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起源于上腔静脉房性心动过速(AT)的12导联体表心电图特征及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方法 对3例上腔静脉起源AT患者行RFCA治疗,并分析其12导联体表心电图的特征.结果 3例患者经RFCA治疗均即刻成功,AT的最早起源位于上腔静脉内,消融有效靶点距其口部分别为0.5、1.0、2.0 cm,双极心内电图A-P1间期分别为54、35、40 ms.P1波形态在Ⅰ、Ⅱ、Ⅲ、avF、Ⅴ,导联为正向,avR、avL导联为负向.结论 RFCA治疗上腔静脉起源的局灶性AT安全有效.掌握其体表心电图特点有助于RFCA术前初步判定其起源部位,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心房内不同起源部位的心电图房性P波形态特征及导管消融疗效。方法:通过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的精确定位17例局灶性房速的起源部位,并回顾性分析体表心电图房性P波的形态特点,探讨二者的联系。结果:17例房速起源部位均获得精确定位并成功行导管消融。9例右心房起源房速包括上腔静脉房间隔侧1例,中上部界嵴1例,房间隔右侧3例,冠状静脉窦口内1例,希氏束旁2例,右心耳1例;8例左心房起源房速包括左上肺静脉2例,右上肺静脉1例,二尖瓣环2例,左心耳1例,房间隔左侧1例,无冠窦1例。V1导联P波负向者房速多起源于右心房;P波正向者,房速除起源于左心房外,尚可能起源于右心房上部、后部;P波等电位线者,房速多起源于Koch三角附近的相关解剖结构,如冠状静脉窦口、房间隔以及希氏束。结论局灶性房速常起源于肺静脉附近、瓣环、房间隔等心房内有特殊解剖结构的部位,心电图P波形态,尤其是V1导联可初步定位房速起源部位,而三维标测系统可快速对此作进一步精确定位,缩短导管消融及放射线透视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室性期前收缩V1-V3导联ST段明显抬高对Brugada综合征的诊断。方法回顾分析2例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观察V1-V3室性期前收缩对ST段抬高的影响。结果患者V1-V3ST段马鞍形抬高伴ST段室性期前收缩。结论 V1-V3段马鞍形抬高伴右束支传导阻滞,室性期前收缩心脏结构正常支持Brugada综合征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顽固性室性早搏(室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方法学。方法对16例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性室性早搏患者进行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术前根据同步12导联体表心电图VPC的形态初步判断室早起源部位,术中依据初步判断的结果采用起搏标测与心室激动顺序标测相结合的方法对室早进行标测定位,消融电极起搏心电图QRS波图形与室早图形11/12以上一致时或消融电极标测到室早最早激动点较体表心电图QRS波提前30ms以上及单极腔内图记录到完全负向波时放电消融。结果14例患者导管射频消融成功,消融成功率为88%,术前室早数量(23586±643)个/24h,术后5d室早数(530±95)个/24h(P〈0.01),无手术相关并发症。1个月后随访,复发2例,其余患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性早搏安全、有效并节省费用,体表心电图和单极腔内心电图对VPC的定位和消融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王侃 《医疗装备》2000,13(3):24
NHE型高频心电图检测仪包括常规心电图、高频心电图、频谱自动分析、心室晚电位图、体表希氏束电图和心向量图六项功能,辅助计算机对不同导联的心电波形进行分析、判断性能指标,用于冠心病、心肌梗塞、心肌炎等心血管常见疾病的早期诊断。系统的基本配置为生理信号处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在鉴别肥厚型心肌病和扩张型心肌病的特点及作用。方法对2组40例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分析比较。结果2组ECG在QRS时限延长,电轴左偏及多导联小q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T-T异常分布的导联有明显不同,DCM在V5-V6导无Q波出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具有Mahaim纤维特性的左侧旁道电生理特征和射频消融.方法 28例经射频消融治疗具有Mahaim纤维特性的旁道,其中3例是具有Mahaim纤维特性的左侧旁道,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34、20、38岁,心动过速发作史1~5年.通过10极冠状窦电极导管、高位右房电极导管、房室束电极导管和消融导管记录其电生理检查结果、靶点位置,并观察体表心电图.结果 窦性心律时心电图1例有轻微预激,2例正常;心房刺激出现与心动过速一致的宽QRS波(右束支阻滞或类似右束支阻滞),可见旁道前传文氏现象,室房逆传呈向心性递减传导,心动过速时房室束电图呈V-H-A顺序,逆传A波以房室束处最早,三磷酸腺苷可阻断旁道前传.窦性心律下,3例患者分别在左中后间隔、左后间隔、左前游离壁处放电消融阻断旁道.其中1例诊断为结室旁道,2例诊断为房束旁道.结论 Mahaim纤维特性的左侧旁道极少见,有特殊的电生理特征,射频消融能治疗成功.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26例Carto三维标测系统加冷盐水灌注射频消融心房颤动患者护理体会。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12月行经Carto三维标测系统加冷盐水灌注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围手术期的护理进行分析。结果:本组26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1例术后发生心脏压塞,经紧急心包穿刺引流后症状缓解,好转出院,其余患者未出现相关的并发症,均康复出院。结论:Carto三维标测系统加冷盐水灌注射频消融心房颤动安全有效,全面、细致、规范的护理工作是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9.
夏伟  李乔华 《中国医师杂志》2008,10(10):1437-1438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指激动起源于希氏束或希氏束以上的突发突止的心动过速,其又以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SF-AVNRT)及顺向型房室折返性一心动过速(OAVRT)多见。PSV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主要依靠心动过速发作时的体表心电图表现。但由于绝大多数患者就诊时缺乏心电图资料或有心动过速发作时的心电图记录而由于体表心电图的心房波被掩盖从而限制了对PSVT发病机理的认识,很难判断其具体为哪一型的心动过速。经食道心房调搏(TEAP)作为一种无创性电生理检查技术通过诱导患者发作心动过速并记录心动过速发作时的食道心电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儿童室上心动过速40例的经验。方法①在X线透视下对40例儿童室上心动过速进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年龄8.2±3.6(4~14)岁,左侧旁道:15例;右侧旁道:20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5例;②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结果38例室上心动过速1次消融成功,2例主动放弃治疗;随访3个月,2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和1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复发。结论我们的经验表明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在不断改进标测方法和丰富电生理知识的前提下,是安全、有效的方法,能够缩短x射线的曝光时间,提高成功率,但希氏束旁道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应严格适应证。  相似文献   

11.
夏海燕 《临床医学工程》2012,(12):2204-2205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纤颤及临床预后的护理。方法对39例持续性心房纤颤患者,进行术前及术后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监测、术前准备和术后观察及护理、预防术后并发症、出院后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 39例患者射频消融治疗术后,持续性心房纤颤消失,心电图恢复窦性心律,射频消融治疗成功,无并发症发生,康复出院,并按时随访无复发。结论射频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纤颤,具有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缩短住院时间、不用长期服药的优势;同时,系统、全面的围手术期护理及预见性的护理配合对于安全、有效地开展导管射频消融房颤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患儿同步12导联心电图T波变化。方法MCLS患儿62例,年龄0.5~11.0(3.83±2.45)岁,随机匹配79例健康儿童为对照。采用广东中山SR-1000A心电综合自动分析仪描记同步12导联体表心电图,每个采样点为2ms,常规采集稳定波形30s后分类编号存入计算机建立文件档案。增益10mm/mV,纸速25mm/s。计算机回放同步12导联心电波形,选择窦性心律时波形清晰的3个心动周期,人工干预准确定点后测量T波振幅,取其平均值。T波振幅测量采用QRS波起始部位作参考水平线,双相T波振幅为正相振幅与负相振幅代数和。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理统计。结果川崎病组较对照组心电图T波振幅在Ⅰ、aVL、V1、V2、V6导联稍降低(P〉0.05),但在Ⅲ导联明显增高(P〈0.05)。结论同步12导联心电图T波能客观地反映MCLS患儿的心肌供血,可指导临床进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治疗的经验.方法 左侧旁道:(1)经动脉逆行途径在二尖瓣环心室侧标测消融,操作简单易行,是消融左侧旁道常用途径;(2)经动脉逆行途径在二尖瓣环心房侧标测消融;(3)穿房间隔途径.右侧旁道多采用股静脉途径消融三尖瓣房侧.房室结双经路选用中位法改良慢径路.结果 房室折返型心动过速32例,右侧旁路5例,左侧旁路27例,房室结折返型心动过速30例,其中一例右侧旁路2个月后复发,再次手术成功,手术成率98%.结论 射频消融治疗室上速安全、有效、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4.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是一种常见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但食管电生理检查时诱发的AVNRT伴 2 :1希氏束传导阻滞少见。现就我院在经食管电生理检查中遇到的 7例AVNRT伴 2 :1希氏束传导阻滞者进行临床电生理分析。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7例患者 ,男 1例 ,女 6例 ,年龄 14~6 2 (38 7± 19 1)岁。所有患者均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病史数月至数年 ,食管电生理检查时均诱发了AVNRT伴 2 :1希氏束传导阻滞 ,且经心内电生理检查并行证实为AVNRT射频消融治疗。1·2 方法 应用东方DF - 5A型心脏电生理…  相似文献   

15.
徐燕 《中国农村卫生》2013,(3Z):329-330
目的探讨气胸的临床心电图特征及意义。方法左侧气胸48例和右侧气胸19例,对比分析心电图特征。结果右侧气胸的心电图改变不及左侧气胸的心电图改变明显。右侧气胸的心电图主要以右胸导联QRS电压随呼吸呈交替变化。左侧气胸的心电图主要是胸导联R波递增不良,V5-V6出现低电压。结论气胸部位的不同,心电图改变也不一样,应结合临床体征及×线检查及早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正常人群碎裂QRS(fQRS)的分布特点。方法连续随机选取不同地域8672例社区人群的体检结果作为研究样本,分析体表心电图中fQRS的分布部位、性别及年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部位分布依据体表心电图确定:下壁导联(Ⅱ、Ⅲ、aVF)、前壁导联(V1-V5)、侧壁导联(Ⅰ、aVL、V6);研究人群每20岁作为1个年龄梯度,共分5个年龄段。结果人群年龄16~94岁,平均年龄(52.5±12.8)岁。心电图中fQRS波总发生率为21.49%,下壁、胸前和侧壁导联fQRS的发生率分别为13.13%、6.56%和6.61%,fQRS多发生于下壁导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性发生率为27.37%,女性为1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5个年龄段之间fQRS的发生率存在差异,随年龄增长fQRS发生率逐渐增加,且二者呈正相关(r=0.7864,P=0.005)。结论 fQRS的分布存在性别及年龄的差异,老年男性人群fQRS多发,且多出现于下壁导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多种X线投射位结合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效果及对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206例AVNRT患者分别于后前位(PA)、右前斜30°(RAO 30°)和左前斜45°(LAO45°)X线投射位下,测量希氏束(His)至冠状窦(CS)口连线距离,选择距离最大投射位开始标测确定靶点,放电前再次于另外两种X线投射位下确认消融电极与His的距离.结果 于PA、RAO 30°和LAO 45°X线投射位下显示最大His至CS口连线距离的病例数分别为66、75、65例(P>0.05),距离分别为(2.94±0.87)、(2.98±0.76)和(2.91±0.52)cm(P>0.05).经三种不同X线投射位确认,靶点均位于His至CS口连线中点水平以上患者22例,其余患者184例,两者于放电过程中出现一过性第一度或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例数分别为4例和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患者射频消融治疗均获得成功,未发生永久性房室传导阻滞.结论 采用多种X线投射位相结合的方法,并且熟练掌握不同X线投射位下的消融电极操作特点,有助于提高导管射频消融治疗AVNRT的手术成功率和预防消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ECG)在鉴别典型(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和隐匿性旁道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中的价值。方法240例窄QRS波心动过速经成功的射频消融确诊为慢-快型AVNRT和逆向型AVRT,开始的168例患者用于确定心动过速时哪些ECC特征对AVNRT和AVRT有鉴别诊断意义,另外的72例患者用于前瞻性评价基于ECG特征的分步式鉴别诊断方法的准确性。结果心动过速时5个心电图特征对AVNRT和AVRT有鉴别诊断意义,支持AVRT诊断的ECG特征包括心动过速时可见P波(敏感性90%,特异性71%);RP间期(心动过速时QRS波起点到P波起点的时距)≥100ms(敏感性88%,特异性81%)和ST段压低≥2mm(敏感性55%,特异性81%)。支持AVNRT诊断的包括V1导联假r波和下壁导联假S渡(敏感性分别为54%和21%,特异性均为100%)。笔者制定一个根据心动过速时体表ECG假r波或假s波,RP间期和ST段压低的分步式鉴别诊断方法。在另外的72例患者(32例AVNRT,40例AVRT)中检测该鉴别诊断方法的准确性为89%。结论根据心动过速时ECG特征能较准确区分室上速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9.
9例间隔房室旁路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管射频消融术 (RFCA)是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有效的根治手段 ,间隔旁路由于其靠近房室结和希氏束 ,导管消融时有可能损伤房室传导系统 ,因而消融治疗有其特殊性。我们总结了 9例间隔旁路的RFCA ,对其电生理特点及射频消融方法作初步探讨。资料与方法1 病人选择  1998年 7月~ 1999年 8月期间在我院行导管射频消融的患者共 9例 ,男 3例 ,女 6例 ,平均年龄 48± 18(16~ 6 7)岁 ,平均病程 17± 9(5~ 30 )年。 9例患者均有反复发作心动过速 ,4例为显性预激 ,3例为间歇性预激 ,2例为隐匿性预激 ,发作频率为 186~ 2 13次 /分 ,临床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的临床及心电图特点.方法 对诊断为ARVC的11例患者的临床及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重点对心电图的改变进行研究总结.结果 11例经临床确诊的ARVC患者心电图均出现室性心律失常;5例合并房性心律失常;8例出现右束支阻滞和QRS波群时限≥110 ms及V1~V3导联T波倒置;7例肢体导联低电压;3例V1、V2导联可见Epsilon波.2例发生猝死,7例植入人工起搏器,2例长期药物维持.结论 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结合病史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结果,有助于诊断ARV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