撞拼合与古欧亚大陆的重建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6  
根据最新取得的华北地块的古地磁数据,并与目前收集到的按一定判据经过筛选的华南地块、塔里木地块、蒙古褶皱带与中亚褶皱带、西伯利亚板块以及稳定欧亚大陆的数据对比分析,对中国三大地块--华北、华南、塔里木地块的碰撞、拼合及其与北邻的西伯利亚板块的构造关系,进行了初步的讨论,并尝试作了古欧亚大陆的重建.  相似文献   

5.
作者对河西走廊活动构造尤其是其中段榆木山北麓与黑河口上龙王活断层进行了详细考察和研究,得出下列几点认识: (1) 祁连山山脉是一个向东北推进的推覆体构造,估计其向东北推进的距离在中更新世以来约4—5公里;(2) 在榆木山北麓的北西西向断层带以逆掩断层为主,断层切割的最新地层为晚更新世晚期地层,並保存有古地震遗迹,估计其最新一次古地震的时代距今约1—2万年;(3) 黑河口上龙王北北西向右旋断层切割的最新地层为晚更新世末期砾石层,据槽探揭露与地貌分析,该断层右旋断开黑河四级阶地20多米,並保存有距今最近的四次古地震遗迹。其震级约7—8级。据(14)C测定,后两次古地震分别在15700年与13300年。前两次古地震的时代估计在25000年和24500年左右。其重复间隔大者为8800年左右,小者为2400年和500年左右。  相似文献   

6.
熊坡背斜构造变形与蒲江-新津断裂活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熊坡背斜位于龙门山构造带东南端的成都盆地内,是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向前推挤进入盆地内部的一个主要变形区域,与其配套发育的断裂为蒲江-新津断裂,断裂与背斜褶皱之间在构造变形模式上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在褶皱和断裂的构造变形和活动特征上,熊坡背斜南段表现为一种不对称的褶皱,向NE方向发展表现为较为宽缓的对称褶皱形态,卷入的地层主要是中生代及其以前的地层,对蒲江-新津断裂的地貌调查结果表明,断裂没有对该区域内广泛发育的冲沟Ⅰ级阶地产生影响,而对山前发育的相当于南河(岷江Ⅰ级支流)Ⅳ级阶地的洪积台地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说明断裂活动时间应该为第四纪早期,到第四纪晚期活动减弱或是趋于静止  相似文献   

7.
本义利用1979-1981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在随县-马鞍山所做的人工源地震探测的资料,采用二维射线追踪来拟合地震波的走时和振幅,取得了该地带的地壳与上地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该地带地壳厚度为32-37km,莫霍面起伏变化显著.地壳速度的横向变化甚为强烈,地壳中部存在低速层.在巢湖以西宽数10km的范围内,地壳结构与其它地方明显不同,上地壳速度明显偏高,莫霍面上隆并有间断;在其两侧,明显可见有两条深断裂.结合其它地球物理场特征及大地构造概况,对结果进行分析,认为郯庐构造带南段被两条深断裂所夹,构造带宽度可达数10km,并在地质历史时期曾有过地幔物质上涌.  相似文献   

8.
大地电磁阻抗相位资料的特点和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大地电磁阻抗相位资料的性质及其意义作了总结和评述。文中述及的阻抗相位资料正则化反演方法,是在文献〔1〕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笔者就此给出了实际算例和概要分析  相似文献   

9.
电信传输地震台网计算机系统中除计算机的通用设备外,还有一些地震传输台网专用设备,如地震触发器、编码遥控设备、SZ—3回放定位装置、SC—60型光线示波器等。这些设备必须通过接口电路与计算机联接。而这些接口电路是由台网用户自己设计,因此在设计和联接时必须注意计算接口的有关约定,不然不仅会影响专用设备的可靠性,还会影响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本文就是以地震专用设备与电子计算机系统进行联接时应解决的问题为例进行简要地讨论,也提出了一些具体方法,可供台网联调时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义利用1979—1981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在随县—马鞍山所做的人工源地震探测的资料,采用二维射线追踪来拟合地震波的走时和振幅,取得了该地带的地壳与上地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该地带地壳厚度为32—37km,莫霍面起伏变化显著.地壳速度的横向变化甚为强烈,地壳中部存在低速层.在巢湖以西宽数10km的范围内,地壳结构与其它地方明显不同,上地壳速度明显偏高,莫霍面上隆并有间断;在其两侧,明显可见有两条深断裂.结合其它地球物理场特征及大地构造概况,对结果进行分析,认为郯庐构造带南段被两条深断裂所夹,构造带宽度可达数10km,并在地质历史时期曾有过地幔物质上涌.  相似文献   

11.
在文中利用坐标变换的方法,证明了重、磁异常的走向与其振幅谱的走向是垂直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海原断裂的断层泥的各类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了断层泥带内部的小型断裂类型,探讨了断层泥组分的有机地球化学意义。通过对比,确立了石英碎屑表面机械作用成因的电子显微构造特征组合为活断层的判别标志。本文将石英碎屑表面电子显微溶蚀构造分为五类,据此分析了断层活动时期和状态。研究中还发现了断层泥带内部电子显微结构类型,进而分析了断层活动与微结构、粒度分布间的关系。最后还讨论了断层泥形成演化过程以及断层泥对全新世以来断层滑动性能影响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天山南北两侧山前坳陷带中新生代构造特征与地震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形成于中新生代的南天山库车山前坳陷带和北天山乌鲁木齐山前坳陷带表现出类似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 ,即坳陷内都发育 4排近东西向展布的逆断裂 -背斜带 ;新生代 (特别是第四纪以来 )表现出强烈的由山体向盆地的逆冲活动 ;逆断裂 -背斜带的形成、演化和发展都受控于统一的近南北向构造应力场。然而 ,南北两个山前坳陷在变形强度、地球物理细结构、地球动力学环境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对这些不同点进行了讨论 ,认为正是这些不同点的存在 ,使得天山南北两侧山前坳陷内的现今地震活动性显示出不对称性 ,即南天山库车山前坳陷 5级以上地震基本都分布在第 3排 (秋里塔格 )逆断裂 -背斜带上 ,而北天山乌鲁木齐山前坳陷 5级以上地震基本都分布在坳陷南部准噶尔南缘断裂附近及其以南的天山内部  相似文献   

14.
15.
张媛媛  周永胜 《地震地质》2012,34(1):172-194
野外、实验和地震数据表明:浅部地壳的变形以脆性破裂为主,深部地壳的变形以晶体塑性流动为主.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地壳变形的2种机制模型,即发生脆性变形的上部地壳强度基于Byerlee摩擦定律以及发生塑性变形的下部地壳强度基于幂次蠕变定律.而位于其间的脆塑性转化带的深度与浅源地震深度的下限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然而,二元结构的流变模型局限性在于其力学模型过于简单,往往过高估计了脆塑性转化带的强度.问题的根源在于对脆塑性转化带的变形机制的研究已有很多,但没有定量的力学方程来描述脆塑性转化带强度;而且以往对断层脆塑性转化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温度引起的脆塑性转化方面,对因应变速率和流体对脆塑性转化的影响方面的研究也比较薄弱.对断层带内矿物变形机制研究表明,某些断层带脆塑性转化发生在相同深度(温度和压力)内,发生脆塑性转化的原因是应变速率的变化,而这种变化被认为与地震周期的同震、震后-间震期蠕变有关,这种变化得到了主震-余震深度分布变化的证实.对断层流体特征分析表明,断层带内可能存在高压流体,这种高压流体会随断裂带的破裂及愈合而周期性变化,在地震孕育及循环中起着关键性作用.高压流体的形成(裂隙愈合)有多种机理,其中,压溶是断层带裂隙愈合的主导机制之一.研究在水作用下的压溶,可以对传统的摩擦-流变二元地壳强度结构及其断层强度进行补充与修正.通过以上分析,认为有必要通过野外变形样品和高温高压实验,深入研究应变速率及流体压力对断层脆塑性转化的影响,同时,通过实验建立压溶蠕变的方程,近似地估计脆塑性转化带的强度.  相似文献   

16.
程光华 《内陆地震》2005,19(2):192-192
2005年4月12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学术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召开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评审会。学术委员会的专家们以客观、公正、严格、认真的态度对7项申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评审。共有5研究项成果获奖。其中“西北地区强地震短期前兆特征和预测方法研究”荣获一等奖。2005年5月1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学术委员专家评审会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12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了评审和验收。经过评审,“新疆跨断层形变资料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和“双重残差定位法及其结果在新…  相似文献   

17.
本文着重从物质分异的角度讨论了板块俯冲带及大陆地壳内某些地震成因机制问题。认为由于构造的活动和地球自转速度不均匀,在深大断裂带附近的上地幔或玄武岩层顶部容易产生分异的底辟构造。这种构造上隆引起的垂直作用力可促使地面产生同步隆起和侧翼相对下降,地震的震源往往位于底辟构造的侧翼或顶部。一般由底辟构造形成的垂直作用力与水平向区域构造应力场叠加成为一种叠加震源应力场。  相似文献   

18.
浅层土体中波速特征及纵横波联合探测的方法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锤击震源及板状震源的特性;较详细地论述了浅层土体中纵横波速度随含水量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建立了板内块体的刚性弹塑性运动应变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块体应变参数唯一性与速度残差中误差最小检验.根据中国大陆及周围地区的速度场,估计了8个块体的应变参数,分析了这些块体的应变状态.本文估计的各个块体的应变状态与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方法估计的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由喜马拉雅块体主压应变方向估计的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碰撞力的主方向为北东7.1.   相似文献   

20.
工作中使用了三口水位观测井及五个水氡观测泉点的观测资料。三口观测井均位于南北地震带北段的六盘山地震带上,大地构造位置属于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体系的马蹄型盾地也(图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