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长江常熟江段近岸小型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3月~2010年2月,利用密目插网对长江常熟江段小型鱼类进行了连续监测,首次对该江段的小型鱼类群落组成、优势种组成及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剖析。结果表明:该江段共有小型鱼类24种,隶属于5目7科,其中鲤形目最多。根据〖WTBX〗IRI〖WTBZ〗指数分析,贝氏〖FK(W1。1〗〖PS餐鱼1.eps〗〖FK)〗、刀鲚、窄体舌鳎、蛇鮈和光泽黄颡鱼为优势种,共占总数量的83.44%,占总重量的8202%;贝氏〖FK(W1。1〗〖PS餐鱼1.eps〗〖FK)〗和窄体舌鳎在各个季节中均为优势种,刀鲚在春、夏、秋3季为优势种。基于渔获数量的分析结果显示,常熟江段各月多样性特征值范围为:Shannon Wiener指数(H’) 118~176, Margalef指数(R)087 ~207,Pielou指数(J’)048~083,McNaughton指数(Dn) 057~086。Margalef指数和McNaughton指数春季最高,冬季最低;Shannon 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冬季最高,夏季最低。最后探讨了影响该江段小型鱼类群落结构的各种因素,提出了合理开发和保护小型渔业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根据2000~2005年长江上游干流宜宾、巴南和万州3个江段三层流刺网的监测资料,分析了春禁前后3年渔获物结构和鱼类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对长江上游春禁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价.春禁前后3年共监测到鱼类51种,隶属于3目18科(亚科)36属,以鲤科鱼类为主,占60.8%.春禁后,渔获物主要种类优势度有所下降,部分江段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表现出一定上升趋势,3个江段Margalef指数、Pielou指数和Wilhm改进指数有一定升高,表明种类丰富度有所提高,群落结构趋于复杂,春季禁渔有一定效果.春禁前后渔获物种类的波动,可能与这些种类种群数量少,难以采到有关;春禁后主要种类平均体长、体重仍表现出下降趋势,可能与过度捕捞及资源在短期内难以恢复有关.建议延长禁渔期、严格控制禁渔结束后的捕捞强度等措施来提高禁渔效果,并采取恢复江湖联系、保护重要渔业水域水质、实施水利工程生态调度等措施来配合春禁制度的实施.长江渔业资源的恢复和保护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对长江禁渔效果的准确评估还需要长期监测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根据2000~2005年长江上游干流宜宾、巴南和万州3个江段三层流刺网的监测资料,分析了春禁前后3年渔获物结构和鱼类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对长江上游春禁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价。春禁前后3年共监测到鱼类51种,隶属于3目18科(亚科)36属,以鲤科鱼类为主,占608%。春禁后,渔获物主要种类优势度有所下降,部分江段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表现出一定上升趋势,3个江段Margalef指数、Pielou指数和Wilhm改进指数有一定升高,表明种类丰富度有所提高,群落结构趋于复杂,春季禁渔有一定效果。春禁前后渔获物种类的波动,可能与这些种类种群数量少,难以采到有关;春禁后主要种类平均体长、体重仍表现出下降趋势,可能与过度捕捞及资源在短期内难以恢复有关。建议延长禁渔期、严格控制禁渔结束后的捕捞强度等措施来提高禁渔效果,并采取恢复江湖联系、保护重要渔业水域水质、实施水利工程生态调度等措施来配合春禁制度的实施。长江渔业资源的恢复和保护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对长江禁渔效果的准确评估还需要长期监测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三峡大坝的阻隔,造成鱼类生境片段化,为了解三峡船闸对上下游鱼类的连通性,研究三峡船闸过鱼能力,于2009年6月、2012年2月、2017年2月和2018年2月三峡船闸检修期间,对闸室及廊道进行鱼类调查,分析鱼类组成、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历次调查共采集鱼类6目10科32属39种,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4种、鲟类2种(匙吻鲟和杂交鲟);鳖、贝氏鳖、鳊、瓦氏黄颡鱼4种鱼类出现频率较高,分别占各次采集鱼类总尾数的98.78%、96.55%、68.14%和91.10%;23种鱼类可能具有通过船闸的能力,其中9种鱼类能顺利通过船闸或可在船闸内定居;大银鱼、太湖新银鱼等弱游泳能力鱼类在船闸也有分布,推测早期仔鱼等也可以通过船闸到达下游江段,达到上下资源交流的目的.该研究为发挥船闸的生态功能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鄂西北地区的鱼类多样性和鱼类群落结构,于2007~2012年先后对鄂西的八卦山自然保护区、堵河源自然保护区、五道峡自然保护区、南河自然保护区、野人谷自然保护区及漳河源自然保护区的鱼类资源进行调查。结果显示,6个自然保护区共有鱼类79种,隶属4目15科51属。鲤形目鱼类为6个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类群,共56种,占总数的70.89%。6个自然保护区的鱼类食性和生态类群相似,鱼类食性均以肉食性和杂食性为主,草食性鱼类较少;定居性鱼类占主体,河湖洄游性和喜流水性鱼类较少。渔获物分析表明,堵河源自然保护区鱼类丰富度指数(D)最大,为2.60,八卦山自然保护区鱼类丰富度指数最小,为0.91。多样性分析表明,同一水系的保护区之间的β_c值和β_R值均比处于不同水系的保护区之间的β_c值和β_R值小;处于同一水系的保护区相似性系数(C_j)较高,处于不同水系的保护区之间的相似性系数较低(C_j),这很好的诠释了处于同一水系的自然保护区在地理环境上的连续性,而处于不同水系的自然保护区之间出现了地理环境的分化隔离。目前水电开发和过度捕捞是该地区鱼类最大的威胁因子,建议强化渔政管理,并建立鱼类人工繁育基地,以减缓水电工程带来的不利影响,恢复天然渔业资源。  相似文献   

6.
近年长江湖口江段鱼类群落组成及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2009年每月2次,其中4~6月每月5次对湖口江段的鱼类群落特征及其多样性组成进行了调查,共收集鱼类样本4 241尾,隶属7科19属26种。群落优势种为黄颡鱼(〖WTBX〗Pseudobagrus fulvidraco)和粗唇鮠(Leiocassi crassilabis〖WTBZ〗),占样本个体总数的6403%;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 (〖WTBX〗H′〖WTBZ〗)为1782,Simpson优势度指数 (〖WTBX〗λ〖WTBZ〗)为054,Pielou均匀度指数 (〖WTBX〗J′〖WTBZ〗)为0547,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标 (〖WTBX〗D〖WTBZ〗)为2993,Wilhm 改进指数(〖WTBX〗H″〖WTBZ〗)1873,相对稀有种数 (〖WTBX〗R〖WTBZ〗)为5769%;长江湖口江段鱼类群落中体重50~500 g的中小型鱼类占绝对优势,体重>500 g的大型鱼类占的比例非常小,经济鱼类趋于小型化,鱼类群落稳定性较低,生物多样性处于较低水平。 鱼类群落可分为3个生态类型,其中江海洄游性鱼类有3种、河湖洄游性鱼类4种、定居性鱼类19种;食鱼性鱼类有8种,食无脊椎动物性鱼类11种,杂食性鱼类3种,食浮游生物性鱼类有2种,草食性鱼类2种  相似文献   

7.
河床基质为溪流鱼类的重要栖息地.为研究溪流河道整治后基质组成变化对鱼类群落结构产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在阊江上游选取急流浅滩与缓流浅滩两种典型溪流生境,对比分析了两种生境河道整治前后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结果表明,采集鱼类数量由河道整治前的24种降低至整治后的17种,但前后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鱼类群落优势种由河道整治前的5种降低至整治后的3种.河道整治前鱼类群落的Shannon-Weiner指数、Simpson指数、Margalef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1.623~2.253,0.715~0.866,1.680~3.109和0.652~0.813;整治后分别为 1.120~1.679,0.528~0.724,1.444~2.695和0.508~0.722.除春季和秋季整治后的Margalef指数高于整治前,其余各季节,河道整治前的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均要高于整治后(P<0.05).主要原因在于河道整治后河床基质粒径及粒径多样性降低、流态减少等使生境异质性降低.因此,建议在河道整治过程中避免选择性清除大粒径基质及裁弯取直等,以维持河床基质的多样性,从而防止或降低施工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
嘉陵江干流鱼类群落生态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类群落生态结构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通过野外调查和资料分析发现,嘉陵江干流分布鱼类有156种,隶属于7目18科85属。依据所摄取食物类型的不同,这些鱼类可以划分为浮游动物食性、浮游植物食性、着生藻类食性、水生植物食性、水生昆虫食性、软体动物食性、肉食性和杂食性等8种食性类型。使用相似性指数和相似性分析方法,对嘉陵江上、中和下游的鱼类组成及群落生态结构组成分析发现:(1)从上游到下游,鱼类物种逐渐增加;(2)整个嘉陵江干流中,水生昆虫食性的鱼类占3141%,肉食性占1923%,着生藻类食性占1859%,软体动物食性的占1154%,浮游动物食性占1026%,杂食性占641%,水生植物食性占192%,浮游植物食性占064%;(3)从上游到下游,肉食性鱼类所占比例逐渐增加,以水生昆虫和着生藻类为食的鱼类所占比例则逐渐减少,相似性分析表明,嘉陵江各江段鱼类群落生态结构组成的差异不显著。嘉陵江干流鱼类群落生态结构的组成和变化与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根据2014年6月和12月在怀洪新河太湖新银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现场调查数据,对保护区生境及渔业群落进行了研究。保护区主要水质指标达到Ⅲ类标准,TN为制约因素。保护区共分布有水生维管束植物24种,其中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漂浮植物和浮叶植物分别占41.67%、33.33%、16.67%和8.33%。现场调查共采集到鱼、虾类37种,包括鱼类33种、虾类4种,分别隶属于8目15科35属。群落结构以淡水定居性物种及杂食性物种占优,夏季优势种为日本沼虾、红鳍原鲌和刀鲚,冬季为鲫、鲢和鳙。夏季各种网具中采集的渔获物均重变幅为0.12~114.32 g,冬季为4.07~696.70 g。保护区成鱼(虾)资源密度为20.18万尾/km2和10 440.8 kg/km2,幼鱼资源密度为534.58万尾/km2和587.8 kg/km2。冬季资源密度显著低于夏季,数量及重量密度仅分别为夏季的6.94%和30.93%。基于渔获尾数的多样性特征值为:丰富度指数(R)3.812 0,信息指数(H’)1.496 0,优势度指数(D)0.409 9,均匀度指数(E)0.124 0。克氏原螯虾在保护区内广泛分布,对其危害性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0.
于2012年春季(4月)和秋季(10月)对长江上游曲麻莱至玉树段的浮游植物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浮游植物共3门62种(属),以硅藻门最多,42种(属),占67.8%,其次是绿藻门11种(属),占17.7%,蓝藻门9种(属),占14.5%。浮游植物优势种为普通等片藻(Diatoma vulgare)、长等片藻(Diatoma elongatum)、尖针杆藻(Synedra acus)、曲壳藻(Achnanthes sp.)、舟形藻(Navicula sp.)、桥弯藻(Cymbella sp.)、脆杆藻(Fragilaria sp.)、直链藻(Melosirasp.)、异极藻(Gomphonemsp.)、菱形藻(Hantzchia sp.)、小环藻(Cyclotella sp.)、小颤藻(Oscillatoria tenuis)、席藻(Phormidiumsp.)和小球藻(Chlorellasp.)14种,其中硅藻门12种(属),占优势种类的78.6%。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化不明显,春季(4月)和秋季(10月)均以硅藻为优势种群。浮游植物平均数量34.87×104 cells/L,平均生物量0.138 8mg/L,硅藻数量和生物量分别占87.86%和96.68%,为优势种群。浮游植物现存量表现为春季高于秋季,支流高于干流。Shannon-Wiener指数平均值2.51,Pielou指数平均值0.70,Marggalef指数平均值0.89,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和Marggalef指数是秋季高于春季。结合浮游植物各项评价指标,得出长江上游曲麻莱至玉树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比较稳定,种类分布较为均匀,水体属贫营养型,水域生态环境良好。  相似文献   

11.
长江江西段岸坡崩塌及其对防洪大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河道江西段原在湖北的龙感湖至安徽的大白湖一带。由于秦岭-大别山的不断隆升。扬子地块发生沉降,构造掀斜,加上科氏力的共同作用,加剧了河道变迁进程。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河道不断侵蚀右岸。呈蛇曲状向南摆动。现已迁至江西境内,河道由北向南移动了20余km。长江江西段江岸79.75%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组成的易冲刷岸带,6.67%为第四系、基岩组成的岩土混合较易冲刷岸带,13.59%为基岩组成的耐冲刷岸带。由于第四系堆积物组成的江岸分布广,造成江西江岸的极不稳定,岸坡崩塌分布相当普遍,严重影响了防洪大堤安全。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并查阅前人的工作成果和历史资料。对江西长江岸坡崩塌的发育规律及其对防洪大堤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2.
略论我国长江渔业资源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我国长江渔业资源管理角度出发,全面阐述了我国在加强管理的同时,着重在立法上从不同层面直接或间接地加大了长江渔业资源的保护力度,初步形成了长江渔业资源保护法律体系,从而有效遏制了长江渔业资源不断遭到破坏的趋势,最大限度保证其可持续利用。阐述了长江渔业资源现状、地位及破坏长江渔业资源的几种因素、相关的法律规定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肯定长江渔业资源保护法律体系在保护长江渔业资源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指出其不足之处。长江渔业资源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及立法工作的不完善,决定了长江渔业资源保护法律体系还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但随着长江渔业资源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地位的不断提高以及国家立法力度的加大,长江渔业资源保护法律体系也必将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13.
浅谈长江中下游地区渔业与水域环境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中下游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淡水资源丰富,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国重要的渔业基地,但是工业污染和盲目开发渔业已对水环境造成严重危害,降低了水体的多重社会功能,也损害了渔业自身,为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健康渔业,必须迅速转变渔业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到集约型和效益型,并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管理手段,结合传统渔业的精华,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和经济的  相似文献   

14.
跨世纪江苏沿江地区产业结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江苏沿江地区包括南京、无锡、苏州、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八市,社会经济发达,人口和城镇密集,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省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地区之一。通过对该地区产业结构现状、区位优势条件物社会经济基础的分析,拽出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开放格局下本地区产业结构重组与升级所面临的机遇,及地区矿产资源缺乏、自然条件相似、产业结构趋同等不足。提出该地区跨世纪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战略是在维持第一产业  相似文献   

15.
长江流域发展对长江口水域功能开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口水域是上海市重要水源地,同时兼具工农业取水、通航、纳污、围垦等多种功能,长江口已成为上海市建设世界级城市的重要支撑之一,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重点分析了随着长江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流域水旱灾害、水土流失、污染物排放、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等因素对长江口水域功能的影响,提出长江口现状过境水资源量为9335×108m3/a,上海市最大可开发利用的资源量约在3680×108m3/a;长江口水域水质基本符合II类标准,但近岸水域的污染不容忽视;长江口咸潮入侵成为长江口水资源利用的最大障碍,每年长江口的氯化物超标天数在45d;长江流域的来沙量有减少的趋势,多年平均输沙量为4.35×108t。最后,就河口水域功能开发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认识空间结构内涵与确定研究范围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方法,获得了长江流域的空间分异状况。长江流域空间结构符合核心 边缘结构模式,包括3个一级核心、8个二级核心、两大跨省成长三角、1条主轴、2条辅轴、3条地方轴、1个外围区和1个边缘区。长江流域空间结构的演变,经历了低水平的离散型阶段、极化发展的非均衡阶段、扩散的多核非均衡阶段,未来将向区域一体化的高水平均衡阶段发展。从聚散原理、空间相互作用和国家宏观区域发展战略等3方面,分析了长江流域空间结构的演变机制。长江流域空间结构的优化,要从内部要素与外部力量两方面入手做3件事情。一要加快单个节点的发展和尽快形成核心区域,尤其是上游地区要构建一个以成渝为双核的兼顾南北较大范围的成长多边形;二要加快东西通道的建设和注重主轴与辅轴间的连接通道的构建或完善;三要注重基于市场一体化的区域空间治理体制的创新.  相似文献   

17.
长江靖江段刀鲚捕捞量的时间变化及相关环境因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苏靖江段位于长江近口段,是长江刀鲚渔汛最集中的水域。调查了靖江段2008、2009、2012~2015年6个渔汛期的捕捞数据,采用广义可加模型(GAM模型)分析了刀鲚捕捞量与靖江段表层水温、潮差、气压、降水量、浑浊度、CODMn等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调查显示,靖江段每年发放刀鲚专项渔业捕捞证84~95本,平均年作业天数28~43 d,2012~2015年的作业天数比2008~2009年明显下降。6个渔汛期刀鲚的年捕捞量变幅为3.71~17.38万尾和3.61~18.26 t,除2013年外,年捕捞量总体上仍呈下降趋势。采用GAM模型对10艘持证渔船的刀鲚日捕捞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显示,日捕捞量随水温的升高而递增,汛期78.8%的产量在15~23.2℃水温范围获得。而当水温低于10℃时,空网率上升,仅获得5.7%的汛期产量。表明当水温不足10℃时,刀鲚可暂时停止其生殖洄游过程。分析还显示,69.1%的汛期产量在2.0 m以上的大潮差期获得,表明潮汐亦是影响刀鲚日捕捞量的重要因子。低浊度及气压、降水量、CODMn等对刀鲚的日捕捞量无显著性影响,但当浊度大于100 NTU时,日捕捞量迅速降低。可见,水温、潮差和高浑浊度是影响长江靖江段汛期刀鲚捕捞量的关键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