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年轻妇女卵巢上皮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ang L  Zheng M  Xiong Y  Ding H  Liu FY 《癌症》2008,27(9):951-955
背景与目的:卵巢上皮癌多发生于老年妇女,年轻妇女较少见.有关35岁以下妇女卵巢上皮癌的临床特点、预后因素分析报道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年轻妇女卵巢上皮癌的临床特点、治疗、生存率及预后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980年1月至2003年12月我院收治的71例≤35岁的卵巢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生存率用寿命表法计算.利用Cox模型分析比较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71例确诊为卵巢上皮癌患者中位年龄28岁.临床表现为自扪及腹部包块或体检发现腹部包块18例,腹痛、腹胀各11例.肿物最大径平均为13.7 cm,肿瘤位于单侧52例(73.2%),68例(95.7%)行满意细胞减灭术,手术病理分期I期44例(62.O%)、Ⅱ期5例、Ⅲ期18例、Ⅳ期4例.病理类型以浆液性囊腺癌(40例,56.3%)和粘液性囊腺癌(22例,30.9%)为最多.病理分级为高分化42例(59.2%)、中分化18例(25.4%)、低分化11例(15.5%).68例术前或术后进行了以铂类和紫杉醇类为基础的化疗.15例保守手术中(均为I a、G1期患者),12例无瘤生存(80.0%).按寿命表法计算的2年生存率为86.0%.5年生存率为82.0%.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分级、残留病灶大小是影响年轻妇女卵巢上皮癌预后的因素(P<0.05).结论:35岁以下妇女卵巢上皮癌患者,以单侧多见,以浆液性囊腺癌多见,预后好.部分I a、G1期患者可保留生育功能.病理分级、残留病灶大小是影响35岁以下妇女卵巢上皮癌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性,46岁,住院号51177,患者自1960年起自觉上腹部时有不适,饱胀;偶有疼痛和呕吐,无明显反酸暧气。近二月症状加重,食欲减退,体重减轻。体检见发育情况良好,肥胖体型,全身及腹部检查均无阳性体症发现。上消化道 X 线钡餐检查发现在胃体部有6×4厘米椭圆形肿块.胃粘膜绉襞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脂肪层螺旋形缝合联合封闭式持续负压引流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腹部切口愈合的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肥胖妇科肿瘤手术患者154例。观察组66例患者采用脂肪层螺旋形缝合联合持续封闭式负压引流法治疗,对照组88采用单纯传统间断全层缝合或间断脂肪层缝合法;比较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BMI)、切口长度及切口愈合情况。结果 两组的年龄、体重指数(BMI)、合并症等一般情况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甲级愈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切口感染率、切口脂肪液化率及切口愈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缝合法相比,螺旋形缝合联合封闭式持续负压引流法有助于减少肥胖患者妇科手术患者切口脂肪液化,减少腹部切口感染、能缩短切口愈合时间,减少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4.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55岁,以左上腹肿物半年于2008年6月13日入院.半年前触及左上腹手拳大小肿物,无疼痛不适.于2008年2月12日弯腰用力后突发腹部剧痛,自觉腹部肿物缩小.当地医院腹部CT显示,上腹部囊实性肿物,腹腔积液.自服抗生索后腹痛缓解.之后自觉左上腹肿物逐渐增大,约新生儿头颅大小.左上腹偶有疼痛,饱食后腹胀,无发热.大小便正常,体重无减轻.复查腹部CT:左上腹见26cm×18cm×10cm大小囊实性肿物,哑铃形,平扫CT值14HU,增强后CT值升至48HU,未见肿大淋巴结.  相似文献   

5.
患者,25岁,农民。因第三胎,妊娠足月产后3天,自觉腹胀、腹部急剧增大,于1991年11月16日急诊入院。患者既往月经规则,停经后无早孕反应,停经5个月感胎动,后因腹部增大迅速而到当地医院就诊,B超检查提示妊娠伴大量腹水,患者拒绝治疗。于入院前3天在家顺产一活女婴,体重4500g,产后出血不多。次日腹部增大特别明显,以致行动困难,生活不能自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肥胖妇女早期子宫内膜癌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肥胖型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采用腹腔镜治疗的3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采用传统开腹治疗的3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手术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免疫球蛋白G(Ig G)和CD+4/CD+8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 0%,对照组患者为16. 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肥胖妇女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免疫功能恢复快,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认识到体脂量增加,特别是腹部脂肪增加导致一系列心血管危险因素并促进冠心病的发生。肥胖的高血压患者发生左室肥厚(LVH)的机率是50%。心脏舒张和收缩功能都会受影响,并促进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肥胖时血流动力学和代谢适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肥胖对淋巴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593例淋巴结阳性的女性乳腺癌患者的年龄、绝经状态、家族史、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病理检查及临床治疗资料.用log-rank检验及COX回归分析分别进行影响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用卡方检验进行肥胖组与非肥胖组间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比较.结果:肥胖是影响淋巴结阳性乳腺癌预后的独立不良因素(P=0.003),是影响绝经前患者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P=0.010),而对绝经后患者不存在这种影响;肥胖与肿瘤大小具有相关性(P<0.001).结论:肥胖是影响淋巴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预后的不良因素,尤其是绝经前患者;肥胖患者的肿瘤直径较非肥胖患者的大,这可能是肥胖者预后不良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妇科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妇科DVT患者和78例有DVT倾向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方法.结果:发生DVT的高危因素为中老年患者,肥胖、合并有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原发病多为盆腔恶性肿瘤或盆腔内较大的子宫、卵巢的良性肿瘤(大于3月妊娠子宫)患者.辅助诊断方法以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为最佳.治疗采用低分子量肝素钠及穿弹力袜,均取得较好效果.结论:中老年、肥胖、合并有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特别是妇科恶性肿瘤及较大良性肿瘤(超过3月孕大)患者是术后并发DVT的高危人群,手术后应采取预防措施.抗凝及穿弹力袜治疗对DVT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小肠间质瘤47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stro-mal tumor of small intestine,SIST)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诊疗措施.方法:对1994-06-01-2006-06-30收治的47例SIST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表现为消化道出血38例,腹部疼痛或腹胀5例,腹部包块3例,肠梗阻1例.病理检查:良性18例(38.3%),交界性14例(29.8%),恶性15例(31.9%);肿瘤细胞由梭形细胞构成17例,上皮样细胞构成11例,多形细胞构成19倒.本组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手术切除不全(2例)、术后复发(5例)或远处转移(2例)的患者应用甲磺酸依马替尼(格列卫)辅助治疗.随访6个月~9年,5例患者死亡;11例患者术后复发及4例患者术后出现肝转移,7例服用格列卫治疗部分缓解;余27例健在,临床疗效满意.结论:SIST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腹部疼痛或腹部包块;对长期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患者应及早行剖腹探查或腹腔镜腹腔探查明确诊断进行手术治疗;格列卫辅助治疗手术切除不全或术后复发的SIST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1 病例介绍患者 ,女 ,48岁 ,因发现腹部进行性增大包块 4年余 ,包块无明显疼痛 ,偶因进食不适可引起腹部疼痛、腹胀 ,无恶心呕吐及腹泻 ,不伴午后低热、盗汗和咳嗽、咳痰 ,伴双下肢轻度水肿 ;无月经史改变 ,曾间断自服雷米封 ,自觉腹部症状有所缓解 ;有较明显的体重减轻。体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肥胖对三阴乳腺癌的预后意义。方法收集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190例三阴乳腺癌患者,按体质指数(BMI)分为为正常组(33例)、超重组(44例)和肥胖组(113例)。研究各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肥胖与三阴乳腺癌总生存时间和无病生存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诊断乳腺癌中位年龄为48岁,中位随访时间为45个月。超重或肥胖的患者与正常患者相比,肿块更大(P=0.02),T分期更晚(P=0.001)。生存分析显示,正常组与超重及肥胖组生存期及无病生存期差异未见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166及P=0.325)。结论在三阴乳腺癌患者中,尽管肥胖与肿块大小、T分期相关,但是与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和无病生存时间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胰腺癌与糖尿病及肥胖的流行病学相关性。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间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30例胰腺癌患者,将这些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30例非肿瘤、非激素代谢异常且非消化系统类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糖尿病和肥胖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中发生糖尿病8例,未发生糖尿病22例,糖尿病发生率为26. 7%。对照组患者中发生糖尿病3例,未发生糖尿病27例,糖尿病发生率为10. 0%。研究组的糖尿病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患者中发生肥胖5例,未发生肥胖25例,肥胖发生率为16. 7%。对照组患者中发生肥胖2例,未发生肥胖28例,肥胖发生率为6. 7%。研究组患者的肥胖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及肥胖与胰腺癌的发生在流行病学上密切相关,糖尿病及肥胖可能是胰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特殊Ⅱ型卵巢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瘤一列赵彦玲医师河北清苑县人民医院(071100)患者女性,20岁未婚,二年前切除兰尾,术后感右下腹痛,近二月来腹部急速增大,(腰围从18寸增至24寸)走路腹部自觉有震水感。呼吸发憋,饮食量少、大小便、月经正常。B超示: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肥胖对直肠癌腹腔镜手术可行性、安全性和远期生存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2009年12月间收治的147例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international obesity task Force(IOTF)的标准将患者分为三组:非肥胖组(body mass index,BMI<25.0 kg/m2)101例、超重组(BMI 25.0~29.9 kg/m2)37例和肥胖组(BMI≥30.0 kg/m2)9例。对三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资料、手术结果和长期生存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三组间性别、年龄、ASA分级、手术方式、肿瘤大小和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无差异,超重组和肥胖组患者的合并症多于非肥胖组(P=0.036)。非肥胖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无差异、淋巴结清扫数目和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或低位前切除术的下切缘距离三组间无差异。中转开腹率非肥胖组、超重组和肥胖组分别为4.0%、13.5%和0(P=0.112)。非肥胖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的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8.5%、55.7%和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 rank值=0.993,P=0.319)。结论超重和肥胖患者直肠癌腹腔镜手术安全可行,不影响远期生存结果。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性,31岁,两个月前无诱因自觉上腹部不适,与进食无关,发现上腹部有一肿物,约鸡蛋大小,未治疗。近两个月来,肿物逐渐增大,约手拳大小,伴上腹疼痛,呈阵发性隐痛,向双侧肋缘放散,进食后伴上腹胀感,遂就诊。查体:上腹部剑突下可触及一包块,大小约为10×8×8cm,有轻度触痛。B超示肝左叶巨大占位。CT示肝左叶占位性病变。实验室检查:肝功正常,CEP(-)、AFP(-)、Fer(+)、β2-MG(-)。2000年11月3日行左半肝切除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子宫平滑肌肉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发生的可能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术前拟诊为子宫平滑肌瘤或盆腔肿物,术中、术后组织病理为子宫平滑肌肉瘤的病例的临床特点.结果围绝经期妇女,特别是绝经较晚、多产的妇女,子宫增大超过9 cm×8 cm,子宫肌层有血流信号的不规则回声>5 cm ,有较大可能发生子宫平滑肌肉瘤.结论妇女体内的高雌激素水平很可能为子宫平滑肌肉瘤发生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8.
林西青  毛伟  张苗 《中国肿瘤》2016,25(9):694-698
[目的]分析青岛市某三甲综合医院2006~2015年腹部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的患病特征、病死率及主要死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5年间所有住院治疗的腹部恶性肿瘤病例及肿瘤住院死亡病例,分析腹部恶性肿瘤患病疾病情况,计算病死率,分析死亡原因.[结果] 13 316例腹部恶性肿瘤住院患者中,男性7644例(57.40%),女性5672例(42.60%),男女性别比1.35∶1;患者平均年龄57.13±12.84岁.2015年腹部恶性肿瘤住院患者人数是2006年的4.52倍,腹部恶性肿瘤住院人数平均年增长率为35.25%.腹部恶性肿瘤的疾病构成依次为:结直肠癌(36.30%)、肝癌(28.00%)、胃癌(24.20%)、胰腺癌(7.40%)、胆囊癌(4.10%).腹部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病死率为3.84%,病死率随时间呈明显下降趋势(趋势x2=72.451,P<0.001).死亡病例的性别比为1.37∶1;60岁以上老年人群占全部死亡构成的65.82%.男性、女性腹部恶性肿瘤死亡病例均集中在60岁以上老年人群,构成比占全部男性、女性死亡总例数的65.59%和60.65%.死因顺位依次为:肝癌、结直肠癌、胃癌、胰腺癌和胆囊癌.[结论]腹部恶性肿瘤住院患者逐年增加,病死率逐年下降,死亡病例集中在老年人群,应加强对重点癌种的防治工作,有针对性的制定肿瘤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肥胖、超重对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中脂肪素的表达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8年7月至2015年7月在辽宁省人民医院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治疗的急性白血病患者570例,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分为肥胖/超重组(BMI≥24 kg/m2)和正常体质量组(BMI<24 kg/m2),采用双抗体夹心亲和素-生物素复合酶联免疫吸附试验(ABC-ELISA)检测脂肪素水平,t检验比较两组间血清脂联素、 瘦素和抵抗素表达水平的差异;Kaplan-Meier法比较两组患者间生存情况的差异.结果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肥胖/超重组血清脂联素表达水平均低于正常体质量组[ALL成年组(3.8±2.1)pg/ml比(6.4±2.9)pg/ml,儿童组(4.2±2.7)pg/ml比(7.4±3.1)pg/ml);AML(4.1±2.3)pg/ml比(6.9±3.1)pg/ml](t值分别为-2.291、-2.462、-2.244,均P<0.05);ALL儿童患者肥胖/超重组瘦素表达水平较正常体质量组升高[(34±17)pg/ml比(21±17)pg/ml,t=2.092,P=0.038];所有急性白血病患者肥胖/超重组与正常体质量组间抵抗素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AML和ALL成年患者肥胖/超重组5年总生存率均低于正常体质量组(38.0%比46.6%,χ2=1.449,P=0.001;41.4%比48.4%,χ2=4.166,P=0.041).结论对于急性白血病患者,肥胖、超重者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肥胖、超重的成年ALL及AML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较正常体质量患者低.  相似文献   

20.
子宫肌瘤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子宫肌瘤(myoma of uterus)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多见于30~50岁的妇女,据估计35~50岁妇女约20%~25%患有子宫肌瘤.多数子宫肌瘤患者并无症状,仅在盆腔检查或超声检查时偶被发现.如有症状则主要为子宫出血,可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周期缩短,甚至完全失去周期性呈不规则阴道流血,严重者可引起继发性贫血.此外,还可有腰部肿块及压迫症状、不孕与流产、白带增多等,少数患者可有下腹坠胀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