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黄海燕  刘金祥 《实用预防医学》2022,29(10):1233-1236
目的 了解家长对学龄前儿童体重水平的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学龄前儿童科学化管理体重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2020年9—10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557名学龄前儿童及其家长,调查基本情况、家长对儿童体重的认知情况、营养知识了解情况、儿童喂养情况、儿童进食行为情况等方面,采用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家长对体重认知偏差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 家长对儿童体重认知偏差发生率为32.14%(179/557),认知偏差一致性强度为中等(Kappa值=0.44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长的营养知识不达标(OR=2.856,95%CI:1.792~4.553)、逼迫进食喂养方式(OR=2.465,95%CI:1.379~4.406)、限制进食喂养方式(OR=3.244,95%CI:1.741~6.048)、父母过度关心儿童进食行为(OR=3.491,95%CI:2.207~5.522)以及儿童食欲缺乏(OR=4.148,95%CI:2.600~6.618)、偏食挑食(OR=2.653,95%CI:1.692~4.160)、不良进食习惯(OR=3.105,95%CI:1.973~4.885)、害怕进食(OR=4.318,95%CI:2.199~8.478)、潜在疾病状态(OR=3.197,95%CI:1.115~9.168)均为家长对学龄前儿童体重认知偏差的相关因素。 结论 家长对学龄前儿童体重认知存在偏差,应提高家长的营养知识水平、改善儿童喂养方式以及重视儿童进食行为,加强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儿童替牙期现状、常见牙齿问题及影响因素、家长对儿童牙齿健康知识的知晓情况,为科学维护儿童口腔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2019年1-5月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通过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以齐齐哈尔市的1 023名4~7岁儿童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替牙期常见的牙齿健康问题及影响因素。结果 本次调查发现,有435名(42.52%)儿童进入了替牙期;185名(18.10%)儿童牙齿受过外伤。875名儿童接受口腔检查,266名(30.4%)儿童患有龋齿。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摄入果汁等饮料的频率≥3次/d(OR=2.254,95%CI:1.185~4.289,P<0.05)、经常睡前吃零食(OR=2.515,95%CI:1.437~4.403,P<0.05)、进食后未进行口腔护理(OR=2.490,95%CI:1.412~4.390,P<0.05)为龋齿的危险因素。进食糖果≥3次/d(OR=3.924,95%CI:1.264~12.184,P<0.05)及进食甜点1~2次/d(OR=3.378,95%CI:1.219~9.361,P<0.05)是儿童提前进入替牙期的危险因素。结论 部分儿童存在替牙期提前的状况,家庭因素、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是影响儿童牙齿健康的因素,应提高家长对儿童口腔健康的认识,科学合理的维护儿童口腔健康。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从孕期开始儿童成长环境中诱发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危险因素,为更好地预防ADHD的发生提供相关理论依据。方法 2018年4-9月采用SNAP-Ⅳ家长评定量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自制的儿童成长环境问卷以及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儿童版)对248例ADHD儿童和276例正常儿童进行调查研究,分析ADHD的非生物学影响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良孕期史(OR=2.788,95%CI:1.049~7.412),6个月内非纯母乳喂养(OR=2.365,95%CI:1.327~4.216),不当的教育方式(OR=3.139,95%CI:1.906~5.167),儿童不良饮食行为(OR=2.499,95%CI=1.449~4.139),儿童开始视屏的年龄<3岁(OR=3.577,95%CI:1.552~8.248)以及儿童偏精神质(OR=3.558,95%CI=1.357~9.326)或偏神经质的人格特征(OR=5.522,95%CI:2.435~12.521)都是诱发ADHD的危险因素。结论 父亲生育年龄、母孕期因素、儿童生活方式及其人格特征均是ADHD的诱发因素,应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行为现状及其家庭影响因素,为预防及改善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行为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乌鲁木齐市7所幼儿园1 070名 3~6岁儿童,采用儿童家庭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筛查评估问卷及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进行调查,采用秩和检验、 χ2检验及logstic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 结果 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行为检出率为31.40%。多因素分析显示,儿童年龄越低(OR=0.510,95%CI=0.430~0.603)及语言/认知信息(OR=0.959,95%CI=0.926~0.994)、家庭养育环境中社会适应/自理(OR=0.959,95%CI=0.924~0.996)、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OR=0.873,95%CI=0.827~0.922)、环境气氛维度得分越高(OR=0.794,95%CI=0.736~0.856)是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行为的保护因素;儿童主要照顾者文化程度越低(OR=1.929,95%CI=1.656~2.247)、主干家庭(OR=1.796,95%CI=1.260~2.561)、家庭每月总收入呈高等及低等水平(OR=1.368,95%CI=1.028~1.820),家庭养育环境中忽视/干预/惩罚维度得分越高(OR=1.043,95%CI=1.008~1.079)是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行为的危险因素。 结论 应从小培养儿童饮食行为习惯,加大对文化程度较低的儿童主要照顾者、家庭每月收入水平呈低、高水平及主干家庭中儿童照顾者,关于儿童饮食行为培养方面的健康教育,积极改善家庭养育环境,以防止儿童挑食偏食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潘铭  孙翔  马永法 《实用预防医学》2019,26(9):1110-1113
目的 调查江苏省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认知情况、对一类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充保险的知晓、购买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了解该保险在江苏省试点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该保险后续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提供依据。 方法 2017年4-5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江苏省苏南、苏中和苏北6个预防接种点的803名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儿童家长对疫苗异常反应的认知、对一类疫苗异常反应补充保险的知晓和购买情况。利用Epi Data 3.1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家长对疫苗异常反应认知、一类疫苗异常反应补充保险购买情况的影响因素。 结果 本次调查显示,儿童家长对该保险的知晓率为62.8%,购买率为 45.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保险的知晓情况受地区、儿童年龄、被调查者家长课堂参与情况和被调查者预防接种认知评分影响,泰州市(OR=4.270,95%CI:2.592~7.034)、常州市(OR=2.574,95%CI:1.503~4.408)、5周岁以上(OR=3.977,95%CI:1.861~8.498)和未参与过家长课堂(OR=3.899,95%CI:2.614~5.814)的儿童家长保险知晓情况较差,预防接种认知评分高[(OR3~4分=0.493,95%CI:0.312~0.782),(OR5~6分=0.496,95%CI:0.295~0.834)]的被调查者,保险知晓情况好。保险购买情况受地区、城乡、儿童年龄和家长课堂参与情况影响,泰州市(OR=12.406,95%CI:5.861~26.260)和常州市(OR=13.889,95%CI:6.163~31.305)、2~4周岁(OR=2.552,95%CI:1.441~4.520)、经济水平相对较差的乡镇地区(OR=2.906,95%CI:1.733~4.871)和未参与过家长课堂(OR=2.303,95%CI:1.153~3.574)的儿童家长保险购买情况较差;75.8%的家长觉得应当鼓励推行该保险,93.1%的已购买家长觉得购买该保险没有经济负担。 结论 江苏省儿童家长对该保险的知晓和认可度较好,但购买意愿较低,受到各地区宣传的力度和方式、城乡经济差异、儿童年龄因素的影响,应当推广重点试点地区的经验,结合多种方式,针对重点人群进行宣传,让家长正确地了解该保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农村0~3岁留守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异常的影响因素,为促进儿童早期发展提供基础依据。方法 利用2016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教育项目”定量调查数据中3岁以下儿童信息进行分析,调查了全国12个省27个贫困县3 249例0~3岁留守儿童样本。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测量采用“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预警征象筛查问卷”,影响因素通过自编的调查问卷获得。结果 农村留守儿童整体可疑心理行为发育异常检出率为9.48%,其中男生(10.94%)显著高于女生(7.75%),0~18个月儿童(12.20%)显著高于19~36个月儿童(8.1%);留守儿童家庭存在看护人年龄偏大、学历普遍偏低的情况,亲子分离情况仍十分严峻;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亲子互动良好(OR=0.604,95%CI:0.417~0.876,P=0.008),与兄弟姐妹一起生活(OR=0.664,95%CI:0.473~0.932,P=0.018),较高的家庭经济水平(OR=0.609,95%CI:0.414~0.897,P=0.012)和每日互动时间>30 min(OR=0.467,95%CI:0.230~0.948,P=0.035)是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保护因素。从未母乳喂养(OR=2.071,95%CI:1.334~3.216,P=0.001)、纯母乳喂养时间>8个月(OR=1.793,95%CI:1.089~2.952,P=0.022)、存在照顾不周现象(OR=1.833,95%CI:1.047~3.211,P=0.034)是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危险因素。结论 农村0~3岁留守儿童在养育环境上存在劣势,影响心理行为发育因素较多,应针对性加大关注和干预力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家庭环境对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影响,为今后儿童肥胖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和指导。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病例组和对照组按照1∶1配对,通过家长问卷调查儿童家庭环境情况。采用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或保护因素。结果 多因素结果显示,女童(OR=0.55,95%CI:0.32~0.96)、父母经常鼓励孩子多吃(OR=0.37,95%CI:0.22~0.65)、父母认为子女体力活动过多(OR=0.24,95%CI:0.08~0.71)是儿童超重或肥胖的保护因素,有超重肥胖家族史(OR=2.25,95%CI:1.21~4.20)、认为孩子胖(OR=12.99,95%CI:7.08~23.84)是儿童发生超重或肥胖的危险因素。结论 父母对儿童肥胖的认知态度是儿童超重肥胖的重要影响因素,可对肥胖儿童开展以家庭为基础的行为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5~6岁学龄前儿童低体重的影响因素,为儿童低体重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理论基础与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对照研究的方法,对上海市10所幼儿园低体重儿童进行体格测量和家长自填式问卷调查,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学龄前儿童低体重的发生主要与家庭行为、儿童饮食行为习惯有关。其中无人陪同吃早饭(OR=2.543,95%CI:1.251~5.169)、爱挑食(OR=1.096,95%CI:1.096~2.800)、边吃边玩(OR=1.257,95%CI:1.257~3.199)为学龄前儿童低体重的独立危险因素;吃饭咀嚼充分(OR=0.183,95%CI:0.049~0.680)、园外活动类型动静结合(OR=0.800,95%CI:0.649~0.986)为低体重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5~6岁儿童低体重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儿童不良进食行为占主要因素,培养儿童良好的用餐行为有助于改善学龄前儿童低体重,改善体质,减少营养不良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学龄前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与饮食行为问题,并对该群体中两者的关系进行初步探究。方法 2020年8月—2021年4月使用长处和困难问卷(SDQ,父母版)和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卷(PEBQ)对150例学龄前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及饮食行为问题展开评估,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两者关系。结果 学龄前ASD儿童常见的情绪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同伴交往问题(86.0%)、社会行为问题(72.7%)、多动问题(51.3%)。常见的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主动进食能力不足(83.3%)、挑食(57.3%)、情绪性进食(42.0%)。品行问题是学龄前ASD儿童食物响应问题(OR=3.48, 95%CI:1.04~11.63)和情绪性进食(OR=6.11, 95%CI:1.56~23.86)的危险因素。社会行为问题是学龄前ASD儿童挑食(OR=3.07,95%CI:1.40~6.74)和主动进食不足(OR=5.32,95%CI:1.25~22.70)的危险因素,多动问题是学龄前ASD儿童挑食(OR=3.40,95%CI:1.65~7.00)和不良饮食习惯(OR=4.29,95%CI:1.55~11.88)的危险因素。结论 学龄前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及饮食行为问题均较严重。学龄前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与挑食、主动进食能力不足、食物响应问题、不良饮食习惯及情绪性进食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新疆疏附县儿童麻疹发病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麻疹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2016—2018年度新疆疏附县125名8月龄~14岁儿童麻疹确诊病例为病例组,按照1∶1配对原则选择对照组,制定问卷调查表,回顾性收集可能影响儿童麻疹发病的相关资料,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 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近一个月医院就诊史是儿童麻疹发病的危险因素(OR=4.876,95%CI:1.350~17.608),而居室通风(OR=0.103,95%CI:0.039~0.269)、家长麻疹认知合格(OR=0.187,95%CI:0.071~0.493)、儿童接种麻疹成分疫苗(OR=0.475,95%CI:0.290~0.778)则为儿童麻疹发病的保护因素。 结论 应加强疏附县医院院内感染管理力度,加大麻疹防控知识宣传教育力度,全面提高儿童麻疹疫苗接种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平顶山市8岁学龄儿童龋病流行状况,探讨影响龋病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方法 参考“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调查”的标准,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1 762名适龄儿童进行口腔检查和问卷调查。 结果 平顶山市8岁学龄儿童患龋率84.68%,龋均4.79,城乡结合区域及农村儿童患龋率和龋均明显高于城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恒牙患龋率分别为83.65%、25.77%;城乡类型(OR=22.42)、家庭收入(OR=10.21)、睡前是否有吃零食习惯(OR=8.01)、吃完零食是否刷牙(OR=6.00)、进食甜食频率(OR=8.28)、刷牙方法(OR=8.88)、家长是否检查刷牙效果(OR=9.15)是影响患龋率的因素。 结论 平顶山市农村及城乡结合区域儿童患龋率较高,应加强口腔健康教育和龋病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口腔卫生状况与非吸烟非饮酒女性口腔癌的关系。 方法 收集2012年10月-2017年9月我院口腔颌面外科经术后病理确诊的非吸烟非饮酒女性口腔癌患者162例,同期选取在该院体检的214位非吸烟非饮酒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口腔卫生考察指标包括刷牙频率、牙齿缺失数、口腔不良修复体、规律性看牙医、复发性口腔溃疡。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口腔卫生评分与非吸烟非饮酒女性口腔癌的关联。 结果 刷牙频率<2次/d、牙齿缺失≥5颗、有口腔不良修复体、无规律性看牙医、有复发性口腔溃疡是非吸烟非饮酒女性口腔癌的危险因素(均P<0.05),OR(95%CI)值分别为1.49(1.09~2.08)、1.80(1.16~2.84)、1.51(1.04~2.23)、1.74(1.16~2.57)、7.29(3.98~13.35)。多因素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口腔卫生评分与非吸烟非饮酒女性口腔癌发生存在关联,分值越大,危险程度就越高(χ2=24.179,P<0.001)。 结论 口腔卫生状况与非吸烟非饮酒女性口腔癌发生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陈辉  王晓晨 《现代预防医学》2022,(17):3136-3141
目的 了解广西农村地区壮族儿童青少年龋齿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9年4—6月对广西农村地区1 442名壮族儿童青少年进行龋齿流行病学状况调查,采用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广西农村地区壮族儿童青少年患龋率为51.94%;男生50.20%,女生53.75%,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X2=0.59,P>0.05)。刷牙开始年龄<3岁及从不刷牙儿童青少年患龋比例较高,每天刷牙次数≥2次者患龋率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92、40.76,P<0.01);巧克力或糖果≥2次/天者患龋率最高,酸汤0次/天者患龋率最高,刷牙后睡前吃东西4~7次/周者患龋率也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82、7.78、24.76,P<0.05);认为含氟牙膏的无益处者患龋率最高,认为刷牙时出血正常现象者患龋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10、28.21,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代养人为其他者相比,代养人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广州市5岁儿童乳牙龋病流行趋势及影响因素,为制订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比较分析广州市2008与2015年两次“广州市儿童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中5岁组儿童相关调查数据,并对2015年广州市5岁儿童龋病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广州市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龋均以及因龋充填率分别由2008年的56.11%、3.04和3.01%上升至2015年的76.78%、5.47和4.05%。2008年和2015年农村儿童患龋率和龋均(2008年:78.89%,5.33;2015年:86.05%,6.91)均高于城市儿童(2008年:48.52%,2.28;2015年:74.22%,5.07),而因龋充填率农村儿童(2008年:1.04%;2015年:1.15%)则均低于城市儿童(2008年:4.55%;2015年:5.14%);患龋率、龋均及因龋充填率两次调查男女童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5年72.06%的乳牙龋发生在上乳中切牙和第一、二乳磨牙中;70.31%龋坏的乳牙发生在32.16%的儿童中。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睡前有进食甜食习惯(OR=1.45,95%CI:1.08~1.94),2岁后才开始刷牙(OR=1.41,95%CI:1.06~1.86),父母学历低(OR=1.58,95%CI:1.19~2.11)以及家庭经济状况差(OR=1.81,95%CI:1.23~2.67)是儿童乳牙龋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广州市5岁儿童乳牙患龋情况严重、呈上升趋势,且治疗率低,应进一步加强防龋和治疗措施,降低儿童龋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广东省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旨在发现经济发达省份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探讨其解决措施。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描述性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广东省某贫困县268名10~17岁儿童青少年,并使用长处与困难问卷(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SDQ)学生版评定心理健康状况。结果留守儿童情绪问题检出率为10.1%,品行问题检出率16.5%,多动注意不能检出率11.4%,同伴交往问题检出率12.7%,亲社会行为检出率12.7%,均高于非留守儿童,其中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亲社会行为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男生、13~15岁组、寄宿、父母不经常回家、不经常与父母联系、不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等是情绪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结论广东省贫困地区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哈尔滨市香坊区学龄儿童口腔卫生服务需要及利用现状,为下一步开展学龄儿童口腔预防保健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  2019年9月16日—10月31日,普查哈尔滨市香坊区6~11岁7 944名儿童的口腔健康状况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χ2检验、非参数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学龄儿童口腔卫生服务需要及利用情况。  结果  学龄儿童患龋率为89.7%,龋齿未充填率为60.7%,错牙合畸形率为59.3%,牙外伤率为12.5%。过去12个月中53.8%的儿童有牙痛经历。近12个月内口腔科就医率为31.6%,就医主要原因为治疗(47.6%),预防性口腔就医率为15.6%。多因素Logistic分析表明,女生、父亲学历为高中或中专、父亲学历为大专及以上、口腔健康评价差、口腔知识得分高、口腔态度得分高、每天刷牙1次、每天刷牙≥2次、上过口腔保健课程、有牙痛经历、有牙外伤经历、患龋者更可能到口腔科就诊(OR值分别1.11,1.17,1.50,0.80,1.07,1.21,1.60,2.27,1.28,1.49,1.54,1.67,P值均<0.05)。  结论  哈尔滨市香坊区学龄儿童口腔卫生服务需要量大、但利用率低、预防性就医率低,多因素影响儿童口腔卫生服务利用,相关部门应通过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学龄儿童卫生资源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2020年上海市松江区小学、初中、高中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儿童青少年视力不良及时干预提供指导意见.方法 于2020年9-12月,随机抽取上海市松江区7所学校为视力监测点(2所小学、2所初中、3所高中),检查裸眼远视力、非睫状肌麻痹下的散瞳屈光状态,并分层整群随机抽取2 036名学生进行问...  相似文献   

18.
张乾  邢育珍  夏天  刘进  邓晶 《实用预防医学》2020,27(10):1199-1202
目的 探究武汉市6~10岁儿童磨牙-切牙矿化不全(molar-incisor hypomineralization, MIH)的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应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调查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9年3月期间933例6~10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口腔筛查结果,将研究对象分成MIH组(n=47)和正常组(n=886)。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生MIH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其预测模型。结果 在933例6~10岁儿童调查对象中,MIH发病率为5.04%(47/933)。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喜欢碳酸饮料(OR=2.782, 95%CI:1.142~6.772)、每日刷牙次数(0~1次)(OR=2.721, 95%CI:1.245~5.948)、出生低体质量(OR=1.842, 95%CI:1.149~2.955)、抗生素频繁使用(OR=2.392, 95%CI:1.331~4.298)及主要抚养人了解口腔疾病(OR=0.371, 95%CI:0.206~0.669)等5项指标是发生MIH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武汉市933例6~10岁儿童MIH患病率为5.04%,喜欢碳酸饮料、每日刷牙次数、出生低体质量、抗生素频繁使用和主要抚养人了解口腔疾病等因素是MIH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影响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原因,分析综合干预的有效性。方法 2017年9月-2018年3月选取18~35个月的语言发育迟缓儿童61例,同时选取年龄、性别相匹配的语言发育正常儿童55例为研究对象。将语言发育迟缓儿童分为两组,其中干预组31人,对照组30人。干预组给予综合干预,对照组仅给予家庭语言指导。采用《早期语言发育进程量表》进行语言筛查评估,由家长现场填写问卷的方式对家庭语言环境进行调查。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父母亲生育年龄、住址、喂养方式、父母亲受教育程度、带养人与儿童互动时间以及每天接触电子产品时间与儿童语言问题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带养人每天与孩子互动时间越长(2~4 h/d OR=0.542, 95%CI:0.352~0.866;≥4 h/d OR=0.211,95%CI:0.105~0.402)、母亲文化程度越高(高中 OR=0.685, 95%CI: 0.495~0.947; 大学及以上OR=0.468, 95%CI:0.157~0.785)和母乳喂养(OR=0.702, 95%CI:0.538~0.886)是语言发育迟缓的保护因素,接触电子产品≥1 h/d(OR=3.582,95%CI:2.314~5.761)则是语言发育迟缓的危险因素。训练3个月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各个能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语言A、B及总量表分数增加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语言发育与家庭语言环境密切相关,综合干预对语言发育迟缓儿童的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