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抑制通货膨胀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对于通货膨胀的动因,目前很多研究认为是输入性通货膨胀。利用DAG方法,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分析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结果发现影响并不明显,其波动只能直接传导到国内的农副产品购进价格,间接传导到国内消费物价水平,这一研究为中国治理通货膨胀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农产品价格波动国际传导机制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研究议题,农产品价格波动国际传导规律的把握,对政府展开宏观调控,削弱农产品价格波动国际传导对国内市场造成的不良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被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政府作为政策制定依据的传统价格传导理论,建立在对称价格传导假设基础之上,而大量实证检验显示,在实际中对称价格传导是不现实的,农产品价格波动国际传导机制整体应当具有非对称性。目前国际国内就这一议题的系统性研究尚不完备,因而,本文基于非对称性视角对农产品价格波动国际传导机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重点综述了农产品价格波动国际传导和农产品价格波动非对称传导理论2个方面的文献。  相似文献   

3.
近10年来,我国农产品价格持续、普遍上涨,累计涨幅较大,且部分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农产品价格的大幅、频繁波动会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冲击,也会影响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结合近10年来我国农产品价格的波动情况,分析其特点与成因,最后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我国大宗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国内外研究相当丰富。国内研究主要是从价格波动的原因出发进行分析,进而着重讨论农产品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判断未来农产品价格的长期趋势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国外研究侧重于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并借助新的模型工具,得出了一些比较具体的结论。拟在通过重点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大宗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因素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农产品价格是影响我国粮食价格和物价总水平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学者对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研究,指出国内外在研究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方面上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差异,认为国内对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研究理论较为薄弱,实证研究的创新能力差,现有文献对部分农产品研究较少,主要是针对粮食和生猪等方面的研究,国际因素对国内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的分析不够全面。  相似文献   

6.
采用B-P滤波对1999-2012年我国农产品价格指数进行处理,观测到我国农产品价格呈现出4个波动性周期,并且表现出明显的不可重复性和非对称性;再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与非对称GARCH族实证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检验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非对称性;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非对称性具有稳健性特征,并且EGARCH模型描述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非对称性更为有效。最后绘制EGARCH模型的市场信息冲击曲线,进一步验证结论。  相似文献   

7.
采用B-P滤波对1999-2012年我国农产品价格指数进行处理,观测到我国农产品价格呈现出4个波动性周期,并且表现出明显的不可重复性和非对称性;再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与非对称GARCH族实证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检验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非对称性;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非对称性具有稳健性特征,并且EGARCH模型描述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非对称性更为有效。最后绘制EGARCH模型的市场信息冲击曲线,进一步验证结论。  相似文献   

8.
2012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九连丰,也是历史上丰收持久度最强的一次周期。目前来看,我国的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基本保持平衡,但是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价格呈现出较大规模的上涨和波动加剧并存的态势。农产品价格波动因素复杂多样,如国际价格的传导性、农产品产能集中度、种粮机会成本、自然灾害等因素会对农产品价格产生巨大扰动。通过分析目前中国农产品价格现状和主要影响因素,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指出现阶段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因素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我国农产品价格周期性波动的内在机理,首先对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成因、价格波动与影响因素之间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利用多Agent技术,构建了农产品价格波动动态模型,并对多因素间的协作过程与工作原理进行了设计;在多Agent模型下,以小麦市场价格趋势数据为对象,借助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ARCH)对价格波动规律及强度进行了探索,在此基础上对ARCH模型进行变换形成TRCH模型,进行了模型的检验与估计。通过实验仿真,结果表明农产品价格波动动态模型能有效的反应价格波动的内在机理,有利于实现农产品价格波动的事先预警。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农产品价格波动研究及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产品价格稳定一直是世界各国农业宏观管理的核心问题。国外对农产品价格波动研究的成果非常丰富.近年来的研究侧重对汇率波动、能源危机、金融资本等外部冲击因素对农产品价格影响的考察。国内对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研究理论较为薄弱,侧重对粮食、生猪等大宗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实证分析,近年来也开始关注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等外部冲击因素对国内价格的影响。现有文献存在对生鲜农产品波动研究较少、对各种外部冲击的传导机制厘清不够、对各种外部冲击因素的贡献度缺乏比较以及对价格波动中的非对称性效应分析不够等不足。  相似文献   

11.
农产品市场化程度如何,市场信息是否对称充分,农产品价格波动传递的对称性与否是重要的判断标准之一。农产品价格波动非对称传递的产生不仅冲击了传统的对称传递理论,在政策含义上也会使相关主体的福利变化呈现非均衡分布。文章在阐释农产品价格波动非对称传递在强度、速度、方向和涨跌等方面的性质的基础上,指出价格非对称传递产生的影响以及政府制定农业政策需要重视的问题;然后简述价格波动非对称传递的研究工具,并重点对国内外乳业、肉类和蔬菜等典型市场非对称传递的经验分析进行梳理以及对非对称传递产生的原因进行归纳;最后指出分析中国农产品市场经验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对今后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针对国际农产品金融化背景下,国际农产品价格对中国通货膨胀的传递效应动态变化研究的不足,引入了状态空间模型和BEKK-GARCH模型,基于2000年1月至2015年1月的月度数据,对传递系数的动态变化特征及金融变量对传递系数的影响展开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国际农产品金融化背景下,尤其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国际农产品价格向中国通货膨胀的传递系数为正,且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国际农产品期货价格、国际石油价格、人民币汇率和国际流动性水平均对传递系数有正向促进作用;国际农产品期货价格、国际石油价格和国际流动性水平相互影响,对传递系数存在ARCH型波动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3.
蔬菜价格的波动具有广泛的联动效应。为了探明蔬菜价格剧烈波动的共同特征,分别运用均匀间距估计方法、PANIC方法和VAR模型考察了2005年1月至2018年10月中国18种主要蔬菜价格的联动效应、共同影响因子及其宏观决定因素。研究表明:蔬菜价格之间的联动效应主要受一个潜在共同影响因子的驱动,而影响这一共同因子的主要宏观经济因素则是货币流动性过剩。  相似文献   

14.
影响政策性农业保险需求的因素是多元和复杂的,指出其中主观性因素是指投保人年龄、文化程度、务农年限等主观方面的影响因素;经营性因素是指投保人的收入状况、经营规模与专业化程度、农作物或养殖产品经营风险大小(产量波动性大小等)等能够影响其购买偏好的因素;客观性因素是指投保人以外进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行系统的其他主体在系统中的作为及其影响,这些因素是投保人所面对的制度环境,其核心是决定农业经营者投保收益率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农产品的供给是有时令性的,这种时令性在目前生产条件下是由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所形成的,由于供给的时令性,同种农产品的价格也存在时令性,这种时令性价格对社会总福利及生产者及消费者的利益均会产生相应的影响,通过对各方利益的影响分析,可以发现更好引导其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采用投入产出技术,根据已编制的1981年、1983年、1987年、1990年、1992年、1995年18个部门1990年可比价投入产出表和采用单缩法调整的1997和2000年18个部门1990年不变价投入产出表,从成本推动的角度测算了中国不同年份农产品价格上涨1%对其他部门价格的影响程度和对我国物价总水平的影响程度,并对其影响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物价总水平受农产品价格上涨影响的总体趋势是逐渐下降的。并根据这一规律对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趋势进行短期预测,预测结果显示,农产品价格上涨1%,2005年将导致物价总水平上涨0.12%,到2010年这一影响将降至0.09%。  相似文献   

17.
以2003-2012年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及农产品零售价格指数为样本,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及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农产品产业链纵向价格传导机制。结果表明:农产品产业链纵向价格传导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农产品产业链的价格传导主要表现为需求拉动型;短期内农产品产业链上的价格传导过程较为顺畅,但各环节间的价格传导效率存在差异。提出了从短期来看应平抑农产品零售价格以预防农产品价格非正常波动,从长期看应建立农产品价格波动预警体系以提高农产品价格监管的前瞻性和预见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