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疆卡拉盖雷铜钴矿石选矿过程中铜钴不易分离,且铜精矿和钴精矿中砷的含量容易超标。采用多种分析检测手段对该矿进行了详细的工艺矿物学研究。查明矿石中有价元素主要是铜和钴,含量分别为0.84%和0.10%,有害元素砷的含量为0.48%。矿石中铜、钴的氧化率很低,分别为2.38%和0.99%。黄铜矿是矿石中主要的铜矿物,嵌布粒度极不均匀,主要呈细粒产出,分布率为53.45%;其次呈粗、中粒产出,分布率为41.17%;呈微粒产出的黄铜矿分布率为5.38%。矿石中的钴主要以类质同象形式赋存在毒砂、钴毒砂、铁硫砷钴矿、辉砷钴矿系列矿物中,因此在选矿过程中钴和砷的走向相同而难以分离。由于铜钴矿物密切共生,导致铜精矿中砷的含量也易偏高。根据矿石工艺特性,该矿石适宜采用分段磨矿分段选别工艺逐步分离回收铜钴矿物,同时达到抑制铜精矿中砷含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对新疆昆仑山某铜锌多金属矿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查明了矿石中铜、锌元素的赋存状态,矿石组成及主要有用矿物的嵌布特性,为选矿试验提供了重要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矿石中的铜、锌主要以黄铜矿、闪锌矿的形式存在,这两种硫化矿物嵌布关系密切,且粒度偏细,将给铜、锌的分选带来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广东某地铁、铜、锌多金属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小璐 《矿冶工程》2012,32(1):54-56,60
从主要有价组分、赋存状态、矿物工艺特性,矿物嵌布粒度及结构、构造等方面对广东某地铁、铜、锌多金属矿石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铁矿物以磁铁矿为主且嵌布粒度较粗,为易选矿物;铜矿物以黄铜矿为主,锌矿物以自然界中少见的闪锌矿的同质变异体纤维锌矿为主,且其与黄铜矿、黄铁矿嵌连关系复杂,属铜锌难分离矿石。  相似文献   

4.
为了更好地利用山西灵丘某银矿资源,重点进行了矿石中银的赋存状态研究。查明了矿石的化学组成,矿石中银的主要矿物种类、嵌布状态和工艺特征。根据银的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提出了提高银的选矿回收率的建议,为选矿工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在对相山矿田云际矿床铀矿石堆浸工艺类型、矿物工艺性质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影响矿石堆浸的各种因素,查明了浸出渣中铀的赋存状态,为预测、改进、控制铀矿石的堆浸提供了工艺矿物学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6.
连关山铀矿床地质环境复杂,矿石类型较多,为了更好地指导水冶工艺,在充分收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连山关矿床进行了野外现场调研,取样,并借助人工重砂,X射线衍射放射性照相以及电子探针分析等手段,研究了铀矿石的矿物组成,铀矿物的化学成分和赋存状态。含矿主岩为混合岩,矿石中的铀主要以独立铀矿物形式存在于沥青铀矿中。矿石中有害矿物组分主要为方解石、绿泥石、蒙脱石和黄铁矿,其中方解石和黄铁矿会增加酸耗,绿泥石和蒙脱石在浸出过程中会吸附部分铀元素,不利于水冶工艺,可用浮选等方法将其除去。  相似文献   

7.
以云南腾冲某地铜铁矿为研究对象,运用化学多元素分析、物相分析、光学显微镜分析等手段,对该矿石的化学组成,铜、铁赋存状态,嵌布粒度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表明,矿石中主要有价元素为铜和铁,品位分别为铜1.79%、铁38.31%.矿石中的铜主要赋存在孔雀石、黄铜矿、斑铜矿中,另有少量铜以结合氧化铜的形式赋存在中磁铁矿中,或呈吸...  相似文献   

8.
广东某金矿石的工艺矿物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广东某石英脉型金矿石开展了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金矿物的组成及粒度均变化很大,意味着使用单一浮选工艺无法获得高的回收率。通过金矿物粒度分布测定数据和金选冶试验指标的对比,作者确信采用面积(二维)的方法来计算金矿物的粒度分布其结果比采用线段(一维)的方法要好。所提供的与该矿石提取冶金有关的工艺矿物学资料对拟定合理的工艺参数是必要和有用的。  相似文献   

9.
为了更好地选别回收安徽某铜银铅多金属矿,对该矿石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查明了矿石的矿物组成、主要矿物的嵌布特征及铜、银、铅元素赋存状态。结果表明:矿石铜、银、铅品位分别为0.64%、116.63 g/t、0.20%,可回收的有用矿物主要为铜矿物,银可作为伴生元素进行回收,铅品位较低,只能作为杂质脱除;矿石主要铜矿物为斑铜矿、辉铜矿和黄铜矿,常常两者或3种矿物共生嵌布并形成不规则片状,三种铜矿物集合体的嵌布粒度粗细不均,在+0.07 mm粒级的分布率为44.60%;元素Cu主要赋存在斑铜矿中,分布率为79.37%,其次分布在辉铜矿和黄铜矿中,分布率分别为9.52%和6.35%;元素Ag主要赋存在辉银矿中,元素Pb主要赋存在方铅矿中。根据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斑铜矿、辉铜矿和黄铜矿是回收的主要目的矿物,辉银矿主要分布在斑铜矿或黄铜矿中,因此大多辉银矿可与铜矿物一起得到回收。由于方铅矿相对易浮,大多方铅矿也会进入铜精矿中从而影响最终精矿品级,因此建议采用浮铜抑铅浮选工艺。  相似文献   

10.
凡口铅锌矿深部矿体选矿试样银的工艺矿物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傅贻谟 《矿冶》1998,7(3):45-50
对凡口铅锌矿深部矿体选矿试样的研究发现,一些有价值的银矿物(银黝铜矿、深红银矿和脆硫锑铅银矿等)嵌布在各种硫化物和脉石矿物中,这些银矿物的粒度很细,即使细磨大部分仍以包体或连生体存在于各种矿物中。用多种方法查清了银的赋存状态,估算出综合回收银的指标,并指出提高银指标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1.
傅贻谟 《矿冶》1994,3(2):82-88,95
根据柿竹园选厂磨矿与选别产品的研究,发现了金属的粒级回收率基本上与粒级的矿物解离度有关。用各种方法已查清了损失在所有产品中W,Bi、Mo的赋存状态,找到了提高W、Bi、Mo金属指标的可能途径。首次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金、银矿物存在于某些产品中,以便从这些产品中综合回收金银.  相似文献   

12.
提高铜硫矿石铜选矿指标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铜硫矿石中的矿物在碎磨过程中 ,解离特性和可浮性存在一定差异。充分利用这种差异特性 ,将高效选择性捕收剂与合理的工艺流程 (如快速浮选或部分优先浮选工艺等 )有机结合起来 ,可实现部分铜矿物的浮选早收 ,同时能改善铜硫分离效果 ,达到提高铜选矿指标的目的。这种药剂与合理工艺相组合的新型工艺已成功应用于德兴铜矿、冬瓜山铜矿和越南生权铜矿等铜矿山。实践证明这是提高铜浮选指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朝鲜某铜矿含铜1.14%,含硫8.01%。为开发利用该矿产资源,进行了详细的选矿工艺研究。针对该矿石含有水溶铜及大量易浮脉石,采用铜硫混合浮选工艺,获得了较好的选矿指标。获得了铜品位24.30%,回收率84.41%的铜精矿。  相似文献   

14.
城门山铜矿的铜矿物是以次生硫化铜为主,易氧化,并产生铜离子,造成铜硫分离困难。采用石灰与BS、DS组合抑制剂加强对黄铁矿的抑制,取得了较好的选矿指标。  相似文献   

15.
王成文 《铀矿冶》1993,12(1):33-37
山东乳山铜锡山金矿日照在矿区属中低温热液裂隙充填石英脉型多金属矿床,矿石结构复杂,铅铁氧化率较高,含金精矿与其他金属分离困难。本文通过对该矿区所做的工艺矿物学研究,详细地阐述了该矿石的物质组成和金银的赋存状态。查清了金在选矿生产流程中的行为,并根据其特点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与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采取现场流程能获得较好的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16.
氧化带钼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氧化带钼矿的工艺矿物学性质,探讨氧化性钼矿的选矿工艺,对减少资源浪费,缓解资源危机具有重要作用。氧化带钼矿矿物组成简单,细粒级占据最大比例,以细粒不均匀分布为主要特征,矿石矿物主要赋存于细粒级原料中和特殊的皮壳状、蜂窝状构造内。根据氧化带钼矿的矿石工艺性质,提出了氧化带钼矿的选矿工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凤凰山铜矿露天采矿中的充填尾砂,其磁铁矿含量为8%~10%,并含有少量的铜、硫。通过试验研究,综合回收尾砂中的铁、铜和硫,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8.
对伴生有金且含有铁、硫和稀土的铜矿石选矿工艺流程进行了研究。采用部分优先 -混合浮选方案回收铜硫、浮选 -磁选方案回收铁、重选方案回收稀土工艺 ,获得铜品位和铜回收率分别为 2 6.0 7%和 94.0 7%的铜精矿 ,铜精矿中含金 6.5 6g/t、金回收率为 65 .5 4%。同时还获得铁品位高于 68%、含硫小于 0 .2 0 %的铁精矿 ,硫品位大于 3 5 .2 1%的硫精矿 ,以及TR2 O3含量为 10 .2 2 2 % (纯度为 68% )的稀土产品。所完成试验为开发利用该矿产资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湖北石头咀氧化铜铁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氧化铜铁矿石属难选矿石。本文系统考查了石头咀矿的矿石工艺矿物学性质。指出孔雀石与褐铁矿之间十分复杂的连生关系是影响铜回收效果的重要因素。并进一步查明结合铜在褐铁矿中的存在状态:在富铜的胶状褐铁矿中存在;孔雀石充填于早期形成的褐铁矿蜂窝状、海绵状孔隙中;少量的硫化铜矿物包裹体星散分布于褐铁矿中。  相似文献   

20.
安庆铜矿选铜流程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小型试验和工业试验,将安庆铜矿原设计的半优先混合分离浮选流程改造成全优先浮选流程,选铜回收率由91.12%提高到92.74%,超过原设计指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