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思勰,后魏(公元386——534年)时山东益都(今寿光县)人,曾任高阳太守。当时有两个高阳郡,一个郡治在今山东临淄附近,另一郡治在今河北省高阳境内,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在山东的高阳,因所著《齐民要术》中涉及山东的地名较多。如书中所说济州、齐州、青州、山东、西安(故址在今山东益都境内)、广饶(今山东广饶)等。虽然《要术》记载的范围较广,如畜牧涉及长城以外,加工利用涉及江南(当时江南还不在后魏国土内),但重点还是以山东为主的黄河中下游。贾氏是山东人,又在山东做官,因此,在其著作中反映出山东农林生产和技术状况。  相似文献   

2.
孙金荣 《农业考古》2013,(1):333-338
贾思勰生平事迹资料匮乏,未知或存疑问题多,籍贯故里研究缺乏实证.但对相关资料研究和实际考察,基本判断:贾思勰与贾思同非一人,但贾思勰、贾思伯、贾思同系同宗同族同辈堂兄弟的可能性最大.故贾思勰亦当先祖籍武威,九世祖避祸来齐,故里在北魏青州齐郡益都县(县治约在今寿光城南十里).至于贾思勰故里的准确地点可推知可能与贾思伯、贾思同一样在北魏青州齐郡益都县钓台里,但尚待进一步研究确认.北魏益都县行政区划地图有别于今青州市(1986年前名益都县)行政区划地图.贾思勰故里在不同朝代归属地有异,笼统地说是益都人、青州人、寿光人是不当的.  相似文献   

3.
贾思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农学家。他的生平事绩,史书没有记载,我们只能从他所撰的《齐民要术》得知一些。他是北魏末、东魏时(公元六世纪)人,曾任北魏高阳郡(今山东境內)太守。他主要活动于今天的山东、河北、山西一带。大约在公元533—544年间,写成《齐民要术》一书。  相似文献   

4.
贾思勰简介     
贾思勰是北魂末叶(公元六世纪)的一位农业科学家,山东益都人,约生于公元500年以前。曾作过高阳(今山东境内)太守,晚年以农牧为业。贾氏在思想上和政治上深受法家路线的影响,极力推崇法家重视农业生产的主张,强调力能胜天,尖锐批判孔老二之流“四体不勤,五谷  相似文献   

5.
《齐民要术》卷十“五谷、果蓏、菜茹非中国物产者”中第二十一种“甘蔗”,收录资料四条:第一条释名,标明出出自《说文》,第三条记述交趾甘蔗,注明出自《异物志》,第四条讲种植时期,注明出自《家政法》,只有第二条介绍优良品种——雩都甘蔗,没有说明资料来源。贾思勰为学谨严,他撰著《齐民要术》是“采据经传,(?)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的。这一条也必然有所据。当时,南北分治,雩都是南康郡的一个县,属南朝;贾思勰是北魏高阳太守。估计贾没有亲自来过雩都。“雩都甘蔗”的记述,恐怕只能是“采据经传”了。缪启愉同志在《齐民要术校释》中注释这条作“脱去书名”,是有见地的。  相似文献   

6.
《齐民要术》成书于北魏,其作者为贾思勰。现被大多数农史专家所接受的是,贾思勰为齐郡益都人,与贾思伯、贾思同为同族兄弟,与刘仁之等人颇有来往。本文将结合史料,在前人关于贾思勰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贾思伯等人的生平,进一步考证贾思勰的身世背景,官僚阶层及仕途之路,深入分析《齐民要术》成书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冯青 《农业考古》2016,(4):229-231
北魏时期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然由于流传过程中产生了很多错、讹、衍、夺,加之其语言接近口语,号称为难读之作。其中卷六中"劳戏"之训释,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今结合文献用例和方言口语,认为"劳"有"忧思"、"爱念"义,"劳戏"即是"好戏"、"贪玩"。  相似文献   

8.
我国约有6000年的养鹅历史,北魏时期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就已有相关详细记载。在悠长的历史中,鹅与人民关系密切,并逐渐与民风民俗相融合,再兼鹅本身有别于其他家禽的特殊形态和品  相似文献   

9.
正"下榻"这个词语的背后是有故事的。《后汉书·陈蕃传》中记载,陈蕃性情耿直,行为端正,不畏权贵,被称为"不畏强御陈仲举"。因此,当时讲气节的文人名士都愿意同他交朋友。在他任乐安(今山东省博兴县)太守期间,当地有一位品行高洁的名士周旦,平日里很不喜欢与官员交往,前几任太守的邀请他都拒绝了,但却与陈蕃相处融洽。  相似文献   

10.
“荆桑”和“鲁桑”名称由来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荆桑”和“鲁桑’是我国古农书上最早记载的两类桑树。那么为什么用‘荆”、“鲁”二字冠于“桑”字之前呢?其含意是什么?当今大多数人所持的观点是:当时的人们是根据桑树的原产地加以分类命名的,即山东地方的桑树为鲁桑,荆桑的原产地在南方。笔者认为这一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本文拟对此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察,就教于有识之士。一、农书上对“荆桑”和“鲁桑”的记载“荆桑”和“鲁桑”之名最早出现在后魏高阳太守贾思勰所撰的《齐民要术》中:“今世有荆  相似文献   

11.
<正>从2014年开始,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渭河源景区禹王广场每年8月份会举行"公祭华夏文明先祖大禹"活动。人文始祖大禹,到底与渭河有着怎样的渊源呢?大禹是黄帝的玄孙,其父叫鲧(音同"滚")。大禹的父亲鲧在今四川北川县的汶山有封地,母亲是有莘(shen音同"身")氏部族之女,名叫女志,也叫女嬉。大禹幼年随父东迁,来到中原,帝尧授鲧的封地在崇山,即今中岳嵩山。帝尧在位的时候,洪水滔天,浩浩荡荡,包围了高山,漫上了丘陵,下民非常忧愁。洪水泛滥之时,几个大臣推荐鲧去治水,但尧对鲧很不放心,说他"不服从天命,危害族人,用不  相似文献   

12.
《齐民要术》中"宅田七十步之地"与"亩产百石"的粮食产量释读,受到历史时期和制度演变的局限。本文在综合运用文献史料,并充分借助前人对中国田制史以及度、量、衡的考古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后,得出结论:"宅田七十步之地"并非住宅中的田地,而是未仕士族的近郊之田;通过辨析北魏历史时期与各种制度演变的因素后,对贾思勰所述"七十步之地,亩产过百石"的产量验证,找到了合理解释。但"亩产百石"在不同的时期所指的产量值并不固定,因此与《氾胜之书》中的"亩产百石"只是一种数据巧合。这也为考证不同历史时期的粮食产量问题提供了可参考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3.
<正>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说:"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粮食安全历来是国家安定的首要之务。"渤海粮仓"山东项目区的科技人员自2012年"渤海粮仓"项目立项以来,以黄河三角洲作为主阵地,扎根盐碱地,让昔日的盐碱荒滩变成了丰饶秀丽的沃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渤海粮仓"山东项目区首席专家欧阳竹投身盐  相似文献   

14.
贾思勰《齐民要术》蕴含着丰富的传统农学思想,是农圣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农圣文化以其鲜明的主体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以忠于职守、勤政为民为主要特征,以重农爱农、善为民谋利为基本内容的职业精神是农圣文化主体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反映了贾思勰作为北魏时期的一名地方官吏,以人民为中心,在其位谋其政的职业操守,这一职业精神仍然是我们需不断传承和坚持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瀛州金瓜     
河间,古名瀛州,素有种植金丝瓜的历史。瀛州金瓜(又名金丝瓜),属葫芦科,南瓜属,种子似西葫芦籽,其秧蔓葡伏生长,瓜形一般为长圆形,瓜熟后为金黄色,有光泽,一般亩产2500—3000公斤。金瓜全生育期为90天左右,金瓜根系发达,抗逆性强,适应广,南北方皆宜种植。其栽培技术要点是: 1.整地施肥金瓜喜水耐肥,因此,施足底肥  相似文献   

16.
王志达 《农业考古》2015,(3):114-118
北魏统治时期,政府为赈灾救荒多次颁行"禁令","禁令"可分为"严禁令"与"开禁令"两大类,其内容涉及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开放自然资源与民共享,禁酒,整饬吏治等,这是封建法制和帝王仁德之治的集中表现。北魏政权在维护其封建统治的前提下,积极赈灾救荒。  相似文献   

17.
集安地处吉林省最南端,境内多山川河流,物产丰富,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素称“塞外小江南”。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秦之际,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高句丽人就生活、繁衍在这块富饶美丽的地方。鸭绿江,浑江哺育着他们,老岭山麓的自然资源供给他们的衣食之需。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高句丽王国从纥升骨城(今辽宁省桓仁县的五女山城)迁都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市区)直至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都城南迁,集安国内城作为  相似文献   

18.
开发咸宁茶文化,打造"茶叶之乡"旅游品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文雅 《农业考古》2007,(5):47-50,66
咸宁市上古为楚地,秦属南郡,汉属江夏郡,三国为东吴武昌郡,唐为鄂州而辖五县;江夏(今咸安在内)、永兴(今通山在内)、武昌、蒲圻(今赤壁、嘉鱼在内)、唐年(今崇阳、通城在内)。唐以后或分属武昌郡和兴国军或统属武昌路、武昌府。咸宁自古产茶,古籍称“鄂州茶”、“武昌茶”和“兴国茶”。一、咸宁茶叶史咸宁茶叶历史起源甚早,晋代便有“入武昌山采茗”的记载,有时咸宁属武昌郡,唯九宫山是大山,“武昌山”当指九宫山一带。唐陆羽《茶经.茶之出》有江南茶“出鄂州”之语,今咸宁是唐鄂州主体,也应是当时主要产茶区,其时唐年(今崇阳、通城)和蒲圻…  相似文献   

19.
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是中国重要的农书,在中国农业史和农学史上有重要的价值和重要的贡献,在中国文化史上同样有重要的遗产价值;表现在:一是贡献了中国智慧;二是彰显了魏晋南北朝时代独具特色的文化人格魅力;三是为中国文化留下了重要的农业文化文本。  相似文献   

20.
"农民丰收节"是党中央特别为全体中国农民设立的伟大节日,既是广大中国农民庆祝和享受农业丰收的重要节日,也深刻体现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国家意志。北魏时期贾思勰所创作的农学著作《齐民要术》就归纳出食为政首、要在安民、富而教之、用之以节的农业发展思想精髓。鉴于《齐民要术》在中国农业史上的重要地位,以书中涉及的山东中北部地区为例,结合文献记载,探讨"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历史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