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珊溪水库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体坐落在深厚的河床覆盖层上,趾板设置在基岩上,施工期存在着坝体反向渗水处理以及趾板设置的反向排水孔封堵问题,如处理不当、将影响坝体填筑及周边缝止水系统。通过本工程实践,解决了深覆盖层上修建混凝土面板坝的反向渗水问题。  相似文献   

2.
应宁坚 《水力发电》2000,(10):28-29,32
珊溪水库大坝为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坝高132.5m,坝顶长448m;面板混凝土量为3.24万m^2,坝基开挖量68.25万m^3,坝体总填筑量576.2万m^2。该工程在一期混凝土面板止水铜片制作安装和混凝土配合比方面都具有特色。在1998年汛期的坝基施工中,采取了“洪水期撤、洪水间歇期抢”的施工措施,其中包括采取大坝汛前充水保护,50m高程坝面保护等方法,经受住了长达28h过坝洪水的考验;1999  相似文献   

3.
珊溪水库坝址区河床分布有20余米厚覆盖层,为缩短建设周期,降低工程造价,经过全面的研究论证,利用河床覆盖层作为坝基。目前从观测资料分析,大坝各项指标均在设计范围之内,运行正常。  相似文献   

4.
珊溪水库大坝为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132.5m,建在厚达24m的河床冲积层上。工程施工通过对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施工技术研究及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合理规划料源,严格坝面作业及填筑质量控制,提高了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施工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5.
珊溪水库工程施工导流采用围堰断流、隧洞导流方式、施工导流分为5个阶段。施工中,结合工程实际,对上下游围堰结构型式及大坝过流断面保护措施作了部分修改,上下游围堰均采用过水围堰。对1998年和1999年渡汛情况看,实际采用的渡汛方案是合理的、可行的,但也有值得进一步总结提高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金日团 《人民长江》2001,32(9):32-34
珊溪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建在厚度达20余米的河床覆盖层上,结合坝址覆盖层的物理力学性质,采取挖除趾板后60m范围内的河床覆盖层及松散的砾砂层(Q4)的处理方案。通过仪埋观测和资料整理分析,大坝及其基础沉降变形观测值均在设计范围值之内,覆盖层变形趋于稳定所经历的时间较坝体堆石料所经历的时间长,坝体沉降量大小与堆石料的特征有关,包括石料岩性,风化程度,抗压强度,软化系数,几何形态及颗粒组成等,在施工期间坝体沉降变形,主要受振动碾压静重和压力波形式的动力作用产生,在压力波影响范围之内,沉降变形近似呈线性变化,表明全断面上升的施工填筑方法确保了大坝施工填筑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7.
珊溪水库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建在最大最大厚度24m的河流冲积层上,利用了天然砂砾石料作为筑坝材料。设计对坝体分区、坝料选择和基础覆盖层的处理进行了大量研究,力求做到结构完善,降低造价,便于施工。  相似文献   

8.
珊溪水库工程是目前国内在建的第二高坝。枢纽施工的特点是:工期紧、强度大、干扰多、要求高、施工工艺复杂。由于施工中实施了项目管理中的计划管理、经济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和人员管理,组织合理、运用科学,用32个月时间实现了2000年5月按期下闸蓄水、6月28日首台机组提前发电的目标,为高面板堆石坝施工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珊溪水库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止水设计做了简要叙述。  相似文献   

10.
陈振文 《水力发电》2004,30(1):33-39
珊溪水库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建在最大厚度24m的河流冲积层上,利用了天然砂砾石料作为筑坝材料。对坝体分区、坝料选择和基础覆盖层的处理,混凝土面板防裂设计,坝体反向排水设计,坝体变形观测设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力求做到工程安全,结构完善,降低造价,便于施工。  相似文献   

11.
九甸峡水利枢纽工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136.5 m,坝址区地震烈度高,河谷狭窄,岸坡陡峻,河床分布深52~54 m、宽30~50 m左右的深厚覆盖层,为目前国内在深厚覆盖层修建的最高面板堆石坝.文中介绍了该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布置、坝体分区、坝料设计、趾板结构、周边缝结构设计等,特别研究比较了河床深厚覆盖层平趾板处理措施和采取防渗墙截渗的结构特点,同时对于在覆盖层上修建高面板堆石坝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水电部队先后承建了天生桥一级、洪家渡、水布垭等200m级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在高面板堆石坝的主要施工技术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充分显示了在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施工上的娴熟技术,同时也展示出我国高面板坝施工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3.
低温使严寒地区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与常温地区设计方面会有所不同,本文针对两江水利枢纽工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设计方面的一些要求,对严寒地区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设计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探索,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提高面板混凝土抗渗抗冻标号,降低水灰比改善混凝土性能,适当增加面板钢筋含量,改善堆石坝结构设计,选择有利施工时段,改进表面...  相似文献   

14.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地震反应离心模型试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离心模型试验技术在地震工程研究中的应用原理与方法。运用该技术研究了最大坝高为157m的某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在地震作用下的坝体加速度反应、坝体和面板变形。结果表明,离心模型试验可有效地模拟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地震反应。  相似文献   

15.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运行期存在的渗流问题及成因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混凝土面板是作为面板堆石坝的主要防渗结构,承受较大的水头落差,其对于坝体渗流的安全稳定性至关重要,但是在运行期常存在一些渗流问题。本文在研究混凝土面板坝运行期渗流安全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外混凝土面板坝渗流破坏的典型案例,总结了面板破坏的主要渗流问题模式,包括裂缝渗流、局部破损渗漏和防渗设计缺陷渗漏等,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破坏模式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成果可为同类工程防渗设计及渗流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狭窄河谷中高面板堆石坝应力变形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结合高179.5m的洪家渡面板堆石坝,采用数值计算分析与大型离心模型试验的方法,深入研究了狭窄河谷中高面板堆石坝的应力变形特性.通过分析计算,给出了狭窄、不对称河谷地形条件下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在施工期和蓄水运行期的应力、变形分布规律,以及面板周边缝的变形特点.同时,还对不同填筑干密度对坝体和面板应力变形特性的影响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河谷的地形条件对面板应力变形有着显的影响,通过改进碾压施工技术,提高填筑密度,将对坝体和面板的应力变形性状的改善,提高坝体的整体安全性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现行水工抗震规范中规定,大坝混凝土动态弹性模量在静态弹性模量基础上提高30%。这一规定体现的是混凝土瞬时模量与持续模量的差异,而非加载速率的影响。根据国内相关混凝土坝设计规范,持续模量约为瞬时模量的0.67倍,亦即瞬时模量可较持续模量提高50%。本文结合不同高度的重力坝,从大坝自振特性、动位移、动应力及静动综合应力诸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论证两种动态弹性模量取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坝体动态弹性模量提高率从30%增至50%后,对重力坝动力特性及地震反应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8.
株树桥水库1990年蓄水后,大坝出现渗漏,且逐年严重。为弄清其原因,从1995年8月起,对大坝采用水下查勘、物探、钻孔等方法查漏,均未取得成效。1999年又采用水下彩色电视对大坝渗漏作进一步详查,发现是由于坝体不均匀变形和止水缺陷导致两岸周边缝及垂直止水失效所致。针对检查情况提出抢险处理措施,并根据大坝结构受力特点,对大坝进行了加固处理。目前渗漏量稳定在10 L/s以内,运行状态良好。通过对大坝结构破坏机理、渗漏原因及处理措施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总结了株树桥面板坝破坏的原因与加固的经验,以期对我国其他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建设有所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公伯峡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132.20 m,坝址处于高地震区且河谷极不对称,气候寒冷,日温差大、干燥,岩性变化复杂,开挖渣料质量差别大,两岸上游设有目前国内较高的混凝土高趾墙。为及时客观地掌握大坝的安全运行性态,选择典型监测断面和重点部位设置人工与自动化监测项目,并将安全监测管理纳入黄河上游梯级电站大坝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多坝统一管理,对监视工程安全、反馈设计均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对安全监测系统布置、监测手段以及安全监测信息管理模式进行了介绍,供相关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20.
高土石坝地震动力反应特性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墙堆石坝和面板堆石坝是目前高地震烈度区高坝建设中普遍采用的两种高土石坝坝型,它们的动力反应特性和抗震性能是水电工程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基于双江口高心墙堆石坝、两河口高心墙堆石坝和猴子岩高面板堆石坝等3个实际工程的大坝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模型试验,对比、分析试验结果,研究高土石坝地震动力反应特性,重点考察了两种坝型(心墙坝和面板坝)地震动力反应特性的异同点。研究表明:高面板堆石坝和高心墙堆石坝均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水库蓄水对两种坝型结构动力特性参数变化的影响规律有所差异;面板对堆石坝上游坝坡的保护作用明显,有效抑制了上坝坡的加速度反应;面板堆石坝虽然抗震性能优良,但对面板相关的设计和施工水平依赖性很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