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994~2002年广西甲型副伤寒和伤寒流行情况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 了解1994~2002年接种伤寒Vi疫苗后的7年间伤寒和副伤寒流行变化,评价Vi疫苗对控制伤寒流行的效果并分析甲型副伤寒的特征及影响其爆发流行的因素。方法对自治区疾病控制中心实验室记录、伤寒副伤寒爆发调查报告、监测系统资料、全区伤寒流行地区伤寒Vi疫苗供应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经过血培养证实甲型副伤寒病例为1200例、伤寒为285例;甲型副伤寒与伤寒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十分相似;饮用污染水是引起甲型副伤寒爆发的主要原因;从1999年起,甲型副伤寒杆菌开始超过伤寒菌为优势流行菌株。结论 在广泛使用伤寒Vi疫苗后,伤寒基本得到控制,但因为引起副伤寒发病的危险因素依然存在,甲型副伤寒已取代寒,成为广西农村地区的最重要的传染病之一。为控制甲型副伤寒的流行,在安全饮用水供应状况得到全面改善之前,应尽快研制出副伤寒疫苗。  相似文献   

2.
甲型副伤寒4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对甲型副伤寒44例进行了临床分析,并与同期住院的伤寒进行了对比,发现甲型副伤寒的临床表现、退热时间、并发症的多少与伤寒基本无异,甲型副伤寒的耐药率亦很高,且多重耐药现象普遍;应用头孢哌酮、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注射液对该病有较好的疗效;伤寒快诊(IHA)对甲型副伤寒的阳性率高于传统的肥达试验,但IHA对甲型副伤寒的敏感性不及伤寒。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全州县选择性群体预防接种对伤寒的影响。方法以全州县整个人群为基础。用被动监测法获得的血培养细菌阳性的伤寒病例为研究对象,并以细菌阳性的甲型副伤寒病例作对照,以控制除伤寒Vi预防接种以外的其他混杂因子的干扰,分析使用Vi疫苗后对伤寒发病率的影响。结果1995-1999年全州县学生接种覆盖率为42.2%时,观察到在学生及其他人群中伤寒的发病率均有下降。2000~2004年学生累积接种率为80.3%时,伤寒发病率急剧下降,学生的伤寒发病率比1995~1999年平均下降了97%(P〈0.001),其他人群也下降了84%。从2001年后。全县无伤寒爆发疫情,同时也观察到副伤寒甲病例明显上升。结论选择性对高危人群进行大规模免疫的方案表明伤寒Vi预防接种有高效率,而且能产生明显的群体免疫和群体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4.
伤寒、甲型副伤寒186例临床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本地区伤寒、甲型副伤寒临床特征及耐药动态变化,为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对本院2000年1月至2002年11月186例伤寒、甲型伤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甲型副伤寒、伤寒可并发多脏器损害,依次为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支气管肺炎、肠出血;药敏试验发现伤寒、甲型副伤寒对三代头孢、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达97%以上,对氨苄青霉素、氯霉素耐药率下降。结论 甲型副伤寒较伤寒并发症多、病情重;三代头孢、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仍为治疗伤寒、甲型副伤寒的一线药物。  相似文献   

5.
2005-2009年贵州省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贵州省伤寒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耐药状况,为临床用药及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改良K-B法对伤寒、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贵州省9个市(州、地)26个县(区)的113株伤寒沙门菌和518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10种抗生素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其中伤寒沙门菌除对C IP不耐药,对其余9种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甲副沙门菌仅对CFT、NAL、SMZ有不同程度耐药,耐药率达0.88%~95.95%,个别地区出现了对第三代头孢类药的多重耐药株。结论贵州省伤寒、甲副沙门菌耐药情况已较为严重,尤其是多重耐药菌可能会造成伤寒和甲型副伤寒的流行或暴发。加强耐药性监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对预防控制伤寒和甲型副伤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甲型副伤寒住院病例的药敏试验结果及临床特点,并与近年伤寒病例做对比。结果甲型副伤寒组消化道症状较伤寒组明显,更易并发肝脏损害,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喹诺酮类,亚胺培南,三代头孢菌素敏感性好。结论甲型副伤寒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易误诊,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好。  相似文献   

7.
34例儿童甲型副伤寒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1月~12月我院儿科共收治经血培养确诊的伤寒6例,甲型副伤寒34例,甲型副伤寒占总发病人数的85%,这与以住的以伤寒为主,副伤寒少见不同。为了解儿童甲型副伤寒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现将其临床特点、细菌药物敏感试验、治疗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甲型副伤寒的临床特征和药物敏感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甲型副伤寒患者(副伤寒组)的临床特征和药敏特点,与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随机查找1994~1996年度的伤寒文献级(伤寒组)相比较。结果: 伤寒组和副伤寒组有伤寒及副伤寒中典型特征者、明显全身中毒症状者、相对缓脉、表情淡漠及脾肿大的发生率分别为86.1%、62.5%、36.4%、51%、12.6%和4.8%、38.1%、9.5%、5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发热、玫瑰疹及肝肿大的发生率分别为99.1%、14.1%、19.1%和100.0%、9.5%、29.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副伤寒组喹诺酮类药物敏感率100.0%,三代头孢敏感率90%以上。结论: 甲型副伤寒临床症状不典型,中毒症状轻,脾肿大、相对缓脉和表情淡漠较多见。治疗首选喹诺酮类药物,次选第三代头孢菌素、氯霉素。  相似文献   

9.
玉溪市红塔区1998—2007年伤寒和甲型副伤寒流行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红塔区伤寒和甲型副伤寒流行特征和趋势,为今后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红塔区1998-2007年期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伤寒和甲型副伤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0年后伤寒和甲型副伤寒年度总发病率均超过100/10万,疫情呈快速上升趋势,且间隔2~3年出现高强度的流行;流行季节集中出现在5~10月之间;坝区乡镇发病高于山区乡镇;发病职业以农民、学生、工人、干部职员和教师为主(近80%);发病以10~50岁年龄组为主(85%以上);病原菌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为主,发病危险因素与食用生冷食物有关。结论红塔区2000年后属于甲型副伤寒高流行区,流行因素主要与本地居民饮食习惯有关,加强传染源的管理及饮食行为干预和生冷食物的监测,是控制当前红塔区伤寒流行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红塔区伤寒和甲型副伤寒流行特征和趋势,为今后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红塔区1998-2007年期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伤寒和甲型副伤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0年后伤寒和甲型副伤寒年度总发病率均超过100/10万,疫情呈快速上升趋势,且间隔2~3年出现高强度的流行;流行季节集中出现在5~10月之间;坝区乡镇发病高于山区乡镇;发病职业以农民、学生、工人、干部职员和教师为主(近80%);发病以10~50岁年龄组为主(85%以上);病原菌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为主,发病危险因素与食用生冷食物有关。结论红塔区2000年后属于甲型副伤寒高流行区,流行因素主要与本地居民饮食习惯有关,加强传染源的管理及饮食行为干预和生冷食物的监测,是控制当前红塔区伤寒流行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广西是全国伤寒及副伤寒流行较严重的省份之一,全年均有伤寒副伤寒病例出现,但1996年以前全区以伤寒流行为主,伤寒病例每年7~10月出现一个流行高峰期。自从1996年发现有副伤寒流行以来,到1999年的监测发现全年出现两个流行高峰期,分别是5月份的甲型副伤寒和10月份的伤寒各一个高峰期。而在2004年—2010年的监测发现两个高峰期时间非常接近,分别在7月和8月。广西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伤寒的人群发病率分别为3.96/10万、8.83/10万、3.55/10万、5.04/10万和9.74/10万。1993年—2002年年均发病率为10.27/10万。2004年—2010年伤寒发病率波动在1.61/10万~5.41/10万之间,甲型副伤寒波动在0.80/10万~4.78/10万之间。目前广西的伤寒及副伤寒得到有效控制,但影响疫情暴发的主要原因仍然是边远农村的农民,及学校饮用水被污染所造成。  相似文献   

12.
贵州省1999-2007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贵州省伤寒副伤寒发病规律,掌握流行趋势,为制订伤寒副伤寒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贵州省1999~2007年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及部分实验室检测资料作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99-2007年共报告伤寒副伤寒103419例,年均发病率30.79/10万,年均病死率0.09%,总体发病呈下降趋势,2007年发病率为全国发病率的4.38倍。报告伤寒病例占73.54%。年均发病率最高地区为黔西南州,其次是贵阳市和安顺市。全年均可发病,5~9月发病占62.30%。男女病例之比为1.28∶1,5~55岁发病占88.31%。农民发病占33.43%,学生占25.53%。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423起,报告病例20214例占19.55%,暴发疫情呈逐年减少趋势;暴发地点多在贫困农村、学校和城郊结合部;水型暴发起数占50.57%,食物型18.39%。流行菌型79.87%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伤寒19.31%。伤寒沙门菌对奈啶酸、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头孢噻吩及四环素等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26.44%、11.49%、8.05%、4.6%、2.3%及1.15%;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多种抗菌素敏感,对奈啶酸、复方新诺明及头孢噻吩的耐药率分别为93.18%、2.27%及1.62%;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呈多重耐药。结论全省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明显降低,部分地区发病率仍较高,伤寒副伤寒沙门菌耐药日益严重,流行形势依然严峻,流行菌型及药敏监测势在必行,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导的综合控制措施,保证"洁净的饮用水、卫生的食物和有效的健康教育"等最基础和重要的措施落在实处,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伤寒副伤寒流行或暴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003-2005年伤寒、副伤寒在临沂市的流行规律,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收集我市2003-2005年伤寒、副伤寒疫情报告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采用总和统计和年代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03-2005年共发生伤寒、副伤寒212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6.96/10万,发病集中在6~11个月,占85.88%;年龄主要集中在10-54岁,占69.70%;农民和学生是主要的发病人群,占80.15%。结论查源、灭源是控制伤寒、副伤寒疫情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近年来重庆地区伤寒、副伤寒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月~2003年12月5年间收治的伤寒、副伤寒病例.结果:伤寒病例比重有下降趋势,副伤寒病例比重则从1999年的20%上升到2003年的55.6%.临床以发热、相对缓脉、脾大,血白细胞下降、腹泻为主要表现,玫瑰疹、表情淡漠较少见,大多数病人的热型以不规则或弛张热为主,典型的稽留热仅占25.6%.常见的并发症为中毒性肝炎和支气管肺炎.伤寒、副伤寒对氟喹诺酮类、第三代头孢菌素有很好的敏感性.结论:部分病例临床表现已不典型;近年来副伤寒比重有上升的趋势;氟喹诺酮类药物仍为伤寒、副伤寒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预测贵州省伤寒、副伤寒发病趋势,为进一步制定伤寒、副伤寒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贵州省2004-2012年的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数据,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趋势回归模型的选择,然后利用合适的模型对该数据进行拟合,并预测2013、2014年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建立的贵州省2004-2012年伤寒、副伤寒发病率预测模型为二次多项式趋势回归模型,即y=0.3 821x2-5.8 632x+24.785,决定系数R2=0.9 909,模型拟合效果较好。2013年和2014年预测发病率分别为4.36/10万、6.52/10万。结论贵州省伤寒、副伤寒发病率近年来呈逐年下降趋势,2013年和2014年预测发病率有所升高,需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疫情爆发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方法所有病例都采用统一表格进行个案调查,病例诊断标准参照国标,由临床医生和防疫医生共同诊断。在爆发期间有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明显或症状不典型但白细胞数下降的定为临床病例;血或粪便培养副伤寒杆菌阳性,或血清肥达式反映达辅助诊断意义的定为确诊病例。结果共发病223例,无死亡病例,总罹患率为2.42%(223/9215)。其中学生发病211例,罹患率为2.56%(211/8215);教职工发病12例,罹患率为1.20%(12/1000)。本次疫情是因沙门氏菌污染食物造成的副伤寒爆发,后期疫情延续是因接触性传染引起的。结论本次疫情延续时间较长,主要是由于发现和报告时间较迟,失去早日控制疫情的时机,造成后期接触性传染。因此必须重视学校传染病疫情监测和报告工作,以防肠道传染病的爆发流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2004~2007年南宁市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特征,为伤寒副伤寒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07年南宁市报告的伤寒副伤寒资料进行分析,用Excel及spssl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2004~2007年南宁市共报告伤寒副伤寒330例,年均发病率1.26/10万,无死亡病例,其中伤寒21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82/10万、副伤寒11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44/10万。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发病率城区高于郊县(P〈0.05),男性高于女性(P〈0.01),职业以农民和学生为主,占报告病例数的54.54%。结论南宁市伤寒副伤寒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仍不能掉以轻心。仍需采取对农民、学生和流动人口等高危人群加强健康教育,加快农村地区改水改厕工作,改善人民群众卫生条件和加强疫情监测等综合措施来进一步降低伤寒副伤寒发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