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原料乳中嗜冷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长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来自河北保定一牛场的原料乳中筛选出12株嗜冷菌,基于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分子生物学数据,其中8株嗜冷菌被确定为荧光假单胞杆菌,1株嗜冷菌被鉴定为食醇鞘氨醇杆菌,3株嗜冷菌被鉴定为短黄杆菌.对不同季节的原料乳采样表明,按数量统计,荧光假单胞菌在嗜冷菌中占的比重大于40%.生长性状研究表明,荧光假单胞菌菌株PF5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 ℃;初始pH值为7时能促进其生长;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培养介质的pH值逐渐上升到8.3,并长时间保持稳定和产生蛋白酶.  相似文献   

2.
嗜冷菌是原料乳中主要危害性腐败菌群之一,其种类繁多,菌群结构和多样性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这为原料乳中优势嗜冷菌的鉴定带来了困难.结合国内外文献,综述了储藏温度、储藏时间、地域和季节等因素对原料乳中嗜冷菌菌群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原料乳中嗜冷菌可能的外界来源.评述了高通量测序、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变性凝胶电泳等现代分子生物...  相似文献   

3.
原料乳嗜冷菌的危害分析及控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从相关的8个牧场的原料乳样品中分离纯化得到嗜冷菌分离物。然后重点探讨嗜冷菌对原料乳的危害及对嗜冷菌的生长控制。对嗜冷菌数动态增加与蛋白酶和脂肪酶活力变化、pH值的变化和总醛类物质浓度增加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壳聚糖和二氧化氯对嗜冷菌有较好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4.
对50份生鲜牛乳样品中的嗜冷菌同时采用实时光电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和平板计数法进行检测,分析比较两种检测方法所得的嗜冷菌检测数据。结果表明:采用嗜冷菌检测标准曲线:Lg CFU/mL=-0.417*DT+7.91的实时光电微生物法检测的嗜冷菌含量在2.3~3.7×106CFU/mL,检出时间在3.2~18.1 h。采用平板计数法的检出结果范围在4.0~3.0×106CFU/mL。当实时光电微生物检测方法的检出时间大于18 h时,样品检测结果均为未检出,此时平板计数法的检测结果均为<1 CFU/mL。实时光电微生物法检测结果对数值与平板计数法检测结果对数值的差值范围在-0.9~0.8,两者差值的绝对值均<1。采用实时光电微生物法和平板计数法两种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相当吻合,实时光电微生物法检测生鲜牛乳中嗜冷菌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可大大缩短检测时间,且方法准确、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5.
乳是一种营养丰富的物质,同时也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理想培养基。生乳的质量是影响乳制品产业链的关键因素,随着低温储存和冷链运输技术的发展,生乳中大部分细菌的生长受到抑制,但嗜冷菌的生长并未受到抑制,并逐步成为生乳中的优势菌。生乳在冷藏运输或储存期间,嗜冷菌依旧可以生长繁殖,其分泌的蛋白酶和脂肪酶可耐高温,经过巴氏杀菌或超高温灭菌处理后依旧保持活性,因此,了解嗜冷菌的多样性及其产生的酶对提高乳及乳制品质量、减少腐败和浪费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介绍乳及乳制品中嗜冷菌污染现状及腐败危害研究,旨在为乳及乳制品行业的风险评估提供背景信息,从源头控制嗜冷菌对生乳的浪费,保证乳及乳制品的品质。  相似文献   

6.
酸笋富含挥发性风味物质、有机酸、细菌素等,是重要的副食品之一。为全面了解酸笋微生物种类及特征,以桂林、柳州、来宾、百色、南宁、贵港6个传统产地的酸笋为对象,采用Illumina HiSeq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对酸笋发酵液测序,并对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功能基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个产地酸笋样品中共鉴定出156种微生物,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占主要优势,种类比例高达81%,其中植物乳杆菌(L. plantarum)等12种乳杆菌为主要菌种。α多样性表明,贵港地区的微生物多样性最高(shannon指数1.65),检测到的微生物种类最多(77种)。β多样性表明,桂林、柳州、来宾3个产地酸笋微生物组成相似;百色、南宁酸笋微生物组成相似;而贵港与其他5个产地的微生物组成差异较大。12 751个unigene注释到代谢通路中,分属385类代谢通路,其中2 927个unigene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酸笋品质形成机制、发掘微生物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原料乳中嗜冷菌的危害分析及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分离培养基从牧场的原料乳样品中分离得到嗜冷菌,经鉴定为荧光假单胞菌.进一步研究了不同杀菌方式下嗜冷菌对贮存过程中乳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料乳经115℃高温灭菌,然后进行55℃保温1h灭酶处理,有助于控制嗜冷菌的生长,与25℃贮存相比,在4℃贮存8d后,其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8.
原料乳中微生物的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乳营养丰富,适合各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该文介绍了原料乳中微生物的种类,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关于原料乳中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进展。并对非培养微生物学在研究原料乳中微生物多样性的应用进行了总结,高度评价了非培养方式的快速、敏感以及可定义纯培养方式无法发现的微生物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该文采用16S rDNA扩增子测序法,对上海市市售低温酸奶中细菌的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一共选取16个酸奶样品进行分析,其中8个样品来自同一品牌,其余来自其他8种不同品牌.结果表明,在16个酸奶样品中共得到16种主要的细菌操作分类单位(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序列,其中优势的OT...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利用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技术建立一种快速、准确检测原料乳中最常见有害嗜冷微生物——荧光假单胞菌的方法。方法 以荧光假单胞菌蛋白酶基因aprX为检测靶标,设计特异性PCR简并引物,建立原料乳中荧光假单胞菌PCR检测体系,对该体系的特异性及检测限进行评价。结果 筛选到特异性引物F3:5’-WSNGGNGGNGAYTTYCAYATGAC-3’;R3:5’-RTCRTTNCCNCCNCCRTCCC-3’,建立了最佳PCR检测体系:引物浓度0.5 μmol/L、Taq DNA聚合酶添加量0.4 μL、dNTPs浓度0.16 mmol/L、Mg2+浓度1.6 mmol/L,退火温度56.4 ℃,扩增35个循环。此检测方法对荧光假单胞菌具有特异性,检测限为2.57×103 CFU/mL。结论 本方法操作简便,特异性强,检测限低,对快速检测原料乳中嗜冷菌,保障原料乳品质与安全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嗜冷菌作为冷藏原料奶中生长的优势菌群,在原料奶贮存过程中会大量繁殖,并产生及其耐热的脂肪酶和蛋白酶,这些酶类在高温处理后仍会有残留,并在奶制品储藏过程中继续分解其中的脂肪和蛋白质,导致产品的风味和质地产生变化。因此,研发出一种即快速又实用的嗜冷菌计数技术成为乳品行业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对原料奶中嗜冷菌快速检测的一些方法,并将各个方法在工业应用上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2.
沙门氏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肠道疾病致病菌,它引起的食物中毒已成为一类最常见且危害性较大的细菌性食物中毒。本研究对我国津晋地区原料奶中微生物污染情况进行分析与鉴定,主要包括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沙门氏菌的检测。结果显示:津晋地区原料奶来源不同,奶源质量有较大差别。菌落总数平均在104~107CFU/mL之间,存在许多超标奶;大肠菌群数差别较大,晋奶源质量很好,大肠菌群数均低于110MPN/mL,天津地区乳品厂A大肠菌群数最高为1100MPN/mL,乳品厂B受到大肠菌群的严重污染,几乎均大于或等于11000MPN/mL;沙门氏菌未检出。研究证实了津晋地区原料奶的质量和安全性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微生物抑制法快速检测鲜奶中多种抗生素残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牛奶中多种抗生素残留的快速检验方法。方法以抗生素对敏感细菌能够产生抑制作用原理,采用微生物抑制法快速检测牛奶中10种抗生素残留。结果该方法最低检出限为:氨苄青霉素、青霉素0.001μg/ml,金霉素、土霉素、红霉素、四环素0.01μg/ml,链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0.1μg/ml,优于GB/T4789.27—2003TTC法的最低检出量:青霉素0.004μg/ml,链霉素0.5μg/ml、庆大霉素0.4μg/ml、卡那霉素5μg/ml。结论该方法成本低廉,稳定性好,灵敏度高,检测时间仅需18~22h,检测低限符合国家标准要求,能够同时检测10种抗生素。  相似文献   

14.
甲烷菌是一个古老的原生菌.随亨格特(Hungate)无氧分离技术发展以来,人们对甲烷菌的研究逐渐深入.从产甲烷菌生存环境分离、筛选出新的产甲烷菌种.20世纪90年代对甲烷菌的探讨、研究比较多,近10年的研究比较少.简述了产甲烷菌的发展历史及分类;对甲烷菌的分离、筛选、鉴定和纯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时甲烷菌的研究及应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采用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北京、河北、内蒙古、天津四地区不同季节原料乳样品中的细菌多样性并对其进行功能预测.收集四地区不同季节原料乳样品23份,提取基因组DNA后使用IlluminaMiSeq测序平台对细菌16S rRNA的V3-V4"可变区"进行测序,结合数据库对原料乳中微生物群落分布、相对丰度和细菌功能基因代谢...  相似文献   

17.
18.
The ability to trace fecal indicators and food-borne pathogens to the point of origin has major ramifications for food industry, food regulatory agencies, and public health. Such information would enable food producers and processors to better understand sources of contamination and thereby take corrective actions to prevent transmission. Microbial source tracking (MST), which currently is largely focused on determining sources of fecal contamination in waterways, is also providing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tools for tracking both fecal bacteria and food-borne pathogens contamination in the food chain. Approaches to MST are commonly classified as library-dependent methods (LDMs) or library-independent methods (LIMs). These tools will have widespread applications, including the use for regulatory compliance, pollution remediation, and risk assessment. These tools will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illness associated with food and water. Our aim in this review is to highlight the use of molecular MST methods in application to understanding the source and transmission of food-borne pathogens. Moreover, the future directions of MST research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嗜冷菌是一类能在低温条件下正常生长的一类微生物的总称,嗜冷菌独特的生存环境归功于其独特的嗜冷机制,而其独特的嗜冷机制取决于其自己独特的生理结构发挥的生理功能。这些独特的生理结构使得嗜冷菌能在低温条件下正常生长,同时也可提供大量低温条件下依旧具有活性的生物资源。该文从细胞膜的流动性调节、抗冻蛋白、冷休克蛋白和冷活性酶4个方面解释嗜冷菌的嗜冷机制,介绍嗜冷机制的功能组分,简述嗜冷机制的作用原理,分析嗜冷菌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在食品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