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冲击消振器是一类结构简单,应用较广的消振装置.迄今对广泛存在的垂直主振系,还没有一个较为实用的冲击消振理论.本文基于单自由度主振系冲击消振后仍作近似谐振动的条件,提出了一个冲击消振理论.该理论可较方便地用于消振振幅及消振器冲击体质量、冲程的计算.通过一个示例说明了该理论的应用,得到消振器设计的一些原则.  相似文献   

2.
研究单自由度系统在随机激励作用下,使用冲振器得到重复碰撞过程中速度的概率密度函娄和差热为设计和全用这种冲击减振系统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分析机械性冲击噪声的发生机理和影响因素入手,论述了用冲击激励技术分析机械性冲击噪声的理论和方法,并进行了实验验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明了冲击激励技术是分析机械性冲击噪声的一种快速、简便、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分析复杂的机械性冲击噪声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同时,阐述了操作中的具体方法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4.
利用Hopkinson杆对弹载存储测试电路模块常用的两种晶振:EXO3,KSS晶振,在未用环氧树脂胶灌封和灌封状态下进行了不同冲击方向(沿平行和垂直方向)的抗高g值冲击性能研究,并对它们的失效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因为晶振内部有微梁,当晶振在高g值加速度冲击下时,微梁可能发生断裂,这将导致晶振的失效.另外,晶振抗冲击能力与冲击加速度方向有关,与冲击方向平行时晶振的抗冲击性能要明显高于与冲击方向垂直的情况;对同一个冲击方向而言,经过环氧树脂灌封的晶振抗冲击能力并没有明显高于未灌封的晶振,这可能是由于电路板上焊点、导线断开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自动振打除灰装置活塞杆与撞击杆的接触面因撞击导致损伤无法继续工作的问题,对两杆的接触模型进行了研究和优化.运用软件ansys/ls-dyna建立了机械振打器冲击部分的有限元模型,并分别对现有接触模型和改进后的接触模型下两杆的冲击过程进行有限元分析.对比不同情况下端面上的最大Von-Mises应力,发现活塞杆端面损坏的原因是撞击杆具有轴向夹角,通过改变活塞杆的端面形状可以有效改进现有的冲击接触模型,使活塞杆端面的应力集中现象明显减轻.当撞击杆右端面仍为圆平面,活塞杆左端面改为半径是2m的球面时,接触模型可以有效避免活塞杆端面出现过大应力集中,从而将振打器的寿命延长到设计范围.  相似文献   

6.
冲击减振器基本参数的确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讨论单自由度系统强迫振动中冲击减振器的基础上,导出确定冲击减振器质量比和冲击间隙的计算公式,并得出结论:冲击块质量越大,减振效果未必越好;最佳碰撞位置不在主振体平衡位置,且相邻两次碰撞时主振体的位置也不重合  相似文献   

7.
在模态计算与实验的基础上,利用振型叠加法对加固打印机进行了冲击振动的响应分析,获得了系统的位移响应和应力响应,确定出系统在冲击状态下的薄弱环节,为打印机的进一步抗振加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建立一类簇生离散混合冲击模型。假定冲击按周期来到,每个周期的冲击次数服从独立同分布的二项随机变量,冲击强度服从独立同分布的离散随机变量。首先在混合冲击模型下给出系统寿命的定义,研究系统寿命的生存函数、平均寿命,并给出其概率分布和递推公式;其次定义了系统失效时所经历的具有非零冲击量的周期数和系统失效时所遭受的冲击强度总和等可靠性指标,推导并给出这些指标概率分布的递推公式和期望表达式;最后在周期冲击次数服从0-1分布、冲击强度服从几何分布下,给出了混合冲击模型相关可靠性指标的数值分析过程。  相似文献   

9.
可调节力机械作动器及其控制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动消振是近年来船舶振动控制领域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一种用于船舶主动消振的新型可调节力机械作动器已经研制出来,首先介绍了这种机械作动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然后根据主动消振理论,结合机械作动器的实际需要,提出了2种机械作动器最优相位和偏心距的计算方法——调相解析法和动态补偿自寻最优控制算法.应用这2种控制算法控制机械作动器进行船舶主动消振仿真试验的结果证明了它们的可行性和实用性.该机械作动器对船舶振动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激振实验和切削实验,分析了撞击块质量和间隙对冲击式镗杆减振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介绍几种国外最近提出的消振镗杆的结构,以便在生产使用中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叙述了用模拟试验装置对冲击减振器性能所进行的试验研究.试验研究揭示了冲击减振器的运动特性;找出了影响冲击减振器减振效果的有关参数及其影响规律,它对工程应用很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简单可靠的数值仿真方法对冲击减振器进行了全面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冲击减振器在其主系统的固有频率附近有很强的减振能力,因而特别适用于抑制机床颤振。冲击块与主质量之间的摩擦是冲击减振器的不利因素。碰撞消耗能量也不是冲击减振器减振的主要原因。 实验和数值仿真的结论相符。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减振器双向比对人-椅系统冲击动力学行为的影响规律,基于台架试验将座椅减振器阻尼特性简化为非对称分段线性函数,进而创建了人-椅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及方程,并通过座椅台架试验验证了其有效性.以典型脉冲输入模拟座椅受到的垂向冲击,对不同强度脉冲激励工况、不同减振器双向比情况下的人-椅冲击动力学行为进行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当座椅减振器双向比大于1时,更有利于衰减驾驶室地板传递到驾乘人员的冲击;而且冲击输入强度越大,座椅减振器双向比大于1时的相对隔振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4.
为减轻结构地震反应,研制了一种间隙式黏胶阻尼器,给出了所研制阻尼器的滞回模型理论公式和串联动态刚度的统一计算公式,并根据试验数据给出了各参数的工程参考数值.在分析黏胶阻尼器动态刚度的基础上,提出了阻尼器耗能性能评价指标的概念,并对该类阻尼器进行了耗能失效定量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该阻尼器具有滞回曲线饱满、结构简单、不泄漏介质、自我保护等良好特性,是一种高耗能的黏滞阻尼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验磁流变阻尼器应用于结构被动隔震控制下的减震效果.方法对1:4缩尺比例的结构模型进行橡胶垫与磁流变阻尼器联合控制下的振动台试验,试验采用对磁流变阻尼器施加零电压和最大电压控制。来模拟结构在阻尼器被动摩擦阻尼和被动粘滞阻尼两种控制方式下。隔震上部结构和隔震层的的动力响应.结果应用磁流变阻尼器对结构进行的两种被动控制,均能起到很好的减震效果.其中被动摩擦控制可对隔震结构在大震下的隔震层位移起到限位作用;被动粘滞阻尼控制可对隔震结构小震下上部结构的加速度反应进行很好的控制.结论采用橡胶垫联合磁流变阻尼器对结构进行被动隔震控制,控制方法简便易行,控制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汽车的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设计了以电液比例阀半主动减振器为控制对象,采用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方法的半主动悬架系统。在对电液比例阀减振器阻尼力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电液比例阀减振器的半主动悬架模型,采用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方法对模型进行了研究。路面输入采用积分白噪声模拟B级路面谱,以簧载质量垂向加速度、悬架动行程以及轮胎动载荷作为评价指标。利用Matlab/Simulink工具箱进行仿真,结果表明,设计的半主动悬架与被动悬架相比,其平顺性与稳定性均得到了良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基于落锤激励的某新型减振扣件减振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落锤激励,对某新型减振扣件进行现场测试,从传递率、传递损失率、传递损失及Z振级等四个方面对其减振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4~200 Hz范围内,传递率基本都在2.5%以下;传递损失率基本都在97.5%以上;传递损失基本都在32 dB以上;道床垂向振动加速度经过计算后,其Z振级为86.15 dB;跟普通减振扣件相比,新型扣件的综合减振性能有了明显地提高。试验表明,落锤激励法操作方便,行之有效,是测试扣件减振性能的优良方法。  相似文献   

18.
基础隔震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结构控制方法,但是,目前这种技术只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隔离水平地震作用,而对竖向地震作用几乎没有影响。为改善隔震技术在隔离竖向地震中的限制,研制了一种由碟形弹簧和粘弹性阻尼器组合而成的碟形弹簧竖向减震装置,并对其进行了在静载和动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给出了该装置在竖向静力和动力作用下的等效刚度和阻尼比,建立了恢复力模型,试验研究表明,碟形弹簧竖向减震装置能有效的解决竖向大承载力和竖向阻尼的难题,力学性能优良且稳定,加工制作容易,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竖向减震装置。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一种新型的宽频减振器——粉粒体冲击减振器.试验发现:这种减振器在15H_Z~1100H_Z 的频带内均有良好的减振效果.在此基础上,作者研究了影响减振器减振效果的几个参数.最后,将其具体地应用于一台万能工具铣床上,取得了明显的宽频减振效果,这表明该减振器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