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中医经络学说 中医认为,足与脏之间是通过经络相联系,经络“内连脏腑外络肢节”,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中10条经脉由足部起始或终结,即从头走足的足三阳经与从足走腹的足三阴经;奇经八脉中的阴维脉,阴跷脉,  相似文献   

2.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前后排列次序是太阴、阳明在前,厥阴、少阳在中(侧),少阴、太阳在后。根据经脉“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灵枢·海论》)的分布特点,我们推测,属外部的四肢部经脉与在体内的脏腑在分布部位上可能有某种内在的联系。脏为阴,腑为阳,故阴经属于脏,阳经属于腑。脏腑中以脏为主,脏有胸腔之脏和腹腔之脏的区别,故阴经也有手阴经和足阴经的相应区分。膈以上胸  相似文献   

3.
小词典     
[十二经脉] 也叫十二正经,分手足三阴三阳,配合六脏六腑,分别予以命名.手三阴有: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三阳有: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阴有: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三阳有: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合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 是十二经以外的一个经络系统,包括任、督、冲、带、阴蹻、阳蹻、阴维、阳维等八条,它们不直接和内脏相联系,其中除任、督两脉有专穴外,其他六脉的穴位,都寄附于十二正经上.[十二经别] 是从十二正经分出后别行的一部份,它的循行路线与部位较络脉为深长,故与络脉不同,它的名称与十二正经相同,所以称为"别行的正经",简称"经别".这些  相似文献   

4.
针灸学第一单元 经络系统的组成   要点 :经脉、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第二单元 十二经脉体表分布概况   要点 :四肢、头面、躯干。第三单元 十五经脉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要点 :1.手三阴。2 .手三阳。3 .足三阴。4.足三阳。第四单元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一、概况:十二经脉,隶属于十二脏腑,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路,即肺手太阴经、心包手厥阴经、心手少阴经,合称“手三阴经”;大肠手阳明经、三焦手少阳经、小肠手太阳经,合称“手三阳经”;脾足太阴经、肝足厥阴经、肾足少阴经,合称“足三阴经”;胃足阳明经、胆足少阳经、膀胱足太阳经,合称“足三阳经”。它们的命名原则是,首先按经脉分布的部位,凡在上肢的称手经,在下肢的称足经;再根据内阴外阳,前阴后阳的原则来比较阴阳的大小,位  相似文献   

6.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祖国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及预防等各个方面,对于指导中医各科特别是针灸、推拿、针麻的临床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针灸医学的理论核心。有关其平衡与失衡的探讨,在生理、病理及治疗学上的意义,非比一般。一、经络平衡在生理上的意义十二经络的命名均冠以手或足、脏或腑,说明经络在人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联络系统。十二经脉作为经络系统的主体,在体内  相似文献   

7.
晓倪 《家庭中医药》2000,7(3):19-19
1 在经络系统中,沟通机体内外上下的主要是手三阴、足三阴及手三阳、足三阳共十二条经脉。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阴心经合称手三阴。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脾胃,下络大肠,  相似文献   

8.
腕踝针区域划分与十四经分布、疗效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腕踝针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基础,经络学说认为,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以及连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有十五别络、浮络、孙络等。经络系统是人体重要组织结构,大量科学实验证明,经络是客观存在的,并与神经、血管、内分泌系统密切相联,是独立于神经、  相似文献   

9.
陈金宗 《双足与保健》2003,(5):18-18,20
足是人体重要组成部分,它处于人体最低部位,由52块骨,66个关节,40多条肌肉和200条韧带组成。中医经络学说认为,双足通过经络系统与全身各脏腑密切相连,构成了足与全身的统一性。人体十二正经中,有六条经脉即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分布到足部,足部为足三阴经之始,是足三阳经之终,通过经络与全  相似文献   

10.
经筋隶属于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在肢体外周的连属部分,亦即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位于人体浅表筋肉关节间相互联系的循行系统。《灵枢·经筋》对十二经筋的起止循行、病候及其治疗等,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笔者对其内容初加研讨,略有所得。兹不揣浅陋,简述于下: 一、经筋分布循行特点的理论意义十二经筋按部位分为手足三阴、三阳。各条经  相似文献   

11.
依据<内经>等文献提供的线索,分析了三阴三阳的来源和各自阴阳的含量,指出阳气由多到少的顺序是阳明、太阳、少阳,阴气由多到少的顺序是太阴、少阴、厥阴的内在含义.根据五(六)脏所处部位确定各自的阴气含量,按照阴气多配多、少配少的原则,五(六)脏与三阴相配.膈以上脏联系手经,膈以下脏联系足经,完成六阴经的命名.六阳经的名称与相表里的阴经对应,阴经联系手(足),阳经亦联系手(足),阴经所属脏的阴气多寡与阳经所属腑的阳气多寡相平衡,以此为原则,完成六阳经的命名.强调十二经脉的命名蕴含有深奥的中医理论问题,特别是中医借阴阳及三阴三阳,说明人体从整体到系统和大体器官水平的生命现象,所揭示的科学原理--"阴阳无限可分性"及其意义,一定能够指导现代生命科学从整体到分子生物水平生命现象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经络学说中的几个问题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及十二经脉与体表筋肉和皮肤连属部分的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络脉则有十五别络、孙络、浮络之分。经络学说的特点是以十二正经为主体,通过十五络脉与奇经八脉的联络和调节作用,把人体脏腑、肢节、筋肉、皮肤联系起来,并以阴阳学说为论理工具,说明脏腑经络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形成一个机体各部及机体与自然环境密切联系的有机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经络学说”从温(脉)和眽(脉)的雏形概念开始,发展到《灵枢》时代,已经系统而完整。考《灵枢经》中“经络”一词组约二十处,下面归类加以分析。 1.含动词义《灵枢·经脉》曰:“……六经络手阳明少阳之大络,起于五指间,上合肘中。”“经络”二字,似应分解。六经指手三阴三阳之经脉;经后之“络”为动词,就是说,起于五指间的手三阴三阳经脉,与手  相似文献   

14.
任路  李静 《辽宁中医杂志》2011,(11):2117-2118
经络理论中有关经脉循行分布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经脉学专著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关于十二经脉外行部分的循行分布规律秉承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论著《灵枢.经脉》。而历代医书中对足三阴三阳经脉、尤其是足阳明胃经在躯干部循行规律却少有论述,文章从三维圆柱体的假说、"背为阳,腹为阴"、气血阴阳平衡的理论及"从阳引阴,从阴引阳"治疗原则等角度探讨其循行,旨在进一步剖析经络循行的真谛,使针灸经络学说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5.
十二经筋概述及其实质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十二经筋概述经筋是十二经脉的连属部分,是经络学说的内容之一。《灵枢·海论》指出:“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十二经脉纵横出入,运载气血,营行表里,沟通内外、上下、左右、脏腑之间  相似文献   

16.
经脉脏腑相关理论的形成过程较为漫长,受不同时期文化因素的影响,如"天六地五"学说、"天之十二"学说、"二十八宿"学说、三阴三阳学说、古代官制理论,其理论发生了更替、变革,甚至是出现与事实相背离的现象。受"天六地五"学说影响,早期经络文献只记载十一脉,"天之十二"学说将经脉之数由十一发展为十二,十二经脉之外的联系之脉则归入络脉、奇经八脉范畴。三阴三阳理论是经脉脏腑相关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重要因素,手三阳经所主病候与大肠、小肠和三焦无关,主治腧穴也位于下肢。受古代职官制度的影响,心为君主之官,心包代心受邪,将主治心脏病证的手厥阴脉与心包相配,手少阴脉独无腧。深入剖析经脉脏腑相关理论中的文化因素,剥离其中不符合临床实践的要素,对今后的经脉脏腑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将十二经脉分为12个实验组,采用同一的6×6拉丁方实验设计,把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经的井穴、荥穴、输穴、经穴、合穴与内关穴分别作为一个整体,在同等条件下分析比较了电针对正常人收缩时间间期(STI)的效应差异。结果发现,在正常人和不同性别正常人的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经五输穴和内关穴之间,各穴位组对左心功能的电针效应均无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18.
奇经八脉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琴  周德安  王麟鹏 《中国针灸》2003,23(6):344-346
目的:探讨奇经八脉在人体经络系统中尚未引起重视的诸多特点和作用。方法:通过理论研究和临床观察,提出奇经八脉系统和十二正经系统在人体的经络系统中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详细说明奇经八脉如何发挥其联络、蓄溢、统领的作用。结论:阴维脉、阳维脉可能循行于上肢,起联络蓄溢手三阴三阳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一、阴阳互用法 脏与腑的关系,实际上就是阴阳表里关系。由于脏属阴,腑属阳;脏为里,腑为表,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相互配合,并有经脉相互络属,从而构成了脏腑之间的密切联系。依据中医阴阳学说,动脏可以调腑,动腑可以调脏。所以,在临床上子午流注可以这样去应用:如果辰时(足阳明胃经流注时间)需要刺激胃反射区,因为某种原因没有能做,可以在巳时(足太阴脾经流注时间)刺激胃反射区和睥反射区,照样达到同样的效果。因为脾与胃是阴阳表里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庞朝善  庞润晖 《河北中医》2002,24(12):939-940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内连脏腑 ,外络体表 ,无处不在 ,如环无端。经络在眼部的分布致密 ,纵横交错 ,连成网络。人体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中任、督、阳跷、阴跷、阳维脉以及十二经筋 ,直接或间接与眼相互沟通 ,相互离合。经络脉道的通畅 ,保证了精气的运输供给 ,使眼睛不断获得濡养 ,精明功能得以发挥。《原机启微》根据经络在眼部的走行分布、起合处所以及翳障的生成部位判断受邪经 ,“翳凡自内眦而出 ,为手太阳、足太阳受邪 ,治在小肠膀胱经 ;自锐眦客主人而入者 ,为足少阳、手少阳、手太阳受邪 ,治在胆与三焦小肠经 ;自目系而下者 ,为足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