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与寻常性银屑病的关系.方法:用人MIF和PDGF的ELASA试剂盒分别测定40例银屑病患者和17名正常人血清中MIF和PDGF值.结果:寻常性银屑病患者MI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进展期患者水平高于静止期(P<0.01);进展期寻常性银屑病患者PDGF水平高于静止期(P<0.01)及正常对照组;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中MIF和PDGF水平与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度指数(PASI)评分成正相关;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中MIF与PDGF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MIF和PDGF水平明显改变,二者可能在该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肝素酶(HP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9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HPA和VEGF水平,并以60名正常人作对照。结果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HPA和VEGF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进行期患者血清HPA和VEGF水平均显著高于静止期患者(P0.05);血清HPA和VEGF水平均与银屑病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中HPA和VEGF水平显著升高,与疾病活动和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有助于对银屑病病情的判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与寻常性银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ABC鄄ELISA法检测血清中PDGF及G-CSF水平。结果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中PDG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P<0.001),进行期患者血清中PDGF水平增高较静止期更明显(P<0.001);进行期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G-CSF水平明显高于静止期(P<0.001)及正常人对照(P<0.01);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PDGF和G-CSF水平与PASI计分均呈正相关(分别为r=0.38和r=0.28,P<0.005和P<0.05);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与G-CSF水平呈正相关(r=0.58,P<0.001),与PDGF无相关关系。结论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存在循环PDGF和G-CSF水平明显改变,PDGF和G-CSF产生增加与寻常性银屑病的发病机理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皮损及非皮损中的表达及其与PASI指数的关系,探讨银屑病发生发展中表皮增殖和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以30例寻常型进行期银屑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度(PASI)积分,采用免疫组化技术(PV-9000两步法)检测30例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皮损及其邻近皮肤、15例正常皮肤中VEGF、EGFR的表达情况。结果①皮损组VEGF表达总阳性率为100%,明显高于邻近组和正常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EGFR表达总阳性率为100%,与邻近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②皮损组VEGF阳性染色评分与PASI积分无相关性(rs=0.2821,P>0.05),EGFR阳性染色评分与PASI积分呈正相关(rs=0.4529,P<0.05)。③VEGF阳性染色评分与EGFR阳性染色评分无相关性(r=0.2247,P>0.05)。结论①VEGF、EGFR在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中异常高表达。②VEGF与PASI积分之间无相关性,提示VEGF与银屑病的病情活动性有关,而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无关。EGFR与PASI呈正相关,提示EGFR与银屑病的严重程度相关,而与疾病的活动性无关。③VEGF和EGFR无相关性提示两者在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中无直接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在寻常性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及甲氨蝶呤(MTX)对其的调节作用,探讨MTX治疗银屑病的机制。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经MTX治疗前、后外周血清中sCD40L的水平变化。结果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中sCD40L的水平显著高于经MTX治疗后及正常人对照组(P<0.05),其中进行期患者组显著高于静止期(P<0.05),且血清sCD40L浓度变化与寻常性银屑病严重程度指数PASI有相关性(r=0.435,P<0.05)。结论检测血清sCD40L水平有助于判断寻常性银屑病病情的严重程度,MTX可通过降低血清sCD40L水平而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与银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和正常人血清中HGF和GM-CSF水平。结果 进行期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中HGF水平明显高于静止期及正常人对照(P<0.01),而静止期患者血清中HGF水平与正常人对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期银屑病患者血清中GM-CS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及静止期(P<0.01),静止期患者血清中GM-CSF水平亦高于正常人对照(P<0.05);进行期泛发性与局限性皮损患者之间血清HGF及GM-CSF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患者血清HGF和GM-CSF水平与PASI计分均呈正相关(分别为r=0.38和r=0.30,P<0.002和P<0.02)。结论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循环HGF和GM-CSF水平明显增高,HGF和GM-CSF可能参与银屑病发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IL-17和IL-22的水平与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29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中IL-17和IL-22的水平,并以11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银屑病患者血清IL-17的水平21.255(37.181)pg/mL高于正常对照组的7.464(29.880)pg/mL,IL-22的水平56.970(42.720)pg/mL高于正常对照组的40.943(62.120)pg/mL,进展期组银屑病患者血清IL-17水平30.884(41.433)pg/mL高于静止期组患者的14.225(22.831)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静止期组银屑病患者血清IL-22水平56.974(64.394)pg/mL高于进展期组患者的52.876(43.015)pg/m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17和IL-22水平与PASI评分结果无直线相关关系(P>0.05)。结论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IL-17和IL-22水平上调,可能参与银屑病的发病,但其与PASI评分无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寻常型银屑病(PV)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42例PV血清中MMP-9和VEGF水平,以30名正常人做对照.结果:PV患者血清中MMP-9和VEGF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进行期患者显著高于静止期患者(P<0.05);血清浓度变化与PV严重程度指数PASI呈正相关.结论:PV患者血清MMP-9和VEGF水平有助于对PV病情的判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寻常型银屑病(PV)患者血浆中的表达。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23例进行期PV和19例稳定期PV患者血浆中BDNF及VEGF的表达,并以16名健康志愿者作对照。结果:PV患者血浆中BDNF及VEGF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进行期患者的表达高于稳定期患者(P0.01);BDNF的表达与PASI评分呈正相关(P0.01),VEGF的表达与PASI评分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BDNF与VEGF可能参与了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Survivin、Bcl-2、Caspase-3在寻常性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凋亡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选择20例正常皮肤为对照组,6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取皮损标本,免疫组化方法对两组表皮中Survivin,Bcl-2,Caspase-3进行检测并做统计学分析,并检验Survivin与Bcl-2,Caspase-3的相关性。结果寻常性银屑病皮损中,Survivin及Caspase-3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正常皮肤,且进行期高于静止期(P<0.01),Bcl-2阳性细胞数明显低于正常皮肤(P<0.01),进行期与静止期无差异(P>0.05);寻常性银屑病皮损中,Survivin与Caspase-3呈正相关(P<0.01),与Bcl-2无相关性(P>0.05)。结论Sur-vivin,Bcl-2,Caspase-3在寻常性银屑病的角质形成细胞凋亡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它们之间可能相互作用,维持寻常性银屑病表皮的良性增生状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药银杏石榴煎治疗进行期寻常性银屑病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细胞因子(VEGF)及皮损组织中胎盘生长因子(PlGF)表达的影响。方法治疗前后对银屑病患者皮损进行PASI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和正常对照者血清中VEGF的表达水平,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皮损和正常人皮肤中PlGF表达变化。结果①银杏石榴煎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治疗前PASI评分(32.814±14.768)较治疗后(2.858±1.813)明显下降(P<0.01);②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115.185±36.379p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40.489±10.955pg/mL)(P<0.01),治疗后(68.012±23.016pg/mL)其水平明显下降(P<0.01);③患者皮损表皮及真皮中内皮细胞、炎症细胞可见明显PlGF阳性表达,治疗后阳性细胞表达减少(P<0.05)。结论银屑病患者血清中VEGF及皮损中PlGF呈高表达,银杏石榴煎可明显降低它们的表达,是治疗银屑病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巨噬细胞炎性蛋白-3α(MIP-3α)与寻常性银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血清MCP-1和MIP-3α水平。结果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MCP-1和MIP-3α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人;进行期患者高于静止期(P<0.05)、退行期(P<0.05)及对照组(P<0.05)。结论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MCP-1和MIP-3α水平升高,可能与其发病机理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检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CCL27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61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治疗前后和45例健康人血清CCL27水平。结果 61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CCL27水平为(670.02 ± 262.15) ng/L,健康人对照组为(373.10 ± 92.84) ng/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8.18,P < 0.01)。进行期患者血清CCL27水平为(799.94 ± 214.54) ng/L,静止期为(422.57 ± 135.53) ng/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8.39,P < 0.01)。经药物治疗8周后,银屑病患者PASI评分下降70%以上者36例,其CCL27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9.95,P < 0.01);PASI评分下降不足70%者25例,CCL27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84,P > 0.05)。61例银屑病患者血清CCL27水平与PASI评分呈正相关(r = 0.58,P < 0.01)。结论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CCL27水平明显增高,并与疾病活动性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hemerin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3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Chemerin的浓度.另取30例正常人血清作为对照组.结果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中Chemerin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Chemerin的水平与寻常性银屑病的分期有关,其中进行期患者组显著高于静止期患者组(P<0.05),且Chemerin的血清浓度变化与寻常性银屑病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呈正相关性(r=0.521,P<0.05).结论 Chemerin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中显著增高,并与寻常性银屑病的分期相关,提示Chemerin在寻常性银屑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h22细胞及其效应因子IL-22在血清中的水平,探讨Th22细胞与银屑病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3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进行期12例,稳定期11例)和11例对照者外周血Th22细胞及血清中IL-22的水平。结果 Th22细胞的水平比较,病例组(1.90±1.73)%高于对照组(1.47±0.96)%,进展期组(2.30±1.63)%高于稳定期组(1.75±1.29)%,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且病例组Th22细胞水平与PASI评分无相关性(P>0.05)。IL-22水平比较,病例组(8.46±6.23)高于对照组(5.28±2.66),进展期组(8.75±4.58)高于稳定期组(6.35±2.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病例组IL-22的水平与PASI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IL-22可能参与银屑病的发病,但外周血Th22细胞水平与银屑病发生和发展无直接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关节型银屑病患者外外周血中VEGF水平的改变,探讨其与PASI评分、治疗前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技术(ELISA)检测23例关节病型银屑病患者治疗前、中、治疗后血清中VEGF水平。另检测了23例正常人血清中的VEGF水平作为对照组。结果:关节病型银屑病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01),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VEGF在关节病型银屑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及意义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在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42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和15例正常人皮肤组织VEGFmRNA和其蛋白、VEGF受体2(KDR蛋白)、微血管密度(MVD),分析其表达情况。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和正常人血清中VEGF水平。结果 ①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处的VEGFmRNA及其蛋白、KDR和MVD表达明显强于正常人对照组(P<0.001);皮损处与非皮损组相比,VEGFmRNA和其蛋白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KDR、MVD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行期与静止期比较四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高密度组(MVD≥17.88)与低密度组(MVD<17.88)的VEGFmRNA及其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KDR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PASI评分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③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结论 ①VEGF及其受体在银屑病新生血管形成中起重要作用。②MVD值可反映寻常性银屑病的严重程度,可作为判断病情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