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医学历来注重情志对疾病的影响,情志的异常可以致病,同理通过调整情志使之趋于平和也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回顾近10年国内研究者开展的一系列情志与多种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研究,发现情志因素在机体各个系统的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均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为中医情志致病理论提供了较好的客观依据,对于疾病的情志治疗及调护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杰 《天津中医药》2001,18(5):27-29
七情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医整体观、天人相应观思想指导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它反映了情志与疾病的相互作用,即情志变异导致疾病,疾病表现出异常情志.随着社会的发展,疾病谱在发生变化,情志疾病发病率增高,严重地影响了人民的健康.因此,深入研究和阐明情志致病机理,不单有临床意义,而且对促进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慧  金光亮 《北京中医药》2007,26(11):721-723
情志相关病症是指由情志因素引起的疾病,既包括情志心理因素所致的以神志症状为主的一类疾病,又包括情志心理因素所致的以形体症状为主的一类疾病,多相当于现代医学所指的精神类疾病、心身疾病等.我国历代医家均有对情志相关病症的研究,而以清朝为鼎盛时期,故而深入探讨清朝时期医家对情志相关病症的研究,归纳整理其临床经验,为现代临床研究提供宝贵借鉴,成为中医研究情志相关病症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以人体内外环境的诸多因素为依据阐述情志疾病的发病学特点,其中关于脏腑功能、气血营精对情志的主导影响,四时阴阳、五运六气对情志的相关作用,外邪侵袭、饮食因素,以及体质和情志的关系等论述表明了《黄帝内经》对情志疾病的发病学认识是基于和其他躯体疾病一样的中医发病学系统,因此,对情志疾病的论治必须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相似文献   

5.
文章探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情志思想。陈言情志思想主要内容包括:重视情志致病,将情志致病作为三大病因之一的内因;最早提出七情这一概念,并将其应用到各类疾病中;提出了情志脉法,确定了七情与五志致病的脉象,丰富了对于情志病的诊断;对于情志病辨治与分阶段治疗也有所发展。陈言对于中医情志学说贡献巨大,通过对陈言的情志思想分析,丰富了中医心理学内容,为辨治情志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有一定的理论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慧  金光亮 《北京中医》2007,26(11):721-723
情志相关病症是指由情志因素引起的疾病,既包括情志心理因素所致的以神志症状为主的一类疾病,又包括情志心理因素所致的以形体症状为主的一类疾病,多相当于现代医学所指的精神类疾病、心身疾病等。我国历代医家均有对情志相关病症的研究,而以清朝为鼎盛时期,故而深入探讨清朝时期医家对情志相关病症的研究,归纳整理其临床经验,为现代临床研究提供宝贵借鉴,成为中医研究情志相关病症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情志致病的病机与治疗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心神对情志的控制和调节,认为情志疾病的发生受物质基础、心神素质、体质因素多方面的影响,把情志疾病分为三个阶段,强调用心理方法治疗情志疾病,并提出七种治疗方法,对当前情志致病的探讨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情志病是因"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而致的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的一类疾病,大家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失眠、抑郁等疾病都属于这一类,可能也经常读到古今名医利用情志与脏腑之间联系巧治疑难杂症的故事。情志病不仅包括因情志受到刺激而发的疾病以及情志诱发的胸痹、心痛、眩晕、高血压等疾病,其他原因所致但是于情志上有异常表现的疾病如消渴、恶性肿瘤、慢性肝胆疾病等都包括在内。这些疾病均可通过针对情志方面的调理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9.
“情志所伤”在神志疾病、情志疾病或者身体其他各种“情志所伤”引起的疾病病因中均占有重要地位,中医心理学在治疗“情志所伤”所致疾病中已经积累了诸多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背景的变迁,中医心理学在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后,临床治疗技术也取得了显著进步.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即是现代中医心理疗法中较为成熟的一种治疗“情志所伤”疾病的方法,其理论与临床应用都具有鲜明的特色.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对“情志所伤”(创伤性经历)的治疗体现着中医学“审证求因”的要求,同时与西方心理动力学观点相通,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与丰富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总结以往对"情志致病",理论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中医学与现代心理学、心身医学理论及研究成果,从情志的概念、情志的产生机制、情志病的内涵和外延、情志与疾病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阐释和发挥,以进一步探讨情志致病的机制.  相似文献   

11.
论情志因素与心身疾病的多重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身疾病或称心理生理疾患,是介于躯体疾病与神经症之间的一类疾病,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心理因素在某种情况下可以引起疾病,并将这一类病因集中概括为情志病因。剖析了情志失调引发心身疾病的原因,导致心身疾病发展变化的机理,以及调摄情志在治疗心身疾病中的作用,从而得出了情志因素与心身疾病之间存在着多重关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仲景方治疗情志病症浅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医学早在《内经》就已经对情志致病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 ,指出了七情失常对脏腑的损伤 ,记载了狂、惊、嗜睡、失眠、太息等情志疾病的发病情况和辨证 ,并以生铁落饮治疗狂证。至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不仅记载了大量外感和内伤疾病中的情志变化 ,提出了“奔豚”、“百合病”、“脏躁”等具体情志病的名称 ,而且还根据辨证制定了方剂 ,为后世情志病症的治疗奠定了基础。仲景治疗情志病症的原则和方剂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 以小柴胡汤类方治疗气机郁滞型情志病症气机不调 ,是导致情志疾病最根本的因素。外邪入里或七情过度 ,往…  相似文献   

13.
刘慧 《吉林中医药》2009,29(7):636-638
现代研究证明,疾病几乎都与心理因素有关。因此,治疗情志病成为医学界关注所在。情志病是因七情而致的脏腑气血阴阳失调的一类疾病,祖国医学对其认识源远流长,汪机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在《石山医案》中对情志疾病的形成有着独特理解,以《内经》情志疾病的论述为基础,运用五行生克制化阐述情志致病规律,使情志相胜法得到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4.
洪素兰 《河南中医》1998,18(2):15-16
情志与外科疾病洪素兰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心理学,医学癌/中医病机乳腺疾病/中医病机近年来,对情志与内、妇、儿科疾病的关系论述颇丰,与外科疾病的关系述及者较少。兹就情志与外科疾病的关系,陈述管见,请同道斧正。1发病机理外界精神情志刺激若长...  相似文献   

15.
从正常的情志活动与健康、情志与疾病、情志病的心理治疗、七情调摄与养生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内经》情志的调摄。指出:根据情志及五脏间存在的阴阳五行生克原理,用互相制约、互相克制的情志,来转移和干扰原来对机体有害的情志,借以达到协调情志的目的,是借助医学独特的心理治疗康复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解三级甲等中、西医院医生对于情志病证发病因素的认识,各疾病与情志因素致病的相关性,为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基础.方法:参照情志病证诊断标准,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法对医院(山东省立医院、济南市中心医院、山东省中医院)近3年54703份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病因学调查,对506例阳性病历进行分析.结果:与情绪有关病历共筛出506份,占总病历数的0.92%.阳性病历中疾病分布情况,心内科疾病占阳性病历的62.5%,神经内科疾病占12.06%,消化科疾病占7.11%,妇科疾病占的3.56%,致病情绪中情绪激动占情志病历的43.87%,怒占25.69%,情志病历中女性较多,占情志病历总数的56.72%,结论:心血管疾病与负性情绪关系较大,基本情绪"怒"与疾病关系较大,女性情志病患者发生率高于男性,年龄与情志病证发生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脾藏意主思"包含情感和认知两个范畴,阐述了脾与思、情志之间的密切关系;思伤脾,木郁土壅,脾虚失运,气血生化乏源,气血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受损,为情志疾病的发病关键;脾失健运,肠道微生物稳态失衡,影响脑-肠轴的功能反应,是情志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在"脾藏意主思"理论的指导下,探讨肠道微生物稳态失衡与情志疾病的关系,将有助于从肠道微生态角度优化情志疾病治疗措施,为中医学"从脾论治"情志疾病提供科学依据,丰富"脾藏意主思"理论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精神情志类疾病日益增多,医家多从镇静类药物或心理疏通进行治疗,收效甚微,中医对情志类疾病的治疗自古就有,张从正则将以情胜情的情志疗法与攻补相合、以攻为主的药物治疗相结合,灵活配合使用行为疗法、诱导疗法、综合疗法等方法,并首创了"痰迷心窍"致情志病学说,将中医情志理论进一步发展,提出情志病的"九气感惑论"、"七情更相为治",倡导共感疗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对现代的精神情志类疾病的治疗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精神心理压力不断增加,情志疾病的发生率也逐年增高,而胃肠道是受情志影响最多的脏腑。通过对"情志变化对胃肠道的影响、胃肠道情志病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等方面研究,并结合吴文尧教授治疗情志相关性胃肠道疾病的临床验案,最后得出"气郁可以致病,因病也可以导致气郁,故情志疾病应该心身同治,不可偏废""先医其心,而后治其身"的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20.
试论中医的情志调摄养生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情志活动正常,有益于身心健康,情志活动过极,可导致疾病。情志与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关系,心理情志与健康的关系,养生与修身养性相结合,情绪变化引起各系统疾病之间的关系很主要。当代社会由精神因素引起的心身疾患已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多发病和流行病。情志调摄养生必须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