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胸腰椎骨折微创手术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2月至2007年10月采用微创手术治疗的22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骨折按Gertzbein综合分型:A型185例,B型26例,C型9例;载荷分享评分4~9分.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123例,胸腔镜或头灯光源辅助的小切口胸腰椎前路手术治疗75例,后路小切口270°减压重建术治疗22例.采用Frankel分级评定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通过术前、术后和随访时的X线及CT片比较伤椎Cobb角的矫正和丢失情况,评估椎管减压范围、植骨块位置及愈合情况.结果 220例患者均一期完成手术,189例患者获得随访,术前不完全性神经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小切口胸腰椎前路手术组、后路小切几270°减压重建术组手术时间平均分别为75min、125min、215min.切口长度平均分别为2.3 cm、5.6 cm、5.8 cm,术后Cobb角矫止平均为11°、18.6°、21.3°.仅小切口胸腰椎前路手术组有6例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经治疗后症状消失.所有椎管占位病例术后CT显示椎管腔扩大,减压彻底.结论 合理运用微创手术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可以取得满意疗效,基于Gertzbein分型和载倚分享评分确立的各种微创手术适应证对指导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叶辉  陈其昕 《中国骨伤》2017,30(2):105-109
目的:比较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61例需手术治疗的胸腰椎单纯骨折患者,其中29例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微创组),32例采用传统切开暴露椎板椎弓根置钉内固定术治疗(开放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切口总长度、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后卧床及住院时间,并通过影像学检查比较治疗前后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Cobb角变化。结果:与开放组相比,微创组手术切口总长度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伤口疼痛缓解快、术后卧床及住院时间短。两组患者治疗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明显,后凸Cobb角明显减小,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与开放手术具有相同的内固定效果,但可减小手术切口,避免开放手术广泛剥离腰背肌,缩短术后疼痛、卧床及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沙卫平  严飞  陈国兆 《骨科》2017,8(3):194-199
目的 探讨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且无脊髓神经损伤病人44例,均为单节段椎体骨折,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22例纳入经皮微创组,行常规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22例纳入切开复位组.对比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椎体前缘高度比、矢状位后凸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等指标.结果两组病人均未出现术后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脊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两组病人的术中出血量和住院天数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966,P<0.0001;t=8.278,P<0.0001);两组病人术后1、6、12个月的椎体前缘高度比和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经皮微创组和切开复位组术后1个月的椎体前缘高度比分别为(91.68±1.94)%、(94.73±0.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12,P<0.0001);但两组术后6、12个月的椎体前缘高度比及术后1、6、12个月的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皮微创组术后1个月的VAS评分为(2.91±0.75)分,明显低于切开复位组的(3.95±1.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09,P=0.001),但两组病人之间术后6、12个月的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具有损伤小、出血少、术后疼痛轻、康复快的特点,是治疗无脊髓神经损伤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微创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2000年3月~2004年5月,采用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不稳定胸腰椎骨折32例。其中T128例,L116例,L26例,L32例。患者全部使用丹历.枢法模公司生产的CDH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在骨折节段上、下相邻椎弓根皮肤处做4个1.5cm长的纵形切口,透视下,钻入椎弓根螺钉,从一端切口纵形将固定棒置入肌纤维间隙内,初步固定钉棒,撑开复位并矫正屈曲畸形。并以同期32例采用传统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内固定技术治疗的类似患者作为对照,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经皮组32例患者术后获24~52个月(平均36个月)随访。手术时间平均为42.06min,手术出血量平均为83.69mL,住院时间平均为11.75d,术后恢复工作时间平均为12周,术后2年后凸Cobb角轻度丢失。与对照组比较,经皮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出血量明显减少,术后恢复快。结论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复位及内固定效果好,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创伤轻、痛苦小,患者康复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空心AF椎弓根固定系统治疗无神经功能障碍的屈曲牵张型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使用经皮空心椎弓根固定系统治疗的21例无神经功能障碍的屈曲牵张型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16例,女5例,年龄23~55岁,平均32.7岁。损伤节段:T125例,L113例,L23例。所有病例ASIA分级为E级。AO分型:B1型13例,B2型8例。评估内容:平均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通过X线片及CT三维重建,测量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角度,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比较手术前后患者VAS评分,采用ODI评分从疼痛程度、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物、行走、坐、站立、睡眠、性生活、社会活动、郊游等10个方面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21例患者手术顺利,平均手术时间(109.0±16.0)min,术中出血量(90.0±15.0)ml,住院时间(7.7±2.3)d。术后无神经功能障碍及切口感染,切口皮下积液1例,切口延迟愈合1例。其中15例获得1年以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6.7个月(12~33个月)。VAS评分由术前(8.3±1.7)分降低为末次随访时的(1.8±1.2)分(P〈0.05),末次随访时ODI为(10.0±1.2)%;伤椎高度由术前(54.0±17.1)%恢复至术后12个月的(82.7±3.5)%(P〈0.05),胸腰段后凸畸形由术前(23.0±13.1)°恢复至术后12个月的(6.9±5.1)°(P〈0.05);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4.7±0.3)个月;术后1个月随访和末次随访相比椎体高度和后凸矫正无明显丢失(P〉0.05)。故骨折复位满意,内固定位置良好,12月内无复位丢失。随访期间无内固定失败病例。结论:微创经皮空心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无神经功能障碍的屈曲牵张型胸腰段骨折是可行的。这个技术能够避免对后方韧带和骨性结构的再损伤,并可重建后方张力带结构,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梁刚  李跃辉  戴传强 《骨科》2016,7(3):149-154
目的探讨新型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ZINA)内固定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性及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60例无神经症状、脊柱载荷评分(loading sharing classification, LSC)≤6分的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ZINA行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27例患者纳入微创组,行后路切开椎弓根内固定术的33例患者纳入开放组。分析评价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压缩比及矫正丢失角度等指标。结果随访12~25个月,平均16.9个月。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519,P=0.006;t=-12.945,P=0.001);两组患者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75,P=0.034;t=-8.945,P=0.008;t=-10.876,P=0.003);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压缩比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P<0.05),但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两组间后凸角矫正丢失度数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ZINA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因其创伤小、出血量少的优点,可作为外科手术治疗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皮微创非融合外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2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均采用脊柱外固定结合伤椎内植骨进行微创非融合治疗,25例中,男15例,女10例.比较术前、术后3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局部后凸角、椎体高度丢失率,评价该微创术式治疗胸腰椎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结果 本组患者得到平均14个月的随访(12~22个月).平均手术时间100 min(60~130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55mL(35~120mL).仅1例出现皮下感染,经过2周换药后治愈;螺钉弯曲4枚;无椎体感染等发生;平均术后120 d拆除外固定支架;无神经损伤并发症.术后3d、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VAS评分、局部后凸角、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经皮微创非融合外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获得满意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设计一种胸腰椎骨折后路微创器械,并评估该器械在术中辅助经皮置入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 设计胸腰椎骨折后路微创器械,并于2004年12月至2006年11月采用该器械术中辅助经皮置入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17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男11例,女6例;年龄27~56岁,平均39.1岁;损伤节段:T112例,T1266例,L136例,L33例.记录并分析手术时间、出血量、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后凸Cobb角的恢复情况、复位丢失率,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平均(110±18)min,出血量平均(120±68)mL.术后所有患者随访14~22个月,平均19个月.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从术前平均52.1%±2.9%恢复至术后95.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凸Cobb角从术前15.9°±1.6恢复至术后5.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复位高度丢失率平均12.1%±0.2%,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和后凸 Cobb角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未见感染、腰背酸痛病例,未见术后断钉、断棒等并发症.结论 自行研制的胸腰椎骨折后路微创器械,手术应用效果良好,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宋红浦  陆建伟  刘宏  张春 《中国骨伤》2012,25(4):313-316
目的:探讨两种微创技术即内窥镜辅助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经皮Sextant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4年6月至2010年4月,胸腰椎骨折患者76例,男45例,女31例;年龄21~58岁,平均为36.4岁;分别采用内窥镜辅助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A组24例),Sextant系统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B组20例),传统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C组32例)治疗,观察并比较3组的临床及影像学各项指标。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年。术后1年取内固定,均未发现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松动断裂。A、B两组在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伤口疼痛VAS评分方面均优于C组(P<0.05),但手术时间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组的后凸Cobb角、损伤椎体前缘高度均较术前改善(P<0.05)。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与传统的开放性手术相比,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能够达到复位、固定、早期功能锻炼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短节段经皮微创与常规切开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伴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3年2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伴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32例不稳定胸腰椎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均为单节段椎体骨折,其中男13例,女19例;年龄25~55岁。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15例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固定(微创组),17例采用常规切开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传统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带支具离床时间及术后24 h肌酸激酶数值;比较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测量并计算椎体恢复高度、后凸Cobb角。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8~14个月,平均12.3个月。微创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带支具离床时间、术后24 h肌酸激酶数值均少于传统组。微创组术后1~3 d的VAS评分小于传统组,术后3个月ODI指数优于传统组。两组术后的椎体恢复高度和后凸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符合微创原则,在治疗单节段伴有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是安全的,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微创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脊柱转移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12月—2019年6月,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收治胸腰椎转移癌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其中36例采用微创手术治疗(微创组),36例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开放组).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患者疼痛缓解情况,采用Franke...  相似文献   

12.
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经多裂肌间隙入路,3D-View微创拉钩系统辅助下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3月~2010年5月共收治21例因高处坠落导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但不伴有神经损害症状的患者,MRI及CT检查示无明显椎管内占位,无需行椎管减压术。所有患者均经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隙入路,3D-View微创拉钩辅助下直接显露伤椎及上下邻近椎体的关节突关节,行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后3 d均佩戴腰围下床行走。观察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等情况,影像学结果评定伤椎椎体高度恢复情况及骨折愈合情况,临床结果评定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结果手术切口长3.7~5.8 cm,平均4.4 cm;手术时间为45~95 min,平均65 min;术中出血量为55~110 mL,平均75 mL;术中及术后未出现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7.6个月,末次随访矢状面X线片示伤椎矢状面中位线高度从术前平均2.2 cm增至术后平均3.1 cm,末次随访时CT片示骨性愈合率为100%。末次随访时,腰背痛VAS评分从术前平均7.7分降至平均0.5分。结论经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隙入路,3D-View微创拉钩辅助下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对椎旁肌的破坏小、术中出血少、术后顽固性腰背部疼痛的发生率低、骨折椎体高度恢复满意,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1年10月60例无神经症状无须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按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椎旁肌间隙入路19例(A组);传统后正中入路41例(B组)。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视觉模拟量表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评分及椎体高度矫正率等各项临床指标。 结果 A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VAS疼痛评分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椎体高度矫正率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方式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显露方式比较,具有术者操作简单、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患者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经皮微创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原因。方法 2012年2月—2015年2月,采用后路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的胸腰椎骨折患者742例,其中男425例,女317例;年龄17~60(41.9±8.6)岁;损伤节段:T11 82例,T12 227例,L1 231例,L2 93例,L3 69例,L4 40例。AO分型:A1型262例、A2型95例、A3型335例、B1型41例,B2型9例。详实统计并分析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其原因。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1~36(22.9±5.8)个月。共46例发生并发症(6.2%),其中术中并发症7例,包括导丝断裂3例,腹主动脉损伤1例,硬膜损伤3例;术后并发症39例,包括螺钉位置不良17例(共19枚钉),螺钉断裂8例,螺塞脱落2例,连接棒松动3例,复位不良4例,迟发性感染5例。7例术中并发症患者经术中及时处理,手术顺利完成;39例术后并发症患者中14例行手术翻修,其余患者给予支具等辅助治疗,术后恢复良好。结论经皮微创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包括感染、血管损伤、螺钉位置不良、复位欠佳、内固定失败等,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螺钉位置不良,其发生率为2.29%(17/742);并发症发生主要原因为手术误操作,占52.2%(24/46)。  相似文献   

15.
自2004年6月至2006年9月,采用微创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3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