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常规薄片、铸体薄片、X射线衍射、阴极发光及扫描电镜等实验手段,研究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延长组长8砂岩储集层成岩作用类型及其对储层的影响,划分成岩相并预测有利成岩相带。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8储层经历了压实、胶结、溶解及交代等多种成岩作用,压实作用和晚期含铁碳酸盐胶结作用使砂岩孔隙大量减少,显著降低储层物性,而溶解作用产生了较多次生孔隙,使储层物性得到明显改善。根据储层物性的主控成岩作用,结合孔隙类型,该区砂岩储集层划分为强溶蚀剩余粒间孔+溶蚀孔相、弱胶结剩余粒间孔相、黏土矿物胶结相、碳酸盐胶结相和强压实相5种成岩相,其中强溶蚀剩余粒间孔+溶蚀孔相和弱胶结剩余粒间孔相储层物性较好,是储层发育的有利成岩相带。  相似文献   

2.
通过微观显微镜观察及分析化验等手段对影响研究区储层物性重要的自生矿物的形成进行了探讨,认为姬塬—堡子湾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段经历了压实、压溶、胶结及溶解等一系列复杂的成岩作用,成岩现象丰富,特征明显,早成岩期的压实作用和多种矿物的胶结作用是造成本区岩石孔隙体积减小的重要因素,而溶解作用尤其是长石的溶蚀作用是储层物性变好的重要成岩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3.
姬塬-堡子湾地区长6段成岩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微观显微镜观察及分析化验等手段对影响研究区储层物性重要的自生矿物的形成进行了探讨,认为姬塬-堡子湾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段经历了压实、压溶、胶结及溶解等一系列复杂的成岩作用,成岩现象丰富,特征明显,早成岩期的压实作用和多种矿物的胶结作用是造成本区岩石孔隙体积减小的重要因素,而溶解作用尤其是长石的溶蚀作用是储层物性变好的重要成岩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4.
准噶尔盆地石南地区清水河组一段广泛发育砂岩和砂砾岩沉积,成岩作用复杂,成岩作用是影响储层发育的重要因素。通过大量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分析,并结合岩心观察、物性数据和测井数据,对清水河组一段储层的成岩作用特征进行研究,并分析了砂岩和砂砾岩储层成岩特征的区别。研究认为,石南地区清一段储层主要经历了压实、胶结和溶蚀三大成岩作用,其成岩阶段主要为早成岩B期,局部处于中成岩A期。压实作用是清一段砂岩储层物性损失的主要因素;而砂砾岩因刚性砾石格架的支撑作用使得压实相对较弱,成岩流体得以大量流经其原生孔隙,并进行大面积胶结,胶结作用是影响其物性的主要因素。溶蚀作用是改善储层物性的重要因素,砂岩储层主要因斜长石颗粒的溶蚀而产生粒内溶孔,砂砾岩储层则因方解石胶结物溶蚀而产生粒间溶孔和剩余粒间孔。溶蚀流体为二叠系烃源岩成熟过程中产生的酸性流体。石南地区清一段储层共划分出强压实相、强胶结相、中强压实中胶结相、中压实弱胶结相和中强压实弱溶蚀相5类成岩相类型,且以中强压实中胶结相为主。该地区地势高部位中压实弱胶结成岩相的河道砂岩(如夏盐8井区),以及断层发育区中强压实弱溶蚀成岩相的砂砾岩(如石西12、石南44、石南31井区)可形成较好储层。  相似文献   

5.
靖安油田上三叠统长6储集层成岩作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通过对5条剖面和11口探井的综合研究,认为靖安油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储集层经历了压实、胶结、溶胶等一系列复杂的成岩作用,成岩现象十分丰富,特征明显。从储集层储集性能的成岩作用研究表明,早成岩期的压实作用、多种矿物胶结作用是使储集层物性变差,孔隙度降低的两个重要的成岩控因,因溶蚀作用,特别是浊沸石矿物的溶蚀是储集层物性变好的重要成岩控制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柴北缘冷湖—马仙地区古近系—新近系成岩作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化验资料等,系统研究了柴达木盆地北缘冷湖—马仙地区古近系—新近系成岩作用特征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柴北缘冷湖—马仙地区古近系—新近系储集砂岩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主要成岩作用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压实作用以机械压实为主;胶结作用主要为碳酸盐胶结、硫酸盐胶结、石英次生加大和黏土矿物胶结;溶蚀作用主要为碳酸盐岩和碎屑颗粒的溶蚀。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原生孔隙减少以及储层物性变差的主要原因。碎屑颗粒和胶结物的溶蚀是次生孔隙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B153井区超低渗透储层孔隙定量演化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利用岩石薄片、扫描电镜、黏土矿物X衍射以及岩石物性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华庆油田B153井区长6_3储层的基本特征、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合埋藏史和地热史,建立了储层孔隙度定量演化模式。研究表明:长6_3储层处于中成岩A阶段,在埋藏过程中先后经历了压实、胶结、溶蚀作用的改造,压实、胶结作用对储层物性具有明显的破坏作用,溶蚀作用虽改善储层物性,但效果不明显;持续的压实作用使储层孔隙度减小17.2%,早期绿泥石胶结作用减小孔隙度4.9%,晚期黏土矿物和含铁碳酸盐胶结减少孔隙度5.8%,烃源岩成熟形成大量的有机酸溶蚀砂体形成次生孔隙,使储层孔隙度增大3.0%。  相似文献   

8.
通过孔渗、压汞、薄片鉴定和扫描电镜等分析资料,以鄂尔多斯盆地七里村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长 6油层组储层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了储层特征及孔隙演化等研究。 结果表明:研究区长 6 油层组储层砂岩以细粒长石砂岩为主,矿物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高;储层呈现出低孔、低渗-特低渗特征。 长 6 储层砂岩总体处于晚成岩 A 期,其经历了强烈的成岩作用改造,孔隙度与渗透率相关性较差。 影响储层物性及孔隙演化的主要因素是机械压实作用、溶蚀作用及胶结作用。 机械压实作用在早成岩期对储层物性影响最大,可使粒间孔隙急剧减小,物性变差。 主要的胶结类型为碳酸盐胶结、石英次生加大及黏土矿物胶结,它们均使得物性进一步变差,而长石、岩屑颗粒及浊沸石胶结物的溶蚀作用改善了碎屑的孔喉结构,加大了次生孔隙空间,是物性得以改善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通过薄片观察、扫描电镜、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和氧碳同位素等分析,结合岩心观察对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番禺低隆起第三系储层的岩性特征、成岩作用、成岩演化过程和物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主要成岩作用为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和溶蚀作用.影响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是沉积相带的分选作用、压实作用以及胶结作用.机械压实作用在早成岩期对储层物性影响最大,其使粒间孔隙迅速减小、物性变差.主要的胶结类型为碳酸盐胶结和粘土矿物胶结,使得物性进一步变差.溶解作用改善了碎屑储集岩的孔喉结构,是物性得以改善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砂西区块下干柴沟组下段储集层成岩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砂西区块15口探井的综合研究,认为下干柴沟组下段储集层经历了一系列的成岩演化序列,现今处于晚成岩怠亚期。其成岩作用十分丰富,经历了压实、压溶、胶结和溶蚀等一系列成岩作用。其中对储层影响较大的主控成岩作用主要为压实、胶结和溶解作用。总体来说,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对储层中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破坏和影响较大,而碳酸盐、硬石膏、石膏胶结物的溶蚀是下干柴沟组下段储层物性变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酒泉盆地酒东坳陷下白垩统低孔渗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酒东坳陷油气储层具有低孔低渗和特低孔特低渗特征,储层物性差严重制约着该区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和开发。通过岩石薄片、铸体薄片、荧光薄片、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等手段对该区储层岩石学特征、成岩阶段和成岩作用类型及对物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下白垩统储层目前处于晚成岩A期和晚成岩B期,主要成岩作用类型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近物源快速堆积导致储层分选和磨圆差,矿物成分成熟度低;在埋藏过程中,强烈的压实作用是导致储层低孔低渗的根本原因;粘土矿物和碳酸盐胶结物含量高,分布不均并且与沉积环境有关,它们是造成储层物性降低的主要胶结物;碳酸盐胶结物充填于孔隙中增强了储层抗压实能力,并为后期溶蚀溶解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酸性流体使碳酸盐胶结物和长石被溶蚀及溶解而产生大量次生孔隙,有效地改善了深部储层的物性。  相似文献   

12.
运用碎屑岩储层和沉积研究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巴麦地区泥盆系东河塘组储层特征、成岩作用、致密化机理及成岩相进行分析。东河塘组储层为特低孔、特低渗储层,主要孔隙为溶蚀孔隙。通过恢复原始孔隙度,确定出主要成岩作用对于孔隙的损益量,分析出储层的致密化原因主要为压实作用,仅在少量钻井为胶结作用。储层共有6种成岩相,分别为强压实强胶结弱溶蚀相、强压实中胶结弱溶蚀相、强压实中等胶结中溶蚀相、弱压实强胶结弱溶蚀相、中压实强胶结强溶蚀相和中压实强胶结弱溶蚀相。归纳总结6种成岩相储层的测井特征,并与非取心段储层进行相似度分析,共划分了8口井23个砂岩段的成岩相。下砂岩段优势成岩相分布在巴开8井区,上砂岩段优势成岩相分布在巴探2井区。   相似文献   

13.
利用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等手段,对渤南洼陷北部沙四上亚段储层有利成岩相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储层主体处于中成岩A期—B期,在酸碱交替的成岩环境控制下,整体经历多期胶结、溶解和交代的演化过程。根据成岩作用类型及强度,将沙四上亚段储层划分为6种成岩相:硅质胶结—长石溶蚀相(Ⅰ)、绿泥石胶结相(Ⅱ)、中等压实—弱胶结相(Ⅲ)、压实致密相(Ⅳ)、碳酸盐胶结相(Ⅴ)和杂基重结晶相(Ⅵ)。不同成岩相的成岩和物性演化存在差异,导致储层质量明显不同。成岩相Ⅰ以长石溶蚀和硅质胶结作用为主,长石溶蚀增孔作用显著,次生孔隙发育。成岩相Ⅱ和Ⅲ分别发育早期绿泥石胶结和早期烃类充注,对后期胶结物的形成具有抑制作用,原生孔隙得以保存。成岩相Ⅰ、Ⅱ和Ⅲ储层物性好,含油级别较高,试油资料显示具有较高产能,为研究区有利成岩相。成岩相Ⅳ、Ⅴ、Ⅵ分别以压实作用、碳酸盐胶结作用和杂基重结晶作用为主,储层物性差,含油级别低,基本不具备产油能力,为研究区不利成岩相。  相似文献   

14.
在对大量岩心和薄片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扫描电镜、阴极发光、高压压汞等实验手段,系统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地区长61储层的成岩作用特征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并进一步对孔隙演化进行了定量恢复。结果表明:胡尖山地区长61储层整体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主要经历了压实—压溶、胶结、溶蚀等成岩作用,且不同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孔隙发育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压实作用破坏了大量原生粒间孔,是导致研究区储层致密最主要的因素,孔隙度平均减少了18.41%,孔隙空间损失率达56.62%;胶结作用次之,在堵塞了孔隙空间的同时也一定程度地增强了颗粒的抗压实强度,孔隙度平均降低了10.38%,孔隙空间损失率达19.78%;溶蚀作用使碎屑颗粒及填隙物等不稳定组分溶解而产生大量的次生孔隙,从而改善了储层物性,增加的孔隙度平均为2.26%。根据成岩作用对物性的影响,结合测井响应特征,将该区长61致密砂岩储层划分出绿泥石膜剩余粒间孔相、剩余粒间孔相、长石溶蚀相、黏土矿物胶结相、碳酸盐胶结相及压实相等6种成岩相带,绿泥石膜剩余粒间孔相是研究区最有利的油气储集相带,剩余粒间孔相次之。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砂西区块15口探井的综合研究,认为下干柴沟组下段储集层经历了一系列的成岩演化序列,现今处于晚成岩A2亚期。其成岩作用十分丰富,经历了压实、压溶、胶结和溶蚀等一系列成岩作用。其中对储层影响较大的主控成岩作用主要为压实、胶结和溶解作用。总体来说,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对储层中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破坏和影响较大,而碳酸盐、硬石膏、石膏胶结物的溶蚀是下干柴沟组下段储层物性变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利用储层地质学理论与方法,对川西坳陷中段须四段储层压实、胶结和溶蚀3种主控成岩作用的成岩强度定量计算,厘定成岩强度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划分成岩相类型,建立不同类型成岩相测井响应特征,研究成岩相平面展布特征。结果表明:压实强度划分为弱、中、中强和强4个标准,胶结程度及溶蚀程度均划分为弱、中和强3个标准,将川西坳陷中段须四段储层划分为中强压实中溶蚀相、强压实中溶蚀相、强胶结弱溶蚀相、强压实弱溶蚀相、强胶结相和强压实相6种成岩相类型,成岩相平面展布受物源和沉积相的控制作用明显。其中,中强压实中溶蚀相和强压实中溶蚀相为有利的储集相带,平面上主要分布在孝新合构造带和中江—洛带地区,纵向上,上亚段相对优质成岩相储层物性好于下亚段。  相似文献   

17.
王一帆 《复杂油气藏》2013,(4):39-42,58
利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压汞分析、x一射线衍射等分析测试手段探讨了高邮凹陷永安地区戴南组储层的基本特征。对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孔隙结构特征进行逐个详细分析,认为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共同控制了研究区储层物性质量。水动力强、分选程度高的沉积环境有利于形成优质储层;成岩作用主要通过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影响储层,其中胶结作用和压实作用是研究区储层的破坏性成岩作用;溶蚀作用,特别是对碳酸盐胶结物的溶蚀是重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次生孔隙发育带为1900~2200m和2400~2500m。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油层组成岩相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综合测试数据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成岩作用类型、成岩期次与成岩流体性质,得到:①研究区长8油层组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主要经历了压实-压溶、胶结、交代、溶蚀、自生矿物的充填及破裂等成岩作用;②沉积相对成岩作用的类型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受古湖岸线位置控制的早期绿泥石环边胶结作用,是原生粒间孔得以保存的重要原因;③压实-压溶作用是造成孔隙缩减的主要原因,这一成岩作用贯穿整个成岩阶段;④自生矿物充填作用和碳酸盐胶结作用从早成岩阶段B期延续到中成岩阶段A1期,对储层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⑤溶蚀和破裂作用主要发生在早成岩阶段B期和中成岩阶段A1期,对改善储层物性意义重大。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将研究区长8油层组划为致密泥岩压实相、绿泥石环边胶结-溶蚀相、溶蚀-碳酸盐胶结相及方解石连生胶结相4个成岩相组合。储层的时空分布规律明显受沉积相和成岩相控制,研究区中部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区的绿泥石环边胶结-溶蚀成岩相带为最有利储集层发育相带。  相似文献   

19.
综合运用岩心资料、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方法,分析了姬塬地区长6储层的成岩作用及有利成岩相带,结果表明:压实作用是导致长6砂岩原始孔隙度降低的主要因素,长石等易溶矿物经溶蚀作用形成的溶蚀孔则有效提高了储层的物性;长6砂岩整体处于中成岩A期晚期,早成岩期的绿泥石膜对于原始孔隙度的保存具有积极意义;依据成岩作用及沉积特征,划分出5种成岩相带;绿泥石膜胶结残余粒间孔相和长石溶蚀相储层物性最好,是研究区最为有利的成岩相带,主要分布于沙崾岘—张家山和马家山—冯地坑一带的水下分流河道发育区。  相似文献   

20.
通过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分析,对昆北油田切6 井区E1+2和E31 砂岩储层 成岩作用类型、演化阶段、演化序列及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E1+2 和E31 砂岩处于中成岩阶段A 亚期的末期,成岩作用类型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交代作用、破裂作用;较强 的压实作用、石英次生加大、方解石及硬石膏等矿物的胶结作用是使储层物性变差的重要因素;长石、岩 屑和方解石胶结物的溶蚀作用以及砂岩破裂作用使储层物性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