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涉及关节面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31例桡骨远端涉及关节面的粉碎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克氏针简单内固定术,术后2~4周作短时间外固定,结合积极有效的辅助功能锻炼.结果 经7~17个月的随访,骨折愈合率100%.按Gartland的临床功能评分标准,功能优良率达93.5%;X线解剖复位优良率达96.8%.结论 切开复位克氏针有限内固定加术后短时间外固定,可以解剖复位粉碎的桡骨远端关节面,术后位置维持良好,功能恢复佳,手术简单,损伤小,是治疗桡骨远端涉及关节面粉碎骨折的较好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桡骨远端及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宗信 《现代医学》2006,34(4):243-244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及关节内骨折的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42例桡骨远端骨折及关节内骨折病例进行手术治疗,按AO标准分类,根据不同类型分别采用钛板螺钉内固定或外固定架固定。结果术后42例全部获随访,功能满意35例(83.3%),可6例(14.3%),不满意1例(2.4%)。结论桡骨远端及关节内骨折通过手术治疗,能最大限度恢复桡骨的长度及关节面平整、保持合适的掌倾角及尺偏角,配合合理的康复锻炼能使腕关节功能得到最大恢复。  相似文献   

3.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桡骨远端骨折关节面2cm内的松质骨折,约占骨折患者的1/6,也是上肢最常见的骨折。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治疗目的是恢复关节面的完整、平滑,维持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尽力做到相对稳定的内固定或外固定,最大限度保护腕关节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我院2005年1月-2007年4月尝试用掌侧钢板结合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严重粉碎性骨折8例,平均随访20周,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谢宝强   《中国医学工程》2011,(5):101-101,103
目的探讨多针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多阵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骨折愈合后测量掌倾角和尺偏角,除1例因术后制动不良外,其余基本恢复在正常范围内。桡骨轴向短缩1.5mm2例,关节面塌陷1mm1例。疗效按Dienst功能评估标准结合X线评分标准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优14例,良6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6.96%。结论多针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具有操作灵活,手术损伤少,复位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联合T型钢板治疗涉及关节面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12月47例采用外固定支架联合T型钢板治疗涉及关节面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根据AO分型:C2型19例、C3型28例。术后随访并评价疗效。结果 47例平均随访10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X线片显示所有骨折愈合。术后腕关节功能根据Dienst标准评分,优24例,良16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85.1%。结论外固定支架联合T型钢板、支撑植骨治疗涉及关节面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可有效的恢复桡骨远端解剖形态,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外固定架克氏针固定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效果。方法回顾2010年3月~2012年1月间我院收治
的27例桡骨远端严重粉碎骨折(观察组),术中以外固定架固定,牵开关节间隙,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骨折,术中应用关节镜进
行腕关节内观察,检测关节面对位情况,同时切断桡神经腕背支(骨间背侧神经),术后以X线评估关节面对位,并随访腕关节功
能恢复情况,设同期收治常规手术复位治疗的桡骨远端严重粉碎骨折27例(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治疗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患者术后关节面阶梯改变优于对照组,随访5~27个月,根据Krimmer评分表评估体系,治疗组腕关
节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外固定架下应用关节镜辅助治疗桡骨远端关节面骨折复位可
以避免关节面出现阶梯改变,最大程度恢复关节的功能,减轻创伤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7.
桡骨远端关节内不稳定性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波  吴伟  黄伟杰 《上海医学》2006,29(8):583-584
对于一般的桡骨远端骨折,闭合复位后采用石膏外固定可以达到满意的疗效,但对于涉及关节面的不稳定性骨折,普通的外固定难以维持良好复位,从而导致桡骨远端关节面不平整、继发疼痛及关节功能障碍。我院2002年3月至2005年5月,参考国际内固定学会(AO)的骨折分类,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分别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不稳定性骨折35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131例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病例,应用开放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固定(AOLCP)、桡骨远端解剖型(T型)钢板、骨外固定架加克氏针手术固定方法,根据放射线检查、Dienst标准评分系统,对手术后以及术后远期腕关节功能进行评价,并对手术解剖复位情况和功能恢复进行分析。结果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个月,失访率小于1%,达到研究要求。最后一次行X线检查示骨折全部愈合,桡骨远端尺偏角15~25o,平均21.8o,掌倾角为4~21o(平均-11.9o),桡骨长度比健侧短缩6mm2例,3mm1例,关节面台阶移位均小于lmm。复位质量的功能评价:本组优106例、良22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达97.7%。术中骨折端得解剖复位与功能预后明显相关。结论开放复位桡骨远端锁定加压钢板(AOLCP)系统固定是保证复位满意,稳定复位效果取得术后远期满意功能恢复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临床以手法复位管型石膏外固定为主,大多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但对于严重的粉碎骨折,波及关节面者,因骨折不稳定,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后位置难以维持,时有再移位的现象发生。经多次手汉复位仍有可能移位,严重影响患者功能恢复。我科自2001年1月--2005年6月对16例严重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马宁  刘铮 《安徽医学》2008,29(6):723-723
目的总结采用钛制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效果。方法采用掌侧入路,在C型臂透视下,经关节外复位,有明显骨缺损者同时植入自体骨,同时采用T型钛制钢板内固定。结果本组41例均采用掌侧入路,切开复位,T型钢板固定。平均随访22个月,远期疗效优良率为92.35%。结论T型钛制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具有手术损伤小,不影响桡骨远端的骨性结构,桡骨掌侧面平坦,手术易于操作,手术操作不经过关节面,不损伤掌侧韧带结构,有利于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复位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少,早期功能锻炼恢复较快等优点,是手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合适方法。  相似文献   

11.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桡骨远端关节是构成腕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损伤后如未能很好的恢复关节面的解剖完整将导致腕关节功能障碍,通过对解剖学、生物力学及固定物的不断研究,针对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方法也不断发展,但尚无公认标准.本文将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法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上对不同类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法选择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distal radialfractures,DRF)的效果。方法:分析自2006年1月~2012年5月我院采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20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18~66岁,平均年龄44.6岁。按AO桡尺骨远端骨折分型,B2、3型(部分关节面骨折,掌背侧骨块)6例;Cl型(完全关节内骨折,干骺端骨折)7例;C2型(完全关节内骨折,干骺端粉碎骨折)5例;C3型2例。部分患者初期手法复位固定治疗失败。掌侧入路切开复位,LCP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门诊随访2~36个月。桡骨远端骨折均完全愈合,按改良的Mcbirde评分和纽约骨科医院腕关节功能评估标准,优良率为85℅(17/20)。结论:对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掌侧LCP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对老年桡骨远端骨折分型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义乌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行X线检查和MSCT检查。比较两种检查的图像特征,并以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两种检查对骨折分型诊断的符合率。结果 MSCT检查测量患者的冠状面腕关节面塌陷度、矢状面骨折位移程度和骨折块数均显著高于X线检查(P<0.05);MSCT检查的桡骨远端骨折分型与手术分型的符合率高于X线检查(P<0.05);MSCT扫描检查多可见压缩性塌陷,骨皮质不连续,多个骨折块,腕关节间隙变窄。结论 MSCT可提高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分型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4.
股骨髁上或髁间粉碎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分析应用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髁上或髁间骨折的指证,方法,疗效及应用中的注意问题。方法:随访本科11年间用交锁内钉固定股骨髁上或髁间骨折的35例患者,对虱的一般情况,术后并发症及功能恢复等作分析研究。结果:35例股骨远相或髁间骨折患者,关节外骨折29例,关节内骨折6例。31例得到随访(平均27个月),骨折均愈合。无术后肺炎,深静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质疏松骨折外固定架固定术的可行性。方法2009年5月至2012年6月共收治桡骨远端骨质疏松骨折患者177例.26例(14.7%)行外固定架固定术,其中15例切开复位,11例闭合复位外固定术。AO分型:B型4例,C型22例。结果25例获3~20个月随访,随访率为96.2%。Garland—Wedey功能评分:优8例,良11例,可4例,差2例(8%),总优良率为76%。切开复位14例中,优5例,良6例(优良率78.6%),可3例;闭合复位11例中,优3例,良5例(优良率72.7%),可1例,差2例(18.2%)。结论具有微创特点的外固定术符合年老体弱患者的手术要求:有限切开复位,有助于恢复桡骨远端长度和关节面的解剖关系。外固定架固定术具有较好的骨性固定.有助于稳定骨折端.是桡骨远端骨质疏松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截骨矫形、尺侧腕屈肌腱移位、腕背侧关节囊及伸肌支持带紧缩重建远尺桡关节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畸形愈合合并远尺桡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1例桡骨远端骨折畸形愈合合并远尺桡关节脱位。骨折类型按AO桡骨远端骨折分类皆为A型,未合并远尺桡关节炎。行桡骨远端截骨后,在"C"形臂下,桡骨高、掌倾角、尺偏角、远尺桡关节面对位恢复正常解剖位置,重建钢板固定,自体髂骨植骨。尺侧腕屈肌腱移位,腕背侧关节囊及伸肌支持带紧缩重建远尺桡关节。部分患者行旋前方肌松解。前臂旋后位克氏针固定。结果:21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5~24个月,平均19.3个月。术前前臂旋转活动度为(41.6±8.9)°,术后为(138.1±14.3)°; 腕关节背伸术前为(9.2±4.2)°,术后为(33.2±11.8)°; 腕关节尺偏活动度术前为(10.5±6.3)°,术后为(31.3±4.4)°。Mayo评分结果:优10例,良7例,可4例。结论:应用桡骨远端截骨矫形术治疗尺侧腕屈肌腱移位,腕背侧关节囊及伸肌支持带紧缩重建远尺桡关节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畸形愈合合并远尺桡关节脱位,手术效果良好,安全可靠。前臂旋转功能及腕关节各项运动功能得到有效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观察手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83例桡骨远端骨折应用手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治疗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采用Dienst腕关节评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全部83例患者随访11~40月,平均17.8个月。术后腕关节功能优良率:Fernandez分型Ⅰ型骨折95.5%,Ⅱ型骨折50%,Ⅲ型骨折18.2%,Ⅳ型和Ⅴ型骨折0.0%。结论手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治疗Fernandez分型Ⅰ型桡骨远端骨折效果满意,而对于非Ⅰ型骨折疗效不理想,临床治疗中应当慎重选择。  相似文献   

18.
杨锴  朱智 《黑龙江医学》2012,36(2):132-133,139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锁定加压接骨板(LCP)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效果及其评价。方法回顾分析2005-03~2008-06间,对46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采用掌侧入路切开复位(LCP)内固定进行治疗。其中:14例给予植骨,12例术后用掌侧石膏托支持。结果术后所有患者随访6~30个月(平均21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桡骨远端的掌倾角平均9.7°;尺偏角平均21.3°;桡骨短缩≥2.0 mm 4例,其余为<2.0 mm;关节面移位均<1.0 mm。用改良的Gartland和Werley评分系统评估腕关节功能,优32例,良11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为93.5%。结论切开复位掌侧(LCP)内固定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性骨折的有效方法,辅以植骨能有效防止关节面塌陷和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闭合穿针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1月~2006年12月,采用闭合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辅助石膏托外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21例。结果:1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55个月,平均39个月。X线显示骨折全部愈合。根据Aro关于Colles骨折复位后的功能评价:优5例,良11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4.2%。结论:对经关节面骨折且有明显关节面移位的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采用闭合穿针固定治疗简单、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20.
桡骨掌倾角改变对桡腕关节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dorsally angulated malunited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on the stability of the radiocarpal joint. METHODS: Eight fresh upper limb specimens from 4 human cadavers were obtained, in which radial osteotomy was performed to prepare models of Frykman I distal radius fracture. Pressure-sensitive film was applied to study the changes in the contact area distribution and the pressure load across the radiocarpal joint in response to palmar tilt variation, and the lateral radiograph of the wrist was taken at the end of pressure loading. RESULTS: When the dorsal tilt exceeded 10 degrees, the radioscaphoid and radiolunate articular contact areas were markedly decreased (P<0.01) and shifted to the dorsal aspect of the radiocarpal joint, where the pressure load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0.01). A dorsal radiocarpal subluxation was liable to occur on the sagittal plane when the dorsal tilt exceeded 40 degrees. CONCLUSION: A dorsal tilt over 10 degrees is the most primary cause of radiocarpal instability after a dorsal deformity due to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