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人体肠道内大量微生物参与机体的各种代谢活动,如营养代谢、药物代谢,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可以说,人类肠道微生物组是健康和疾病的潜在控制者。在人类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肠道微生物组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饮食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几年,肠道菌群已成为研究热点,而不同的膳食模式会对肠道菌群的组成、多样性、基因和功能产生重要的影响。该文总结几种比较典型的膳食模式(素食、地中海饮食及西方饮食),阐述膳食模式以及饮食成分对肠道菌群组成、结构、功能和基因的影响,旨在为饮食、肠道微生物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对肠道微生物结构和功能的不断挖掘,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参与人体与膳食相关的多项生理过程,膳食在调节人体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代谢活动中有重要作用。膳食营养中含有肠道菌群代谢所需的底物,以多种途径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本文对近几年来国内外关于膳食主成分对肠道菌群组成及代谢影响的研究进行综述,以肠道菌群为靶点,通过调整人类的食物多样性来改善宿主的代谢能力和健康,旨在为肠道菌群的研究及其饮食调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杨华  叶发银  赵国华 《食品科学》2015,36(3):223-227
近年来膳食多酚与肠道微生物的相互作用逐渐成为食品科学、营养学和生物学的研究热点。多酚的抗衰老、抗肿瘤、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功能发挥主要依赖于肠道微生物对其的代谢;多酚的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又会通过影响肠道微生物菌相进而影响人体健康。本文在广泛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综述肠道微生物对膳食结合态多酚的释放、代谢和影响因素以及多酚及其代谢产物对肠道微生物菌相和酶的影响,以期为膳食多酚和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人体内部存在很多微生物,其中以肠道微生物种类与数量最多,它们参与人体的代谢活动,对人体的健康安全有直接影响。肠道菌群结构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其中饮食因素对肠道菌群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主要针对常见食物对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5.
肠道微生物群被认为是连接膳食和人体健康的重要桥梁,其生态系统的改变可能会对宿主健康造成影响。蛋白质是人类膳食营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来源不同,其营养特性存在差异。由于不同来源膳食蛋白的氨基酸组成结构以及消化特性的不同,为肠道中的微生物群提供了不同的代谢底物,导致微生物群的组成结构及代谢特性产生差异,进而不同程度地影响宿主健康。现有报道显示,不同来源的膳食蛋白质会以肠道菌群为介导对机体健康造成不同的影响。该文比较了不同来源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及消化利用情况,分析了其对肠道微生物群的调节作用,并分析其通过调控肠道微生物群影响健康的机理,以期更好地认识与了解膳食蛋白-肠道菌群相互作用以调节机体健康的作用差异,为科学膳食以促进健康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王晨  钟赛意  邹宇晓 《食品科学》2019,40(3):338-347
肠道菌群通过宿主与饮食交互作用在机体的脂质代谢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食物中广泛存在的膳食纤维及肠道菌群代谢的产物可选择性地改变肠道菌群组成,进而提高肠道短链脂肪酸水平、降低炎性因子表达水平、影响饥饿禁食诱导因子表达,从而改善机体的脂质代谢水平。膳食纤维这种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组成来调节机体脂质代谢的生物活性作用,为预防和治疗脂质代谢紊乱等相关疾病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本文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膳食纤维经肠道微生态途径调节脂质代谢的活性作用及其机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膳食纤维是一类能被肠道微生物利用的物质,微生物代谢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影响宿主健康。已有的研究证实,膳食纤维是一种多糖,它既不能被胃肠道消化吸收,也不能产生能量,饮食中添加膳食纤维能够显著改变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使产短链脂肪酸的菌群丰度提升。不同类别的短链脂肪酸发挥的作用迥异,对宿主的物质能量代谢、免疫系统及相关疾病的发生均有侵染。主要综述膳食纤维对肠道微生物演替的变化和可能的潜在机制,以及由代谢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对宿主健康的影响,为探究饮食、肠道微生物及宿主健康三者间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膳食与宿主的代谢、免疫系统密切相关。大量报道表明膳食显著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进一步影响宿主生理。基于肠道菌群膳食干预的健康调控策略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作者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高水平团队的相关研究成果,介绍了膳食模式、膳食成分、功能膳食补充剂对肠道微生物及人体健康研究的相互关系,为相关膳食干预策略的开发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食物成分对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道菌群是人体重要的"微生物器官",在食物消化吸收、营养代谢、免疫功能激活、肠道屏障和机体行为调控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肠道菌群与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受到宿主基因型、饮食、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分娩方式、抗生素等因素的影响,其中饮食因素是最容易控制或改变的因素。食物成分中含有肠道菌群代谢所需的底物,并通过多种方式影响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长期相对固定的饮食结构使肠道菌群趋于稳定,当饮食结构改变时,肠道菌群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肠道菌群结构的可变性揭示了饮食干预手段应用于肠道菌群结构平衡的调节和疾病治疗的可能性。就饮食结构、食物成分及其代谢物对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进行综述,旨在为未来研究饮食干预调节肠道菌群,预防疾病提供参考和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多酚通过肠道菌群调节能量代谢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酚是一类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人类膳食中,一般可分为3大类:酚酸类、聚合单宁类和黄酮类。多酚以及其被肠道菌群代谢的产物,能选择性调节肠道中易感微生物的生长,选择性的促进有益菌群(如乳酸菌)生长,抑制有害菌的增殖,也即引发肠道微生态的改变。这种改变对宿主产生重要影响,对宿主能量代谢的影响可能通过如下实现:1)肠道内微生物数量和种类的变化,改变微生物代谢及产酶的种类和数量;2)多酚代谢产物还可与细菌细胞表面作用,抑制酶的活性,从而影响能量代谢,减少脂肪沉积;3)多酚通过干预人体肠道菌群调整能量代谢,为预防和治疗肥胖及相关性疾病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本文对多酚调整肠道菌群从而影响肥胖发生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 acids,PUFA)饮食对大鼠肠道菌群及相关脂肪因子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30 只5 周龄健康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6 PUFA组和n-3 PUFA组,自由摄食饮水8 周,每周记录大鼠体质量,实验结束时取大鼠盲肠粪便和肝脏,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Bif)、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Lac)、肠道细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Akk)和脂肪因子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etase,FAS)、禁食诱导脂肪因子(fasting-induced adipose factor,FIAF)的水平;并将大鼠盲肠石蜡包埋、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测量其黏膜厚度。结果:n-3 PUFA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肥胖程度和FAS水平明显降低(P<0.05),Bif、Lac、Akk和FIAF水平明显升高(P<0.05),肠道黏膜厚度明显增加;n-6 PUFA组大鼠的各项指标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n-3 PUFA饮食与n-6 PUFA饮食相比,可改变肠道菌群,抑制肥胖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菌群人源化(human flora-associated,HFA)小鼠为研究模型,探讨燕麦β-葡聚糖(oatβ-glucan,OG)与沙蒿胶多糖(Artemisia sphaerocephala Krasch.polysaccharide,ASP)对HFA小鼠生理及肠道微生物的不同影响。通过接种健康人志愿者的粪便悬液构建HFA小鼠模型,将30只HFA小鼠随机分为普通组(CT组)、燕麦β-葡聚糖组(CT+OG组)和沙蒿胶多糖组(CT+ASP组),分别用基础饲料和添加质量分数5%燕麦β-葡聚糖或5%沙蒿胶多糖饲料饲喂HFA小鼠8周,进行血清生化指标测定、肝脏和脂肪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肠道菌群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PCR-DGGE)检测。结果表明:与CT组比较,两种多糖均能降低HFA小鼠空腹血糖水平(P0.05),CT+OG组能显著降低甘油三酯含量(P0.05),CT+ASP组总胆固醇含量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CT+OG组脂肪细胞较CT+ASP组、CT组明显变小,细胞排列更加紧密;多糖饮食会增加HFA小鼠肠道的微生物多样性,CT+ASP组效果优于CT+OG组(P0.05),说明多糖饮食会明显改变HFA小鼠生理及肠道菌群结构,而且不同多糖饮食对于HFA小鼠的肠道菌群组成和丰富度的作用差异与多糖分子质量大小有关。在降低HFA小鼠血糖血脂含量、脂肪细胞大小方面,分子质量小的燕麦β-葡聚糖功效明显优于分子质量大的沙蒿胶多糖;但在增加HFA模型小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方面,分子质量大的沙蒿胶多糖优于分子质量小的燕麦β-葡聚糖。  相似文献   

13.
朱莹莹  李春保  周光宏 《食品科学》2015,36(15):234-239
肠道微生物是膳食与人体健康的桥梁,与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密切相关,是人体重要的“微生物器官”。同时,研究学者们也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这个重要的“微生物器官”与人体生理功能、健康和疾病关系密切,对人体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为此,本文就近几年来有关膳食对肠道微生物结构以及代谢产物影响的研究进行综述,并介绍肠道微生物与人体生理功能及健康的关系,旨在为未来研究饮食、肠道微生物与健康的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The gut microbiota plays a prominent role in human health. Alterations in the gut microbiota are link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such as obesity,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metabolic syndrome, and certain cancers. We know that die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o initiate, shape, and modulate the gut microbiota. Long‐term dietary patterns are shown to be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gut microbiota enterotypes, specifically long‐term consumption of carbohydrates (related to Prevotella abundance) or a diet rich in protein and animal fats (correlated to Bacteroides). Short‐term consumption of solely animal‐ or plant‐based diets have rapid and reproducible modulatory effects on the human gut microbiota. These alterations in microbiota profile by dietary alterations can be due to impact of different dietary macronutrients, carbohydrates, protein, and fat, which have diverse modulatory effects on gut microbial composition. Food‐derived phenolics, which encompass structural variants of flavonoids, hydroxybenzoic acids, hydroxycinnamic acids, coumarins, stilbenes, ellagitannins, and lignans can modify the gut microbiota. Gut microbes have been shown to act on dietary fibers and phenolics to produce functional metabolites that contribute to gut health. Here, we discuss recent studies on the impacts of phenolics and phenolic fiber‐rich foods on the human gut microbiota and provide an insight into potential synergistic roles between their bacterial metabolic products in the regulation of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相似文献   

15.
研究乳源酪蛋白糖巨肽(casein glycomacropeptide,CGMP)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从肠道菌群角度探讨乳源CGMP改善溃疡性结肠炎与肠道菌群变化关系的可能机制。恶唑酮(oxazolone,OXZ)诱导小鼠UC模型,设立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乳源CGMP组(50 mg/(kg·d))和柳氮磺胺吡啶(salazosulfapyridine,SASP)治疗组(40 mg/(kg·d)),其中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灌胃相应剂量的生理盐水,连续灌胃7 d。利用Ion Torrent PGM技术检测实验期间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变化。UC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失调,其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以及优势菌群比例下降。对测序序列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analysis,PCA)、UniFrac等统计分析发现,UC小鼠肠道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丰度降低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丰度升高。乳源CGMP干预后UC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增加,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的相对比例高于模型组,提示乳源CGMP可通过调节失衡的肠道菌群来改善UC。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因雌激素代谢紊乱引起的女性健康问题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有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及其多样性对女性雌激素代谢及其代谢产物有重要影响,而经过益生菌干预后可改善肠道菌群结构,促进有益菌生长,进而改善机体雌激素代谢。此外,益生菌能够调节有机体内血液循环及内分泌循环系统,从而改善因雌激素代谢紊乱而诱发的一系列疾病。本文对国内外益生菌与雌激素相关疾病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列举了益生菌对改善雌激素代谢紊乱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为雌激素代谢紊乱及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7.
油脂是人体最主要的营养物质之一,其消化吸收主要发生在肠道,而肠道内存在种类繁多的菌群,可以直接参与人体的消化吸收、脂质代谢、能量供应等。油脂的消化吸收可能与多种代谢紊乱和肠道疾病、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疾病存在联系,而食用油脂摄入不平衡会影响肠道菌群组成和代谢,破坏肠道稳态,进而可能导致上述疾病的发生。综述了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功能性伴随成分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分析了近年来油脂对肠道菌群组成及其代谢产物影响的研究,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这对进一步开展油脂营养特性及其对肠道健康影响的研究以及合理膳食保障人体健康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尿酸血症是一种人体血尿酸水平异常升高的代谢性疾病,由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导致,其中高果糖和高嘌呤的饮食具有明显的高尿酸诱导效应。近年来,研究发现高尿酸血症与肠道菌群存在密切关系,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有益菌属丰度下降的现象。合理的膳食及益生菌摄入可有效调节肠道菌群,维持其稳态,并促进肠道嘌呤和尿酸代谢,提示肠道菌群是未来预防高尿酸血症的靶点。本文概述了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特征和机制、饮食对高尿酸血症的诱导、高尿酸血症与肠道菌群的关联性,以及肠道菌群调控高尿酸血症的策略,以期为未来开发诊治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新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The gut microbiota is a complex ecosystem consisted of trillions of microbes that have co-evolved with their host for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years. During the last decade, a growing body of knowledge has suggested that there is a compelling set of connections among diet, gut microbiota and human health. Various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the host, ranging from metabolic and immune regulation to nerve and endocrine development, are possibly mediated by the structural components of microbial cell or the products of microbial metabolism, which are greatly influenced by dietary macronutrients and micronutrients. Thus, governing the production and activity of these microbial-associated small molecules and metabolites through dietary intervention may provide promising strategie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human health and disease. In this review article, we first provide an overview of current findings about the intimate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diet and gut microbiota. We also introduce the 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some microbial-associated small molecules and metabolites on the host as well as the detailed signaling mechanis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