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试验通过人工接种冠突散囊菌发酵黑毛茶制作散茯茶,并优化了散茶发花的工艺条件。经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设计结果表明,其适宜发酵条件为含水量40%、渥堆时间4 h、渥堆温度50℃以及接种量0.12%,经过上述优化后,金花茂盛,颗粒饱满,汤色橙黄明亮,滋味醇和,金花香气浓郁。茶叶水分含量为8.3%,水浸出物为38.5%。  相似文献   

2.
冠突散囊菌接种发酵茯砖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冠突散囊菌液体发酵培养条件,并将纯培养冠突散囊菌菌悬液接种于黑茶进行茯砖茶发酵,与市售茯砖茶茶叶浸出液接种于黑茶发酵茯砖茶进行对比试验。实验表明,冠突散囊菌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NaCl 32g、NH4NO33g、蔗糖20g、MgSO40.5g、K2HPO41g、水1000mL;最佳培养条件为:pH5.8、温度30℃、转速180r/min。试验分别采用冠突散囊菌纯菌液及市售茯砖茶茶叶浸出液分别接种发酵茯砖茶,接种量为5mL、10mL、15mL。发酵中、末期用血球计数板对2组茯砖茶中冠突散囊菌孢子进行计数。经检测,在发酵结束时,接种茶叶浸出液的孢子数只有2.94×104—7.28×104个/g干茶,而接冠突散囊菌菌液的孢子数可达0.313×107—1.71×107个/g干茶。结果表明,使用纯菌液接种发酵茯砖茶可明显提高"金花"产量,可为改良传统工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微型茯砖茶发花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黑毛茶接种冠突散囊菌,压制为重量为5g左右的圆柱形的茯砖茶再发酵制作微型茯茶。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通过研究茶叶含水量、汽蒸时间、渥堆温度及渥堆时间,筛选出合适的工艺条件,并确定制作微型茯茶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影响微型茯茶品质的环境因子依次为含水量〉渥堆温度〉汽蒸时间〉渥堆时间,最优水平为含水量26%、汽蒸...  相似文献   

4.
银杏茶人工接种发酵工艺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人工接种冠突散囊菌发酵银杏叶制作银杏茶。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设计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发酵条件为接种量1 mL、含水量40%、渥堆温度50℃、渥堆时间4 h。经上述优化后,金花发花茂盛,颗粒饱满,汤色橙黄明亮,滋味醇和,有金花香气,银杏酸脱除率达55.63%,银杏总黄酮增加了24.46%,银杏萜类内酯减少了2.14%,保存了银杏茶中的有效活性成分,又降低了银杏酸,达到了脱苦去涩的口感。  相似文献   

5.
以蒲公英叶茶为原料,以冠突散囊菌为发酵菌株进行发酵。以发酵茶的多酚含量、冠突散囊菌的孢子数和感官评定为指标进行单因素试验,在此基础上以感官评定为指标进行正交试验。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确定蒲公英发酵茶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蒲公英叶茶茶坯含水量35%,菌种添加量为0.08 mL/g(干茶),发酵时间为8 d时蒲公英发酵茶香气协调,茶汤呈橙黄色,清亮透明,口感醇厚、柔顺。  相似文献   

6.
以燕麦为原料,采用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发酵燕麦,探讨燕麦多酚的提取工艺以及发酵条件对多酚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多酚提取工艺条件为燕麦料液比1∶16(g∶mL),乙醇体积分数60%,浸提温度45 ℃,浸提时间60 min。在此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下,多酚含量可达1.48 mg/g。冠突散囊菌发酵燕麦的发酵条件为燕麦料液比1∶1.0(g∶mL),接种量2%,28 ℃发酵4 d。在此最佳发酵条件及提取工艺条件下,多酚含量最高可达2.28 mg/g。经发酵后的燕麦多酚含量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7.
对发酵牛蒡茶渥堆发酵工艺条件进行探究,以可溶性糖和总黄酮为特色指标,研究发酵量、水分含量、温度、时间、接种量对发酵工艺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和正交优化试验确定了最优发酵工艺。结果表明: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量为1 000 g,含水量为40%,温度60℃,接种量3.5%,渥堆发酵时间21 d,正交试验中4个因素对综合评分的影响依次为含水量温度接种量时间。  相似文献   

8.
冠突散囊菌的分离及其液态发酵特性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从茯砖茶中分离冠突散囊菌并研究其液态发酵特性。通过分析不同培养基组分对冠突散囊菌生长情况的影响,得出液态培养基最佳组成:蔗糖6%、黑茶浸提液0.8%。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发酵条件,最优发酵条件为:初始-pH值为5.5,培养温度为30℃,孢子接种量为1.5%(孢子浓度5.0~6.0×10~8个/mL),摇瓶转数为120 r/min。在最佳培养基和最优发酵条件下摇瓶培养96 h,菌丝体干重可达0.3998 g/L。  相似文献   

9.
以燕麦为原料,采用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发酵燕麦制备燕麦面酱。利用单因素试验及感官分析的方法分析冠突散囊菌发酵时间、盐水腌制浓度、腌制温度、腌制时间对燕麦面酱品质的影响来确定发酵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冠突散囊菌发酵燕麦制备燕麦面酱的最优发酵工艺条件为在28 ℃条件下,冠突散囊菌发酵燕麦时间5 d,采用浓度8%盐水与发酵燕麦坯混合,在温度45 ℃保温25 d,经细磨制得燕麦面酱。该优化条件下,所得燕麦面酱中还原糖含量为22.14%,氨基酸态氮含量为0.38 g/100 g,多酚含量为4.154 mg/g,并且多酚含量约为原料燕麦的6倍,感官评分为92.9分。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初筛、复筛从茯砖茶中筛选到了1株产阿魏酸酯酶活力较高的菌株,经个体形态和菌落特征初步鉴定其为冠突散囊菌;以阿魏酸酯酶酶活为衡量指标,选取黑毛茶含水量、接种量、培养温度、培养时间为因子,研究确定筛选出来的冠突散囊菌进行固态发酵黑毛茶的产酶条件。结果表明:黑毛茶固态发酵实验中,黑毛茶含水量26%,接种量1‰,温度30℃条件下培养4d,其酶活力最高可以达到142m U/g。  相似文献   

11.
采用超微粉碎物理破壁技术对杜仲雄花进行破壁,以杜仲雄花破壁率为指标,研究了粉碎时间、雄花水分含量和投料量对杜仲雄花破壁率的影响,并应用响应面曲线法对超微粉碎破壁杜仲雄花条件进行优化。同时测定破壁前后总黄酮、京尼平苷、桃叶珊瑚苷和绿原酸的浸出率。响应面法优化结果表明,最佳破壁条件为:粉碎时间8 min,投料量为100 g,雄花水分含量为6%,破壁率可达100%,通过对超微粉碎破壁处理前后花粉液显微镜下观察,表明超微粉碎具有很好的破壁效果,能促进总黄酮、绿原酸等内容物的释放,提高得率。  相似文献   

12.
以汉中杜仲和绿茶为主要原料,研究杜仲叶绿茶复合饮料的工艺优化条件。结果表明:以水为提取溶剂,超声波辅助提取杜仲叶绿原酸的最佳工艺为低频超声、杜仲叶粉碎粒度80目、料液比1︰20、温度60℃、时间40 min;饮料调配配方为杜仲叶提取液10%、绿茶提取液30%、白砂糖4%、柠檬酸0.04%、蜂蜜0.1%。  相似文献   

13.
以杜仲叶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理化方法对其干品的营养成分、主要功效成分进行系统分析,并利用营养评价手段及体外抗氧化实验评价其营养价值和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杜仲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11.50 g/100 g),膳食纤维(38.40 g/100 g),α-亚麻酸(55.5%以脂肪计),以及钾(1.38×104 mg/kg)、钙(1.21×104 mg/kg)、镁(2.02×103 mg/kg)、铁(164 mg/kg)元素和多种微量元素。杜仲叶氨基酸含量丰富且种类齐全,已达优质蛋白标准。杜仲叶中的粗多糖、总多酚、总黄酮的含量分别为0.989、8.360、1.590 g/100 g,桃叶珊瑚苷、京尼平苷酸、绿原酸、松脂醇二葡萄糖苷、京尼平苷和芦丁这六种最具代表性的活性成分含量分别为0.765、3.020、2.670、0.013、0.024、0.067 g/100 g。体外抗氧化试验表明,杜仲叶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在试验浓度范围,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自由基(ABTS+·)、羟基自由基(·OH)效果与质量浓度呈正相关,其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32.89、28.09、235.3 mg/L。杜仲叶具有多种营养成分,且其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作为新型食品资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杜仲叶茯砖茶加工过程中挥发性成分变化,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 trometry, GC-MS)联用技术对杜仲叶茯砖茶加工过程中挥发性成分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杜仲叶茯砖茶中共鉴定出152种挥发性成分,酸类、酯类、酮类和醇类为相对含量较高的挥发性成分,主成分分析、分层聚类分析及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均可直观地对杜仲叶茯砖茶不同加工阶段进行有效的区分。此外,在杜仲叶茯砖茶加工过程中,酸类、醇类、酮类和酯类等挥发性成分组成和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丙酸、乙酸、2-己烯醛等具有刺激性、青辛气等不良气味的挥发性成分含量呈下降趋势,而芳樟醇、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乙酯、菊苣酮、乙醛等具有菌花香、木香、花果香、乳香特性的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呈上升趋势。基于VIP值筛选出64种标志差异性挥发性成分,其中,5-甲基吲哚、正三十二烷和十二醇等成分在原料中,3-氨基苯酚、环十五内酯、5-羟基-3-甲基-1-茚酮等成分在渥堆样本中,苯甲酸、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1-己烯-3-醇等成分在气蒸样本中,植酮、2-吡咯甲醛和2-羟基环十五酮等成分在发花8 d的样本中以及乙琥胺、对丙基茴香醚等成分在发花25 d的样本中相对含量远高于其在其它阶段样本中的含量,这些成分可以作为杜仲叶茯砖茶对应加工阶段的候选标记物。在最终产品S5茶样中,棕榈酸甲酯、二氢猕猴桃内酯、月桂酸、植酮、β-紫罗兰酮等为相对含量较高的呈香挥发性成分,可能是构成杜仲叶茯砖茶风味特征的主要物质,这为识别杜仲叶茯砖茶的香气特征以及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的定向调控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实验和响应面分析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酶用量、料液比、pH和酶解时间为影响因素,绿原酸提取率为响应值,对酶法辅助聚乙二醇(PEG)-200提取杜仲叶绿原酸的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其最佳工艺为:酶用量0.8%、料液比1︰20(g/mL),pH 4.4,酶解时间1.6 h。在此工艺条件下杜仲叶绿原酸提取率可达3.15%。该工艺条件温和、易于控制、提取效率高,可为杜仲叶中绿原酸的进一步开发研究提供工艺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杜仲籽毛油为原料,经过精炼后以过氧化值、酸价和脂肪酸含量为评判指标,采用Schaal烘箱法探究了5种抗氧化剂在不同浓度和温度下对杜仲籽精炼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建立了杜仲籽精炼油货架期模型,预测其货架期。结果表明,添加丁基羟基茴香醚(butyl hydroxyanisole,BHA)、叔丁基对苯二酚(tert-butyl hydroquinone,TBHQ)、维生素E(vitamin E,VE)、鼠尾草酸(carnosic acid,CA)和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L-ascorbyl palmitate,L-AP)的抗氧化效果从大到小依次为TBHQ>CA>L-AP>BHA>VE,CA、TBHQ、VE、BHA、L-AP的最佳添加量分别为0.05%、0.02%、0.01%、0.02%、0.02%;随着储藏温度的升高和储藏时间的延长,过氧化值和酸价升高,氧化速度加快,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减少;杜仲籽精炼油的氧化符合一级氧化动力学反应,通过构建的杜仲籽精炼油货架期模型,预测出在25、40、50和60 ℃的温度下,杜仲籽精炼油的货架期分别为10.70、8.76、7.74和6.89 d,添加抗氧化剂能延缓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其中TBHQ的抗氧化效果最好,添加0.02% TBHQ的杜仲籽精炼油的货架期可以延长至41.41、19.71、12.48和8.13 d,说明添加抗氧化剂可以有效延长杜仲籽精炼油的货架期。  相似文献   

17.
杜仲叶含有多种生理活性成分。研究了纤维素酶辅助水解杜仲叶醋的主要发酵条件。结果表明,杜仲叶粉加水得到杜仲叶浆(1:5料液比),再添加0.8%的纤维素酶在45℃下振荡酶解4h后,得到的杜仲叶浆中总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可达36.93g/L;对水解后的杜仲叶浆进行补糖(204g/L)、接种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可得到酒精含量为10%~11%(V/V)的杜仲叶浆;再用蒸馏水调整杜仲叶浆中的酒精含量至4%(V/V),然后接种醋酸菌进行醋酸发酵,最后得到总酸(以乙酸计)为40~45g/L、酒精≤0.5%的杜仲叶醋。感官评价结果表杜仲叶醋中加入0.05%柠檬酸,0.015%苹果酸,4.5%葡萄糖配成的杜仲醋饮品风味更好。  相似文献   

18.
采用超声辅助法对杜仲叶中绿原酸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nhnken中心组合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试验设计,通过回归分析各工艺参数与响应值之间的关系,并由此预测最佳的工艺条件。绿原酸含量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结果表明,杜仲叶绿原酸最佳的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75 min,甲醇体积分数70%,超声功率270 W,提取温度45℃,绿原酸的提取得率预测值为2.532%,而在此试验条件下,绿原酸提取得率为2.529%。  相似文献   

19.
本文旨在研究索氏提取法、亚临界萃取法、超临界CO2萃取法对杜仲籽油得率、主要理化指标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索氏提取法、亚临界萃取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杜仲籽油的油得率分别为34.47%、28.42%、18.68%。索氏提取法得到的杜仲籽油过氧化值((0.087±0.002) g/100 g)和酸价((1.64±0.02) mg/g)最高,相对密度(0.87±0.01)和碘值((190.4±0.8) g/100 g)最低,提取的杜仲籽油品质最差;与索氏提取法相比,超临界CO2萃取法和亚临界萃取法提取的杜仲籽油表现出较好的产品特性。不同方法提取的杜仲籽油的颜色有显著性差异(P<0.05),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的杜仲籽油亮度最高,颜色最好。气相色谱分析三种方法提取的杜仲籽油的主要脂肪酸种类基本相同,以油酸、亚油酸、α-亚麻酸为主,但各种脂肪酸的含量有所差异,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超临界CO2萃取法 > 索氏提取法 > 亚临界萃取法。经综合评价得出,超临界CO2法萃取法提取的杜仲籽油品质较高,如果综合考虑成本因素和工业化操作方便程度,亚临界萃取法也是杜仲籽油提取的一种新型绿色工艺。本研究为杜仲籽油的开发和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优化氨基酸表面活性剂月桂酰基谷氨酸钠(lauroyl glutamate sodium, LGS)辅助微波萃取杜仲叶总多酚的提取工艺,并比较不同提取工艺得到的提取物(水提物、LGS水提物、醇提物)的体外抗氧化能力及对酪氨酸酶的作用。方法 采用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面法,以总多酚得率为评价指标,对杜仲叶LGS辅助微波萃取总多酚进行工艺优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对不同工艺得到的提取物进行活性成分对比分析,并对不同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及对酪氨酸酶的作用进行比较。结果 杜仲叶LGS辅助微波萃取的最佳工艺为:LGS浓度2.4×10-2 mol/L,料液比1:27(g/mL),静置时间78 min,微波功率 200 W,微波时间2.6 min,提取2次,得到的LGS提取液总多酚得率为(60.20±0.65 mg/g),显著优于水提液(45.75±0.38 mg/g,P<0.05),更接近醇提液(76.62±0.52 mg/g)。杜仲叶多酚特征成分绿原酸在提取物中的含量为醇提液13.18±0.33 mg/g) > LGS水提液(12.40±0.24 mg/g) > 水提液11.18±0.27 mg/g),与总多酚提取得率一致。三种提取物对DPPH?、ABTS?、?OH、PTIO?的清除率无显著差异(P > 0.05),均随其质量浓度升高而增强。三种提取物对酪氨酸酶的促进作用表现为醇提物> LGS水提物>水提物,与总多酚/绿原酸提取得率保持一致。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绿原酸能增强酪氨酸酶与左旋多巴的结合力,改变左旋多巴与酪氨酸酶的结合位点,从而推动左旋多巴氧化进程。结论 所选取的提取工艺合理、可行,LGS辅助微波提取可提高杜仲叶总多酚得率,得到的提取物具有良好的体外抗氧化能力,并可提高酪氨酸酶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