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8 毫秒
1.
目的分析抗肿瘤药物所致严重不良反应的具体情况,提出必要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20例抗肿瘤药物导致的严重不良反应报告。结果中老年患者易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抗肿瘤药物致严重不良反应患者以中老年人群为主,其中年龄>40岁患者占78.8%。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多在用药后24 h内,占81.9%。320例抗肿瘤药物致严重不良反应患者中经及时发现,停药后,积极有效处理,其中治愈174例,占54.4%;好转141例,占44.1%;5例患者留有后遗症,占1.6%。结论抗肿瘤药物所致严重不良反应与患者年龄、给药情况存在一定关系,临床需重视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积极预防,密切监测患者用药情况,减少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类型及临床表现,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2019年由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引起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症状、转归及可能的机制。结果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引发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主要是过敏反应及过敏引起的一系列症状,用药2 h内发生的速发型过敏反应的严重程度高于迟发型过敏反应,经过积极治疗,8例患者均痊愈或好转。结论临床医务人员要熟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和救治措施,详细询问过敏史,按规定进行皮试,用药期间注意观察,一旦发生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立即救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北京协和医院严重药品不良反应(ADR)的药品、发生机制、高危因素、防治措施,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根据《常见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技术规范及评价标准》确定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并对怀疑药品、ADR类型、发生时间、住院费用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共330例,按照ADR报告评价标准确定35例为严重不良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脊髓休克、横纹肌溶解、心绞痛、上消化道出血、室上性心动过速、急性胰腺炎、QT间期延长、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等。引起严重ADR前3位的药品分别是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物和对比剂。涉及男性14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38岁,住院时间平均35 d。5例既往有食物或药物过敏史,1例放弃治疗后死亡,34例患者停药或对症治疗后均好转出院。结论:预防和减少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对患者的伤害是药师服务的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分析临床药物应用与严重皮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性及其防治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3例严重皮肤药物不良反应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笔者的长期的工作经验以及对相关医学知识的了解和认识,综合分析探讨皮肤药物不良反应与临床药物应用的相关性。结果严重皮肤药物不良反应与相关药物应用存在重要联系,临床用药不当容易引起相关严重皮肤药物不良反应。结论临床用药应该根据患者的个人体质,各类药物特性的不同,合理给药、谨慎用药。  相似文献   

5.
戎芳 《中国医药指南》2014,(33):164-165
目的探讨头孢菌素类药物引发的严重不良反应,并对其提出相应的防止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所收治的157例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并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应对措施。结果 157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以及二重感染、神经精神系统毒性、血液与造血系统毒性、肝肾毒性以及戒酒硫样反应,其中发生严重不良反应67例,65例经对症治疗积极抢救后不良反应消失治愈出院,2例患者因抢救无效死亡。结论合理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严格掌握其禁忌证,建立预防措施及突发不良反应应激院能够积极预防、制止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挽救严重不良反应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我院严重药品不良反应(ADR)的药品、发生机制、高危因素、防治措施,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上报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药品不良反应,根据《常见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技术规范及评价标准》确定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并对怀疑药品、ADR类型、发生时间、住院费用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8年1月-2012年12月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共545例,其中42例为严重不良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血小板减少症、全血细胞减少症、急性肝衰竭、急性胰腺炎、急性肾衰竭、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等。引起严重ADR前3位的药品分别是对比剂、抗菌药物和抗肿瘤药物。涉及男22例,女20例,平均年龄46岁,住院时间平均41 d,住院费用平均273 015.39元,住院药物费用平均80 135.69元。5例既往有食物或药物过敏史,3例死亡,39例患者停药或对症治疗后均好转出院。结论:医院应不定期开展医疗安全案例警示培训,重点关注药品不良反应,尤其是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抗高血压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促进临床安全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7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我院上报的抗高血压药品不良反应(ADR)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4年间共有112例抗高血压药物ADR,占总数的5.9%;女性患者多于男性;70~90岁之间患者ADR发生最多;CCB与ACEI类ADR发生最多均为33例;严重不良反应4例,其中3例使用药物以利血平为主。结论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高血压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药物不良反应,逐渐淘汰易导致严重不良反应的抗高血压药物,根据患者基本情况,合理选择药物,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临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不合理用药的相关性,总结经验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1月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例患者中3例患者在停止用药及更换药物后,不良反应的症状得到了改善。2例出现较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经及时的抢救,患者生命得以挽回。1例老年患者,因症状较重并伴发急性心力衰竭,经抢救无效而死亡。结论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多与临床不合理用药相关,所以加强药品使用管理,提高医院对临床上使用药物时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认识,可为合理用药做到保证。临床上如果医师可以做到用药安全、有效、适当、经济,可明显地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也可提高患者的治愈率,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相似文献   

9.
朱孝雷  吴静 《抗感染药学》2019,16(4):641-643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功能损害案例的不良反应发生特点,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肝功能损害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调取医院2016年—2018年间上报的药物致肝功能损害的不良反应报告58例,统计其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年龄和药物类别、不良反应严重程度、不良反应转归等方面的资料,并分析其药物性肝功能损害案例的不良反应发生特点。结果:3年期间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197例,涉及药物性肝功能损害患者58例占29.44%;而58例药物性肝功能损害患者中症状严重的49例占84.48%;涉及12大类药物,以抗结核药物和抗菌药物的发生率为最高,分别为36.11%和16.67%;经相关治疗58例患者均被治愈。结论: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涉及药物性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较高,临床应引起高度重视,采取适当措施预防药物性肝功能损害的发生、发展,并及时给予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10.
何行厉 《抗感染药学》2019,16(10):1735-1738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致患者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与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抽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间临床抗菌药物致患者严重不良反应69例资料,分析其发生不良反应的特点与原因。结果:69例严重不良反应患者中,主要发生在呼吸科;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有注射用乳糖酸阿奇霉素、注射用头孢他啶、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及注射用头孢唑肟钠等;用药途径主要为静脉滴注;临床表现为皮肤及软组织损害、肝胆系统损害、心血管系统损害等。结论:药师通过多种途径对临床用药的宣教工作,促进了临床合理用药,确保了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刘岚 《中国药事》2013,(11):1218-1218
目的 为临床医护人员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结合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症状,对药物的化学成分及作用机理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 马来酸桂哌齐特耐受性良好,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比较罕见,容易被忽视.提示医护人员使用该药时应密切观察,出现不良反应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救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布洛芬口服制剂致不良反应/事件的特点及可能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整理2012年山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收集的布洛芬口服制剂不良反应/事件监测数据,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原患疾病与过敏史、用法用量、不良反应表现和合并用药等方面分析。结果布洛芬致不良反应在各个年龄段均有发生,男性(57.66%)略多于女性(42.34%);临床使用时主要用于清热、解毒、镇痛等,无超适应证用药情况;布洛芬不良反应数据中超剂量使用估计占4.43%,长期使用估计占2.85%;不良反应主要累及胃肠系统,严重不良反应表现为胃肠道出血、过敏性休克等;视觉损害不良反应占所有不良反应的1.18%。结论布洛芬疗效是确切的,但要关注布洛芬导致的严重胃肠道损害、过敏性休克和视觉损害等反应。  相似文献   

13.
胡东梅  梁小丽  孙银华 《安徽医药》2017,21(6):1157-1159
目的 研究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Ⅰ)严重不良反应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中心反馈的本地企业全国范围内2014年1月-2016年8月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Ⅰ)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51例,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男女性别比为1∶0.96,发生时间多在用药后30 min内,累及系统-器官以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居多.结论 脂溶性维生素(Ⅰ)的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有药品自身因素和临床使用不合理等人为因素.生产企业应提高药品质量;临床医师用药前详细询问过敏史,遵照说明书用药,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发生不良反应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双黄连注射液不良反应的文献资料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晓丹 《药品评价》2006,3(2):119-120,104
目的 分析双黄连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的特点。方法 对2002-2005年国内报道的双黄连注射液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 双黄连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多比较严重,须得到应有重视。结论 双黄连注射液使用时要对患者各种因素全面了解。  相似文献   

15.
王利霞 《中国药事》2014,(3):320-322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引起严重中枢神经系统(CNS)不良反应(ADR)的临床特征、相关因素、发生机制及防治策略,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报道并分析1例左氧氟沙注射液致CNS不良反应病例及处理措施。结果查阅相关文献可知,左氧氟沙星引起CNS不良反应较为多见,应当引起临床医师注意。结论左氧氟沙星可导致严重的CNS不良反应,提示临床医师在诊疗过程中不仅要掌握适应症,而且要特别注意药物的剂量、联合用药的相互作用、给药速度以及用药期间患者的反应,以避免发生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不良反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调查2008-2012年我院临床上报的156例喹诺酮类抗菌药所致的不良反应(ADR)报告,建立Excel表格,分别统计患者的一般情况、用药情况、ADR临床表现、ADR处置等项目并作分析。结果:发生ADR患者中女性89例,男性67例,平均年龄(56.7±1.75)岁。ADR共涉及3种药物,左氧氟沙星88例(56.4%),其中严重ADR12例,莫西沙星58例(37.2%),其中严重ADR12例,环丙沙星10例(6.4%),无严重ADR。临床ADR主要累及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等。引起ADR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结论:氟喹诺酮类抗菌药临床不良反应表现多样,应加强该类抗菌药的不良反应监测,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陈崇泽 《现代药物与临床》2020,43(10):2090-2095
目的 分析福州市长乐区医院抗凝药物致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与规律,为临床药物警戒及促进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福州市长乐区医院2010-2019年上报的135例抗凝药物引发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分别从性别、年龄、用药情况、给药途径和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分布、累及系统-器官损害及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35例患者中男性83例(61.48%)、女性52例(38.52%),男女比例为1.60:1;60~89岁年龄段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用药后5 d~6 m;主要累及系统-器官损害为血小板,出血和凝血障碍和肝损伤;经暂停给药、剂量下调和对症处理,治愈24例(17.78%),好转91例(67.41%),不详17例(12.59%),未好转3例(2.22%)。结论 临床医生应重视抗凝药物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在应用抗凝药物时,严密监测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凝血功能、肝功能等相关指标,以尽量降低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对患者造成的损害。  相似文献   

18.
王晶  于立丽  李文 《现代药物与临床》2018,41(12):2221-2226
目的 分析南京地区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推进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库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调取并筛选2017年接收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数据,将患者性别、年龄、怀疑药品名称、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名称、过程描述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58份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占23.18%。60岁以上患者占48.60%。抗感染药物和抗肿瘤药物发生率较高,分别为115例(32.12%)和80例(22.35%)。静脉滴注为主要的给药方式(294例,82.12%)。在累及器官、系统中,全身性损害发生频次最高(195频次,28.97%),其次为呼吸系统损害。结论 本次分析中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有关。医疗机构、经营企业和生产企业应加强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监测,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的安全性。方法:对1 680例患者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对其处置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1 680例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者共78例,占4.643%。其中轻度不良反应为68例,发生率为4.048%;中度和重度不良反应各5例,发生率均为0.298%;无死亡病例。结论:尽管会发生一些不良反应,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仍然是一种相对安全的眼底病检查方法。在检查过程中,要重视患者的全身反应,严格掌握好适应证和禁忌证,检查室必须具备急救条件,一旦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及时抢救,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