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分析腹部疾病合并肝硬化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并发症发生的因素,探讨其防治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入院的腹部疾病合并肝硬化的患者36例,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统计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将可能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因素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腹部疾病合并肝硬化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腹水、肝脏Child分级、门脉高压、静脉曲张、术中出血量是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论对于腹部疾病合并肝硬化的患者,手术治疗后应积极进行围术期护理,减少出血量、控制感染、防治腹水等,这是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探讨脐血干细胞移植术在肝硬化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对2008年12月至2009年8月湖南省人民医院住院的34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行脐血干细胞移植术,分析其症状及肝功能改善情况.术后1个月,32例(94%)食欲改善,29例(85%)体力好转,28例(82%)腹胀减轻.25例并发腹水患者术后1个月,15例(60%)腹水明显减少,9例(36%)腹水消失.术后6个月白蛋白逐渐升高,由(30.9±0.6)g/L升至(35.5±2.5)g/L(P>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由(57±7)U/L降至(46±10)U/L(P>0.05);总胆红素由(47±5)μmol/L下降至(25±4)μmol/L(P=0.017);凝血酶原时间由(17.9±0.7)s降至(16.4±1.3)s(P>0.05);术后1例合并嗜血综合征,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脐血干细胞移植安全可行,可不同程度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3.
崔刚  李刚  杨光 《泰山医学院学报》2010,31(12):931-933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术后腹水对患者的影响及其处理要点。方法自1994年6月至2008年12月我院为206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实施断流手术,对这些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功能Child B级(31%)患者术后出现腹水频率明显高于Child A级(8.1%)。本组有50例患者术后出现中量以上腹水,其中合并出现电解质紊乱者34例(68%),肝肾综合症12例(24%),肝性脑病4例(8%),腹腔感染8例(16%)。腹水的严重程度明显影响并发症的发生(P〈0.05)。结论肝功能Child B级较Child A级患者术后更易发生腹水,术后腹水的发生可以导致更多并发症的出现;故术后应早期积极干预防治腹水。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胆石症合并肝硬化外科手术治疗的特殊性和危险性,并分析其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延津县人民医院外科2008年12月~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胆石症合并肝硬化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手术治疗治疗效果以及注意事项等临床资料。结果 82例患者治愈率为71.59%,好转率为25.61%,死亡率为2.17%;治疗总有效率为97.56%。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76%,其中切口感染3.66%,上消化道出血2.44%,腹腔积液2.44%,急性肾功能衰竭1.22%;术中出血量50~200 ml,平均出血量为(83.28±8.15)ml;手术时间32~106 min,平均(53.26±10.32)min。住院时间3~12 d,平均(5.21±1.35)d。结论胆石症合并肝硬化患者采用腹腔镜下外科手术进行治疗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手术风险,避免或者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的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方法 对1999年7月至2005年9月56例肝硬化门脉高压合并胆囊结石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同期手术治疗的225例单纯胆囊结石患者为对照,比较两组病人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及肝功能Ch ild-Pugh分级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结果 肝硬化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5.7%(20/56),病死率14.3(8/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14/225)和2.7%(6/225);其中Ch ild-Pugh分级C级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最高91.5%(10/14)。结论 肝硬化合并胆结石患者易发生术后并发症,且手术预后和Ch ild-Pugh分级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腹部手术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集的行腹部手术的年龄大于是60岁的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70岁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9.61%;70~8岁患者为45.45%;>80岁患者为90.00%。60~70岁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两年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慢性疾病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36.51%)明显高于不伴有慢性疾病患(1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入院并发症发生率46.88%明显高于择期手术并发症发生率2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腹部手术的护理,可有效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影响肝癌患者术后快速康复的临床因素,探讨快速康复在不同手术方式肝切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6年4~12月133例肝癌切除术患者临床资料。按是否合并肝硬化将患者分为肝硬化组(84例)和非肝硬化组(49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腹腔镜组(70例)和开腹组(63例)。比较分析不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的差异。结果非肝硬化组肝癌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4.29%)、Clavien I级发生率(6.12%)和术后住院时间〔(5.43±1.26) d〕均低于肝硬化组〔分别为29.76% 、21.43%、(6.46±2.17)d,P均<0.05〕,但两组术后住院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肝癌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7.14%(12/70)〕和住院时间〔(5.27±1.28) d〕低于开腹组肝癌患者分别为〔31.75%(20/63)〕和〔(6.98±2.15)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在腹腔镜组中的肝硬化肝癌患者(11.43%)和非肝硬化肝癌患者(5.71%)与开腹组中的肝硬化肝癌患者(26.9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平均住院费用〔(4.61±1.26)万元〕高于开腹组〔(3.86±0.98)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肝切除可以促进术后快速康复,但住院费用高;而肝癌合并肝硬化增加了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延长了术后住院时间,但未显著增加患者术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微波消融与手术切除对小肝癌合并肝硬化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微波消融术(经皮或开腹/腹腔镜)治疗小肝癌合并肝硬化病例46例作为观察组,行手术切除(开腹 / 腹腔镜)治疗小肝癌合并肝硬化病例46例作为对照组,评价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仅发生胸腔积液1例,并发症发生率2.2%;对照组发生胸腔积液3例、肺炎2例、切口感染1例、严重肝功能衰竭致死亡1例,并发症发生率15.2%,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4.929,P=0.026)。观察组患者术后肝功能检测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均存活,观察组及对照组术后1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3.5%(43/46)及95.7%(44/4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1,P=0.646),观察组及对照组术后2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2.6%(38/46)及87.0%(40/4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4,P=0.772)。结论:微波消融与手术切除治疗小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的疗效相当,微波消融技术创伤及操作侵袭更小,更利于术后恢复和预后改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赵超尘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0):156-158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伴肝硬化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1年我院497例因胆囊结石行LC病例。其中胆囊结石合并肝硬化患者41例(Child-Pugh分级A~C级),对照组456例。对两组间术中及手术后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硬化组4例中转开腹。肝硬化组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延长(P〈0.05)。肝硬化组出血量增多(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4.15%。肝硬化组Trocar穿刺口血肿、切口并发症等发生率较对照组为高(P〈0.05),有2例因术后胆囊床渗血再次手术止血。2例Child-Pugh分级C级和2例Child-Pugh分级B级患者术后大量腹水。1例Child-Pugh B级患者术后胆漏,经保守治疗痊愈。无患者死亡。结论相比普通患者,肝硬化患者行LC虽然手术时间延长、并发症增多,仍不失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Child-Pugh C级患者则要慎重对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中,应用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整群选取该院2012年7月—2014年6月收治的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56例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对照组行传统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观察组行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腹水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FPP减少量、PVF减少量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7.9%)低于对照组(42.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应用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够减轻静脉曲张和腹水程度,改善门静脉压力和血流指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术后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患者186例,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并发症将其分为病例组(32例)和对照组(154例)。病例组为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患者,对照组为术后未发生并发症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对其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影响。结果食管静脉曲张程度(OR=4.541,95%CI=1.128~8.293)、肝功能分级(OR=2.312,95%CI=1.214~5.637)、术中出血量(OR=1.928,95%CI=1.011~4.539)是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论术前应对患者进行正确评估,分析围术期病理生理变化特点,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食管胃底静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09年起,我科对15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采用经皮肝穿刺胃底食管静脉栓塞或联合脾动脉部分栓塞术预防和控制上消化道出血。结果:经皮肝穿刺食管胃底静脉栓塞手术成功率100%,止血率达100%。术后死亡1例,分析原因为急性肺动脉栓塞,术后11例患者出现低热症状,5~7 d后缓解,部分患者术后出现轻度腹痛症状,对症止痛治疗后症状逐渐缓解。除1例患者术后考虑为急性肺栓塞死亡外,未出现肝脏出血、感染、门静脉血栓、肝功能衰竭等并发症。14例患者随访4~10个月,再发消化道出血1例,因肝肿瘤进展死亡4例。结论:经皮肝穿刺胃冠状静脉栓塞技术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方法。但是术者在术前及术中需重视对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分析,术中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大的分流道的存在,并选择合适的栓塞材料。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肝癌术后肝功能失代偿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肝功能失代偿的主要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75例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病例,研究术后肝功能失代偿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75例原发性肝癌切除手术患者,分别施行肝段、叶、半肝及扩大半肝切除,其中半肝切除2l例,扩大半肝切除7例。14例出现术后肝功能失代偿,发生率18.67%,其中2例死于肝功能衰竭,死亡率2.67%。单变量分析提示肝切除量、癌灶长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前肝硬化程度、Child分级、AST、ALT、TBIL及术后首日腹腔引流量(FDAD)、AST、TBIL与术后肝功能失代偿的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肝切除量、术中出血量、肝硬化程度是术后肝功能失代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评估肝切除术后肝功能失代偿的危险性需结合肝功能指标综合分析,肝切除量、肝硬化程度是主要的、较好的评估指标。术中应控制出血和肝切除量,缩短手术时间以降低肝功能失代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病人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分析240例LPD病人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影响病人总并发症、胰瘘及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240例中发生并发症97例,其中胰瘘32例(32.99%),术后出血49例(50.52%),切口液化4例(4.12%),感染12例(12.3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病人总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为年龄 ≥ 65岁和术中出血量 ≥ 200 mL,影响胰瘘的危险因素为年龄 ≥ 65岁和胰管直径 ≤ 3 mm,影响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为年龄 ≥ 65岁。结论:引起LPD病人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较多,在围手术期应严格关注并监测相关指标,尽可能地防止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延迟发生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8例在我院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术后83例出现胃排空延迟,发生率为39.90%,其中A级31例(14.90%),B级27例(12.98%),C级25例(12.02%)。保留幽门、Child法重建消化道、术中出血量≥1000 mL、手术时间≥360 min、术后腹部并发症术后胃排空延迟的发生率更高(P<0.05),其中Child法、术中出血量、术后腹部并发症是胃排空延迟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后年龄≥60岁、保留幽门、手术时间≥360 min、术后腹部并发症术后胃排空延迟病情更严重(P<0.05),其中年龄、术后腹部并发症是胃排空延迟病情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延迟发生率高,采用改进型消化道重建方式、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后腹部并发症有助于降低发生率;高龄和合并术后腹部并发症的患者发生胃排空延迟的严重程度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提高原位肝移植术后长期生存率的临床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3年多来所施行的72例原位肝移植病人术后生存情况分析并发症发生的种类及数量,以及诊治处理方法,以探讨成功及失败原因。结果 72例肝移植病人中,原发病为良性疾病50例(其中终末期乙肝肝硬变34例);恶性疾病22例(其中HCC19例)。术后发生并发症54例次,含因凝血功能紊乱致术后腹腔内继发性出血4例,术前腹水感染未能控制,致术后腹水严重感染2例,激素用量过大致应激性溃疡出血、穿孔1例,胆瘘6例,肺部感染21例,肠道霉菌感染5例。全组无原发性肝无功能及血管并发症,随访2~41个月,无远期胆道并发症及慢排发生。住院期死亡6例,随访期死亡6例,目前生存60例,总生存率为83.33%,存活超过1年者32例,最长已3年5个月。结论术中技术的改进及新技术的应用;采用个体化的免疫抑制方案;加强术后感染预防与治疗;加强乙肝复发的预防和治疗;预防肿瘤复发的系统措施,是提高肝移植术后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 (SBP) is one of the potentially lethal complications of cirrhosis and is defined as infected ascites in the absence of any recognizable secondary cause of infection. Objective was to study the occurrence of SBP,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sponse to antibiotics. Methods: We had prospectively evaluated 81 cirrhotic patients with ascites during one-year period. All SBP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cefotaxime, 2gm IV, every 12h for 5days. Results: Of these 81 patients, 24.67% of patients (n=20) had SBP and its variants (classical SBP n= 4, CNNA n=13 and bacterascites n=3). There were thirteen males and 7 females in the study.85% of the cases had Child;s class C cirrhosis. UGI bleeding and abdominal pain were the most common presenting symptoms of SBP. Culture positives were 35% (n=7). The most frequent organisms were Escherichia coli (n=3) and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n=2). 94% of the patients responded to therapy after 48 hours of treatment. Total resolution after 5 days of therapy was 73% and in-hospital mortality was 15% (n=3). Conclusion: SBP, if diagnosed early can be treated with very good success rate up to 73%. Appropriate treatment of SBP with cefotaxime can help in reducing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liver disease. Key words: SBP, CNNA, Cirrhotic patients and Cefotaxime.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影响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 2007年1月~2011年12月,共有328例胃癌患者在我院行全胃切除术。所有患者随访4个月~5年,分析其临床资料,探讨发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结果患者的年龄、白细胞、白蛋白、肿瘤大小、术中失血量、手术方式、是否具有合并症及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硬化、营养不良、术中输血是发生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经胸腹联合手术、联合脏器切除、术中失血量、合并症为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而术中输血及白蛋白水平是保护因素。结论影响全胃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有胸腹联合手术、联合脏器切除、术中失血量、合并症。  相似文献   

19.
肝硬化患者322例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洪英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2):2876-2878
目的 分析肝硬化患者的病历资料,调查肝硬化的常见病因、并发症和病死率,为进一步防治肝硬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6 年-2011 年5 年间住院确诊为肝硬化的322 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22 例患者中,病毒性肝炎222 例(68.94%),酒精性肝硬化28 例(8.70%),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17 例(5.28%),胆汁性肝硬化19 例(5.90%),药物性肝炎20 例(6.21%),病因不明的有16例(4.97%).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上消化道出血(152 例,47.20%),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上消化道出血(25 例,64.10%).结论 病毒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炎是肝硬化的主要病因,防治病毒性肝炎,减低饮酒量是预防肝硬化的重要手段,积极防治肝硬化并发症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最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