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肝纤维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ath.  HW  陆伦根 《胃肠病学》2000,5(2):80-82
肝纤维化是各种原因所致肝损伤的共同结果。现代观点认为肝纤维化的发生是一个动态过程,是肝脏对损伤的一种创伤愈合反应。其过程主要涉及肌成纤维样细胞的动员和局部增生以及肝基质的再塑。肝纤维化研究中最主要的进展之一是认识到肝星状细胞(HSC)在肝损伤和损伤修复中发挥中心作用。随着分子探针、细胞产物、HSC纯化和培养技术的发展,对肝纤维化分子机制的认识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重点就现今有关肝纤维化的一些认识,如HSC的作用、肝纤维化的细胞介质和基质成分的变化等内容作一综述。肝星状细胞——主要效应细胞HSC是肝纤…  相似文献   

2.
各种病因的肝脏损伤都伴有肝星状细胞(HSC)的活化.活化HSC分泌大量的细胞外基质导致肝纤维化.探讨HSC的改变在肝纤维化恢复中的作用,将为肝纤维化的治疗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3.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是机体调节血管张力和钠水代谢的内分泌系统,研究表明,多种组织或器官也能合成RAS的全部或大部分成分,以自分泌或旁分泌方式发挥作用,称为局部RAS。局部RAS主要与组织纤维化和(或)重构过程有关,如心肌梗死后纤维化、心肌肥厚、肾纤维化、皮肤纤维化等。肝星状细胞(HSC)表达血管紧张素Ⅱ(AⅡ)、Ⅰ型受体(ATⅠ),并且AⅡ可以促进HSC分裂和增生。为进一步了解组织局部RAS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现动态检测了在四氯化碳(CCl4)诱导下大鼠肝纤维化形成与自发逆转过程中,肝脏和肾脏组织血管紧张素原(ANG)、肾素(REN)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致纤维化生长因子对肝星状细胞移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肝纤维化过程中Disse间隙生长因子微环境的改变对肝星状细胞(HSC)移行的影响,从细胞移行角度探讨肝纤维化病变的新机制。方法运用改良的Boyden腔系统,在体外条件下模拟体内正常Disse间隙的微环境及肝纤维化时的相关改变,以人HSC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胞迁移实验、细胞增殖实验等方法,观察肝纤维化时致纤维化生长因子对HSC移行的影响。结果肝纤维化时增高的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BB,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上皮细胞生长因子(EGF)均可导致活化的HSC移行能力增强,而肝纤维化时同样也增高的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则无此效果。PDGF—BB诱导的HSC移行能力的增强与其导致的HSC增殖有关,而由TGF-β1和EGF诱导的这种能力的增强与细胞增殖无关。结论肝纤维化时Disse间隙微环境的改变促进了HSC的移行,TGF-β1、PDGF—BB和EGF具有促进HSC移行的作用,而bFGF和VEGF则无。  相似文献   

5.
肝星状细胞(HSC)凋亡是肝纤维化逆转的主要机制之一。人和大鼠的HSC表达低亲和力神经生长因子受体p75,当p75与神经生长因子(NGF)结合时可引起细胞凋亡。本研究通过建立四氯化碳(CCl4)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对肝纤维化自发逆转过程中HSC凋亡和p75表达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肝纤维化是一种肝内弥漫性细胞外基质(ECM)过度沉积的病理过程,且肝星状细胞(HSC)的激活是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中心环节。本文主要介绍了在肝纤维化进程中ECM各种成分比例、分子结构的改变及其ECM分子空间结构改变对HSC的激活、增殖和凋亡的作用和机制。  相似文献   

7.
β-榄香烯对肝星状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肝纤维化是肝脏细胞外基质(EcM)异常生成和积累的结果,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为肝纤维化形成的关键细胞。HSC在诸多因素(如细胞因子、生长因子、肝细胞、Kupffer细胞、内皮细胞等)的调控下,HSC持续激活导致胶原生成细胞增多,并最终引起ECM的大量沉积,同时在肝纤维化的逆转过程中,HSC的减少主要通过凋亡机制。因此HSC的激活增殖是各种原因引起肝纤维化形成的中心环节,阻抑激活的HSC增殖和诱导其凋亡是治疗慢性肝损伤和肝纤维化的重要策略。莪术为临床抗肝纤维化治疗的常用中药,不少研究显示该药具有抗肝纤维化、抑制ECM生成的作用。榄香烯为其有效成分,具有抗血栓形成、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榄香烯是否为莪术抗肝纤维化的有效成分尚少见报道,本实验采用传代的HSC系HSC-T6初步探讨β-榄香烯对HSC凋亡、增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胡平方  章新华  曾欣  谢渭芬 《肝脏》2008,13(3):250-252
肝纤维化(HF)是对肝脏慢性损伤的一种修复反应,实质是肝内细胞外基质(ECM)过度沉积。肝星状细胞(HSC)是ECM的主要来源,在HF形成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肝纤维化靶向调控研究已成为该领域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9.
在急性和慢性肝损伤中,肝星状细胞(HSC)活化并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样细胞是导致肝纤维化的关键。生存素(survivin)基因是近年发现的凋亡抑制蛋白家族成员之一,有研究报道survivin基因在活化的HSC中高表达,而抑制survivin基因可促进HSC凋亡,有望逆转肝纤维化。此文就survivin基因功能、作用机制及其与肝纤维化的关系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的激活及细胞外基质(exlxacellular matric,EMC)的大量产生是肝纤维化的中心环节。因此,寻找促进肝星状细胞凋亡的途径是防治肝纤维化的重要策略。本文就目前对HSC凋亡机制的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pediatric vascular liver tumors can be challenging due to inconsistent nomenclature, histologic overlap and the rarity of some entities. Here we give an up-to-date overview of the most important entities. We discuss the clinic, histology and pathophysiology of hepatic congenital and infantile heman-gioma, hepatic 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 and hepatic angio-sarcoma.  相似文献   

12.
肝动脉化疗,栓塞损害肝功能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肝动脉化疗,栓塞对肝功能损害的系统分析,国内外文献报道甚少。笔者对收治的52例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后的肝功能变化进行了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1)全部患者治后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某些肝功能指标高达治前水平的3-4倍,为正常的5-10倍;(2)大部分肝功能有1月内恢复至汉前水平或正常,3例肝功能持续性恶化,直至肝功能衰竭而死亡;(3)栓塞组的肝功能损害较化疗组严重。  相似文献   

13.
Primary malignant liver mesenchymal tumor is a rare condition defined as a tumor with vascular, fibrous, adi-pose, and other mesenchymal tissue differentiation. We report a case of primary malignant liver mesenchymal tumor in a 51-year-old male with anemia, weight loss and hepatomegaly. Finally unconventional liver biopsy and histological manifestation led to the definitive diag-nosis.  相似文献   

14.
肝纤维化分期和血清生化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肝纤维化程度与血清纤维化标志物的关系。方法:67例肝炎患者均作肝脏活组织检查,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HE)和免疫组化染色,用光镜确定肝组织纤维化分期。采用放 射免疫法测定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C)含量。结果:随着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增加(S1→S4),血清HA、PCⅢ、LN、ⅣC水平呈同步升高,在纤维化分期为S4时,含量最高。血清HA、PCⅢ、LN、ⅣC含量与慢性肝炎疾病进展呈一致性,随疾病加重而升高,在肝硬化阶段处于最高水平。结论:肝组织纤维化分期与血清HA、PCⅢ、LN、ⅣC有较好的相关性,血清纤维化指标可作为反映肝纤维化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亚临床肝性脑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目的 了解亚临床肝性脑病(SHE)患病率及相关因素。 方法 对409例肝硬化患者进行数字连接试验(NCT)和数字符号试验(DST)检查。 结果 肝硬化患者SHE患病率为51.3%,肝硬化与正常对照组各年龄段及总的NCT、DST差异均有显著性,t=4.108~25.231,P<0.01。Child—pugh A、B、C级患者的患病率分别为39.9%(75/188)、55.2%(79/143)、71.8%(56/78),三组间差异有显著性,x2=23.910,P<0.01。小于35、35~44、45~54、55~64和大于64岁五个年龄段的患病率、性别、吸烟与否、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不同文化程度,患者之间的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HE患病率仅与Child—pugh分级相关,而与年龄、性别、吸烟、病因和文化程度无关。 结论 肝硬化患者SHE患病率为51.3%。Child-pugh分级是重要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6.
大鼠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450mg.kg~(-1),引起急性肝损害,同时分别给予甘草差向异构α体和β体300ms.kg~(-1),通过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肝组织学和肝亚微结构的变化。显示α体能明显减轻D—氨基半乳糖中毒24小时、48小时引起的肝组织和肝亚微结构的病变,而β体只能减轻中毒24小时大鼠的病变,对中毒48小时大鼠无影响。提示。体抗D—氨基半乳糖致大鼠肝损害作用优于β体。  相似文献   

17.
肝星状细胞是位于肝血窦内皮细胞与肝细胞之间的一种肝非实质细胞,它的凋亡被认为是肝纤维化自发性恢复的中心环节.有关肝星状细胞凋亡的机制复杂,目前认为主要有死亡受体途径、线粒体途径、内质网途径、神经生长因子途径、外周型苯二氮卓受体途径和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活化受体途径等.  相似文献   

18.
瘦素是肥胖基因(ob基因)的编码产物,通过与其受体结合在体内发挥多种生物学作用,调节摄食、能量代谢、生殖、造血、免疫等生理功能.参与炎性反应、损伤修复等病理生理过程.肝纤维化是多种原因所致慢性肝损伤的修复反应,是各种慢性肝病共同的病理基础.研究发现瘦素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在反复暂时性肝动脉阻断治疗肝癌的基础上,作者设计了反复暂时性肝动脉、门静脉阻断并双介入治疗方法对12例晚期肝癌患者晚期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发现患者经去血供等介入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AFP 下降,生活质量提高,生存期明显延长。本方法既发挥反复暂时性肝动脉阻断治疗肝癌的优点,又可以阻断肿瘤内的门脉供血,同时配合双介入治疗,对门静脉癌栓有一定效果,因此不失为晚期肿癌的一种新的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肝星状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在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是指肝脏内弥漫性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过度沉积的病理过程.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被认为是ECM的主要来源细胞,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另外,各种病因引起肝细胞损伤时,Kupffers细胞(KF),肝窦内皮细胞等分泌一系列细胞因子,通过旁分泌和自分泌方式作用于邻近的HSC,影响其增殖,趋化和ECM代谢.因此,HSC及细胞因子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关系极为密切,阐明其关系,有助于以HSC为靶点的肝纤维化方面的研究,现就其关系分别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