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2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验方结肠康Ⅰ号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免疫机制。方法以5%2,4,6-三硝基苯磺酸和50%乙醇注入大鼠肛门制备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灌胃给药15d后,流式细胞仪单克隆抗体法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及细胞黏附因子CD54。结果造模后CD4、CD8显著降低,CD4/CDB、CD弘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经结肠康Ⅰ号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结肠康Ⅰ号大、小剂量组CD4、CD8显著升高,CD4/CD8、CD54显著降低(P〈0.05)。结论结肠康Ⅰ号具有调节CD4/CD8平衡及抑制细胞黏附因子CD54表达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溃疡性结肠炎,是结肠的一种多发病,严重的可影响广大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多年临床经验与中医理论相结合,选用多种中药,科学配伍,多次调配,经上百次临床应用、总结、改进,终于调制成"结肠宁I号"灌肠剂.经过3年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结肠宁I号的确是溃疡结肠炎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抗溃结复发方对UC模型大鼠结肠黏膜形态的影响。方法: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复制实验性大鼠UC模型,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对照组、中药治疗组,并设正常对照组。结果:两治疗组急性期损伤减轻,但中药治疗组与西药组相比表现为重;中期、缓解期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和腺体破坏减轻,中药治疗组修复加快优于西药组。结论:中西药物对局部黏膜均有抑制炎症反应和促进组织修复作用;在急性期西药抑制损伤方面优于中药,在中期和缓解期促进肉芽组织增生修复方面中药优于西药。  相似文献   

4.
抗溃结复发方对UC模型大鼠结肠黏膜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抗溃结复发方对UC模型大鼠结肠黏膜形态的影响。方法: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复制实验性大鼠UC模型,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对照组、中药治疗组,并设正常对照组。结果:两治疗组急性期损伤减轻,但中药治疗组与西药组相比表现为重;中期、缓解期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和腺体破坏减轻,中药治疗组修复加快优于西药组。结论:中西药物对局部黏膜均有抑制炎症反应和促进组织修复作用;在急性期西药抑制损伤方面优于中药,在中期和缓解期促进肉芽组织增生修复方面中药优于西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IL-22及CIM+T细胞亚群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以我院住院治疗的35例UC患者及35例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应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血浆中IL-22的含量,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h1、Th17、Th22细胞亚群的比例,并分析其与疾病活动度的关系。结果:UC组患者血浆中IL-22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重度患者增高明显;UC组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中、重度患者增高明显;UC组患者外周血IL~22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重度患者增高明显;而UC组患者Th1细胞比例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UC患者外周血中IL-22水平、Th17、TId2细胞比例明显升高,且与疾病活动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溃疡性结肠炎,是结肠的一种多发病,严重的可影响广大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多年临床经验与中医理论相结合,选用多种中药,科学配伍,多次调配,经上百次临床应用、总结、改进,终于调制成“结肠宁Ⅰ号”灌肠剂。经过3年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结肠宁Ⅰ号的确是溃疡结肠炎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坤复康胶囊对盆腔炎大鼠T细胞亚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义娣  王少蕾 《吉林医学》2008,29(11):921-922
目的:研究坤复康胶囊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法测定慢性盆腔炎大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的变化及坤复康胶囊对其的影响。结果: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存在CD4^+数量下降、CD8^+数量上升、免疫功能下降的状态;坤复康胶囊可纠正此状态。结论:坤复康胶囊通过调整CD4^+/CD8^+比值,可达到恢复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CD4+T细胞亚群失衡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hao K  Zhong BH  Zhang SH  Gong XR  Yao JY  Chen MH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23):1605-1608
  相似文献   

9.
溃疡性结肠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志波 《河北医学》2004,10(8):675-676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的可能发病机制。方法:对11例病例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作了前瞻性对照研究,使用的是敏感性高,准确性好的单克隆抗体-ABC法。结果:溃疡性结肠炎病例组的外周血CD3、CD4、CD8细胞亚群的百分数和CD4/CD8的比值均显著降低。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有免疫调节细胞的失衡,可能与其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中药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一氧化氮和结肠电的调整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二硝基氯苯法制作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埋藏电极记录结肠电,并以标准对照比色法测定结肠组织浸泡液中NO代谢产物亚硝酸盐的浓度,观察中药复方“胃肠康”的作用,发现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的亚硝酸盐浓度显著高于正常,结肠基本电节律幅值及收缩复合肌电幅值均显著降低,负载峰电的BER和CEC百分数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大鼠外周血CD4 /CD8 和脑及脊髓ICAM-1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豚鼠髓鞘蛋白匀浆和福氏完全佐剂注射诱发大鼠EAE模型,分别注射生理盐水/福氏佐剂、左旋咪唑作为对照,注射后16d时取材,采用Loyez氏髓鞘染色法和免疫组化法观察脑和脊髓髓鞘改变及ICAM-1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 /CD8 改变,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正常组、NS/CFA组和LMS对照组髓鞘结构未见异常;模型组髓鞘染色见髓鞘结构疏松、部分髓鞘脱失。EAE大鼠脑和脊髓中I-CAM-1主要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其面密度为(5.08!0.39),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EAE大鼠存在外周血CD4 /CD8 比值及脑和脊髓ICAM-1表达异常,CD4 /CD8 比值增高和ICAM-1表达异常在EAE的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肥大腺样体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失衡与反复发作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关系。方法72例反复发作性分泌性中耳炎组患儿及30例单纯腺样体肥大组患儿腺样体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淋巴细胞CD+4、CD+8的表达并计算CD+4/CD8+值,分析2组间是否有差异。结果反复发作性分泌性中耳炎组患儿腺样体组织中CD4+、CD+8细胞数及CD+4/CD+8值分别为42±9,20±7,2.10±0.17,高于单纯腺样体肥大组16±8,11±6,1.39±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CD+4细胞数明显多于CD+8细胞数。结论反复发作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形成与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根据T细胞表面抗原CD4、CD8和受体γ的表达分析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Pigmented purpuric dermatoses,PPD)和蕈样肉芽肿(Mycosis fungoides,MF)的关系,探讨前者能否被视为一种皮肤淋巴样疾病(Cutaneons lymphoid dyscrasia,CLD).方法:免疫组化技术检测23例确诊PPD患者皮损表皮和真皮T淋巴细胞表面抗原CD4、CD8的表达情况,PCR测定T细胞受体γ(T cell receptor γ,TCRγ)单克隆基因重排.设立20例MF皮损、20例正常人皮肤组织为对照.结果:23例PPD中的15例有淋巴细胞向表皮的明显迁移,其中的5例和20例MF皮损可见淋巴细胞亲表皮现象,正常组未见此现象;18例PPD、20例MF和6例正常皮肤免疫染色以CD4+T为主;PPD和MF两组在真皮中的CD4+T数分别为38.2±30.6和68.8±47.6(P<0.017),CD4+/CD8+值分别为1.7±1.1和2.6±0.8(P<0.05),PPD组数值小于MF组,有显著差异;其余表皮和真皮中两组间的CD4+T、CD8+T计数和CD4+/CD8+值均较接近.TCRγ的PCR扩增结果显示23例PPD中1O例阳性,20例MF中16例阳性.正常组无1例阳性.其中7例阳性PPD标本见淋巴细胞向表皮的明显迁移(包括3例有亲表皮现象的PPD),8例以CD4+T细胞为主,9例表现为除双小腿以外的其它部位也存在皮疹.结论:PPD在T细胞表面抗原和受体的表达上有部分类似蕈样肉芽肿的特征,可能系一种皮肤淋巴样疾病.对于皮损分布广泛,治疗效果欠佳,免疫表型和分子学特征类似蕈样肉芽肿的病例在诊疗上应尤为重视,加强随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儿童肥大腺样体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失衡与反复发作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关系.方法 72例反复发作性分泌性中耳炎患儿腺样体组织及34例非反复发作性分泌性中耳炎患儿腺样体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上述二组T淋巴细胞CD4 +、CD8+的表达及CD4+/CD8 +值,统计分析二组之间是否有差别.结果 反复发作性分泌性中耳炎患儿腺样体组织中CD4+ 、CD8+细胞数及CD4+/CD8+ 分别为41.9±9.07,20.45±7.08,2.10±0.17;较非反复发作组17.4±6.85,13.02±5.88,1.33±0.11有显著性差异(P <0.05);其中CD4+细胞数明显多于CD8+细胞数.结论 反复发作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形成与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三氯乙烯(TCE)对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CD3+CD4+CD8+的影响。方法采用豚鼠最大值法(GPMT)。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TCE实验组,用皮内注射的方式分别注射橄榄油、2,4-二硝基氯苯(DNCB)、三氯乙烯(TCE),实验结束后收集大鼠外周血液,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CD3+CD4+CD8+比例。结果TCE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CD3+比例高于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CD4+、CD4+/CD8+高于阴性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TCE实验组CD4+、CD8+、CD4+/CD8+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三氯乙烯经皮染毒对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亚型比例有一定影响,可能与三氯乙烯的致敏作用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健康汉族人外周血中CD4+CD8+双阳性(double positive,DP)T细胞和CD4-CD8-双阴性(double negative,DN)T细胞的分布频率。方法:利用三色流式细胞术分析36例健康成人(〈65岁)、34例健康老年人(≥65岁)和22例免疫抑制者外周血DP T细胞和DN T细胞的分布。结果:老年组外周血DP T细胞比例1.93%±1.52%显著高于免疫抑制组1.23%±0.81%(P=0.05);但与成人组1.54%±1.24%相比,老年组外周血DP T细胞比例虽然有增高的趋势但未见显著差异。老年组、成人组和免疫抑制组外周血DP T细胞绝对计数分别为(0.028±0.022)×109细胞/L、(0.024±0.017)×109细胞/L和(0.021±0.019)×109细胞/L,三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成人组外周血DN T细胞比例为8.81%±5.56%,明显高于老年组的5.52%±3.49%和免疫抑制组的3.72%±1.21%(P值分别为0.012和0.000);老年组DNT细胞比例也高于免疫抑制组(P=0.025)。老年组、成人组和免疫抑制组外周血DN T细胞绝对计数分别为(0.083±0.069)×109细胞/L、(0.150±0.111)×109细胞/L和(0.057±0.027)×109细胞/L,成人组外周血DN T细胞的绝对数明显高于老年组(P=0.011)及免疫抑制组(P=0.000),而免疫抑制组与老年人比较则未见显著差异(P=0.155)。成人组外周血更常出现CD3分子表达增高(CD3high)的T细胞。与CD3分子表达正常(CD3norm)的T细胞相比,CD3highT细胞群体中包含大量DN T细胞。结论:年龄≥65岁的健康汉族老年人外周血DP T细胞未见明显增多,但外周血DN T细胞随着年龄增高而明显减低。  相似文献   

17.
卜琴芳  陈方斌  张李婉  强亮 《西部医学》2017,29(11):1520-1523
【摘要】〓目的〓探讨氟西汀对抑郁症患者血清CD3、CD4和CD8细胞水平及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采用氟西汀治疗的86例抑郁症患者临床资料,并设为试验组;将同期我院米氮平治疗的82例抑郁症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CD3、CD4和CD8细胞水平及糖脂代谢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HAMD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8周试验组HAMD 评分下降,且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CD3、CD4和CD8细胞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8周试验组CD3、CD4和CD8细胞水平升高,并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同时也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2hPG、FPG、HbAlc、TC、TG、LDL、HD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8周试验组2hFG、FPG、HbAlc水平下降,并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同时也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8周试验组TC、TG、LDL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但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而治疗后4、8周试验组HDL无明显变化(P>005),但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西汀可有效改善抑郁症患者临床症状,增强机体免疫力,不同程度地改善糖代谢紊乱,对血脂影响则较小,可在临床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炎性反应严重程度分级与黏附分子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2例,其中轻度组20例、中度组8例、重度组6例、缓解组8例,另设健康对照组30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吞噬细胞膜糖蛋白(CD44)、可溶性黏附分子P选择素(CD62p)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CD54)表达情况。结果中、重度组的CD44、CD62p表达最高,轻度组、缓解组次之,健康对照组最低,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中、重度组的CD54阳性表达高于轻度组(P<0.05),2组均高于缓解组及健康对照组(P<0.01),缓解组CD54阳性表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黏附分子CD44、CD62p及CD54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水平高低可反映结肠组织的炎性反应严重程度,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蕈样肉芽肿(MF)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和皮损中人白细胞DR抗原(HLA-DR)、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分化群抗原4、8(CD4、CD8)抗原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15例MF患者的外周血和皮损HLA-DR、LFA-1、ICAM-1、CD4、CD8抗原的表达并与正常人相比较。结果:MF患者外周血HLA-DR 、LFA-1 及ICAM-1 淋巴细胞比正常对照增高(P均<0.01);MF患者外周血CD4 淋巴细胞较正常对照下降(P<0.001);MF患者皮损中HLA-DR 细胞、CD4 细胞、CD8 细胞及LFA-1 、ICAM-1 细胞的表达均比正常对照增高。结论:MF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和皮损HLA-DR和LFA-1、ICAM-1、CD4、CD8抗原表达普遍存在异常,与MF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