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日光温室内以番茄品种辽园多丽为试验材料,对温室番茄植株在一个干旱周期中茎直径变化动态、不同天气条件下茎直径变化规律及茎直径变化与土壤水分状况的关系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一个干旱周期中,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降低番茄茎直径日变化幅度逐渐增大,茎直径变化量能灵敏、适时、准确地反映植株体内的水分状况;晴天番茄茎直径变化幅度明显大于阴天;直径日最大收缩量与土壤相对含水量具有极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r2=0.986 3)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温室内番茄茎直径变化量动态预测模型,为番茄需水规律提供一定决策支持。【方法】采用多层感知机算法与植物生理生态信息相融合的方法,建立一个包含空气温湿度、土壤湿度、叶片温度、茎直径变化量及光合有效辐射的基于多层感知机算法的茎直径变化量预测模型。采用3层隐含层神经网络对经过正则化及归一化的6维训练集数据向量,进行全连接式训练后,得出预测模型,验证集数据输入预测模型后得出1维输出向量,对输出向量进行反归一化进而得出茎直径变化量预测值。【结果】建立的基于多层感知机短时番茄茎直径变化量动态预测模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回归系数(R2)为0.901,均方根误差(RMSE)为0.175。【结论】该模型适用于温室番茄短时茎直径变化量动态预测,具有较好的应用场景。  相似文献   

3.
茎直径微变化诊断作物水分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株茎直径的收缩和膨胀与作物体内水分状况密切相关,茎直径变化测量参数能实时、灵敏地反映作物水分亏缺程度。与其它水分诊断方法相比,基于茎直径微变化监测的方法具有简便、稳定、无损、连续监测和自动记录的优点。通过对作物体内水分的动态监测,并与计算机应用相配合,可以用于温室和大田条件下指导适时灌溉。  相似文献   

4.
不同季节(茬口)日光温室温光环境和番茄生长发育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季节(茬口)日光温室的光温环境条件差异很大,随着番茄生育进程的推进,冬春茬室内的光照强度不断增强,温度不断升高,光温的变化逐渐符合番茄的生育要求,秋冬茬番茄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日光温室内的光照强度不断减弱,温度不断降低.冬春茬的番茄叶面积指数、比叶面积、经济学产量和生物学产量以及经济系数都高于秋冬茬.秋冬茬番茄生育前期温室内较好的温光环境使株高、平均节间距、第一花序节位、叶面积比较高,但从结果期开始番茄生长基本处于弱光低温的逆境中,叶片厚度和单果重都较冬春茬低.番茄果实品质Vc、有机酸、可溶性蛋白和硝酸盐含量秋冬茬大于冬春茬,可溶性糖、糖酸比、游离氨基酸含量是秋冬茬小于冬春茬.总之,冬春茬优于秋冬茬的温光条件,更有利于番茄的生长发育和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通过在温室内分布温度传感器,分析乌鲁木齐地区夏季日光温室温度分布和连续变化情况,通过对连续一周数据分析发现,全天温度≥20℃以上时间超过12h,温度呈上升快、下降缓慢趋势;高温不利于番茄生长和果实着色,应采取相应的降温措施来进行环境调节;温度差异分布为日后环境调控及温度节点布置位置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6.
采用热平衡法获取温室内结果期番茄的茎流速率,对不同天气状况下番茄茎流速率与室内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和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番茄的茎流速率总体上呈单峰曲线,在高峰阶段波动变化,且在晴天的波动幅度与次数均明显大于阴天的;温室环境因子与番茄茎流速率的相关程度表现为光合有效辐射>相对湿度>温度>CO2浓度,其中光合有效辐射和温度与茎流速率呈显著正相关,而相对湿度和CO2浓度与茎流速率呈显著负相关.最后建立了描述番茄茎流速率与室内环境因子间关系的多元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R2=0.7434,P<0.0001),可为温室环境调控和合理灌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采用热平衡法获取温室内结果期番茄的茎流速率,对不同天气状况下番茄茎流速率与室内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和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番茄的茎流速率总体上呈单峰曲线,在高峰阶段波动变化,且在晴天的波动幅度与次数均明显大于阴天的;温室环境因子与番茄茎流速率的相关程度表现为光合有效辐射>相对湿度>温度>CO_2浓度,其中光合有效辐射和温度与茎流速率呈显著正相关,而相对湿度和CO_2浓度与茎流速率呈显著负相关。最后建立了描述番茄茎流速率与室内环境因子间关系的多元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R2=0.7434,P<0.0001),可为温室环境调控和合理灌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外置式秸秆反应堆在日光温室越冬茬番茄的生产过程中,对日光温室环境因子及番茄光合特性的影响。【方法】以无CO2发生装置的日光温室为对照温室,以利用外置式秸秆反应堆补充CO2的日光温室为处理温室,观测在番茄不同生育阶段(苗期、结果期、转色期)温室内CO2含量、气温、空气相对湿度等环境因子的日变化以及对番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日光温室内CO2含量的日变化曲线呈不规则的“N”形,空气湿度昼夜变化曲线呈“V”形。与对照温室相比,在番茄不同生育期,处理温室10:00-11:30 CO2含量提高了230 μL/L,13:30-16:00提高了84~150 μL/L;夜间平均气温提高了1.5~2.0 ℃,空气相对湿度平均提高了4%~5%;并可显著提高不同生育阶段番茄的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率;极显著降低苗期蒸腾速率,显著提高结果期和转色期番茄的蒸腾速率,产量和经济效益分别提高13 707 kg/hm2和59 310元/hm2。【结论】外置式秸秆反应堆能有效改善越冬茬番茄栽培过程中日光温室内的环境条件,缓解晴天日光温室内CO2的亏缺,增加番茄的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率,最终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降雨天气条件下红椎树干直径微变化特征,为开展红椎直径微生长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试验样地位于广西友谊关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实验区范围内,选取3株长势良好的红椎标准木,在树干1.3 m高处安装树干径向变化记录仪,于2019年5—10月连续观测直径微变化过程,同步观测风速、空气温度、降雨、空气相对湿度、光合有效辐射、土壤含水量及土壤温度等环境因子,揭示不同降雨条件下红椎直径微变化特征,并分析不同降雨量级下直径微变化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2019年研究区域雨季的大气降雨总量为847.90 mm,以降雨量级<10 mm的降雨为主,占总降雨场次的46.88%;降雨量级≥50 mm对总降雨量的贡献最大,占总降雨量的59.19%。观测期间红椎树干日平均直径微生长量为30.65μm,直径总增长量为4383.17μm,大于日平均直径微收缩量(-19.91μm)和直径总收缩量(-796.44μm)。降雨对红椎树干直径变化产生显著(P<0.05,下同)或极显著(P<0.01,下同)影响,不同降雨量级对直径微变化的影响表明:红椎树干直径微变化日周期的峰值出现时间表现为随降雨量级增大而滞后,谷值出现时间表现为随降雨量级增大而提前,振幅表现为随降雨量级增大而减小,且在较大的降雨量级下,树干直径微变化日周期表现为单调增加;连续降雨天气条件下,树干直径持续膨胀,当水分达饱和状态时,其直径出现最大值,连续降雨后的几天,直径出现负增长。降雨天气下,直径微变化与空气湿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空气温度、饱和水汽压和土壤温度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风速、光合有效辐射和土壤含水量的相关性因降雨量级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结论】降雨显著影响红椎树干直径变化,其日变化特征对降雨量级和降雨时长的响应存在差异;在相关环境因子中,空气相对湿度、土壤温度和饱和水汽压对直径变化影响的贡献最显著,且这3个因子对不同降雨条件下的红椎直径微变化均具有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温室番茄果实直径生长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番茄果实直径生长曲线是S型。番茄果实直径增长相对速率呈二次曲线型,果实直径增长绝对生长速率呈双曲线型。番茄果实直径增长与生长期日平均温度关系密切,日均温在15-25℃的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果实直径增加迅速,果实直径相对生长速率增大,果实直径绝对生长速率增大。  相似文献   

11.
跨度对日光温室气温和番茄生长的影响及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跨度对日光温室保温性能及番茄生长的影响。【方法】对陕西杨凌地区越冬种植番茄的8,10和12 m 3种跨度西北型日光温室的气温、光照、热流等参数进行监测,以日光温室夜间传热模型为基础,通过夜间气温的变化来分析跨度对日光温室保温性能的影响,同时监测了不同跨度日光温室中番茄幼苗的生长情况。【结果】10 m跨度日光温室1月份平均气温分别较8和12 m跨度日光温室高1.9和2.6 ℃;种植番茄的平均株高分别高0.4和2.2 cm,平均茎粗分别高0.3和0.5 mm;夜间气温的模拟值与预测值吻合度均较高,其中8 m跨度日光温室夜间气温预测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4.40%,10和12 m跨度日光温室分别为2.43%和2.38%。【结论】供试3种跨度日光温室中,以10 m跨度日光温室的保温性能最好,较适宜在杨凌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化肥减施对设施番茄生长生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化肥减施对设施番茄生长、生理及产质量的影响。【方法】以番茄为试验材料,试验设置4个处理:常规施肥(CK),化肥减施15%(OPT-15),化肥减施30%(OPT-30),化肥减施45%,分别测定番茄生长、生理、产量和品质相关指标。【结果】与常规施肥相比,化肥减施15%能够促进植株的株高和茎粗的生长,提高番茄单果重和产量,增加果实的糖酸比,但降低了叶片厚度、果实中总糖和VC的含量。化肥减施30%促进了植株的茎粗生长、增强了番茄叶片的光合速率,增加了叶片厚度,提高了番茄单果重和产量,增加了果实中总糖、VC含量和糖酸比,增产提质效果较好。化肥减施45%降低了植株株高和茎粗的生长,减小了叶片厚度,糖酸比降低,但增加了叶片的光合速率、单果重和产量,果实中总糖和VC的含量也有所增加。【结论】化肥减施30%不仅减少了化肥的投入,而且可以适当提高番茄产量和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13.
为实现设施番茄短程栽培模式标准化,在兼光型植物工厂条件下,研究栽培方法和摘心位置对短程栽培番茄植株形态和果实品质影响。试验采用3种栽培方法为岩棉培(R)、椰糠培(C)和水培(H),2种摘心位置为2穗摘心(D)和3穗摘心(T),全因子试验设计,6组处理,统计分析植株生长和果实品质指标,综合评价并获取最优栽培模式。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法对茎粗、叶面积、产量指标和果实品质指标影响极显著(P0.01);摘心位置对叶数、叶面积、坐果数和单株产量影响极显著(P0.01),对茎粗影响显著(P0.05),对果实品质无显著影响;两因素交互作用对株高影响极显著(P0.01)。椰糠培3穗摘心处理组综合评分表现最佳,该栽培模式下植株生长健壮,果实产量和品质优良。研究可为设施番茄短程栽培优质高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温室番茄果实直径变化量的动态预测模型,为番茄所需水肥规律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选择番茄果实横径为研究对象,以5株番茄果实膨大期的数据建立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植物生理生态信息和环境信息进行分析,提取主要成分,以主成分为自变量,输出变量为因变量,建立一个包含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含水率、叶片温度及果实横径...  相似文献   

15.
新疆干旱荒漠区日光温室高产番茄生长发育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疆干旱荒漠区日光温室高产番茄生长发育动态进行分析,以便为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高产番茄生长发育呈典型的"S"型曲线,株高、茎粗、主茎叶片数、单株果穗数表现为定植至定植后18 d缓慢生长,18 ~39 d快速生长,39 d后又缓慢生长,单株果数的快速增长出现在定植后45~65 d;5个测定指标的日增长量均呈抛物线变化,最大增长量出现的时间差异很大,株高在定植后18~39 d,茎粗在定植后13~18 d,主茎叶片数、单株果穗数、单株果数日增长量最大值分别出现在定植后13、39和45~55 d.说明在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下,植株合理的生长发育动态是取得高产的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塑料大棚春茬栽培中整枝技术的改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改良式单干整枝法和双干整枝法2个处理,以传统单干整枝法为对照,通过对比及方差分析研究了不同整枝方式对番茄植株株高、茎粗和叶片数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改良式单干整枝番茄在早期产量、总产量、果实品质方面均明显高于双干整枝和单干整枝。[结论]在番茄塑料大棚春茬栽培中可改传统的单干整枝法为改良单干整枝,从而提高番茄产量,增加效益。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新旧膜棚内小气候差异及其对樱桃番茄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千禧樱桃番茄为研究材料,对新旧膜棚内冬春季大棚密闭保温时段和春夏季全天通风时段的温度、湿度、太阳辐射差异性进行分析,对比观察樱桃番茄生育期并记录测定两种棚膜栽培条件下果实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全生育期新旧膜棚内均可比外界提高日均温近3 ℃,且两者差异不明显;冬春季晴好天气下,大棚密闭的白天时段,新膜比旧膜增温效果好;其余时段无论晴雨或大棚开闭与否,两者增温、保温效果均无显著性差异;无论季节或通风与否,旧膜的棚内湿度均显著低于新膜,平均偏低3.6%,旧膜在降湿防病方面有一定作用;新旧膜棚内光照差异明显,新膜棚内太阳辐射平均值比旧膜棚高20.6%;在新膜条件下,可以不同程度地将樱桃番茄花期和果实成熟期提前3~5 d;果实大小和病果数受新旧膜影响差异显著;单果质量、果实含糖量以及果实产量等其他指标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不同种类秸秆发酵物对设施蔬菜根区温度及CO2释放的影响,在日光温室内以番茄为供试材料,设置未填埋秸秆(CK)、水稻秸秆(T1)、玉米秸秆(T2)、番茄秸秆(T3)及豇豆秸秆(T4)共5个处理,以垄沟填埋的方式施入土壤,检测冬季土垄内嵌式基质栽培番茄的根区温度、CO2释放及番茄生长指标变化。结果表明:与CK相比,4个秸秆处理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日光温室根区温度和填埋区CO2释放量,促进番茄生长。其中,番茄秸秆(T3)效果最好,其根区温度的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别较CK提高了2.42和2.03 ℃,CO2释放量的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别较CK提高了276和387 mg·m-3,并促进了番茄的生长,主要表现在提高了番茄的株高、茎粗、叶片数和叶片叶绿素SPAD值。因此,在日光温室蔬菜生产中,使用以番茄秸秆为主的垄沟填埋物料的方式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不同种类秸秆发酵物对设施蔬菜根区温度及CO2释放的影响,在日光温室内以番茄为供试材料,设置未填埋秸秆(CK)、水稻秸秆(T1)、玉米秸秆(T2)、番茄秸秆(T3)及豇豆秸秆(T4)共5个处理,以垄沟填埋的方式施入土壤,检测冬季土垄内嵌式基质栽培番茄的根区温度、CO2释放及番茄生长指标变化。结果表明:与CK相比,4个秸秆处理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日光温室根区温度和填埋区CO2释放量,促进番茄生长。其中,番茄秸秆(T3)效果最好,其根区温度的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别较CK提高了2.42和2.03 ℃,CO2释放量的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别较CK提高了276和387 mg·m-3,并促进了番茄的生长,主要表现在提高了番茄的株高、茎粗、叶片数和叶片叶绿素SPAD值。因此,在日光温室蔬菜生产中,使用以番茄秸秆为主的垄沟填埋物料的方式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