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谈镐生 《力学进展》1999,29(4):450-450
春节过后,接到纪念永怀同志九十诞辰的通知,原想写篇文章,但由于久病之后刚刚出院,未能如愿.明天即将举行纪念会,实因体力不支,不能亲去赴会.去年他逝世三十周年,往事如潮,仅以难忘的几件事来表达我对他的思念.我于1946年初抵美,在CIT(加州理工学院)与他初次见面,相处日短.1946年我去康乃尔大学航空学院,随即他也去了,才熟悉起来.1947年当我收到父亲病逝的电报后,悲痛万分,他没有劝我,却嘱咐郑曾同多陪我出外散散心,让他好好安慰我.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默默地关心后辈之情,难于忘怀.我…  相似文献   

2.
????? 《力学与实践》1996,18(5):75-75
从反射断裂谈开去黄上恒(西安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西安710049)人们开始关注和研究反射断裂现象,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叶.1914年由B.Hopkinson完成了一个颇具意义的实验,当引爆了放置在厚钢板表面的适量炸药后,他发现与炸药位置相对的钢板背面却...  相似文献   

3.
从反射断裂谈开去黄上恒(西安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西安710049)人们开始关注和研究反射断裂现象,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叶.1914年由B.Hopkinson完成了一个颇具意义的实验,当引爆了放置在厚钢板表面的适量炸药后,他发现与炸药位置相对的钢板背面却...  相似文献   

4.
我的童年     
林同骥 《力学与实践》2008,30(6):103-105
当我回忆起童年时,首先想到的是我出生和生长的地方。那是位于北京宣武门外的一个大院,它由前、中、后三个小院组成,前后相连。姑姑家和叔叔家住在前院,祖父和伯伯家住在中院,我父亲家住在后院。我1918年出生于这大院里。大院门前有五棵柳树,长成一排,春来翠柳如烟,夏至垂柳成荫,给周围增添了不少景色。我小的时候出外游玩,回来时望见这些柳树,就知道到家了。这五棵柳树是我祖父仰慕五柳先生陶渊明而种下的。陶渊明是东晋时代的文学家,他住宅旁长有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1] 。著名的《桃花源记》是他的一篇著作。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第二届学生,我在入学后不久便听取了钱先生给新生介绍的力学专业内容,参加了钱先生召集的58级、59级学生座谈会,在毕业前还听取了钱先生向我们做的"如何做毕业论文"讲话.特别是,从1961年9月到1962年1月,整整一个学期,我们有幸聆听了钱先生讲授的(<火箭技术概论>课程.钱先生不仅教授我们先进的基础知识,教授我们科学的学习方法,还悉心传授我们做人、搞事业、当科学家的道理.这里,追忆当年钱先生教诲的点点滴滴,以表达我们后辈学子对一代宗师的缅怀之情.2009-11-20收稿  相似文献   

6.
北京航空学院名誉院长和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沈元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和教育家之一。他生于1916年,1936年考入清华大学学习航空工程,1940年毕业后在西南联大当助教,1943年留学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专攻空气动力学,二年后获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后,他一直从事教育工作。他在力学学科的科研领域、教育领域和学会工作方面,都有很大贡献,并取得了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7.
冯钟越简介     
《力学与实践》1986,8(1):57-59
冯钟越同志原籍河南省唐河县。1931年12月出生于北京。他的父亲冯友兰先生是北京大学的教授、著名学者。学生时代的冯钟越同志先后在昆明、北京完成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全部学业,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学院。解放前的旧中国,民族危亡,内 ...  相似文献   

8.
30年前(1949年),当我就任应用力学教授时我作的演讲的题目是“应用力学发展的前景”。我曾说了不少乐观,有时甚至是天真的话。我今天把“四十年间苦与甘”作为这次演讲的题目,是为了跟30年前的那篇演讲作一对比。再说,在本周的学术论讨会上已有如此之多的著名科学家就“固体力学的发展方向”发表了权威性的论文。如果我再来介绍固体力学当前的趋势和将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就未免是班门弄斧了。我要说的“苦”,主要指我未能完成许许多多我一开始想做的事情;但是与国内外同事40年的友好往来留在我记忆中的主要   相似文献   

9.
老亮 《力学与实践》1988,10(5):57-58
薛鸿达教授1968年10月10日不幸离开我们,已经20年了.这些年来,人们常常提起他,怀念他.薛教授1917年4月23日出生于江苏江阴.他父亲薛德炯先生是编译界、出版界的老前辈.薛鸿达早年就学于江阴南菁中学.194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获工程学士. 随后在上海人和化学制药厂当营业部主任,兼任过南洋书局上海办事处编 ...  相似文献   

10.
"天才出于勤奋".铁木辛柯(Timoshenko)的一生是勤奋的一生.他不仅是位杰出的科学家,而且是位教育家,他一生的工作对工程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铁木辛柯生于1878年,家乡是乌克兰的希托英卡村.少年时,有志于当一个铁路结构工程师.为参加交通学院入学考试,他努力学习数学.当时的交通学院是俄国唯一培养铁路工程师的学校,因而入学考试 ...  相似文献   

11.
1947年秋,在上海圣约翰大学的一间教室里,学生们静悄悄地正在等待着新老师的来临.一位十七岁的少年,走上了讲台,用英语开始了讲课.当时,台下听课学生的年龄,没有一个不比这位教师大.从此,这位少年开始了他几十年漫长的教育生涯.他就是我们这本杂志的前任副主编朱照宣教授.朱照宣教授生于1930年7月,江苏无锡人,1947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获土木工程理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并于1950年6月获数学理学学士学位.  相似文献   

12.
正今年是王仁先生百年诞辰,也是他逝世20周年。抚今忆昔,我同王仁先生的许多同事、学生和朋友一样,深深地缅怀先生的谆谆教导和深厚情谊。我特别要怀念的是,在我学术人生中的几个重要关头,都是王仁先生伸出他温厚的手,给予关怀和扶助。我于1958年考入北大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学习。1964年本科(六年制)毕业前我报考了清华大学的研究生。在录取前的关键时刻,王仁先生向教育部打报告,把我从清华大学要回了北大力学系,  相似文献   

13.
到1999年2月,《力学与实践》杂志创刊20周年了,这本力学杂志的20年,是我国新一代力学工作者从事力学教学与科研工作的20年,也是我从事力学工作的20年。可以这样说,我在力学上的很多知识与长进得益于《力学与实践》,它陪伴我走过了这20年的力学教学与科研历程。我是《力学与实践》杂志的忠实读者。当《力学与实践》杂志1979年创刊时,我正好大学毕业留校当教师,我原来学的是汽车专业,毕业后因工作需要,当了力学教师,实际上本人当时的力学知识仅仅是大学里学的理论力学与材料力学,到力学教研室报到工作后,当时…  相似文献   

14.
王仁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对恩师的逝世,悲痛之情难于言表. 1963年,我有幸成为王仁先生的研究生,之后留校与先生朝夕相处,至今已有38个年头了,恩师的言传身教,耳提面命,宛如昨日,永记难忘.先生治学严谨,办事认真,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前进.这里就先生临终前的几件事,谈谈自己的感受. 王仁先生每年暑期都坚持游泳.2000年暑期,先生一如既往,每天去游泳池,完成自己规定的每年累积游一万米的计划.游泳池的工作人员无不为这位80高龄老先生的毅力所感动,谁会想到当时病魔正潜伏在先生体内. 去年…  相似文献   

15.
<正>朱照宣先生走了。近几年他身体一直不好,先是经受了前列腺癌变和手术,后来又经过两次脑梗,他都坚强地挺过来了。这次在新冠的袭击下,以九十二岁高龄,终于不敌,倒下了。我和朱照宣,相识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后来又在同一个力学系工作,有六七十年的共事经历。他长我四岁,于我算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因为我所读书的数学力学系1954级力学专业,  相似文献   

16.
金和 《力学与实践》2023,(6):1446-1448
<正>2022年12月29日突然收到朱照宣先生辞世的消息,简直不能相信。几天前还在“周三会议群”里看到他和张瑞云先生在家中吃蛋糕的照片,怎么这样快就离去了呢?由不信到事实,令人悲痛不已。力学界又失去了一位品德高尚,有真才实学的力学大家、大才子。他的离去,真是力学界的一大损失。痛定思痛,脑海里浮现出与他相处岁月中的点点滴滴。我是1958年北京大学数力系固体力学专业毕业的学生,  相似文献   

17.
给出了已建立的描述弹性半空间表面的一个动力接触问题的非奇异第二类Fredholm方程的解法和数值结果,与中国工程界七十年代完成的大量基础振动实验测量资料进行了对比,得出了半空间内部介质本身的阻尼不可忽略的结论,文中特别研究了Rayleigh复变函数在黎曼曲面上的零点分布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戴世强 《力学与实践》2010,32(4):120-121
 这些天来,在上海大学延长校区,已有三万余人前来悼念钱伟长先生;社会上,各方人士以 各种方式在表示对这位科技伟人离世的悲恸. 一位大学校长的辞世在世间引起这样大的震撼, 说明钱伟长先生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说明他的精神感人至深! 此刻,我想说的是,老校长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们怎样告慰他老人家的在天之灵?我 认为,最好的行动是传承他的伟大精神,倾情奉献,实现他的遗愿!什么是钱伟长精神?可 以归纳为6个字:爱国,执着,坦荡. 钱校长是彻底的爱国者,爱国主义是贯穿他漫长人生的红线. 他在人生抉择的六个关口,他 都以爱国主义为准绳毫不犹豫地做了正确的选择. 无论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他的热爱祖国的 拳拳之心从未改变. ``反右'之后的26年,他承受了各种屈辱和磨难,但报国之情矢志不渝. 1980年代初,国内盛传钱伟长已移居国外,钱先生一笑置之,他说:``我从来没这么想过, 我要是有这个想法,1946年就不会回来. 我是中国人,决不会离开哺育我成长的伟大的祖国. 我的岗位在这里!'有人问起这些年他对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的想法,他说:``祖国是我们 的母亲,哪有母亲不爱自己的子女的?你能说母亲错打你几下屁股,你就记恨了吗?天下没 这个事情. 我们对祖国对人民的责任感就应当是永恒的. '从中可以看出他热爱祖国的赤子 之心!所以,我们要慰籍老人家的在天之灵,首先要像钱先生那样,成为彻头彻尾彻里彻外 的爱国者.  相似文献   

19.
数学家、力学家、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列昂哈得·欧拉,1707年4月15日生于瑞士巴塞尔,1783年9月18日在俄国圣彼得堡去世.欧拉的父亲毕业于巴塞尔大学神学系,是一个新教徒.但他爱好数学,曾听过雅可布、伯努利在大学的讲课,他对儿子进行了包括数学在内的启蒙教育.少年时代的欧拉就勤奋刻苦地钻研了鲁道夫的代数.其后,欧拉跟着业余数学家约翰学数学.他在不满十四岁时,就进入了巴塞尔大学文学系.尽管这个  相似文献   

20.
数学家、力学家、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列昂哈得·欧拉,1707年4月15日生于瑞士巴塞尔,1783年9月18日在俄国圣彼得堡去世.欧拉的父亲毕业于巴塞尔大学神学系,是一个新教徒.但他爱好数学,曾听过雅可布、伯努利在大学的讲课,他对儿子进行了包括数学在内的启蒙教育.少年时代的欧拉就勤奋刻苦地钻研了鲁道夫的代数.其后,欧拉跟着业余数学家约翰学数学.他在不满十四岁时,就进入了巴塞尔大学文学系.尽管这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