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比较慢性肾病(CKD)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浆中内皮细胞微颗粒(EMPs)、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的变化,探讨EMPs在CKD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72例CKD患者和20名健康对照者血浆中EMPs、vWF的水平,并分析EMPs水平与血压、肌酐清除率、24h尿蛋白定量、血红蛋白、胆固醇之间的关系。结果CKD组患者血浆EMPs和vWF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均显著增高;肾病综合征组EMPs的水平明显高于高血压肾病组,肾病综合征组vWF的水平明显高于高血压肾病组及慢性肾炎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CKD分期中Ⅰ期血浆中EMPs含量明显高于Ⅳ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期间EMPs和vWF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MPs的水平与血压成正相关(P〈0.05),与肌酐清除率、24h尿蛋白定量、血红蛋白、胆固醇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vWF与EMPs成正相关(P〈0.05)。结论CKD患者存在内皮功能障碍,高血压是使内皮功能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EMPs可作为一种反映内皮功能的新标记。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成人血浆血小板微颗粒(PMPs)绝对计数方法。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选择素表达的阳性血小板百分数,血栓素B2(TXB2)酶联免疫测定试剂盒检测血浆中TXB2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3种常用抗凝剂来源或标本冻存后的血小板微颗粒浓度。结果前列腺素E1(PGE1)对血小板活化的抑制作用呈现剂量依赖性,三磷酸腺苷双磷酸酶(Apyrase)对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的影响不明显,PGE1和Apyrase对抑制血小板活化有协同作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来源的血浆PMPs的浓度较枸橼酸钠和肝素抗凝来源PMPs的浓度均低(均P〈0.01);标本是否为冻存液以及加否二甲基亚砜冻存液对检测无血小板血浆(PFP)中PMPs浓度没有影响(P〉0.05)。结论体外检测PMPs时,宜选用EDTA-K2抗凝管,并且抗凝管中加入抑制血小板活化的抑制剂PGE1和Apyrase,终浓度分别为3.0×10-7mol/L和0.5U/ml,低温离心得到PFP,PFP可以直接冻存也可立即检测PMPs。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测定P-选择素、假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的含量,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耐量减低(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方法: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糖耐量正常组和减低组,测P-选择素,VWF含量及血脂。结果:UAP合并IGT组患者较UAP不合并IGT组P-选择素,vWF增高(P〈0.01及P〈0.05)。结论:UAP合并IGT患者存在血小板活化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水平的变化,并进一步探讨与内皮损伤及血小板活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液相竞争放射免疫法检测3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8例)、2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GM—CSF浓度,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其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P-选择素含量。结果 ACS患者血清GM—CSF、血浆P-选择素、vWF的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正常对照组(P均〈0.0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上述指标亦明显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0.01)。ACS患者血清GM—CSF分别与血浆P-选择素、vWF呈正相关(r=0.588及r=0.579;P均〈0.01)。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GM-CSF浓度升高,可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的激活、内皮损伤及血栓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阶段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中P-选择素的水平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设对照组30例,糖尿病患者90例分为正常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及临床蛋白尿组,用ELISA法检测血浆P-选择素,用生化法检测血糖、血肌酐、血尿素氮等指标。结果所有糖尿病患者血浆中P-选择素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有肾病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及临床白蛋白尿组)P-选择素又高于无肾病组(正常白蛋白尿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P-选择素水平与24h尿蛋白排泄率呈正相关。结论血浆中P-选择素的升高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是糖尿病病情变化尤其是糖尿病肾病的严重程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浆黏附分子P-选择素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了30例糖尿病并发肾脏微血管病变患者血浆P-选择素水平,同时对24h尿蛋白排泄率(UAER)进行了测定,20例无肾病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和17例正常体检者做为对照。结果①糖尿病并发肾脏微血管病变患者组及无肾病并发症糖尿病患者组血浆黏附分子P-选择素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0.05),糖尿病肾病患者组黏附分子P-选择素水平显著高于无肾病并发糖尿病对照组(P0.01);②黏附分子P-选择素水平与UAER呈正相关(r=0.81;P0.001)。结论血浆黏附分子P-选择素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为糖尿病肾病的诊疗及病情监测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防己黄芪汤加味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常规应用泼尼松及其他药物,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相关肾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经5周治疗,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治疗组总有效率(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7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尿蛋白减少,血浆白蛋白升高,总胆固醇下降,血PT时间延长,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但是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防己黄芪汤加味可以改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液的高凝状态,延长凝血时间,减轻尿蛋白含量,提高血浆白蛋白,明显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患者血浆P-选择素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冠心病(CHD)患者血浆P-选择素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与冠心病活动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的方法,检测了60例CHD病人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sP-sel)的含量,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CHB患者血浆sP-sel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且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显著高于其他各型患者(P〈0.01),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高于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P〈0.01):结论CHD患者sP-se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9.
肖滨  惠杰 《浙江医学》2010,32(1):62-64,67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处理(MIP)对缺血-再灌注期血小板活化和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5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23只)和MIP组(25只),分别在试验的不同时间段行血细胞计数,并测定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血栓烷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的含量。同时行心脏血管内皮细胞P-选择素表达的免疫组化分析。结果(1)两组实验动物的白细胞计数在再灌注期均明显升高(P〈0.05),MIP组缺血前的计数值也升高,但在再灌注期同一时间点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较之基础状态时,MIP组再灌注60、120min时可溶性P-选择素明显升高、6-Keto—PGF1α明显下降(均P〈0.05),而且整个再灌注期TXB。水平均明显高于基础状态(P〈0.05);对照组自缺血40min起,可溶性P-选择素及。rX82水平均明显升高、6-Keto—PGF1α明显下降(均P〈0.05)。与对照组同一时间点比较,MIP组再灌注120min的可溶性P-选择素以及缺血后的TXB。水平均明显降低、再灌注60、120min的6-Keto—PGF1α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MIP可以有效抑制缺血-再灌注期血小板活化,从而保护病变区域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0.
姚长胜  黄倩 《当代医学》2014,(2):114-115
目的分析霉酚酸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150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强的松0.8~10mg·kg·d^-1逐渐减量,给予观察组患者10~20g/d霉酚酸酯,20~60mg/d泼尼松。连续治疗6个月之后,记录并比较所有患者的血浆白蛋白和24h尿蛋白含量变化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和随访,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观察组最终总缓解率为90.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9.7%,(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浆白蛋白和24h尿蛋白含量较之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则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P〉0.05)。结论临床利用霉酚酸酯来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可以有效减低蛋白尿,提高血浆白蛋白水平,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各期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301例住院的慢性肾脏病1-5期的患者作为CKD组,经体检证实的301名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CKD组与对照组及CKD不同分期患者发病年龄、血压、尿蛋白定量、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血脂、血小板、血色素等临床资料,并分析CKD进展的危险因素。结果:CKD组收缩压、舒张压、血肌酐、血尿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血色素、血小板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D 2期血压低于CKD 4、5期(P<0.05);CKD 3期血小板高于CKD 4、5期(P<0.05);血脂、血红蛋白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小球滤过率与血肌酐、年龄呈负相关,与血胆固醇、甘油三酯成正相关。结论:慢性肾脏病患者早期即出现脂代谢紊乱,以甘油三酯增高为主;CKD 3期以后血压增高明显,以收缩压增高为主;CKD 5期血小板数量最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中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变化与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180例(2型糖尿病组),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142名(对照组).检测并比较2组血小板计数(BPC)、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并比较不同MPV的2型糖尿病患者上述指标以及24异h尿微量白蛋白(24h-MAU)、血清肌酐(Scr).结果:2型糖尿病组年龄、FPG、TG、MPV、PDW均高于对照组,而BPC低于对照组(P<0.05~P<0.01).2型糖尿病患者MPV>11Pfl组的PDW、24 h-MAU 高于MPV≤11 fl组,而BPC低于MPV≤11 fl组(P<0.05~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MPV升高,并且MPV与糖尿病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邬伟明  曲秀娟  郭永谊 《中国热带医学》2009,9(9):1744-1745,1904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慢性肺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标志物GPⅡb/Ⅲa、p-selectin的变化及其与Pa02、PaC02的关系。方法用三色全血流式细胞术测定36例老年慢性肺心痛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GPⅡb/Ⅲa、P—selectin的表达水平,检测患者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并与28例老年健康对照者及28例非老年健康对照者比较。结果老年慢性肺心病GPⅡb/Ⅲa、P-selectin均明显高于老年健康对照组及非老年健康对照组(均P〈0.001)。且与动脉血氧分压呈负相关、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呈正相关。老年健康对照组GPⅡb/Ⅲa、P—selectin阳性表达率亦高于非老年健康对照组(均P〈0.05)。结论老年慢性肺心病患者血小板明显活化,其活化程度与PaO2、PaCO2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健脾益肾饮对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肾功能、贫血及尿蛋白的影响。方法160例CR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给予自拟健脾益肾饮加减内服;对照组(80例),给予尿毒清,疗程3个月,分别测定治疗前、后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血红蛋白(Hb)及24h尿蛋白定量。结果治疗组治疗后Ccr,Hb均得以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24h尿蛋白定量也显著降低(P〈0.05)。结论健脾益肾饮能明显改善CRF患者的肾功能,提高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降低尿蛋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尿毒症患者止血功能的调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分析(ELISA)法测定59例尿毒症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同型半胱氨酸(Hcy)、P-选择素(P—selectin)、血栓前体蛋白(TpP)、纤维蛋白肽A(FPA)、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蛋白C(PC)、蛋白S(PS)、D二聚体(D-D)的水平,并比较各指标在尿毒症组与正常组(n=30)间的差异;同时评价尿毒症患者各止血功能指标与血清肌酐(Cr)、肾小球滤过率(GFR)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尿毒症患者的血浆vWF、Hcy、TpP、FPA、TAT、PS、D—D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Pselectin和PC含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在尿毒症组Hcy与GFR(r=-0.369,P=0.04)和Cr(r=0.274,P=0.039)呈显著相关性,尿毒症患者所有检测的止血调节指标中,Hcy、vWF、FPA、TpP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结论尿毒症患者止血功能变化以凝血亢进为主,其出血倾向主要是由于血小板活化功能受损,Hcy、FPA和TpP能为临床提供较好尿毒症患者的止血功能调节的实验室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腹膜透析置管的疗效及早期与晚期并发症。方法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1月1日-2013年6月1日确诊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符合 CKD5诊断标准)患者135例,根据患者意愿选择手术方式,43例行腹腔镜腹膜透析置管术(A组),92例行开腹腹膜透析置管术(B组),均采用标准Tenckhoff导管,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生化指标水平、围手术期情况、腹膜透析导管(腹透管)使用寿命、术后早期与晚期并发症的差异。结果两组术后肌酐(Scr)、尿素氮(BUN)及血磷水平明显低于术前,而血红蛋白(Hb)、血钙水平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两组术后 Scr、BUN、Hb、血钙及血磷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组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围手术期疼痛方面优于 B组,但 A组手术相关费用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1个月及6个月腹透管使用寿命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 A组1、2、3及4 a腹透管生存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组术后早期并发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主要表现为早期移位及切口疼痛(P <0.05~0.01);B组晚期移位率、腹透管堵塞率明显高于 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腹膜炎、腹壁疝、腹透液渗漏、出口及隧道感染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两种腹膜透析置管术各有利弊。腹腔镜腹膜透析置管术具有创伤小、腹透管使用寿命长、术后近期与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但对经济条件差、心肺功能差而不能耐受全麻及合并症多的患者建议选择开腹置管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对早期糖尿病肾病( DN)患者的疗效及对P选择素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早期DN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在常规控制血糖、血压基础上予丹红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每天1次,每次20 mL,14 d为1疗程,连用2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检测24 h尿蛋白定量、P选择素、糖化血红蛋白、血清肌酐。结果早期DN患者经用丹红注射液治疗4周后较治疗前24 h尿蛋白定量有显著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对P选择素亦有明显降低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治疗有效,从而有延缓肾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CKD)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2年2月在北京同仁医院干部医疗科住院、≥60岁的202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4例合并CKD(CKD组),138例无CKD(非CKD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生化指标、踝臂指数及24h动态血压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CKD组患者糖尿病病程长于非CKD组[(13±11)比(10±7)年,扣2.35],Hb、白蛋白低于非CKD组[(12.1±1.7)比(13.3±1.3)g/L、(34.4±2.6)比(36.8±3.4)μg/L,t值分别为-5.73、-4.75],尿酸、TG、24h收缩压、24h脉压高于非CKD组[(367±81)比(323±74)μmol/L、(1.6±0.9)比(1.3±0.7)mmol/L、(133±14)比(127±16)mmHg(1mmHg=0.133kPa)、(65±12)比(58±12)mmHg,t值分别为3.82、2.50、2.47和3.68],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比值(UAER/CR)[86.2(24.6~374.8)比6.0(3.6~17.8)mg/g]、踝臂指数低于非CKD组(0.94±0.18比1.03±0.18,t=-2.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TC、HDL-C和LDL-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2、1.47、1.48、-0.53、-1.20、-0.76,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白蛋白、TG、UAER/CR为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CKD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0.79、3.63、1.04,95%C1分别为0.62~1.01、1.45—9.0l、1.00—1.08)。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Hb、白蛋白、踝臂指数与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8、0.33、0.28,均P〈0.01),年龄、尿素氮、血清肌酐、尿酸、TG、UAER/CR、24h收缩压、24h脉压与eGFR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2、-0.63、-0.89、-0.34、-0.18、-0.65、-0.16、-0.25,均P〈0.01)。结论白蛋白、TG、UAER/CR可能为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CKD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不同肾病患者内源性肾小球滤过率的实验室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曹志林 《四川医学》2009,30(12):1960-1962
目的评估不同类型肾病患者内源性肾小球滤过率。方法测定了57例肾病患者和39例健康对照血中Cystatin C(Cys C)尿素、肌酐浓度和肌酐清除率。结果患者尿素、肌酐、Cysc浓度和肌酐清除率与健康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分析表明Cys C和肌酐清除率之间(P〈0.05)、Cys C和肌酐之间(P〈0.01)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而肌酐和尿素之间(P〉0.05),以及肌酐和肌酐清除率之间(P〉0.05)无明显相关关系存在。结论肾病患者血中Cys C浓度增高,对GFR功能早期受损的评估优于尿素、肌酐和肌酐清除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