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温经通络汤结合针灸治疗风寒湿痹型关节炎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分泌型糖蛋白(Wnt)-3α,β-链蛋白(β-catenin)及骨形成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2,BMP-2)表达的影响。方法:选自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2月—2016年11月收治的112例风寒湿痹型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6例。观察组给予温经通络汤联合针灸治疗,对照组给予塞来昔布联合来氟米特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临床证候积分、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及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变化情况以及血清Wnt-3α,β-catenin及BMP-2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6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00%,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中医临床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降低更显著(P0.01)。两组治疗后ESR,CRP,RF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下降更显著(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血清Wnt-3α,β-catenin及BMP-2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温经通络汤结合针灸治疗风寒湿痹型关节炎疗效显著,其可下调Wnt-3α,β-catenin,BMP-2表达,缓解关节疼痛及改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自拟通络散联合来氟米特治疗风寒湿痹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分泌型糖蛋白(Wnt-3α)、骨形成蛋白-2(BMP-2)水平的影响,为该病的有效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114例风寒湿痹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7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塞来昔布、来氟米特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自拟通络散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后统计临床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类风湿因子(RF)、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BMP-2、Wnt-3α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4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70%(P0.05);2组中医证候积分及RF、ESR、CRP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研究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血清BMP-2、Wnt-3α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均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BMP-2、Wnt-3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6%,对照组为33.33%,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通络散联合常规西药治疗风寒湿痹型类风湿关节炎病情缓解率明显高于单纯西药治疗,且安全,可能与有效调节血清BMP-2、Wnt-3α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防己地黄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对早期软骨破坏标志物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1月—2020年4月在汉川市人民医院治疗的126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塞来昔布胶囊口服,0.2 g/次,1次/d;来氟米特片口服,20 mg/次,1次/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防己地黄汤口服,1剂/d,分早晚2次服用。2组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疾病活动指数(DAS28)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及血清软骨寡聚蛋白(COMP)、分泌型糖蛋白-3α(Wnt-3α)、骨形成蛋白-2(BMP-2)、β-链蛋白(β-catenin)、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和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DAS28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及COMP、Wnt-3α、BMP-2、β-catenin、ESR、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同期组间比较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防己地黄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效果理想,可有效改善症状,降低软骨破坏标志物水平,控制病变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温经蠲痹汤联合益赛普治疗风寒湿痹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风寒湿痹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抗风湿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药温经蠲痹汤联合益赛普治疗,疗程为3个月。治疗3个月后,观察2组治疗前后晨僵时间、肿胀关节数目、压痛关节数目的变化。研究采用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评分)和美国健康评估问卷(HAQ评分)进行临床评价;检测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指标水平的变化及治疗前后关节功能改善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6.480,P0.01);治疗后2组相关检验指标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相关检验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患者DAS28评分和HAQ评分均降低(P0.05),治疗组患者DAS28评分和HAQ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恶心、呕吐、肝功能损害、腹痛、感染等不良发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温经蠲痹汤联合益赛普治疗风寒湿痹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可以明显改善关节炎相关症状、降低检验指标水平,且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蠲痹颗粒联合甲氨蝶呤片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9例活动性风寒湿痹型R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40例和对照组69例,两组均给予甲氨蝶呤片,每次10 mg口服、每周1次的基础治疗;治疗组加服蠲痹颗粒,每次15 g,冲服,每日3次;对照组加服正清风痛宁缓释片,每次60mg,每日2次;两组均治疗8周。观察两组患者疾病疗效、证候疗效,比较治疗前后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性评分(DAS28)、临床疾病活动指数(CDAI)、简化疾病活动指数(SDAI)、关节肿胀数(SJC28)、关节压痛数(TJC28),进行患者疼痛评分、患者自身病情总体评价(PGA)、医生对患者病情的总体评价(MDGA),检测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结果治疗组疾病疗效、证候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两组治疗后DAS28、CDAI、SDAI、SJC28、TJC28、患者疼痛评分、PGA、MDGA、ESR、CRP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1),并且治疗组在改善DAS28、CDAI、SDAI、SJC28、TJC28、疼痛评分、PGA、MDGA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均未出现明显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结论蠲痹颗粒联合甲氨蝶呤片治疗活动性RA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疾病活动度,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祛痹通络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祛痹通络汤和正清风痛宁片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DAS28评分、血清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DAS28评分,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抗CCP抗体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缓解率和疾病活动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祛痹通络汤可有效降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疾病活动程度,改善患者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桂枝附子乌头汤对风寒湿痹型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效果,分析其临床可行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11月收治的风寒湿痹型类风湿患者96例。按照就诊顺序对患者进行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治疗组采用针灸联合院内制剂桂枝附子乌头汤治疗;对照组采用院内制剂桂枝附子乌头汤治疗。对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症状进行量化评分,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2组患者的主要症状量化评分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2组患者疗效比较,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针灸结合桂枝附子乌头汤对风寒湿痹型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追风活络饮合复方乌头微乳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风寒湿痹证疗效及对相关炎性指标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1月—2017年1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诊治的128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4例给予美洛昔康(7.5 mg/次,1次/d)、来氟米特(20 mg/次,1次/d)口服,观察组6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追风活络饮合复方乌头微乳剂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评分、疾病活动程度(DAS28)评分、简化疾病活动性指数(SDAI)、健康评价问卷评分(HAQ)及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IL-6水平变化,同时统计毒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主要临床症状评分、DAS28评分、SDAI评分、HAQ评分及ESR、RF、CRP、TNF-α、IL-1、IL-6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毒副作用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追风活络饮合复方乌头微乳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风寒湿痹证可有效缓解疼痛、肿胀及活动受限症状,降低疾病活动度,控制病情进展,抑制机体急慢性炎症反应,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9.
《陕西中医》2017,(8):1116-1117
目的:观察分析三因通痹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IL-1、TNF-α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类风湿关节炎患者92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自拟三因通痹汤,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疗效方面,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TNF-α和IL-1水平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患者TNF-α水平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关节疼痛数、关节肿胀数、DAS-28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的关节疼痛数、关节肿胀数、DAS-28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应用自拟三因通痹汤,能够减少临床症状,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自拟除痹通络汤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将8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双氯芬酸钠肠溶缓释胶囊口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自拟除痹通络汤,每日1剂。两组均治疗1个月。对两组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VAS)、Lysholm评分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并比较两组患者IL-1β、TNF-α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到9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的IL-1β、TNF-α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膝关节VAS评分、Lysholm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变,且治疗半月、治疗1月后治疗组VAS评分、Lysholm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变化更明显(0.05)。结论口服除痹通络汤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通痹胶囊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每组35例。2组均给予甲氨蝶呤治疗,观察组同时服用通痹胶囊,2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对2组临床疗效、安全性、疼痛模拟评分进行比较。结果:类风湿关节炎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得分观察组于治疗结束时小于2.6分,2组分差每个月治疗后分差均大于0.6分。DAS28得分及分差治疗1、2、3个月时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各出现1例轻度不良反应,但未影响治疗。VAS评分治疗后1、2、3个月时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痹胶囊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别嘌醇联合益气除痹通络方治疗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及对白细胞介素家族、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40例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0例给予别嘌呤醇口服,观察组75例在此基础上加用益气除痹通络方辅助治疗,2组疗程均为6个月。比较2组患者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关节损伤评分、血尿酸、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7(IL-17)、TNF-α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近期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骨质破坏评分、关节腔狭窄评分及血尿酸、IL-1β、IL-8、IL-17、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均0.05)。结论别嘌醇联合益气除痹通络方治疗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可有效减轻关节损伤程度,抑制炎症反应,且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祛风散寒贴敷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风寒湿痹型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类风湿因子(RF)的影响。方法将60例风寒湿痹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根据病情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祛风散寒膏穴位贴敷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及患者血中CRP、IL-1、TNF-α、RF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CRP、IL-1、TNF-α、RF水平均明显下降(P均<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均<0.05)。结论祛风散寒贴敷法配合常规西医治疗风寒湿痹型类风湿关节炎较单纯常规西医治疗可以获得更好的疗效,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血清CRP、IL-1、TNF-α、RF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蠲痹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风寒湿痹型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2l例类风湿关节炎风寒湿痹型患者的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有效率为76%。结论:蠲痹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风寒湿痹型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自拟方温阳通络宣痹汤对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疗效,为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提供临床诊治思路。方法选取河南省中医院风湿病科风寒湿痹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5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25例,即治疗组(温阳通络宣痹汤治疗)及对照组(甲氨蝶呤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并分析两组间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中医证候疗效等指标,并记录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症状疗效评价总有效率分别为95.65%和69.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阳通络宣痹汤能够减轻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具有一定的临床安全性,值得临床考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风寒湿痹型类风湿关节炎(RA)应用针刺结合艾灸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8月—2018年2月80例风寒湿痹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数字随机抽取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单纯采用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结合艾灸治疗,观察2组治疗效果、患者主要症状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较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关节肿胀度、双手握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风寒湿痹型类风湿关节炎应用针刺结合艾灸治疗具有较为显著的临床效果,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疼痛,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膝骨关节炎中医证型与血清分泌型糖蛋白Wnt-3α、骨形成蛋白-2(BMP-2)及炎性因子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膝骨关节炎患者174例,其中肝肾阴虚患者36例,脾肾阳虚患者52例,气滞血瘀患者44例,风寒湿痹患者42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Wnt-3α和BMP-2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夹心法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C反应蛋白(CRP),采用魏氏法检测红细胞沉降率(ESR)。结果风寒湿痹型患者Wnt-3α和BMP-2表达量分别为(1.95±0.64)和(1.82±0.34),明显高于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和气滞血瘀型患者(P0.05);风寒湿痹型患者TNF-α表达量为(36.11±8.10)pg/m L,明显高于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和气滞血瘀型患者(P0.05);各中医证型IL-6、CRP和ES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寒湿痹型患者血清Wnt-3α、BMP-2及TNF-α表达明显升高,而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和气滞血瘀型患者各指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中药材》2010,(8)
目的:探讨温经通络散外洗对治疗风寒湿痹型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类法,治疗组用温经通络散中药外洗,对照组以复方水杨酸乙二醇温感型贴剂外用治疗,运用Melzack视觉类比评分法(VAS)进行疼痛程度评分,并运用Lysholm和Gillquist膝关节功能标准进行功能评分。对比温经通络散外洗治疗前后患者关节功能和疼痛程度。结果:两组各主要症状和体征评分,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80%,对照组有效率为56.7%,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效果好于对照组,两组皆无不良反应。结论:温经通络散外洗对治疗风寒湿痹型膝骨性关节炎具有良好的疗效,对于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关节功能有确切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脊痛宁胶囊(JTN)对风寒湿痹型类风湿关节炎大鼠的治疗作用,为祛风通络活血法治疗风寒湿痹关节炎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90只雄性Wistar大鼠,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分2次在大鼠背部、尾根部多点皮内注射牛Ⅱ型胶原与完全弗氏佐剂,制备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风、寒、湿"环境因素连续刺激14 d复制类风湿关节炎风寒湿痹大鼠模型。设模型组、雷公藤多苷组(0.02 g·kg~(-1))和脊痛宁低、中、高剂量组(0.2,0.4,0.8 g·kg~(-1)),ig给药,连续28 d。观察各组大鼠体重、关节肿胀和多发关节炎指数的影响,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踝关节病理变化情况,并对病理损伤程度进行评分。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体重增长较慢,关节炎指数明显升高,后肢关节严重肿胀,血清IL-6和TNF-α的水平明显升高(P0.05),踝关节可见严重滑膜炎症、软骨侵蚀及骨破坏。与模型组大鼠比较,各治疗组可改善风寒湿痹型类风湿关节炎大鼠体重,降低关节肿胀率、关节炎指数(P0.05,P0.01),明显降低血清中IL-6和TNF-α水平(P0.05)。病理结果显示,脊痛宁和雷公藤组较模型组踝关节炎症细胞浸润减轻,软骨及骨破坏减弱,病理评分降低(P0.05,P0.01)。结论:脊痛宁胶囊可明显减轻风寒湿痹大鼠关节炎症和病理损伤,降低血清中炎性因子水平,提示脊痛宁胶囊对风寒湿痹型类风湿关节炎大鼠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龙藤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对缓解关节疼痛程度和体液免疫的影响。方法将60例活动期类风湿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来氟米特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龙藤汤治疗,观察2组DAS28评分、HAQ评分和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IgE和补体C3、C4及免疫复合物C1q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DAS28评分和HAQ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明显降低(P<0.01),IgE未见明显变化(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C1q显著下降(P<0.01),补体C3、C4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龙藤汤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能进一步缓解关节疼痛,对体液免疫有一定影响,可能与降低IgG、IgA、IgM和C1q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