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检查中的应用。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80例,均为我院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划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强健康宣教,回顾两组临床资料。结果与干预前比较,观察组干预后FEV1指标、PEF%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及干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PEF%变化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观察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加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健康教育,可使肺功能明显改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非常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肺功能检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我院收治的13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COPD的漏诊率及肺功能检测情况.结果 135例COPD患者漏诊63例,漏诊率为46.7%.漏诊率随COPD的严重程度增加逐渐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COPD组患者的FEV1%、FEV1/FVC(%)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随着COPD的严重程度增加,FEV1%、FEV1/FVC(%)均呈降低趋势,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肺功能检测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有必要作为常规检查项目,以利于COPD早期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3.
张妮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175-176
目的:探讨利用肺功能检测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呼吸内科2005年7月~2008年8月收治的1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进行肺功能检测,用支气管扩张剂后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70%作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标准,再根据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进行分级。判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测定情况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漏诊率和患病率。结果:150例患者,临床诊断36例,占24%,其中进行肺功能检测12例,占33.33%。所有患者再经过肺功能检测后确诊人数为70例,占46.67%,漏诊人数为34例,漏诊率为48.57%。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率较高,症状轻的患者就诊时容易漏诊,肺功能检测可以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率,对该病的预防和诊断有重要意义,可以成为呼吸科住院患者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便携式肺功能检查在社区COPD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100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组、100例吸烟无症状者为吸烟无症状组、100例吸烟有症状者为吸烟有症状组,对比三组各项便携式肺功能检查指标间差异,并分析COPD严重程度与吸烟指数间的相关性.结果:三组间FVC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而FE...  相似文献   

5.
马俏玲 《家庭医药》2016,(12):25-26
目的:探讨在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过程中行肺功能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之间于我院行肺功能检查的患者100例,设为观察组,另外选择同时期我院的健康体检者100例,设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接受肺功能检查,测定受试者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之比(FEV1/FVC)、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在预计值中所占百分比(FEV1%)三个指标,以此为依据诊断患者并分级.结果:经过分析统计,本次研究的误诊率为4.41%,漏诊率为8.45%,正确诊断率为91.55%.观察组共71例COPD患者,其中轻度(16例)、中度(18例)、重度(22例)、极重度(15例)的FEV1、FEV1/FVC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且FEV1、FEV1/FVC随COPD患者病情的发展而降低.结论:在诊断COPD的过程中,应用肺功能检查正确诊断率较高,而且可以对患者进行病情分级,以便尽早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评价肺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抽取2013年7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呼吸内科就诊的230例患者进行临床探究,所有患者均进行肺功能检测,COPD的诊断标准为支气管扩张剂后第1秒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70%,分级标准为第1秒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记录COPD诊断过程中的肺功能测定情况及COPD的患病率和漏诊率。结果 230例患者中46例(20.9%)患者经临床诊断,其中26例(56.5%)进行肺功能检测。所有患者在临床诊断后均进行肺功能检测,85例(26.95%)确诊,43例(50.6%)漏诊。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但是在临床诊断中常会将症状较轻的患者漏诊,延误治疗,进行肺功能检测能够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率,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设为呼吸科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0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章国良  林丽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8):1112-1113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042例COPD患者进行问诊、体检、调查问卷及肺功能检查。结果无症状COPD患者432例,总患病率为1.19%;有症状COPD患者610例,总患病率为1.68%。无症状组和有症状组患者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和吸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功能检测显示,无症状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占预计值%)与有症状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PD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易造成漏诊和对疾病危害的低估,而早期诊断需要检测肺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COPD)气道反应性测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测定63例符合诊断标准的COPD患者的气道反应性,并按其结果分为气道高反应(HBR)组33例和气道反应性正常(NBR)组30例,分析两组的临床特点。结果HBR组中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慢喘支)12例,NBR组中慢喘支5例,进行两样本率的χ2检验(P<0·05);HBR组COPD合并哮喘21例,NBR组中COPD合并哮喘6例(P<0·01)。另外,所有研究对象均于第1次肺功能检查后,吸入布地奈德干粉剂,1喷/次,2次/d,持续3个月后再做第2次肺功能检测,对比研究对象用药前后2次的FEV1、FEV1%、MMEF、MVV,HBR组肺功能下降明显延缓。结论部分COPD患者存在气道高反应性,对此类患者吸入激素治疗,有延缓肺功能下降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和比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与其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肺功能检查的结果。方法病例选取年限: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一共15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同期选择单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50例进行对照研究,两组患者均接受支气管舒张试验,采用沙丁胺醇进行吸入,比较两组患者肺功能水平。结果组间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FVC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合并组FEV、FEV1/FVC、MMEF明显低于COPD组,治疗后合并组FVC更高,数据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EV、FEV1/FVC、MMEF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和单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基础肺功能指标具有相似性,通过支气管舒张试验能够有效地鉴别二者,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根据支气管舒张试验结果及气流受限程度分组,比较不同组别的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治疗前后主要肺功能指标以及COPD评估测试问卷(CAT)评分的变化,探讨肺功能在稳定期COPD患者疗效评估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4年3月山西大医院呼吸内科就诊的59例稳定期COPD患者,根据舒张试验结果以及气流受限程度分为4组,即舒张试验阳性轻-中度组、舒张试验阳性重-极重度组、舒张试验阴性轻-中度组和舒张试验阴性重-极重度组。根据COPD诊治指南,予以规范治疗1年后,分别比较各组治疗前后主要肺功能指标和CAT评分的变化,利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1舒张试验阳性轻-中度组,用力肺活量(FVC)(3.3±0.7)L、呼气峰值流速(PEF)(5.1±1.1)L/S、CO弥散量(DLCO)(6.4±2.1)mmol·min-1·kPa-1较治疗前[(3.0±0.6)L;(4.5±1.1)L/S;(6.0±1.7)mmol·min-1·kPa-1]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舒张试验阴性重-极重度组中,深吸气量(IC)[(2.2±0.5)L和IC/TLC(44±11)%]较治疗前[(2.0±0.6)L,(39±8)%)]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3舒张试验阳性重-极重度和舒张试验阴性轻-中度2组患者上述肺功能指标均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4各组患者的CAT评分均有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治疗前后PEF和FVC的变化能够较好地反映气流受限改善的程度,而IC和IC/TLC的变化能够较好地反映肺过度充气改善的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1个月内的肺功能变化.方法 对53例稳定期COPD患者1个月内的肺通气功能和肺容积功能进行3次随访,随访时间间隔2周;数据处理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结果 53例稳定期COPD患者3次随访所测定的肺功能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稳定期COPD患者的肺功能在1个月内相对稳定,短期内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及护理体会。方法将7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各39例,甲组给予常规护理,乙组在甲组基础上进行锻炼和缩唇法锻炼,比较2组肺功能改善情况。结果给予2组患者护理后,乙组肺功能改善情况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必要的呼吸训练,可有助于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肺功能早期恢复,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并探讨呼吸训练对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8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予6个月的呼吸训练,检测全部病例呼吸训练前与经过呼吸训练6个月之后的肺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患者均完成训练,通过呼吸训练,患者的最大肺活量、第一秒用力呼气量、第一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呼吸峰值流速较训练前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结论呼吸训练能够有效改善COPD患者的肺功能,从而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临床医药实践》2018,(3):226-227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护理在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7年4月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综合康复护理的46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以患者护理前后的相关肺功能指标对比结果判定护理效果。结果:经过护理,患者的肺功能监测指标与6 min步行试验(6MWT)均得到有效恢复,显著优于护理前的相应指标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缓解肺功能损伤,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肺康复训练在不同程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并按照病情的严重程度分为中、重、极重三组,每组各为30例,各组又分别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对照组不给予任何训练,干预组实施肺康复训练,对不同程度组的治疗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干预组的不同程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急的肺功能评分、生存质量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不同程度患者之间的治疗情况差异较大,极重度组的改善效果最优,(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对不同程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给予肺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与生活质量等,具有一定的经济性与有效性,可以在临床医学中得以广泛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相多排螺旋CT(MSCT)定量测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80例COPD患者(病例组)和35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分别于深吸气末和深呼气末行MSCT检查,并于2d内行临床肺功能检查(PFT),比较两组吸气相与呼气相MSCT各项容积指标的差异,分析MSCT各项容积指标与PFT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MSCT扫描Vin、Vex、EVvin、EVvex、EIvin、EIvex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呼、吸两相MSCT各项容积指标与COPD严重程度呈明显负相关(P<0.05);呼、吸两相MSCT各项容积指标与PFT各指标均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P<0.05)。结论:呼、吸两相MSCT各项容积指标可作为COPD患者肺功能的评估指标,可早期定量诊断COPD,以指导尽早进行临床治疗与呼吸功能的干预,延缓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析肺结核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肺功能改变。方法入选我院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30例肺结核合并COPD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列为A组,检测肺功能,并与50例肺结核(B组)及50例COPD(C组)患者的肺功能进行比较,分析其变化。结果 A组肺功能异常发生率60.0%(18/30)显著高于B组22.0%(11/50)和C组32.0%(16/5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和C组各项肺功能指标均显著优于A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肺结核合并COPD患者的各项肺功能指标较差。  相似文献   

18.
19.
徐少华  刘凤珍  孙华军 《江西医药》2022,(9):1121-1122+1127
目的 探讨呼吸训练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在2020年2月至2021年8月期间收治的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用随机数表发分为2组(对照、试验),均有40例。给予前一组实施常规治疗,后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呼吸训练,对比最终结果。结果 训练后,试验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第1s用力呼气量(FEV1)、最大肺活量(VC)临床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训练后,试验组生存质量(WHOQOL)评分、舒适状况量表(GCQ)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存在差异。结论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呼吸训练方法有着显著临床价值,可改善其症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动脉收缩压(sPAP)与病程、心功能、肺功能及动脉血气的相关性,以及sPAP评估COPD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107例COPD患者资料,分析sPAP与病程、心脏射血分数(EF)、FEV1%、pH、PaO2、PaCO2的相关性,比较肺动脉高压(PH)患者与非肺动脉高压(NPH)患者的2年累积生存率。结果 sPAP与病程正相关,与FEV1%、PaO2负相关(P<0.05)。PH患者2年累积生存率为39.6%,明显低于NPH患者76.6%(P<0.01)。结论 sPAP与COPD病程和肺功能密切相关;PH患者的2年累积生存率显著低于NPH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