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早期妊娠3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宫内妊娠胚胎种植于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切口瘢痕处,是一种少见的剖宫产远期并发症.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此并发症的发生也有上升的趋势,如果不能及时诊断及治疗,将有子宫破裂和大出血乃至手术切除子宫的可能.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3例相关病例进行报道,旨在引起同道对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切口瘢痕处早期妊娠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B超检测妊娠晚期子宫下段瘢痕厚度对再次剖宫产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B超检测妊娠晚期子宫下段瘢痕厚度对再次剖宫产术的意义.方法:对2007年1~12月本院再次剖宫产病例在术前均行B超检查子宫下段瘢痕厚度.其中瘢痕厚度3 mm组60例,瘢痕厚度≤3 mm组26例,对病例的术前宫缩情况、术中出血量、缩宫素总用量与产后出血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再次剖宫产孕妇B超检查子宫下段瘢痕厚度≤3 mm组在术前宫缩、产后出血发生率、缩宫素总用量上与3 mm组孕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B超检测妊娠晚期子宫下段瘢痕厚度对再次剖宫产术中的处理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妊娠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比较首次剖宫产100例孕妇(对照组)和瘢痕子宫妊娠再剖宫产孕妇100例(观察组)术后切口的感染发生率、切口感染特点,分析瘢痕子宫妊娠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产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瘢痕子宫妊娠切口感染患者切口处脓液标本中共培养出革兰氏阴性菌19株(65.52%)、革兰氏阳性菌10株(34.48%),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检出率较高(31.03%、17.24%)。年龄≥35岁、剖宫产前BMI30 kg/m2、胎间隔时间2年、有胎膜早破、手术切口≥10 cm、生殖道感染史、围术期未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是瘢痕子宫妊娠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瘢痕子宫妊娠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不容忽视,致病菌以大肠埃希菌最为常见,临床上应根据其病原菌分布特点和危险因素实施针对性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4.
子宫动脉栓塞在剖宫产子宫瘢痕部位妊娠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剖宫产子宫瘢痕部位妊娠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例剖宫产子宫瘢痕部位妊娠的患者行选择性双侧子宫动脉栓塞,6例联合甲氨蝶呤灌注用药.结果:10例患者均顺利实施了子宫动脉栓塞,清宫时出血量少,疗效满意.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是治疗剖宫产子宫瘢痕部位妊娠的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剖宫产瘢痕妊娠(ceasareanscarpregnancy,CSP)是一种少见而危险的异位妊娠。随着剖宫产率的不断增加,CSP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处已不再是孕囊异位种植的罕见部位[1]。  相似文献   

6.
<正>剖宫产术后疤痕处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是受精卵、滋养叶细胞种植于前次剖宫产切口瘢痕处,被子宫肌纤维及瘢痕纤维组织所完全包绕,是一种罕见而危险的异位妊娠。胚胎着床于瘢痕部位可发生底蜕膜缺损,滋养细胞可侵入子宫肌层生长,绒毛与子宫肌层粘连、植入甚至穿透子宫壁,随着妊娠进展可导致子宫破裂及大出血。因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剖宫产后子宫瘢痕部位妊娠的价值。方法:对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剖宫产后子宫瘢痕部位妊娠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的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5例治疗有效,有效率97.8%(45/46)。36例患者介入治疗后行清宫术,35例术中和术后均无大出血,1例患者在栓塞治疗后22天因大出血切除子宫;另10例未行清宫术。所有患者血β-HCG平均1月降至正常,同时超声检查也恢复正常。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发热(19例)和局部疼痛(41例)。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剖宫产后子宫瘢痕部位妊娠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经阴道子宫瘢痕妊娠物切除一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是剖宫产远期并发症之一,妊娠物种植于子宫瘢痕处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异位妊娠.Larsen和Solomon[1]在1978年报道了首例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近几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增高,子宫瘢痕妊娠的发生率逐年升高[2],其发生率约1/1800~1/2216 [3-4],目前,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保守治疗、清宫术、血管介入治疗、腹式手术、宫腔镜手术、腹腔镜手术以及上述几种方式的综合治疗,但都强调的是个体化的治疗[5-6].  相似文献   

9.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部妊娠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部妊娠简称剖宫产瘢痕部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它是剖宫产术后的一种并发症。从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剖宫产术式一般都已采用子宫下段术式。子宫下段切口瘢痕部妊娠的位置相当于子宫峡部,严格地说它也是一种异位妊娠,故也有学者称之为剖宫产瘢痕部的异位妊娠。以往本病在临床上十分罕见,Fylstra(2002年)[1]曾复习过相关的英文文献,自1996年以来仅报道了19例。很多病例由于诊断延误,处理不当以致大量阴道流血或发生子宫破裂而不得已行子宫切除术。随着剖宫产率的不断升高,有关剖宫产瘢痕部妊娠(下简称CSP)…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1日至2011年10月31日我院收治的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足月妊娠93例的临床资料,分析瘢痕子宫足月分娩方式的选择.结果:93例孕妇中有38例行阴道试产,试产率为40.86%,试产成功率84.21% (32/38),再次剖宫产率65.59%(61/93),子宫破裂发生率1.08%(1/93).阴道分娩组的产后24小时出血量及新生儿体重明显低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在年龄、孕周、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产褥病率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符合阴道分娩条件的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孕妇给予阴道试产机会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宫腹腔镜联合诊治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应用宫腹腔镜联合诊治的8例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腹腔镜下见子宫下段瘢痕处突起大小不等、表面呈紫蓝色的包块,无明显破裂出血;宫腔镜下见宫腔下段覆盖大小不等的絮状妊娠物,呈紫蓝色或苍白色,无活动性出血.行腹腔镜下异位妊娠病灶挖除加下段缝合术,同时行宫腔镜检查及病灶清除和(或)电切术.手术时间90~120分钟,失血量100 ~ 300 ml,无一例输血,无并发症发生.8例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Ⅱ型子宫瘢痕妊娠.结论:宫腹腔镜联合应用于Ⅱ型子宫瘢痕妊娠,不仅能明确诊断,还能同时清除病灶,缝合修补子宫缺损,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妊娠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病例逐渐增多。我院收治子宫切口瘢痕处妊娠3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05年5月至2007年2月收治子宫下段剖宫产瘢痕处妊娠患者3例,年龄28~42岁,均为一次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距本次妊娠时间为3~14年。1.2临床特征有停经史及无痛性阴道不规则流血,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内诊检查:子宫颈正常大小,子宫后倾,质软,无触痛。1.3治疗1例清宫后行子宫切除术;2例应用甲氨蝶呤(MTX)肌肉注射,口服米非司酮保守治疗成功。例1.患者42岁,14年前行剖宫产术。停经72d,阴道不规则流血28d,β-HCG最高为2…  相似文献   

13.
<正>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ca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是指妊娠囊种植在剖宫产切口瘢痕部位并在此生长、发育。CSP属于异位妊娠的一类,是剖宫产术后极危险的远期并发症。近年随着剖宫产率的逐年增加,CSP在妊娠中的发生率高达1∶1800~1∶2216,在有剖宫产史的妊娠中占6.1%[1-3]。近4年我院采用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CSP,效果显著,现报告如  相似文献   

14.
剖宫产子宫瘢痕妊娠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剖宫产子宫瘢痕妊娠是指子宫下段剖宫产、子宫复旧后子宫峡部瘢痕处妊娠,是位于子宫体腔以外的异位妊娠.近年其发生率明显增加,可以引起子宫破裂、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其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均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因此,被视为一种特殊而严重的异位妊娠.阴道超声检查在其诊断中起重要作用,手术及药物治疗成为其主要的治疗手段.综述剖官产子宫瘢痕妊娠的病因学、诊断与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15.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超声诊断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是孕囊着床于前次剖宫产术子宫瘢痕处的异位妊娠,是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少见而严重的远期并发症之一。随着剖宫产率的升高,对CSP的报道也逐渐增多。对该病的早期诊断,是决定预后的关键。本文就超声诊断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进行分析,探讨其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我国较高的剖宫产率导致了很多近远期手术相关问题,这些问题对子宫的影响乃至再次妊娠都带来一定危害,其中剖宫产子宫瘢痕憩室的形成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剖宫产子宫瘢痕憩室又称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缺损(previous cesarean scar defect,PCSD),是指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的子宫切口处形成一个与宫腔相通的憩室,由于憩室下端瘢痕的活瓣作用阻碍了经血的引流,从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相关症状[1]。关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孕妇再次剖宫产时妊娠晚期或分娩期子宫下段不完全性破裂的超声检查情况、高危因素及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16年5月至2020年1月行剖宫产手术的747例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孕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所见子宫下段情况,分为不全破裂组(145例)、未破裂组(602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子宫下段不完全性破裂的高危因素,并比较两组产妇及新生儿结局。结果:(1)与未破裂组比较,不全破裂组超声测量的子宫下段肌层厚度更薄(0.145±0.097 cm vs.0.225±0.070 cm),凶险性前置胎盘、胎盘植入的发生率更高,而羊水过少的发生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Logistic回归分析示:凶险性前置胎盘、胎盘植入是子宫下段不完全性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3)不全破裂组患者的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子宫下段环形缩窄缝合、子宫切除、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缩宫素使用量、手术时间、术后入住ICU、产后出血、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高于未破裂组(P<0.05)。不全...  相似文献   

18.
子宫下段瘢痕处妊娠误诊致大出血2例报道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是罕见且危险的异位妊娠,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子宫瘢痕处妊娠与宫内早孕、先兆流产、滋养细胞肿瘤、宫颈妊娠临床表现相似,易误诊.此处妊娠一旦盲目行宫腔操作可致大出血,危及患者生命.现将2005年至2007年我院收治的子宫下段瘢痕处妊娠误诊致大出血2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简称剖宫产瘢痕部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是指有剖宫产史的妇女再次妊娠时,受精卵或胚胎着床于前次剖宫产切口瘢痕处,它是剖宫产术后远期并发症之一,属于子宫特殊部位的异位妊娠,亦是异位妊娠中的罕见类型。CSP一旦形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09年2月至2010年11月于我院就诊的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瘢痕妊娠患者16例,其中4例患者服用甲氨蝶呤(MTX)+米非司酮行药物治疗,5例患者行行子宫病灶切除术,6例患者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后行清宫术,1例行子宫全切术结果:行药物治疗的4例患者中3例保守治疗成功,1例后行子宫病灶切除术,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药物治疗、子宫病灶切除术、子宫动脉栓塞+清宫术、子宫全切术治疗子宫切口瘢痕妊娠均有一定疗效,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能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