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探讨体外利用超声联合微泡介导神经营养因子-3(neurotrophin-3,NT-3)基因转染神经干细胞的有效性和适宜超声参数。方法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在24孔板中加入200μl微泡(3×10~8/ml)和20μl pEGFP-NT 3基因重组质粒(1μg/μl),再加入500μl神经干细胞悬液(5×10~5/ml),在不同的超声条件下(声强分别为1、1.5、2 W/cm~2,照射时间分别为30、60、90、120、150 s),用1 MHz非聚焦探头辐照上述混合液,转染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重组质粒转染效率,锥虫蓝染色检测神经干细胞活性。空白对照组为无超声辐照的质粒与神经干细胞的混合物。结果 (1)转染48 h后绿色荧光表达最强;(2)声强1.5 W/cm~2、照射时间60 s为本实验适宜的超声条件,此时神经干细胞基因转染率最高,且细胞活性较高。结论超声联合微泡介导NT 3基因转染神经干细胞具有可行性,为神经干细胞基因转染提供了新方法 。  相似文献   

2.
目的:将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生长因子应用于去神经带血管移植肌,探讨2种因子在神经再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1-03/2002-03在解放军总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用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8只,分别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神经生长因子组和对照组。①各组在切除腓总神经后,将腓骨长肌远端切断并切除肌膜后植入同侧腓肠肌。从手术当天开始,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每天向移植肌注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0.05μg/每后肢,神经生长因子组注射神经生长因子0.5μg/每后肢,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共7d。②术后30和60及90d取移植肌,通过乙酰胆碱酯酶染色观察运动终板。③采用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检测移植体肌组织中胶质细胞源性神经生长因子抗体,观察染色强度以反映神经再生情况。④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肌细胞形态,核仁、染色质、糖原颗粒、Z线结构及神经纤维及髓鞘情况以反映失神经肌肉受损程度。⑤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肌纤维、神经纤维及髓鞘变化以反映失神经肌肉受损程度及神经再生情况。结果:大鼠5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神经生长因子组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在术后30和60及90d时的肌细胞形态,核仁清晰度,可见染色质丰富程度方面优于同期对照组,并且糖原颗粒多,Z线更清晰。神经再生更明显。②神经生长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有更多的运动终板。③神经生长因子组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抗体染色强度大于对照组。神经生长因子组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相比,神经生长因子组的促神经再生作用更明显。结论:①神经生长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可以促进自体去神经带血管移植肌的神经再生和减轻失神经肌肉的损害。②上述2种因子均可促进移植肌神经再生,神经生长因子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在移植肌神经再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1-03/2002-03在解放军总医院实验动物中心进行,取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各18只.两组均切除2个后肢腓总神经各1.5 cm,将腓骨长肌远端切断并切除肌膜后植入同侧腓肠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从手术当天开始向每单后肢移植肌注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0.05μg/d,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0.5 mL,共7 d.通过术后不同时间的组织学、神经髓鞘、神经纤维、乙酰胆碱酯酶染色,神经生长因子抗体、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抗体检测及电子显微镜检查,观察神经再生情况.结果:组织学及神经髓鞘及神经纤维染色显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在术后不同时间的肌纤维及神经纤维病变等多方面较对照组轻.90 d时恢复较对照组好.电镜观察见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无论在肌细胞形态,核仁清晰度,染色质丰富方面均较同期对照组好,可见多处神经再生.乙酰胆碱酯酶染色结果显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较对照组有更多的运动终板.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抗体染色显示神经生长因子组较对照组强度更大.神经生长因子抗体染色显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较对照组强度更大.结论:外源性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对移植肌神经再支配有促进作用,对失神经肌肉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在移植肌神经再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1-03/2002-03在解放军总医院实验动物中心进行,取SD大鼠36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各18只。两组均切除2个后肢腓总神经各1.5cm,将腓骨长肌远端切断并切除肌膜后植入同侧腓肠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从手术当天开始向每单后肢移植肌注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0.05μg/d,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0.5mL,共7d。通过术后不同时间的组织学、神经髓鞘、神经纤维、乙酰胆碱酯酶染色,神经生长因子抗体、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抗体检测及电子显微镜检查,观察神经再生情况。结果:组织学及神经髓鞘及神经纤维染色显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在术后不同时间的肌纤维及神经纤维病变等多方面较对照组轻。90d时恢复较对照组好。电镜观察见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无论在肌细胞形态,核仁清晰度,染色质丰富方面均较同期对照组好,可见多处神经再生。乙酰胆碱酯酶染色结果显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较对照组有更多的运动终板。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抗体染色显示神经生长因子组较对照组强度更大。神经生长因子抗体染色显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较对照组强度更大。结论:外源性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对移植肌神经再支配有促进作用,对失神经肌肉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以Lentivirus为载体,构建同时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和神经营养因子-3(NT-3)的基因工程化鼠胚神经干细胞(NSC)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分离培养鼠胚NSC,用同时携带NT-3和GFP的lentivirus转染构建工程化NSC:用荧光显微镜、鼠胚背根神经结培养(Dorsal Root Ganglion,DRG)、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基因工程NSC的转基因表达.结果:荧光显微镜观察到几乎100%的工程化NSC表达GFP;DRG培养和Western blot检测到基因工程化NSC能高效分泌NT-3蛋白.结论:以Lentivirus为载体,构建同时携带并稳定表达GFP和NT-3的基因工程化鼠胚NSC是可行的,可为脊髓损伤基础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细胞资源.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壳聚糖-DNA超微颗粒在关节内的转基因效应。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06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骨科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完成。实验材料:①模型制备:采用切断内侧副韧带,切除内侧半月板的方法制备骨关节炎兔模型。②基因产品: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Ra基因、IL-10基因。实验分组:15只新西兰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①空载体对照组(n=3),造模后5d两侧膝关节关节腔注射400μL壳聚糖-PcDNA3.1溶液,共3次,每48h1次。②IL-1Ra基因治疗组和IL-10基因治疗组,每组6只,造模后5d对照侧膝关节关节腔分别注射20μg裸DNA(PcDNA3.1-IL-1Ra或PcDNA3.1-IL-10),实验侧膝关节关节腔注射400μL壳聚糖-DNA超微颗粒(含20μgIL-1Ra或IL-10),注射次数及间隔时间同空载体对照组。实验评估:①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IL-1Ra和IL-10基因的表达和分布。②苏木精-伊红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观察骨关节炎软骨组织学变化。结果:纳入新西兰兔15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IL-1Ra和IL-10基因在关节滑液中的表达:空载体对照组及IL-1Ra基因治疗组对照侧膝关节滑液中未检测到IL-1Ra表达,实验侧于第1次基因注射后7,14d检测到IL-1Ra表达。IL-10基因治疗组对照侧和实验侧均未检测到IL-10表达。②IL-1Ra基因在兔膝关节的分布:IL-1Ra基因治疗组兔软骨表层和中间层部分细胞内表达IL-1Ra,至少持续到第1次基因注射后14d。在滑膜组织中未观察到明显的IL-1Ra表达。③兔骨关节炎软骨组织学变化:空载体对照组呈早期骨性关节炎的典型性改变。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软骨细胞坏死,蛋白多糖甲苯胺蓝染色不均一,软骨表层和中间层大部分区域失染,软骨细胞簇聚区域其周围深染。IL-1Ra基因治疗组在软骨损坏方面明显减轻,甲苯胺蓝部分失染。结论:①壳聚糖-DNA超微颗粒的转染效率与基因产品有关。②将IL-1Ra用关节腔直接注射壳聚糖-DNA超微颗粒的方法直接转移入关节腔能一定程度上减轻骨性关节炎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和神经营养素3(NT-3)对海马表皮生长因子(EGF)反应性神经干细胞(NSC)分化为神经元的诱导作用。方法:在含EGF的培养体系中分离培养NSC,免疫荧光染色检测NSC特征性标志nestin的表达,Brdu掺入实验检测细胞增殖状态。将NSCs接种在6孔培养板中,分成4组:FGF-2组、NT-3组、FGF-2+NT-3组和对照组。培养10d时,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荧光标记技术检测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表达,并计算阳性染色细胞的百分率。结果:FGF-2和NT-3均可诱导EGF反应性NSC分化为神经元,FGF-2优于NT-3。对照组神经元细胞分化率低,仅为3.70%。联合应用FGF-2和NT-3,可使神经元分化率增加约10倍。结论:FGF-2与NT-3联合作用能更好地促进海马EGF反应性NSC分化为神经元细胞。  相似文献   

8.
目的:将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生长因子应用于去神经带血管移植肌,探讨2种因子在神经再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1-03/2002-03在解放军总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用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8只,分别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神经生长因子组和对照组。①各组在切除腓总神经后,将腓骨长肌远端切断并切除肌膜后植入同侧腓肠肌。从手术当天开始,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每天向移植肌注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0.05μg/每后肢,神经生长因子组注射神经生长因子0.5μg/每后肢,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共7d。②术后30和60及90d取移植肌,通过乙酰胆碱酯酶染色观察运动终板。③采用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一过氧化物酶连接法检测移植体肌组织中胶质细胞源性神经生长因子抗体,观察染色强度以反映神经再生情况。④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肌细胞形态,核仁、染色质、糖原颗粒、z线结构及神经纤维及髓鞘情况以反映失神经肌肉受损程度。⑤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肌纤维、神经纤维及髓鞘变化以反映失神经肌肉受损程度及神经再生情况。结果:大鼠5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神经生长因子组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在术后30和60及90d时的肌细胞形态,核仁清晰度,可见染色质丰富程度方面优于同期对照组,并且糖原颗粒多,z线更清晰。神经再生更明显。②神经生长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有更多的运动终板。③神经生长因子组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抗体染色强度大于对照组。神经生长因子组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相比,神经生长因子组的促神经再生作用更明显。结论:①神经生长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可以促进自体去神经带血管移植肌的神经再生和减轻失神经肌肉的损害。②上述2种因子均可促进移植肌神经再生,神经生长因子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探讨其对神经运动功能和继发性病理改变的保护作用及对神经生长因子(NGF)和神经营养因子-3(NT-3)表达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对照组、实验组。按改良Allen打击法建立大鼠的脊髓不完全损伤模型,实验组分别于脊髓损伤后1h、6h、24h腹腔注射rhEPO,5 000ku/kg。通过动物神经运动功能评分和组织学染色评价神经损伤程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神经生长因子和神经营养因子-3的表达水平。结果在脊髓损伤后48h,rhEPO 1h、6h实验组神经运动功能和继发性病理损害明显改善,斜板试验角度各为43.5°±3.45°、42°±1.98°;与同期对照组相比明显提高(P<0.05);免疫组化显示脊髓神经生长因子和神经营养因子-3阳性表达明显上升,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术后24h实验组与同期对照组相比,脊髓神经细胞神经生长因子和神经营养因子-3阳性表达上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早期腹腔注射外源性EPO对脊髓不完全损伤后引起的神经运动功能损害及继发性病理改变具有保护作用,此种保护作用可能与EPO能够增加神经营养因子-3和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阳离子脂质体转染的神经营养因子-3 (neurotrophic factor-3,NT-3)基因修饰的雪旺细胞(SC)的表达和肌细胞凋亡情况,探讨移植复合体对坐骨神经缺损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阳离子脂质体将NT-3基因转染入体外培养的SC,检测转入前后SC的含量.Wister成年大鼠80只制成坐骨神经缺损模型,根据断端移植物的不同分为A、B、C、D4组.术后不同时间行肌横截面积光镜观察和肌细胞凋亡率检测.结果:NT-3转染SC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肌横截面积、细胞凋亡D组均优于B、C组,B、C组均优于A组(P<0.01),而B、C组肌横截面积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肌细胞凋亡检测B组多于C组.结论:NT-3基因经阳离子脂质体转染效率高,能促进SC的分泌,修复损伤神经和防止失神经肌萎缩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1.
面神经损伤后电刺激对神经营养素-3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李春华  高炳庆  何竞 《中国康复》2005,20(3):137-138
目的:观察面神经损伤后早期电刺激对再生微环境中神经营养素-3(NT-3)水平的影响。方法:切断兔面神经后建立硅胶再生室模型,实验组给予电刺激,对照组不作处理。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伤后3、5、7、10及14d时再生室内NT-3的浓度,比较2组浓度的差异和不同时间点的浓度变化。结果:NT-3浓度在伤后10d再生室内达高峰,伤后14d实验组仍维持在高水平,对照组则明显下降。结论:电刺激对面神经损伤后再生微环境里NT-3有维持高水平的作用。这可能是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2.
成肌调节因子Myf-5在失神经骨骼肌萎缩不同时段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成肌调节因子Myf-5是参与肌肉发生过程分子调控、启动和维持骨骼肌细胞生长发育的重要基因,可能与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发生有关.目的:观察不同部位、不同时段骨骼肌失神经支配后成肌调节因子Myf-5基因的表达情况.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3104在山西医科大学完成.材料:选择健康8周龄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成4组,即假手术组(有神经支配)、去神经2 d组、去神经7 d组、去神经28 d组,每组6只.方法:假手术组不切断坐骨神经,仅做假手术.去神经组右下肢后部中段切断坐骨神经1 cm以上,分别于去神经第2,7,28天用脊椎脱臼法处死大鼠,分离出右小腿的胫骨前肌、比目鱼肌、腓肠肌、跖肌标本.主要观察指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各组肌肉Myf5 mRNA表达情况,抗Myf-5多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ABC法),测量灰度值.结果:去神经骨骼肌早期,Myf-5的mRNA在去神经支配后第2,7,28天均表达上调(P<0.05).Myf-5抗体阳性染色细胞核数在SD大鼠骨骼肌失神经28 d时的肌卫星细胞中最多.结论:Myf-5在大鼠失神经骨骼肌萎缩早期不同肌肉表达均为上调.大鼠骨骼肌失神经支配后早期肌卫星细胞中Myf-5表达上调.  相似文献   

13.
背景:在失神经骨骼肌萎缩中,核因子kB/MuRF1通路是最关键的分子机制之一,抑制该通路可以提高失神经骨骼肌的力量,保持肌肉数量和促进肌肉再生.目的:探讨核因子KB、MuRF1存失神经骨骼肌中的表达及氯沙坦对核因子KB/MuRF1通路的影响作用,以期寻找延缓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新途径.方法:将Wista大鼠随机分为3组:失神经对照组、氯沙坦治疗组建立右下肢失神经腓肠肌动物模型.氯沙坦治疗组大鼠采用氯沙坦以10 mg/(kg·d)空腹灌胃;失神经对照组大鼠以等剂量生理盐水灌胃,以不做处理的大鼠为正常对照.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 检测术后2,14,28 d时大鼠腓肠肌核因子KB和MuRF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并结合肌肉失质量比分析其相关性.结果与结论:大鼠腓肠肌失神经支配后核因子KB和MuRFl的mRNA和蛋白表达在2,14,28 d持续增加(P<0.05),而且二因子的表达线性相关有显著性意义(P<0.05).失神经支配后14,8 d氯沙坦治疗组腓肠肌湿质量比高于同期失神经对照组(P<0.05),氯沙坦治疗组两因子mRNA和蛋白的表达在各个时间点低于失神经对照组(P<0.05).核因子KB、MuRF1在失神经肌萎缩中表达增高,而且是同一通路.结果提示氯沙坦可以通过干扰核因子KB、MuRF1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来延缓失神经骨骼肌萎缩.  相似文献   

14.
背景:周围神经损伤后给予外源性神经营养因子3对促进神经再生及保护肌萎缩均有作用。目的:观察阳离子脂质体转染神经营养因子3基因修饰的许旺细胞与细胞外基质凝胶桥接修复坐骨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取80只成年Wistar大鼠制作左侧坐骨神经缺损模型,随机分组,以不同材料进行修复:细胞外基质凝胶组、许旺细胞-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细胞外基质凝胶组、神经营养因子3基因-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细胞外基质凝胶组、神经营养因子3基因修饰许旺细胞-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细胞外基质凝胶组。结果与结论:①腓肠肌肌肉组织学检查:术后8,12周神经营养因子3基因修饰许旺细胞-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细胞外基质凝胶组腓肠肌横截面积结构清晰、肌纤维粗大,呈基本正常肌肉结构,纤维组织较少,肌横截面积明显大于其他3组(P〈0.05,P〈0.01)。②肌细胞凋亡检测:术后4,8,12周神经营养因子3基因修饰许旺细胞-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细胞外基质凝胶组肌细胞凋亡数低于其他3组(P〈0.05)。表明阳离子脂质体转染神经营养因子3基因修饰的许旺细胞与细胞外基质凝胶可较好修复损伤神经,防止失神经肌萎缩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神经营养素-3(NT-3)对大鼠脊髓损伤后caspase-3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NT-3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80只,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和NT-3组。用RT-PCR分析方法观察两组caspase-3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①脊髓损伤后caspase-3基因mRNA转录水平升高;②NT-3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caspase-3基因转录水平下降(P<0.05)。【结论】NT-3抑制caspase-3基因的表达,可能是促进神经纤维损伤后再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超声破坏微泡促进大鼠骨骼肌血管新生的时间-效应关系.方法 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超声破坏微泡组、单纯超声组、单纯微泡组、对照组),超声破坏微泡组经尾静脉输入自制的脂质全氟丙烷微泡造影剂0.5 ml,同时用1.0 MHz、2.0 W/cm2的超声在其大腿骨骼肌局部作用3min;单纯超声组仅在骨骼肌局部用同等的超声能量作用;单纯微泡组仅由尾静脉输入脂质全氟丙烷微泡造影剂0.5 ml;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实验结束后的第3、7、10、14、21、28 d,各组分别取两只大鼠处死,取局部骨骼肌行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显微结构的变化,CD34免疫组化计数微血管密度(MVD),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量评价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 超声破微泡组有较多的血管新生;单纯超声组新生血管较少;单纯微泡组和对照组几乎无血管新生.随着时间的变化,超声破坏微泡组的MVD值和VEGF表达在第10 d达到高峰;单纯超声组的高峰出现在第14 d.结论 超声破坏微泡可刺激骨骼肌中内源性VEGF较快、较多地分泌,从而更好地促进新生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STZ诱导的糖尿病骨骼肌病变大鼠模型中α酮戊二酸脱氢酶(α-KGDHC)活性及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雄性Wister大鼠3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n=15)和对照组(n=15),两组大鼠分别于造模成功后第1月、3月、6月每组各取5只(实验Ⅰ、Ⅱ、Ⅲ、Ⅳ和对照Ⅰ、Ⅱ、Ⅲ、Ⅳ),分别于1月、3月、6月检测两组大鼠肌肉组织α-KGDHC活性与蛋白表达的差异。【结果】①血糖在对照Ⅰ,Ⅱ,Ⅲ及实验Ⅰ,Ⅱ,Ⅲ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血糖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实验组与相应对照组α-KGDHC活性有显著性差异(P〈0.01),三个对照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实验Ⅰ与实验Ⅱ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Ⅱ和实验Ⅲ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随着糖尿病病程延长,肌肉组织中的α-KGDHC蛋白表达水平逐渐下降,但实验Ⅱ与实验Ⅲ之间蛋白表达未见明显差异。【结论】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糖尿病骨骼肌病变大鼠模型肌肉组织中α-KGDHC活性逐渐下降,并且与α-KGDHC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相一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通过调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和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的水平促进大鼠骨骼肌钝挫伤后修复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6只雄性成年SD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治疗组,自制重物打击装置进行骨骼肌钝挫伤造模。正常组大鼠不作任何处理;模型组大鼠造模后不行体外冲击波治疗;治疗组大鼠于...  相似文献   

19.
背景:周围神经断伤后生长缓慢,失神经支配的肌肉萎缩及运动终板纤维化,导致肢体功能不可逆障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已经广泛应用于多学科研究,但应用于周围神经损伤中延缓大鼠失神经肌肉萎缩鲜有报道。目的:观察异种异基因脐带间充干细胞移植于大鼠离断坐骨神经断端,延缓失神经肌肉萎缩的效果。 方法:新鲜脐带采集于健康足月产妇,分离鉴定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制备大鼠坐骨神经SunderlandⅣ度损伤模型,去神经束5 mm,神经外膜修复,5 mm小间隙移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模型,对照组仅在小间隙内注入同体积生理盐水。测定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小腿三头肌湿质量,坐骨神经干潜伏期、动作电位传导速度、波幅,以及骨骼肌纤维横截面积维持率。 结果与结论:造模后4,8及12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右侧小腿三头肌湿质量及骨骼肌纤维横截面积维持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造模后12周肌电图显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大鼠坐骨神经干潜伏期显著低于对照组,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及波幅显著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 &lt;0.001)。提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于大鼠离断的坐骨神经断端,可促进神经生长,延缓失神经肌肉萎缩,维持失神经肌肉形态及功能。  相似文献   

20.
背景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对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有防治作用,但是否可以应用CNTF基因转染方法延缓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尚不清楚.目的探索一次性电穿孔介导CNTF转染延缓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疗效.设计随机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动物房完成,雄性SD大鼠36只,年龄两三个月,体质量250~300 g,由上海中科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干预制备36只大鼠右下肢腓肠肌失神经支配模型,随机平均分成失神经对照组,CNTF基因转染组.两组于术后2,4,8周分别取6只大鼠进行实验评价.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术后2,4,8周肌湿重维持率、肌细胞截面积、肌肉蛋白含量、胶原纤维与肌细胞面积比和细胞凋亡数.结果2周和4周CNTF基因转染组的肌湿重维持率、肌细胞截面积和肌肉蛋白含量均明显高于失神经对照组(P<0.05),而胶原纤维与肌细胞面积比和细胞凋亡数明显低于失神经对照组(P<0.05).8周后,两组间各参数无明显区别(P>0.05).结论一次性电穿孔介导CNTF基因转染可延缓失神经骨骼肌萎缩4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