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构建性别和谐社会会面临来自传统性别观念、男权社会、妇女自身以及世俗社会潜规则等多方面挑战,为此,必须加强立法、执法的力度,将性别平等意识纳入社会决策主流,建立、健全保护女性合法权益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制度创新;提高女性参政议政的机会和水平,构建先进的性别文化,培育女性自主理念。  相似文献   

2.
性别正义,是希冀女性与男性拥有平等的权利,并在现实的经济和社会的不平等中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得以追求自由、平等和尊严,从而最终实现人的发展的一种正义理念或正义观。它是对男女平权原则的争取,是对性别等级制度的反叛。家庭暴力现象对正当防卫理论在防卫行为标准、防卫适时、防卫相当制度设计及其建立基础和前提等方面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性别正义视域下,正当防卫理论的制度设计应对家庭暴力给予适当回应:在正当防卫的理论设计中,应设免责条款;在具体司法实践中,应考量家庭暴力受害人心理状态、社会成因及现实处境等具体因素;应创建"关怀法学",反映女性利益诉求。在制定《反家庭暴力法》时,应考量国家管制私密领域的界限及原则。  相似文献   

3.
党艳芳 《文教资料》2009,(30):165-166
在高等教育的实践中,存在着两性的不平等,其原因不在于男女两性本质的差异,社会性别文化是高等教育中性别不平等的根源所在。高等教育是传递传统文化和意识的关键环节。也在有意无意地反映和复制着社会性别关系。用社会性别的视角来审视高等教育是实现高等教育性别平等的首要因素,更有赖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家庭各领域男女平等的整体实现。  相似文献   

4.
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二元划分,作为哈贝马斯的理想图景,发挥其重要的理论建构作用,在学界引起广泛影响,同时也引起了持久的争论,并且受到多方的质疑和挑战。其中,女性主义对公共领域概念进行了颠覆性的改造。女性主义对此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女性与社会关系、女性的社会地位等方面,以社会性别的分析视角反思单一的总括性公共领域构想,女性作为弱势群体的作用长期被忽略了。公共领域既是形成话语意见的场所,也是形成社会身份的场所。由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女性始终处于一种无语的状态,女性的话题一直被遮蔽在权力关系之外,即使自由主义时期,家务劳动的价值没有得到确认和展开。性别偏置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基于公共领域意志所形成的性别规范和性别制度必然呈现男权主义的特征。因此,公私二元的理论修正,对于性别平等这一价值和原则而言,是重要的理论支点。  相似文献   

5.
促进高等教育性别公平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中的性别平等有赖于男女平等的整体实现,它不可能脱离男女两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家庭等领域的不平等而单独实现。教育中性别偏见和歧视的消除,同样依赖于男女平等实现的程度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因此,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贯彻国策精神,内化国策意识,从而进一步发挥其在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培养高素质女性人才、传播男女平等观念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女性是生态环境变化最大的受害者,也是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要力量。但女性在环境领域的社会地位,与其付出远不成正比。女性主义学者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分析了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的成因,生态主义与女权主义相结合诞生的生态女性主义揭露了女性和自然受到不公平的待遇都是由父权社会制度所引发的。出于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而出现的生态文明,要求当代环境法律制度在构建中应当把社会性别分析方法纳入其过程,以法律制度形式提升女性在环境保护中的社会地位,进而实现两性平等。  相似文献   

7.
社会性别理论是妇女运动发展和女权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它关注男性与女性的社会性别差异和两性不平等问题,并由此深入揭示了这种差异和不平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根源。社会性别理论的价值追求在于从两性平等开始的社会平等、社会公正和社会和谐。这一理论在西方的思想界、学术界和实践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西方,社会性别理论对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践的影响也日益明显,已深入到国家各项立法、政策实践和社会管理活动之中。在我国,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对社会性别理论这一重要的社会观念和分析工具还了解不多,因此,有必要首先将社会性别理论纳入我国法学教育理论视野,逐步在立法及司法实践中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8.
女性长期来,包围在被自然化、合理化的社会性别文化语境中,为“自然”的女性,要低于为“文化”的男性。在这样一种社会群塑下,女性社会性别的弱势地位决定了女性以丢失“自我”为代价的必然归宿。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女性的性别意识面临着一种新的启蒙,在“弱化”和“强化”的辩证互补下,将女性的性别自觉达到一个新高度,实现现代女性与男性同样“内外双修”的和谐的社会性别文化的平等理想。  相似文献   

9.
女性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懈努力和斗争,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不断争取与男性平等的权利,人们的性别平等意识逐渐增强,女性的社会地位从附属于男性和家庭,转变为在社会各个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不平等依然存在。在高等教育领域,尽管政策层面是平等的,女性在高等教育各项工作中也占有一定比例,但是在性别结构和意识层面依然存在许多不平等因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依然需要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西方女权主义研究和中国文化研究热潮的影响下,"女性文化"的研究应运而生.尤其是1995年以后,社会性别理论在中国产生了广泛影响,涉及众多人文学科,也影响着已有的史学观念和史学理论框架.研究"新中国初期女性文化"旨在从社会性别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认识新中国初期女性的生活及其变化,为建立和谐、平等的性别关系提供借鉴."新中国初期女性文化"的研究刚刚起步,以下仅从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西方女权主义研究和中国文化研究热潮的影响下,"女性文化"的研究应运而生.尤其是1995年以后,社会性别理论在中国产生了广泛影响,涉及众多人文学科,也影响着已有的史学观念和史学理论框架.研究"新中国初期女性文化"旨在从社会性别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认识新中国初期女性的生活及其变化,为建立和谐、平等的性别关系提供借鉴."新中国初期女性文化"的研究刚刚起步,以下仅从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2.
性别、专业选择和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三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学科专业作为学术、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和人才培养的知识单位,研习某一门专业,意味着不仅要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还要接受相应的规训以养成被认可的素质和能力。在高等教育领域内,学科专业与性别文化联合建立起一套男女有别的规训话语体系,形塑着学科的性别特征,在这种逻辑的支配下,呈现出男性学科和女性学科的分野,其中男性学科培养的是"逻辑理性"和社会公共领域的"生产者、统治者",而女性学科培养的是"服从的品质"和"家庭私领域的照顾者、关怀者"。当毕业生持有这样的"文化符号"进入毕业生就业场域中时,文化符号就像一种筛选的机制,指引着毕业生就业流动的性别归属。与此同时,职业领域分工的性别化及性别隔离,也通过文化或教育等形式形塑着毕业生关于性别角色的认知,并导引着男女两性的学术志向及学科专业选择。高等教育在其间扮演的是一个复制社会性别并使之存续的角色。在高等教育领域,应该补充一种以往历史上被遮蔽或缺席的女性的声音,或可找到弥合男女毕业生在专业、职业中的性别不平等的一个有效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3.
性别(gender)差异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是社会文化规定和塑造的结果,女性从性别体认开始主体性意识的觉醒。父权制文化正是以男女不同的生物机制作为压迫女性的自然根据,进而构造了以自己为中心的世界。女性则以身体的实在感确立了其在世界中的独立存在和主体位置。以身体的平等意识表达现代人的生命伦理观,以主体"在场"的方式建构起女性"解放"与"平等"的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性别"在主流理论中的认同,法学教育必然受到重新审视,社会性别主流化理应成为实现性别平等的强劲动力,而且社会性别观念的引入和贯彻也是法学教育不断发展过程中需要始终坚持的努力方向。法学教育中受教者与教育者的两性性别有着不同的意义。开设"性别与法律"这类的专门选修课程可以为合理的法律知识结构提供外在框架,将社会性别主流化意识渗入法学必修课可以为合理的法律知识结构提供实质内容,同时应以社会性别意识增订新的教材、审视和修订旧有教材。通过引进判例法教学方式,改革讲授法教学方式,培养教师性别平等意识,由因材施教而至"因性别施教"等方式,在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中培养新生法律人树立性别平等意识,从而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  相似文献   

15.
科学的社会性别平等教育对和谐社会的建设至关重要。师范院校因其示范性、人文性、延续性的特点,在加强大学生性别平等教育方面责无旁贷。要从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性别意识着手,把科学的性别平等意识纳入课程、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中,对师范生进行全方位的性别教育,努力做好性别平等工作,推进社会正常、有序、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风险社会引发的女性面临着家庭与公共领域的多重困境,传统的性别分工观念与现代性别平等的社会价值共同作用于女性的性别意识。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数据分析表明,女性年龄、生活地域、教育水平、自我阶层认同是影响女性性别平等意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女性主义本身是围绕"性别问题"发展起来的,至今经历了三次浪潮。在论述和解决"性别问题"时,女性主义有三条清晰的线索:一是关注点从侧重生理性别转到强调社会性别,从性别本质论转到性别建构论;二是围绕"性别差异"与"性别平等"的关系,从主张通过缩小、消除性别差异,转到主张通过承认乃至张扬性别差异来实现性别平等;三是从对男性与女性之间差异产生的根源及不平等表现的反思,发展到对整个传统西方哲学中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思维的批判与颠覆。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性别文化观念影响着男女两性数学能力的培养和形成过程.女性和男性的不同心理、生理特征和数学本身的学科特征,并没有造成两性数学能力差异.促进数学能力性别平等的对策有:继续扫荡“传统性别观”的残余,加强女性的数学教育,建构性别平等的社会性别文化.  相似文献   

19.
侯艳兴 《安康学院学报》2012,24(2):38-40,48
民国时期的社会性别文化是一种复合且复杂的文化形态,对女性产生了多重压迫与逼仄,更有甚者,使得女性走上了自杀之途。对于女性自杀的原因,不能仅作表层分析,而应从社会性别文化的角度做深层的分析。女性自杀乃是受到了社会性别隔离与社会性别潜规则之规训。她们虽然身处现代都市空间,但不平等的社会性别观念与社会性别分工对其影响依然存在,且在都市资本主义消费文化的推波助澜之下,至深且固。  相似文献   

20.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以保障女性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追求教育上的性别平等.党的第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性平等尊严是人的现代化课题中的应有之义,这是现代文明的共识".性别平等教育是男女平等事业发展的基础,更是人民权利和事业不断进步的重中之重.文章将从性别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