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读贵刊1990年第3期《狐惑病新识》获益非浅,然对其论点难以苟同,今不揣简陋,略陈管见如下: 1.《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云:“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  相似文献   

2.
狐惑病在汉朝张仲景《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第三》中有所记载。本病因湿热虫毒引起,“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类似于西医之白塞病。白塞病亦称白塞综合征或眼口生殖器综合征,具有慢性、进行性、复发性的特点。本文浅谈对本病的施护体会。  相似文献   

3.
狐惑一病,见于《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症治第三”,论病症三条,即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原文谓:“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是说狐惑病的症状类似伤寒,想睡眠但又不能闭目入寐,不论是躺下或起床,都表现精神不安。狐与惑的区别是:咽喉部蚀烂的为惑,前后阴蚀烂的为狐。病人不想进食而且怕闻到饮食的气味,面目一阵红、一  相似文献   

4.
“面目乍赤、乍黑、乍白”出自《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篇,为狐惑病证候表现之一。后世医家对面目证候的病机论述多推崇赵以德之论而作“虫蚀”解。现行《金匮要略》教材将该句释义为面部和眼睛的颜色一会儿变红,一会儿变白,一会儿变黑。通过对“面目”“乍”“蚀”字的剖析及对狐惑病病因的探讨,发现该病与虫蚀无关,而是与脾胃湿热气虚而化火相关,并应将原句释义更正为“面部的颜色有的红,有的白,有的黑”。  相似文献   

5.
中药为主治疗狐惑病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狐惑病(白塞氏综合症),早在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中就有论述“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蚀于上部则声喝”。此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以巩膜睫状体炎,滤泡性口腔炎,急性女阴溃疡为主要特征。故又名限、口、生殖器综合症,多发于女青年。我们自1981年至1987年先后收治5例狐惑病人,以中医治疗为主,分别采用内服,外治的方法(有1例严  相似文献   

6.
狐惑病新识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第十条说:“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部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相似文献   

7.
《金匮要略》中“狐惑”两字从传统考据之音韵、训诂探源当为“弧蜮”。《说文解字注》指出“狐”并非指狐疑之意,当为“弧”之错讹,为“蜮”的外形特征,指身体呈弧形;“惑”非为疑惑之意,当读“蜮”,即江淮水滨之虫。马王堆出土文献《疗射工毒方》对“蜮”的记载突出其具有“射”的功能,符合“蜮”身体呈弧形的外形特征。“狐惑”表现出的“状如伤寒”“蚀于喉”“蚀于阴”“面目乍赤乍黑乍白”等症状与恙虫致病之“偶有畏寒,伴有剧烈头痛全身疼痛乏力,食欲不振;腋下、会阴、肛门出现无痛的庁;丘疹眼结膜的充血”等表现十分吻合。针对此“弧蜮”症状与恙虫致病,通过地下出土与现存传世文献“二重证据”相互佐证,运用训诂学方法,推理出“狐”为“弧”之错讹,“惑”与“蜮”同源,明晰“狐惑”之源流。  相似文献   

8.
温清饮加味治疗狐惑病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清饮加味治疗狐惑病的体会邵性丽(南京市中医院210001)关键词温清饮狐惑中医药疗法狐惑病早在我国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就有症状和治疗方案的记载。1937年土耳其皮肤病学家白塞氏开始把口、眼、外阴溃疡三部分症状联系起来,成为一个特殊的综合症,被后...  相似文献   

9.
韩斐 《中国医药导报》2012,(33):109-110
本文针对症状繁杂、辨证颇难的"百合病"与"狐惑病",根据《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以"百合知母汤"或"甘草泻心汤"为主,灵活加减,并辅以耳穴贴压,通过养阴润燥、清热安神的方法,对其治疗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白塞病是一种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的全身性疾病,临床以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炎为主要特征,并常累及皮肤、消化道、神经系统等。白塞病发病原因至今不明确,病理基础为血管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无有效根治方法。白塞病的临床表现与《金匮要略》中所述的"狐惑病"类似,从狐惑病的病因病机着手,寻找可靠的治疗白塞病病理依据。现代研究多从肝、脾两脏论治狐惑病,从肝经湿热,火热上炎,湿热下注,瘀毒蕴结着手治疗本病。鲜有从心立论的研究,本文笔者从心立论,探讨心与白塞病的关系,探寻白塞病治疗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白塞氏病又名“眼、口、生殖器三联综合征”。其主要临床症状,与《金匮》中描述的狐惑病颇相类似。本文是原著者对日本用中医药治疗白塞氏病情况所作的概括性的介绍。日本自1956年开始用中医药治疗白塞氏病。据矢数道明所作的调查统计,日本临床  相似文献   

12.
<正> “狐(?)”这一病名是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先提出的,关于“狐(?)”的“(?)”字,目前较多见的《金匮》版本以及后世医家的注释本中,大多取用从心的“惑”字,而近年来湖北中医学院主编的几版《金匮》讲义均取用从虫的“(?)”。这可能是各自所据版本不同的缘故,但笔者认为恐怕也是对本病命名立意的不同见解使然。对于本病何以取名“狐(?)”,注家各有阐发,有从《金匮》原文“蚀于上为(?),蚀于下为狐”而  相似文献   

13.
狐惑病较为罕见,在临床症候上多疑惑乱,故曰:“狐惑”。根据本病症候表现与现代医学的眼、口、生殖器综合征(Behcet氏症)颇为相似。由于,本病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故给治疗上带来困难。笔者根据辨证施治,审  相似文献   

14.
口腔溃疡多伴有其他全身疾病同时存在,中医称为“狐惑病”,多伴有生殖器、皮肤、眼病与全身症状.辨证一般分为实证与虚证.“心脾有热,常患口疮……”(《外台秘要》),“口疮者心脾有热,气冲上焦熏发口舌故作疮也”,“中气弱,谷气少,虚阳上发而为口疮…….(《圣济总录》). 在临床病例中以“心火旺”、“肝胆火旺”及“脾胃实热”多见.  相似文献   

15.
甘草泻心汤治疗风湿类疾病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草泻心汤见于《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中 ,分别用于治疗“狐惑病”和“虚痞”。这是异病同治的经典之作。临床曾反复、长程使用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白塞病和干燥综合征 ,疗效较好。白塞病多由中焦郁热或下焦湿热引发 ,而干燥综合征多由感受燥热之邪或内生燥热所致 ,甘草泻心汤能清热解毒 ,泻火而培中 ,且方中重用甘草 ,现代药理学认为甘草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 ,切中风湿类疾病之病机  相似文献   

16.
《金匮》狐惑病证治源流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古今献的整理,从病名及相关疾病、病因病机、临床治疗三个方面对《金匮》狐惑病的证治源流进行综合探讨。  相似文献   

17.
狐惑病是以口腔、咽喉、前阴部、肛门和眼部发生腐蚀溃疡为特征的病证。症状与白塞氏综合征颇为相似。目前,病因尚属不明,亦无特效疗法。祖国医学认为狐惑病多由湿热病邪侵入体内,转化为湿毒所致。治疗以清热、利湿、解毒为原则。《金  相似文献   

18.
药浴作为内病外治的一种传统疗法,源来已久。早在《五十二病方》就记载用雷丸药浴治婴儿癫痫。《礼记·曲礼》:“头有疮则沐,身有疡则浴。”屈原《云中君》述:“浴兰汤兮沐芳华。”东汉时期张仲景将浴法推广于临床,《伤寒杂病论》载用百合洗方洗身以治百合病,矾石汤渍脚以治脚气、苦参汤洗浴治疗狐惑病等等。到明清,药浴法发展成熟,并探讨了相关机理,如祁坤《外科大成》,高秉钧《疡科心得集》,陈自明《外科精要》等;吴师机《理瀹骈文》是集大成者,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虽治在外,无殊治内”等著名论断。现代药浴疗法因其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9.
白塞氏综合征(Behcet's Syndrome)系1937年由土耳其医生Behcet首先描述并报告,并以他的名字命名,至今仍被沿用。追溯历史例如我国古代名医张仲景早在东汉时期(公元三世纪初)在他的《金匮要略》方论里就有本病完整的记载,他把百合狐惑阴阳毒三种病例在一起论述,这些病症虽各有特征,但某些症状却有类似,故合为一篇讨论,并对本病作过这样的描述: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  相似文献   

20.
百合病首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有关百合病的定义、病因病理等 ,历代医家均有不同见解和说法 ,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百合病的概念、病因病理、治则治法及和现代医学的关系 ,对于指导临床具有重要意义。1 百合病概念从明代赵以德首次注释《金匮要略》以来 ,历代注家对百合病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说法。1 .1 脉病说《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云 :“百合病者 ,百脉一宗 ,悉致其病也”。后世医家多在此基础上加以阐发。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云 :“百脉一宗者 ,分之则为百脉 ,合之则为一宗。悉致其病 ,则无之非病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